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79折$ 237
5 /5
270位讀者評分
5
73%
4
19%
3
3%
2
2%
1
3%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5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5/05/27
剛收到媽媽從台灣寄到加拿大來給我,讀差不多一半,感到『我怎麼會到這個時候才讀它!』
讀的同時,腦海裡浮現許多人的面孔,讓我了解到『對!他們就是這樣的人』及往後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說話方式與他們相處。
非常值得推薦!
展開
user-img
3.5
|
2025/05/12
看似心靈雞湯,但是狠狠的點醒夢中人,不願意改變,只想坐守在舒適圈安逸度日,
藉故推託怪罪,不如即刻動念,客觀事實無法改變,就只能藉由轉化主觀感受詮釋。
藉由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緩和了說教傳道的口氣,在辯證的過程中,
曾幾何時我們也成為年輕人不斷質疑大師開示的種種疑點,
哲學家循循善誘、娓娓道來,既沒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更沒有宗教洗腦的灌入,
是可以確實激發內心改變的動力的一部作品。
在人生不同階段,可能生理或心理受傷生病時,可以稍稍有多元的思考供參。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4/29
|
電子書
第一次接觸阿德勒心理學,書中的「活在當下」讓我聯想到禪修中的正念,兩者皆著重於擺脫過去和未來的束縛,專注當下。此外,「目的論」與「課題分離」不僅與我的生活哲學契合,更以系統性的方式幫助我理清思路。書中提出了許多顛覆傳統社會價值觀的理論,即使未必所有人會全然認同阿德勒心理學,我認為仍值得以開放的態度去了解,從中定能獲得啟發。
展開
user-img
4.0
|
2025/04/09
用對話的方式來解釋阿德勒,讓人覺得是一個簡單明瞭的作法,同時也不會顯得枯燥乏味,太多的學術內容與解說,會使人頭昏腦脹,無法記得太多資訊。
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就能解決一本書,同時也能吸收到書中知識,蠻不錯的!輕鬆易懂,是一本心理學派的入門書,如果想要多瞭解,自然可以再深入研究其他相關書籍。
而也透過這本書瞭解了!原來有些煩惱只需要課題分離,就能解決,就不會讓自己焦躁在有些無謂的地方、蠻不錯的!
展開
user-img
1.0
|
2025/04/04
以前讀的時候,覺得哇,說得好有道理,但年紀大了之後,經歷過更多事,目的論這個說法,我是覺得禁不起驗證,課題分離的部分依然是很值得取用的,但這本書只有比較表層的談了一些而已,讀完內容可以大概的、依樣畫葫蘆的做,但不會知道為何而做。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3/25
自從在閱讀過程中,發現自己有嚴重的「討好型人格」後,就覺得得要找時間,好好拜讀一下,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所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

岸見一郎是日本的哲學家。除了專攻西洋古代哲學外,也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同時也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諮商師與顧問。《被討厭的勇氣》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以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大量的哲學議題。

以下與大家分享,書中的三個核心概念:

❤️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阿德勒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但鮮少被人提及。阿德勒出生於維也納,是一位醫師、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眾所周知的佛洛伊德,主張「決定論」,認為人會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讓生命顯得窒礙困難。也就是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決定了現在和未來的自己,而且無法改變。相反地,阿德勒否定心理創傷的論點,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人們是因為先有「目的」,而決定現在的行為。

比如:人們會因為想要生氣,而找到適當發洩情緒的人。因為,憤怒其實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像母親正在罵孩子時,若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媽媽的聲音,立刻就變得溫和而有禮貌。而在掛完電話後,媽媽立刻又變臉,繼續罵孩子。

阿德勒主張「人是可以改變的」,他認為,決定自我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他並不否定過去事實對人格的影響,而是同樣發生某些事件,未必都會有相同的結果。問題不在「經歷過什麼事」,而是你「如何去解釋它」。在他的眼中,佛洛伊德式的決定論,是變相的宿命論。

❤️你的不幸,是自己「選」的!

