年度諮商展
那些病不是病:專家吐真言,醫生永遠是無奈的

那些病不是病:專家吐真言,醫生永遠是無奈的

  • 定價:260
  • 優惠價:923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如果一年只能讀一本書,建議就讀這一本。
  誰都不想生病,但是每個人都會生病,
  有了正確的認知,才能有效的對抗病魔。

  有三分之一的病醫生無能為力,
  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
  醫學只解決三分之一的病。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過高、肥胖、痛風、
  便祕、胃潰瘍、頭痛、腰痛、過敏、失眠、自律神經失調……
  這些佔門診百分之九十的病,
  實際上不必吃藥就會好,
  你能想像嗎?

  ◇最好的保健是順其自然。不要過分強調外因的作用,而要按照自己本身生命運作的規律。
  ◇大家都吃保健品,保健品毫無作用。
  ◇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只要當醫生,沒有不誤診的。
  ◇不是不吃藥,而是吃藥要有期限,如果一直吃不好,就要找出原因。
  ◇面對病痛,當務之急是要先了解,哪些病痛是可以自癒的,是不需要擔心恐懼的,是可以免除花錢的,以及如何才能好的更快、秤徹底的。
  ◇醫生永遠是無奈的,因為他每天都面臨著失敗。
  ◇當個「聰明」患者,比當個醫生眼中的「好」患者,你得到痊癒的機率更高。

  紀小龍醫生從懵懂中跨進醫界算起40多年過去了,在接觸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體中慢慢感悟到健康長壽中有關不藥自愈的點點滴滴,不經意收集起來,並集結成冊,希望能給讀者朋友們的健康解一份渴、添一份力。

作者簡介

紀小龍

  1952年出生於江蘇句容縣白兔村。

  1978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1981年腫瘤病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1987年在美國安德森腫瘤中心做博士後研究一年。1994年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進修。1997年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任訪問教授。

  1969年入伍在陸軍第114師醫院當過衛生員、衛生班長、代理排長、技術員,1981開始在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做醫師,1986年晉升為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1992任主任醫師、教授。2003調武警總醫院任納米醫學研究所所長、病理科主任、腫瘤生物治療科主任。

  1993年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從研究生開始30多年來,專注於疑難疾病的診治,尤其是早期癌症的診斷與晚期癌症的治療。每年接待各地疑難會診1000例以上,注重把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用於為患者解決了關鍵診治難題之中。

 

目錄

寫在出版之前∕002
附:《專家吐真言,醫生永遠是無奈的》(引自網路)∕005
自序∕014
1自己的身體有沒有毛病?∕021
2「感冒」是自己好的∕033
3使勁侃侃免疫力∕039
4到底該吃什麼?∕049
5慢性胃炎靠自己「養」∕057
6萎縮性胃炎、腸化與癌關係不大,唯有不典型增生需要認真對待∕063
7胃十二指腸潰瘍多數都已經「自癒」了∕069
8大大的腸子你可知,息肉摘除就沒有癌∕077
9脂肪肝不是病,只要控制好體重∕083
10肺結核多數不知不覺就「痊癒」了∕095
11明明白白你的心∕099
12誰都逃不掉的動脈硬化(附:冠心病)∕105
13骨頭斷了自己能長好嗎?骨骼──Body tree,撐起人體一片天∕115
14補鈣也需要順其自然∕123
15被誤診的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pathy)∕131
16肩周炎——典型的可以自癒的毛病∕139
17真正有效的皮膚保養法∕143
18頭髮的脫落與新生∕153
19白癜風目前病因還不清楚,但「被」各種各樣的方法治療著∕159
20黑痣人人有,緊張大可不必∕163
21瘊子與濕疣是一家子∕167
22宮頸(子宮頸)糜爛不是病∕175
23宮頸(子宮頸)息肉就如同鼻息肉,無關大局∕191
24子宮肌瘤為良性腫瘤,隨診觀察是可行的∕195
25是正常女性乳腺就是會增生∕201
26甲狀腺癌不可怕∕211
 

寫在出版之前

  做為圖書業者,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出版好的讀物。

  發現這本書,源於一篇名為《專家吐真言,醫生永遠是無奈的》的文章。

  在文中,紀教授以一個病理學家的視角,告訴讀者應該如何從本質上來認識各種疾病,並提出了「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的養生觀點。與此同時,他還道出了自己的感慨:「醫生永遠是無奈的,每天都要面臨著失敗。」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有三分之一的病醫生無能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醫學只解決三分之一的病。

  「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難道那些疾病可以不藥自癒?」

  讀到這裡,我眼睛一亮,如果有一個資深醫生用負責任的態度告訴你,有些病不用治療也能好,會不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圖書主題呢?

