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楞嚴貫心

楞嚴貫心

內容連載 頁數 1/8
在佛陀當時,對於飲食有三種處理方式。第一、大家都知道,當時的飲食最主要是透過「托缽」的方式去取得的。就是捧著缽出去,然後等著別人來供養。當然,有的人運氣好,走沒兩步路,就得到供養了。有的人大街小巷繞遍了,還是沒有人供養。這都跟過去生的福德因緣有關啦。
 
第二、叫「應供」,印度當時有些居士,在節慶日、或是眷屬的生日、或是先人的忌日,為了替他們祈福,所以去供養僧眾。而供養的方式,乃是先在家裡準備很多飲食,然後派使者到僧團告知,告知我們今天已準備十人、或二十人份的飲食,請求僧團派人去應供。
 
在僧團裡有特別的執事來處理這類事情,如準備十份,就派十個應供;準備十五份,就派十五個應供。每次派的人都不會一樣。那派後剩下的呢?剩下的,就得自己去托缽了。
 
第三、是「別請」,有的居士跟哪位僧眾比較相應,他想單獨供應。然應供,是由僧團指派而沒有選擇性!到時候,你相應的不來,不相應的卻來了。
 
所以居士就寧可指定:我今天雖準備兩份飲食,卻指定要某某人來受供。你可以親自跟他講,也可以透過僧團轉告。這即是別請也。
 
簡單講,飲食有三種方式:第一托缽,第二應供,第三別請。
 
所以我們看經文「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這即是剛剛講的應供:因為波斯匿王的先父忌日,王為替父親祈福,所以供僧。請佛帶著弟子眾一起前來應供。
 
然後,「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那時候,又有其他的長者居士,發心供養。所以,佛就請文殊,帶著菩薩和阿羅漢去應諸齋主。
 
其實從《律典》來看,這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都知道,文殊菩薩大部份示現的都是在家相、天人相,在四大菩薩裡,乃只有地藏菩薩,常示現出家相。既文殊菩薩現的是在家相,就不可能代表僧團接受供養。因為那時,僧俗的倫理是非常清楚的,不容有一點的混淆。
 
那時候阿難因接受別請,所以趕不回來,未能參加波斯匿王的供養。事實上,如果接受了別請,就是趕得上供養,也不能夠再吃了。為什麼?日中一食──既吃完結齋後,就不能再吃了。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