「你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選擇了『不幸』。不是因為你身在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不幸的狀況,是因為你判斷這種『不幸』對自己是一種『善』」

「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這怎麼可能?「『不幸』對自己是一種『善』」,這更難理解了!只要是有理智的人,都會選擇幸福的生活啊!

原來,阿德勒認為,只要重新選擇生活型態,人生就能改變。然而,人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不斷去決定,不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究其原因,是因為維持現狀比較輕鬆,也比較安心。人之所以不幸,並不是過去過環境造成的,而是因為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無論你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這些事情,對於將來要怎麼過,沒有任何的影響!因為,決定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閱讀這部分時,我一直想到《與成功有約》中的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也讓我聯想到一個故事,同樣是在貧民窟出生的雙胞胎,長大後,一個變成罪犯,一個變成富豪。光是這個例子,就足以證明,決定未來的不是過去,而是自己怎麼看待過去。

❤️課題分離~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介入他人的課題,還有揹負他人的課題,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沉重又辛苦。如果你的人生正面臨著苦惱,這樣的苦惱必然是來自於人際關係。所以首先,你必須清楚知道『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然後把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這就是讓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的第一步。」

阿德勒認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人們因為想要追求他人的認同,於是讓自己的自由和行為受限。到最後,讓自己過上的,就是別人的人生。

從根本上來看,我們不應該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相同的,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望而活的。這並不是要你不顧別人的感受,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要學會「課題分離」。

正如同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無法逼它喝水一樣。又如讀書是孩子的課題,應該由孩子自己來做。父母若是強迫孩子讀書,就是干涉了孩子的課題,於是就會產生衝突。

此時,父母可能會說,自己是為了孩子著想,才要他們好好用功讀書的。但事實是,父母為了達到,讓自己有面子這個目的,才去逼迫孩子讀書的!但這也不是要父母完全不理孩子,而是父母只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協助即可。

我們若是學會,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就不會產生人際紛爭。至於要如何區別是誰的課題,方法就是想想:「這個決定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當你設法強迫他人改變,只會引起更強烈的反彈。因為,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

這裡的論述,讓我想到前兩年,孩子進入小學後的狀態。當時,孩子有著嚴重拖延症,無論我再怎麼威脅逼迫,功課就是寫得又慢又醜,讓我感到身心俱疲!然而,在她進入三年級,換了導師之後,作業竟然寫得又快又好。究其原因,在於她自己想要改變。

結論是,如果我們能夠做到課題分離,就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更不需要追求別人的認同,煩惱也就消失了!但要想做到這一點,進而獲得自由,就必須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寫在最後

「有人討厭你,那真是你心思自由、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什麼?多年以來,我心中所求的信念,就是不被別人討厭,難怪會感到自己,過得如此憋屈!原來,要有人討厭自己,才是活得自在的證據啊!

正如書中所提到的,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僅是對他人期待的放下,更是對自我的解放。透過改變自我對過去的解讀,我們可以重新選擇人生的方向,並勇敢地走出他人期待的框架。這樣的態度,使我們能更真實地生活,擁抱自己的獨特性,最終達到心靈的自由!

讀懂阿德勒心理學之後,眼中的世界,會變得完全不一樣。就像近視多年的人,第一次戴上眼鏡後產生的震撼那樣。原本看不清楚的世界,突然變得鮮明又清晰!

#塔妮雅閱讀
#2025年第21本


本文第一次刊登於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3/21
剛好在一份工作結束時閱讀這本書。
換個思考方向真的差很多。
我的個性屬於盡可能與人相處融洽,不要做太絕。
看了這本書重新問自己真正的想法,覺得豁然開朗。不是自己做得不好而被人討厭,是本來就有討厭你的人,無論你再好。
還有最重要的是勇氣,其實面對任何事情,只要你有勇氣承擔未來可能發生的這個後果,其實沒有人能攔你。
人們常常因為社會的框架導致自己為了符合社會期望綁手綁腳,甚至過了他人期望的人生。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需要勇氣承擔後果。
我覺得即使被討厭,只要問心無愧就好,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過。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3/06
這本書透過哲人與青年的對話,慢慢帶領讀者認識阿德勒心理學,書中舉的例子貼近日常生活,書寫的語氣溫和,平易近人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2/28
霸佔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很久的一本書,算是那幾年大家一起追循的心理導師。有點懷疑網紅經濟是在那之後大行其道的,不要求大家的喜歡只要求特立獨行獲得利益,是一種誤讀吧。科科。。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2/10
《被討厭的勇氣》自出版以來引發了巨大的關注與爭議。有人稱它是一部改變人生的啟示,也有人批評它過於武斷,甚至覺得它在「教人自私」。但這些反感與批評,常常是因為讀者執著於書中字面的表達,而忽略了它背後深刻的核心:如何擺脫對他人評價的依賴,回歸自己的生活目標,活出真正的自由與意義。