  一直以來,我就想做一本傳播健康福音的好書,獻給那些瞭解並關注自身疾病的讀者們,可是很難找到優秀作者寫出專業、新鮮而不失通俗的養生書。沒想到因緣巧合,我看到了這篇文章,並深感興趣。

  於是,我在第一時間給紀教授發了E-mail,詢問他是否已經有出版物,或者有打算出版的意向,進而表達了合作的願望。很快,我就收到了紀教授的回覆,他說自己是一個喜歡探究真實的醫生,有責任將醫學的那些理念原原本本交與大眾。書只出過一本《紀小龍說健康》,另外,手頭有一些初稿,比如《那些「病」不是病》,《腫瘤你應該知道的》等內容可以整理成冊的。如果適合出版理念,可以商談。

  當「那些『病』不是病」幾個字映入眼簾時,我不由得大呼驚奇,這和我想把「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做為圖書主題簡直不謀而合!

  在收到《那些「病」不是病》的電子文檔之後,我翻看了幾個章節的內容,便有了出版這本書的想法。有時候,文化的傳播就是緣分,由一篇不經意間讀到的文章開始,繼而引發了圖書主題的策劃,內容的寫作以及出版的實現。

  本書的重要主題:「人體1∕3的病自己會好」。作者從病理機制上來說明人體1∕3的病到了一定時候便會自然恢復,屬於不治也能好的病。讀者如果瞭解了這些具體病症自然痊癒的原理,就無須擔心恐懼,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免除花錢,還能好的更快更徹底。但是,讀者也不要忽略餘下2∕3的病。這些病症有一半是需要治療的,另一半則是無論如何治療也沒有效果的。這也是在告訴讀者,不要把本書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神仙方」,敢於說實話的紀教授只是在說基本的醫學常識。如果你得了不治也能好的病,就不要去管它,如果是另外2∕3的病,一方面早治療,一方面盡量減輕痛苦。閱讀此類書的人,無一例外都對健康抱有極大的期待,「1∕3的病自己會好」就像一劑強心劑,可以增強人們面對疾病、戰勝疾病的勇氣。

  《那些「病」不是病》書名聽起來你會感到新奇,甚至會懷疑:「得病了不去醫院怎麼可以?這會不會是為了引起注意的一種圖書炒作行為?」可是當你靜下心來讀過一遍,就不得不信服紀教授的真知灼見,因為他講的觀點經得起醫學的檢驗。紀教授在那些病的「病」字上加了引號,這個引號的含意是:名稱上是病,但對待起來不要走疾病治療的常規套路,從有益於身體的角度,不要過渡治療,目的是提醒人們重視這些特別的「病」。

  誰都不想生病,誰家有了病人都會著急,當一位從業40餘年,每年接待各地疑難會診1000例以上的知名醫生告訴你,這個「病」不治療也會好,那該會是多麼大的驚喜!

發行人 賴秀珍

《專家吐真言,醫生永遠是無奈的》(引自網路)

  紀小龍,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抗癌協會常務理事、《癌症康復》雜誌副主編、全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委員會委員、全國全軍及北京市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專家,每年在病理會診中解決疑難、關鍵診斷1000例以上。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說到病理學,老百姓瞭解得不多。在國外叫doctor,s doctor,就是「醫生的醫生」。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給醫院裡每一個科的醫生回答問題。並不是我們有什麼特殊的才能,而是我們都有一台顯微鏡,可以放大一千倍,可以看到病人身體裡的細胞變成什麼樣子了,可以從本質上來認識疾病。

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

  我認為,最好的保健是順其自然。不要過分強調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運動的規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小孩、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現在大家都吃保健品,可是保健品毫無作用。男人喜歡補腎,我不明白他為什麼要補腎。男性的強壯和性能力,是由身體裡的男性激素決定的,不是用什麼藥物、吃什麼食物能夠補充的。

