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止)
便祕飲食宜忌大百科

便祕飲食宜忌大百科

  • 作者:柴瑞震
  • 出版日期:2015/08/05
內容連載 頁數 1/4
便祕常識,不可忽視!
 
許多人認為便祕不是病,殊不知長期、嚴重的便祕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威脅。本節介紹關於便祕的一些基礎知識及其危害,幫您了解便祕的成因及其影響。
 
1 糞便的形成
 
糞便是在大腸處製造而成,大腸並不進行食物的消化,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食物經過胃到小腸的消化吸收,剩餘的糊狀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大腸開始蠕動,吸收水分、無機鹽和維生素,把糊狀的殘渣轉變為固態,即形成糞便。
 
糞便中主要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纖維素、結締組織、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黏液、膽色素、黏蛋白、消化液、消化道黏膜脫落的殘片、上皮細胞和細菌。如不吃蔬菜和五穀雜糧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糞便組成常是一致的,即 65%水分,35%固體。固體部分細菌最多可達 30%∼50%,但大半細菌排出時已死亡。另外20∼30%是含氮物質,10∼20%是無機鹽(鈣、鐵、鎂等),脂肪占 10∼20%,其中包括食物中未被吸收的脂肪,以及由細菌和上皮殘片而來的中性脂肪(三酸甘油脂) 。另有膽固醇、普林和少量維生素。
 
正常糞便是圓柱形, 長10∼20 公分,直徑 2∼4 公分,重 100∼200 克。食用蛋白質的糞便為棕黃色或黃色,有臭味,硬而成塊,含有很多革蘭氏陽性細菌。食用碳水化合物的糞便為棕綠色、惡臭味、軟或半液體狀、酸性、含有很多革蘭氏陰性細菌。正常糞便稍有棕色,這是因有糞膽素和尿膽素,糞便顏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藥物可改變顏色。正常便為鹼性,其高低與在結腸存留時間長短成正比。稀便通常呈酸性,易刺激肛門周圍皮膚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飲酒會引起肛門直腸反應性充血,使痔瘡急性發作。
 
2 正常排便與便祕
 
糞便形成後,由於結腸蠕動,使各部結腸收縮,將糞便推向遠段結腸,這種蠕動常由肝曲開始,每日 2∼3 次,以每分鐘 1∼2 公分的速度向前推進到左半結腸,到乙狀結腸貯留。但在進食後或早晨起床後,由於胃結腸反射或姿勢反射而引起結腸總蠕動,以每小時 10公分的速度推進,如乙狀結腸記憶體有糞,即可使糞便進入直腸內,蓄積足夠數量時(約 300 克左右),對腸壁產生一定壓力,則引起排便反射。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