本書核心:不為他人而活,也不控制他人
書中以哲學家的「課題分離」概念為基石,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我們不需要為他人的期待和評價負責,因為那是他人的課題,而非我們的責任。同時,我們也無權干涉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真正的自由不是反抗他人,而是擺脫束縛內心的枷鎖。你可以接受自己「被討厭」,不再為取悅他人而活,從而專注於自己的人生目標,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這些觀念可能會讓人誤解成一種冷漠或武斷的態度,但書中強調:課題分離的前提是尊重與愛。 我們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不是因為自私,而是因為真正的愛與尊重,來自於對他人獨立性的承認。正是這種尊重,讓人際關係變得更加輕鬆與真誠。

活出自由的第一步:打破過去的枷鎖
書中還挑戰了我們對過去的執著觀念。許多人認為,過去的經歷塑造了現在的自己,因此無法改變。但哲學家用阿德勒的「目的論」反駁這種「因果論」:我們的行為並非被過去決定,而是被我們對未來目標的選擇所驅動。

這並不是否定過去的影響,而是告訴我們:無論過去發生過什麼,你仍然擁有當下的自由,去選擇未來的人生方向。你無需回頭改變過去,只需改變此刻的目標。

不僅僅是離開舒適圈,而是回歸意義的追尋
《被討厭的勇氣》的真正核心,並不在於那些表面的「自我成長」口號,比如離開舒適圈、接受挑戰,而是在於幫助我們看清:

人生的意義來自於什麼? 不是來自外界的掌聲,而是來自你對自己目標的認可。
如何面對人際關係的壓力? 不是通過控制他人來獲得安全感,而是通過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建立真誠的連結。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不是無視他人,而是從他人的評價中解脫,帶著尊重與愛活出自己的價值。
推薦延伸閱讀:《自卑與超越》
如果《被討厭的勇氣》啟發了你,建議進一步閱讀阿德勒的傳世經典《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以更全面的視角探討如何超越自卑、擁抱人生的意義,並深入剖析我們如何通過「社會興趣」(對人類共同體的關懷)來實現真正的心理健康。

總結一句話:《被討厭的勇氣》不是教你反抗他人,而是教你擺脫依賴,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自由,回歸愛與意義的核心。
展開
user-img
0.5
|
2024/12/27
這本書其實就是想要表達「脫離舒適圈」而已。還有運用對話是不錯
但是很多年輕人對哲學家提出的問題,哲學家都是用『答非所問』的方式帶過
不敢正面回答問題。有夠爛的一本書 垃圾 看完完全沒幫助 浪費我寶貴的時間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1/23
|
電子書
劇透警告
非常棒
非常棒的一本書,完全改變以往的觀念,讓我人生多了很多不同的想法,這樣的好書,在這裡推薦給大家,相信大家一定會喜歡👍
展開
user-img
4.5
|
2024/11/01
書名在當時造成一陣旋風
細細閱讀書的內容而非譁眾取寵
被討厭並不是壞事, 首先要先愛自己

如何做到而不干涉他人 並且適當維持彼此的關係
執行上最困難的事學會課題分離
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0/24
作者深入淺出以對話的方式傳達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觀點, 並將一般大眾可能有的疑問藉由對話的方式提出並解答, 引發思考內文淺顯易懂收穫很多, 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0/24
跟蛤蟆先生看心理醫生差不多的概念,也是用第三視角看兩個人的對話,從對話中去思考並理解看似很深卻解釋的很白話的概念,我覺得這本書是可以重複翻來閱讀,每一次都可以從中找到心中問題的答案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8/26
|
電子書
書中用著反覆對話的方式,讓讀者去咀嚼思考其中的意義。