  化妝品只能用作心理安慰。有的人皮膚乾燥,抹一點潤滑的保持水分,那是可以的。但是想用化妝品變得年輕,今年20明年18,那你就上當了,致於還能變美白,更是胡扯。

  皮膚的黑和白,決定於皮膚裡黑色素細胞產生的色素多和少。我去美國的時候專門考察過,黑人、白人皮膚裡的黑色素細胞都差不多,差就差在細胞產生的色素是多是少。你以為抹了藥,就能讓細胞產生的色素多一點或少一點,這是做不到的。很多化妝品抹上去之後確實有效果,但它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等於刷漿,你的黑色素細胞是永遠不變的。

  每個人的皮膚都有七層細胞。如果你去做美容,磨掉三層,就像原來穿著厚衣服,看不到裡面的血管,現在磨薄了,血管的紅色就明顯,看上去就紅潤了,像透光一樣。所以你做美容以後,會又紅潤又光亮,顯得年輕了。不過,人的細胞替補是有次數的,假如能替補50次,你早早的就消耗掉了,等你老了,再想替補就沒有了。

  還有運動。我們可以運動,但是不能透支。任何運動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頻度和幅度,好比說心跳,正常人1分鐘跳70下,你不能讓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運動限度。運動的時候,不能超過身體裡細胞所能夠承受的限度。許多運動員都不長壽,因為他的運動強度超過了應該承受的頻度和幅度。就像蠟燭,燃燒得特別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結束了。

  我們說,平時大家心跳是70下80下,不過成年累月都是這種狀態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每個禮拜有一次或兩次,讓心跳達到100甚至120(最好不要超過150),你的血液加速流動,等於給房間來了一次大清掃。一個禮拜左右徹底清理一兩次,把每個角落裡的廢物都透過血液循環帶走,有助於你身體的代謝。

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

  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如果在門診看病,誤診率是50%,如果你住到醫院裡,年輕醫生看了,其他的醫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訪、討論了,該做的超音波、CT、化驗全做完了,但誤診率是30%。

  人體是個很複雜的東西。每個醫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誤診率降到最低,但是再控制也控制不住。只要當醫生,沒有不誤診的。小醫生小錯,大醫生大錯,新醫生新錯,老醫生老錯,因為大醫生、老醫生遇到的疑難病例多啊!這是規律。中國的誤診和國外比起來,還低一點。美國的誤診率是40%左右,英國的誤診率是50%左右。

  我們應該正常看待誤診。誤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太複雜,一時說不清,但是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原則:如果在一家醫院、被一個醫生診斷得了什麼病,你一定要尋得第二家醫院的核實。這是個最簡單的減少誤診的方法。有一些不是誤診的問題。比如說脂肪肝,它不是病。在20年前,不管哪本書上,都不會專門有這個詞,這全是B超(超音波)惹的禍。有了超聲(超音)這個儀器,把探頭往你的腹部一放:哦!你是脂肪肝!這個詞就叫出來了。

  我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我在解剖之前,先給超聲(超音波)科打電話,讓他們推一個超聲機(超音波機)到解剖室,在打開腹部之前看一下有沒有脂肪肝,然後打開來驗證。有時候他們說:沒有,打開一看:這不是黃的脂肪嗎?有的正相反。所以,超聲(超音波)診斷脂肪肝是不準確的。

  身體裡脂肪多,你的肝臟裡脂肪一定多,問題是脂肪多了,給你帶來什麼疾病沒有?我們做了很多解剖,沒有發現一個肝臟的硬化、肝臟的損傷,是由於脂肪肝引起的。有人說你現在是輕度脂肪肝、過兩年變重度脂肪肝,然後就變肝硬化,最後是肝癌,說這樣話的人沒有任何證據。

  還有酒精肝,都以喝酒對肝損害最大。酒精叫乙醇,乙醇到了肝臟,在那裡分解,像剪刀一樣,把兩個碳的分子剪斷,最終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呼出去,水尿出去。如果你的肝臟裡都是這樣的剪刀,你害怕喝酒幹什麼?關鍵不是對肝的損傷,肝細胞死了可以再生,關鍵是對神經細胞的傷害。人體裡只有神經細胞是生下來多少個,一輩子都不會再增加一個,只會減少。喝酒每喝醉一次,都會犧牲一批神經細胞。

癌細胞是殺不死的

  我對癌症的興趣,從70年代上學時候就開始了,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開始的時候充滿了幻想、充滿了激情。我認為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來研究癌症,總能研究出名堂來吧。一九八七年第一屆招收研究生,我就直奔著癌症去了。結果搞了半天,發現原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每個新方法一出來,我就去研究一陣子,最後一個個都破滅了。