讀完後,我認為這本書是給予讀者另一種層面的體悟,讓我們去學習不替自己找藉口,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並且活在當下做好每件事情,尊重每個人的決定,不去加以干涉,不隨便進入到別人的課題中。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15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人生不乏挫折,如何看待是關鍵,本書解讀人生問題,藉由了解問題本質,我們定義期正向意涵,方能突破困境。此理,放諸各領域,仔細琢磨,都能有所啟發。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6/03
全文以淺顯易懂的對話講解其概念,讀起來不會很枯燥,而且也用其他理論做為對比讓人想法有所延伸,
對於阿德勒並不很熟悉,所以看到他的理論時覺得截然不同,令人眼睛一亮,但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去實踐。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4/14
劇透警告
讀後心得
2025.6.11 洪教主在2025.5.25的直播中有提到這句,記錄一下。『阿德勒: 我們不是被經驗決定的人, 我們是給經驗賦予意義的人。』


2024.
很多年前讀過這本,印象最深的就是課題分離。最近再重讀一次,有更深刻的感受。

分成三大重點:

1.目的論:「目的」可以調整情緒、行為、想法跟詮釋。重點在於你有沒有改變自我的勇氣與決心。不想改變就可以找到一堆藉口。

2.體驗共同體:有三大重點相互影響。

A.自我接納:接受現在的自己,向能做到的部分邁進。彌補自卑(不足),實現優越,也就是自我超越。這裡也是有提到善用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專注在自己能改變的地方,而非不能改變的地方。很多書都有提到專注在自己沒有的東西,永遠不會幸福。因為看到沒有是匱乏感,看到擁有是一種富足與感恩。

B.(無條件)信賴他人:其他書也有提到,在資源缺稀的狀態下,競爭關係就會讓朋友變成敵人。從競爭關係跳脫,就能從不安的關係中解脫,這樣就能視旁人為夥伴而不是敵人(競爭對手)。我個人覺得無條件信賴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就像一行禪師講的,瞭解自己,接納自己,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因為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即便被別人錯待,也沒關係。

C.貢獻他人:在貢獻他人之前,要先放下對認可的追求,雖然別人的表揚可以體會自己的價值,消除自卑,增加自信心。但,活在別人的期待中,一輩子都會受苦。所以要先學會界線設立,課題分離,先照顧好自己的需求,再來談談貢獻他人 。貢獻他人可以體驗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體驗到自己的價值,例如工作。

若說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起點,那麼共同體就是終點。我們並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整體的一部分。共同體需要發展的不是縱向關係 (批評或表揚),而是發展橫向關係,也就是對存在本身表示感謝;平等、真誠、鼓勵,傳達喜悅與尊重。


3.幸福: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因為人生是由一連串的此時此刻所創造出來的,唯有活在當下才能體驗幸福。

記錄一下自己的心得。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4/05
《被討厭的勇氣》多年來一直是熱門暢銷書籍,書中藉由青年人與哲學家的對談,娓娓道來阿德勒心理學的真諦,並期許讀者們找到人生的幸福哲學。因此,這本書多半被歸類在心理學、勵志類、人生哲學等範疇。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卻發現,書裡有幾項觀念很適合投資人,以下便與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一、甘於平凡的勇氣

  以往我們的教育無不強調個體多麼特別,多麼優秀,甚至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名言佳句,無不述說自己的獨特性與優越性。

  阿德勒則以為每個人都很平凡,我們必須接受如此不突出的自己。唯有如此,你才不會與他人進行比較。

  他認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假若今天宇宙只有你一個人,其實你並不會感到孤獨,有點類似道家「相對」的概念。既然所有的煩惱都是比較而來,我們只能跳脫這既有的局限與框架,承認自己與他人相較,一點都不優異,才能解脫與幸福,這就是甘於平凡的勇氣。