  我感覺最悲慘的就是:送進來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已經全身轉移、擴散了,他還不明白,還想回去上學。我去查房的時候,這個小朋友就問:爺爺,我什麼時候能夠上學啊?我怎麼回答?我如實告訴他,面對這幼小的一個生命,我怎麼能說得出來?我如果隱瞞,等這個孩子到了最後階段,就會知道我是在說假話,我再去看他,他還能信任我嗎?中晚期的時候,你去治療癌細胞,想把癌細胞殺死,這個思路是錯的。癌細胞是殺不死的!你不要指望透過醫學的辦法,來解決你的癌症問題。那麼要用什麼辦法呢?我打個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個種子,你的身體就是一片土壤。這個種子冒芽不冒芽,長大不長大,完全取決於土壤,而不是取決於種子。種子再好,土壤不適合,它絕不會長出來。怎麼改善這個土壤?這是現在研究的課題。我們提倡健康體檢。早期的癌要治好很簡單,問題是怎能發現。傅彪最後也到我那裡去看病,他是肝癌。肝癌多數都經歷了乙肝、丙肝,然後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細胞變成癌要5到10年!肝臟受到攻擊,1個變2個、2個變4個,像小芽冒出來一樣,然後一點一點長大。你每過半年查一次的話,它絕不會長成兩三公分的癌!只要提前治,在兩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以手到病除。

  像傅彪這樣的案例,如果提前診治,不是老說工作忙,是完全有辦法挽回的。但是他找到我的時候,已經沒辦法控制了。他的肝臟切下來我也看到了,太晚了,不可能再活下去。那時別人還罵我說:人家手術以後不是好好的嘛!你怎說人家活不長?我可以肯定他活不長。他的癌細胞像散芝麻一樣,在肝臟裡鋪天蓋地到處都是,怎能活得長?有人說換肝就可以了。癌細胞很聰明,肝癌細胞最適合生長的環境是肝臟,肝臟裡面長滿了,它就跑別的地方去了,等你換了一個好肝,四面八方的肝癌細胞都回來了!沒有用的!

  我們有責任早期發現腫瘤、早期治療。如果是晚期,我建議針對生存質量去努力,減輕痛苦,延長生命。針對晚期癌症的治療不需要做,因為沒有用。

  做為醫生,我給自己只能打20分。為什麼?有三分之一的病醫生無能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醫學只解決三分之一的病。而這三分之一的病,我也不可能解決那麼多,我能打20分就很不錯了。做醫生這麼多年,我有一種感慨:醫生永遠是無奈的,因為他每天都面臨著失敗。

90%的病自己會好的

  雖然說法很另類,但我相信「90%的病自己會好」這是真的。不過,有很多醫生根本就希望你經常回診……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過高、肥胖、痛風、便祕、胃潰瘍、頭痛、腰痛、過敏、失眠、自律神經失調……這些佔門診90%的病,實際上不必吃藥就會好,你能想像嗎?

  岡本裕是日本腦外科醫生,同時專長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他最出名的就是「盡可能不開藥」,但他治療與給過建議的慢性病及癌症病患,復發率卻很低,這是怎麼辦到的?

  著作書在日本,九個月就暢銷三十萬冊的作者岡本裕醫師,二十多年診療觀察的經驗結晶,他指出:當個「聰明」患者,比當個醫生眼中的「好」患者,你得到痊癒的機率更高。

  關於看病吃藥,他指出——
  ◎「好患者」就是會定期回診的病人,因為會替醫院帶來穩定收入。
  ◎不是不吃藥,而是吃藥要有期限,如果一直吃不好,就要檢討原因。
  ◎血壓高未必需要吃藥,壓力大、作息亂才是腦溢血主因。
  ◎血糖標準降低,於是糖尿病患者暴增幾百萬人,但並非都需要吃藥。
  ◎膽固醇愈低愈好?其實膽固醇在220~280mg∕dl的人,最長壽。
  ◎新陳代謝症候群,根本不必看醫生。
  ◎連醫生都未必知道,腸子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制酸劑並不能治療胃潰瘍,原因何在?
  ◎常吃頭痛藥,會刺激交感神經,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腰痛別穿緊身褲,更別馬上貼痠痛貼布。
  ◎過敏、溼疹,不用擦藥膏,多攝取發酵食品,就可以治好。
  ◎抗憂鬱藥物,可能讓人更不開朗。
  ◎晚餐不要太晚吃,就能改善失眠。