  從另外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人性的偏誤。奧利維‧席波尼《不當決策: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曾分享過這個例子,請人們自我評估時,往往會高估自己,例如覺得自己駕駛技術比別人優秀,但其實並沒有;覺得自己比同儕更有創造力,遺憾的是,還是沒有。一言以蔽之,我們時常認為自己比別人厲害。

  於是乎面對投資,常常自我催眠,以為自己是少年股神,動不動可以獲利百倍,更妄想自己是巴菲特的傳人,總能掌握市場獨家的消息,做出最好的投資判斷。然而,在查爾斯.艾利斯《指數革命:巴菲特認證!未來真正能獲利的最佳投資法》就已經說得很明確,這在過去(30、40年前)或許行得通,當年資訊不發達、法規未齊全,是散戶在主導市場。時過境遷,現在股海中充斥著法人與公司高層,你一位散戶能與之抗衡嗎?你有比高層知道更多訊息嗎?

  查爾斯.艾利斯另一本著作《投資終極戰:贏得輸家的遊戲──用指數型基金,打敗85%的市場參與者》將賽門的網球研究應用在股市。他發現專業的網球選手比的是誰得分多,業餘的網球選手則是比誰失分少。所以身為散戶的我們屬於後者,失分少就是成功,因此最好的投資方式就是投資大盤,拿到市場的平均報酬就好了,做個甘於「平凡」的投資人。

  與股神比起來,這個績效的確不怎麼好,但相信我,它絕對不差,至少是平均值。坦白說,如果扣除投資標的低成本,還會勝過一半以上的投資人呢!甚至長期下來,絕對打贏一票主動選股或持有高成本標的的投資者。

  不要再迷信自己選股,你不會比這些電腦、高層、學有專精且認真的股市分析師聰明。你的唯一出路,就是阿德勒所說的「甘於平凡的勇氣」,無法戰勝大盤,我們就買進大盤!

二、重視現在

  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伊德心理學最大的差異是,前者是目的論,後者是決定論。

  佛洛伊德努力分析你的過去,試圖找出你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原因,稱之為決定論。阿德勒則以為要拋棄過去,不要找尋原因,而是把眼光看向未來,從此刻開始改變,稱之目的論。

  阿德勒認為即使你把過去分析得再好,so what?又如何呢?過去已經過去,時間無法重來,無法改變,你所能夠掌控的只有現在。

  我很喜歡英文的一個單字:「present」。它有兩個解釋,一個是當名詞「禮物」,另一個是形容詞「現在」。對我來說,最棒的禮物就是現在,我們得好好掌握,這也是我們唯一可以把握的。

  身為投資者,最好的投資時間點永遠是現在。過去無法挽回,面對當今通膨加劇、低薪政策、房價高漲、退休金不足的時代,只能靠著此刻開始投資,才是給未來的自己最好的禮物。

  另外,如果你是指數投資人,那麼更簡單了,只要有閒錢,隨時都可以買,「buy right ,hold tight」是不變的原則,只要買進低成本的全市場指數,並且長期持有,就能夠有一筆可觀的報酬。

  你知道台股破萬點時,就已經有人高喊要出場了嗎?你知道當破萬五時,就有人告訴你要全盤賣出了嗎?如今,台股持續創新高,想必在今年年初或者去年年底獲利了結的投資人,內心有多扼腕。此外,一直被「創新高」消息與新聞洗腦的投資人,是否一直遲遲不敢進場?結果是,錯失了今年的漲幅與配息。

  知名的古典諷刺小說《儒林外史》,裡頭有一篇〈范進中舉〉,主人翁范進說了句至理名言:「自古無考場外的舉人」。言下之意,沒有不參加科舉,而能考上功名的人。同理,「自古無股市外的投資人」,股市裡沒有不買股票而能獲利的人(賺價差,也賺配息)。記住,阿德勒告訴我們,不要在乎過去,要注重現在,並且去做,未來才會改變!