  岡本醫生提出幾點養生的好習慣。他說,想要不生病,最好能——
  ◎別讓養生成為壓力,再養生的食物,吃起來好吃才是最基本的。
  ◎量量體重,就能看出營養是否失衡。
  ◎坐姿不前傾,就能改善很多疼痛症狀。
  ◎按摩手指,就能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
  ◎按摩小腿部,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按壓百會穴,提高自癒力。
  ◎洗澡冷熱水交替,能遠離感冒。
  ◎把看電視改成,每天散步一小時或六千步,半年體重九十變六十。
  ◎睡覺不只是休息,睡足七小時,才能徹底修復人體自癒力。
  ◎不可以用病患的身分去看病,而要以顧客或朋友的對等身分。
  ◎聰明病患會設法讓醫生講出「因為你是私下問,我才會老實說」的醫療建議。

※本文來自網路,經多方查詢,因經多次轉載無法找到原作者,若知悉原作者請與本社聯絡以便本公司寄奉稿酬。

自序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人們常說,生命無價!

  我們在如今的大環境、小環境中居住、工作、呼吸、飲食、休息、行動、睡眠的每時每刻無不受到外在、內在、自然、人為等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因素侵襲與浸染,因此病痛也就不可避免,只是多少、輕重、緩急、強弱而已。

  一旦有了病就會在極不情願的心情下硬著頭皮去醫院、找醫生看病。

  俗話說「有病亂求醫」,的確不假。

  我就遇到一位孝順的女兒為了減輕父親胃癌開刀的痛苦而求到一個喝「能量水」治癌者,喝了半年水,病情越來越重,再去開刀已難以切除癌腫。這位女兒送走了父親,悲痛中說出了刻骨銘心的話:「我犯的錯誤就是用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去冒了險。」

  人體在這個星球上億萬年進化到如今,還能夠生存,就足以說明其已經具備抵禦周圍環境和自身內部調節的多種「自穩」能力,而且,人體的複雜性和精確性遠比我們目前認識到的知識深奧的多。人自己在疾病消除中的主導性和主動性,千萬不能忽略,而需要盡力去發掘的。

  社會邁進到今天,導致一種普遍的現狀出現:無病說成有病,小病當成大病,診斷治療過渡。那麼,普通百姓怎麼辦?

  其實,病分三等,醫分三類,何病求何醫是一條基本求醫原則。

  所謂病分三等是指:
  1.不治也能好的病;
  2.治後才能好的病;
  3.治也治不好的病。

  比如感冒、潰瘍病等,從病理機制上來說有它自己的規律,到一定時候便會自然恢復,故屬不治也能好的病。而肺炎、腸梗阻等則屬於醫治後才能好的病,應該即時求醫。對於動脈硬化、癌症等,目前還沒有辦法靠醫療方式治癒,因而屬於治也治不好的病。

  如果有的病自己就能好,當然不需要看醫生了。

  美國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久久流傳於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行醫人。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中文翻譯簡潔而富有哲理:「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有時、常常、總是,像三個階梯,道出了三種為醫的境界。

  如今,醫學的進步使得人類的疾病譜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有些病消失了,有些病減少了,有些病可以醫治了,但同時也出現了新的疾病和新的研究課題。因此,今天醫生的座右銘應該是:「1∕3不治也能好,1∕3治後才能好,1∕3治也治不好。」

  可是,大眾畢竟不是經過醫學訓練過的專業人士,面對病痛、醫生、醫院都是「茫然」少知甚至無知的。怎麼辦?當務之急應是先瞭解一下,哪些病是可以自癒的,是不需要擔心恐懼的,是可以免除花錢的,以及如何才能好得更快、更徹底的。

  也就是說,最簡單的第一步是要起碼知道一些常識:那些聽起來挺嚇人的「病」,其實不是病,知道了後就不致於盲目、恐懼、慌亂出錯,而是正確對待,有條不紊,自然自得了也。

  從我懵懂中跨進醫界算起40多年過去了,在接觸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體中慢慢感悟到健康長壽中有關不藥自癒的點點滴滴「貝殼」,不經意收集起來,不時告知朋友們並寫成短文刊見於報刊雜誌。沒想到,幾年前在網路上看到有心人把我的這些「貝殼」串了起來互相在網友間轉貼著,而且還冠以題目:「專家吐真言」,這樣一來,「逼迫」我不能偷懶而將一些零星的「貝殼」編排一下,至少能編成個書,便於朋友們查閱。

  美麗的臺灣至今我還沒有光顧,只是覺得地處熱帶亞熱帶交界的地方有溫暖的氣候、富饒的物產、淳樸的民風、善良的民眾。當人類進入「現代」階段時,由於生活方式的變更,「現代病」也會在臺灣人群中越來越多起來,所以,對於健康長壽的一些基本知識也應該受到青睞。如果現代人享受著新科技帶來的廣闊視野、透徹見解、濃縮知識的同時還兼具著健康的體魄,做到自然終老沒有遺憾快活一生,豈不美哉!