三、要有導引之星

  人生最難的事,不是知道,而是去做,正所謂「知易行難」。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可是真正去做的有幾個?能堅持到底,持之以恆的,又有幾位?是以,阿德勒提出「導引之星」的概念。就像當我們迷路時,知道要判斷方向,可卻又不知從何下手,此時北極星就如同導引之星的存在,帶領你釐清現在的位置,判別確切的方向,往正確的道路前進。

  投資的概念與之相仿!

  不過,這邊要澄清一點,有人的導引之星是股市老師、投資網紅。我個人是不太贊同,不是說他們不能成為自己的導引之星,而是你要去檢視他們。譬如說他們的投資策略,是不是常常變來變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請相信我,它不會是你股海裡的導引之星,你有看過北極星變來變去的嗎?

  我想分享一則「智慧之鮭」的故事,梗概如下:

  傳說中有一隻奇妙的鮭魚,第一個吃到的人可以得到大智慧,所以又稱為「智慧之鮭」。有一位詩人伊瑟斯追蹤了這隻鮭魚好幾年,好不容易終於捕捉到牠。於是請一位善於烹調的學生為他烹煮,想要成為第一個吃到這隻鮭魚的人。

  大家猜猜看,伊瑟斯確實是第一個吃到這條鮭魚的人。然而,他有得到大智慧嗎? 答案是沒有! 因為他的學生烹煮時不小心被魚油盪到,下意識舔了一口,成了第一個嘗到智慧之鮭的人。

  我很喜歡這則故事。除了是它具備小說的意外性外,更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不要假借他人之手」。

  有人不會煮飯,卻冀望將來能夠娶到或嫁到一位懂得烹飪的配偶;有人不懂投資,所以希望未來能夠娶到或嫁到會理財的另一半。他們不就跟「智慧之鮭」的故事一樣嗎?為何不自己學習呢?為何要假借他人之手呢?萬一未來分手或離婚,自己豈不餓死?窮死?靠山山會倒,靠海海會枯,只有靠自己最好。

  與其盲目追求股市老師、投資網紅,甚至是銀行理專,小心將財富拱手送人,正因為你不懂,所以永遠不會是第一位嚐到「智慧之鮭」的投資人!職是,我覺得最棒的導引之星就是自己。

  那麼如何讓自己具備導引之星的能力呢?我以為唯有透過不斷閱讀,方可摸索出自己的投資哲學,便能不被市場與新聞媒體所影響,而有自己的判斷力。

  網路上曾有人說,指數投資就是無腦投資,連書都不必看。真的是如此嗎?我深深不以為然。大家思考一下,教會何以辦理「聖經讀經班」?何以每周聚在一起禮拜、唱聖歌?

  事實上,這些都是強化自身信仰的方式。有著一群同溫層的夥伴,一起研讀具有共同信仰的典籍,才能夠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所以,建議指數投資人更應該時常翻閱相關的投資書籍,透過一次次的閱讀,一次次加強自己的投資理念,就不會被股市老師左右,不會被任何訊息影響,「坐懷不亂」,堅定自己的投資策略,尤有甚者,還會因為能夠指出質疑者的謬誤,而會心一笑,臻至「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的高妙畛域。

  此外,亦可多方涉略不同投資作家的著作,互相補足彼此間的看法,讓你在投資的道路上,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如此一來,便能走在正確的道路而不迷茫!

四、結論

  閱讀《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收穫頗豐,不只是心靈上的成長,對我來說更有投資上的啟發。

  首先,阿德勒告訴我們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勇敢買進大盤,得到平均報酬,忘記飆股、忘記白日夢式的投機高報酬,做個甘於平凡卻不凡的投資人。其次,也教導我們要把握當下,忘卻過去。最好的投資時機是十年前以及現在,而如今的你所能選擇的只有現在,「buy right ,hold tight」,學學Nike那句名聞世界的廣告詞:「Just do it」。最後,多多閱讀,透過閱讀吸收新知,也強化自己的投資信仰與理念,股神巴菲特每天可是會看500頁的書呢。

  這是一本投資人必備的心理、哲學書籍,誠摯推薦給大家。

Ps.如果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臉書或在方格子搜尋「教育界走跳」。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