  但願這本書能在朋友們的健康行程中解一點渴,添一份力,吾願足矣!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983147
  • 叢書系列:樂健康
  • 規格:平裝 / 220頁 / 16 x 23 x 1.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Chapter 1 自己的身體有沒有毛病?
你有「病」嗎?(節錄)


每天在與「病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感到,醫學分支越來越多、醫學分工越來越細,每一個醫生看病時只能看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見一個個具體的病症而難以詳細瞭解具體的病人。尤其是當下醫患關係劍拔弩張、逐漸對立,而且過渡醫療大量出現,整個社會都在「怨聲載道」中行進時,不得不使我安下心來思考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病?(what is the disease?)

先看看書上的定義:疾病是身體在一定原因的損害性作用下,因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

這樣的定義,不是非專業人群可以理解和運用的。我左思右想,可以這樣來解讀:疾病是人體結構和功能的異常。

首先要建立正常的形態和功能標準,出現了異常變化就可以叫病。

簡單來說,有四種臨床情況:

1、病人總覺得他不舒服難受,或者全身都處在一種無法安寧的狀態,可是各種檢查都正常。這是不是病?當然可以是病了。因為有大量病人的主觀感覺,用現代手段不一定能夠檢測得出來。比如幽門螺旋菌的發現就證明了這一點,沒有發現這種細菌以前,病人胃不舒服就查不出原因的。

醫學到現在還是處於不發達狀態。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體疾病,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還只是在周圍徘徊,沒有認識到人體大量的規律。所以說,病人感覺到不舒服,檢查都是正常的,但病是有了,只是我們現在的手段還不能檢測出問題出在哪裡。

2、病人自我感覺良好,可是檢查有問題,當然是有病了。
比如,健康查體(健康檢查)中每年都有不少癌症被檢查出來。

3、人體自我感覺良好,檢查也沒有問題,一般認為就沒有病,其實也可以是有病了。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比如,隱匿性甲狀腺癌。常規臨床診斷、影像學檢查(影像檢查:常見有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等)沒有發現問題,但在顯微鏡下卻發現癌細胞,這種比例可高達30%。

4、自己感覺不好,檢查又有異常,這時候說有病很容易被接受。

這就是說,原本正常的人體(包括結構與功能)出現了異常(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就叫疾病。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儘管自我感覺良好,也可能已經有「疾病」了。還有就是,用現代先進儀器檢查出「異常」是病,查不出來,也可以有病(方法還不足以達到查看到)。嗚呼,一切盡在「自然」中!

病痛、痛苦、苦難=疾病的三個層次

對於人體結構功能以及生理和心理諸多「異常」,中國人用的是「疾病」兩個字。如果把「疾」字的病字旁去掉,裡面是個「矢」,「有的放矢」的「矢」。「矢」就是「射箭」的「箭」。暗指那些從外而來侵害你身體的「病原體」,就像一支支射向你身體的暗箭。比如,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等病原體,一旦侵入你的身體引起病痛,就叫「疾」。

「疾」還有一層含意就是疾馳。也就是說,這些病痛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它是從身體外面侵入的,最後肯定還得從身體裡面清除出去,病原體只是身體中匆匆的過客。

再看「病」字,把邊框去掉就是個「丙」字。在中國文化當中,「丙」是火的意思。在五臟裡面,丙又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裡有火,人就得病了。

另外,「心火」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被壓抑的情緒,就是失調的七情六慾。七情主要是: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慾是:求生慾、求知慾、表達慾、表現慾、舒適慾、情慾。

由此可見,七情六慾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不同的學術、門派、宗教對七情六慾的定義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承認七情六慾是與生俱來並且不可或缺的。

這樣解讀一下中國人的「疾病」二字,可以歸納為:外來的病原體和內在的不平衡綜合起來就是人體的「異常」狀態,也就是叫做「疾病」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