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5折$ 210
4 /5
10位讀者評分
5
40%
4
40%
3
10%
2
0%
1
1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0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2/11/04
妙筆生花
李開周的書總是不會讓你失望
能把歷史寫得這麼有趣幽默的
可能近代除了寫「明朝的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 就只有李老師了⋯
希望作者能多寫一些好書,各個朝代都有專書如果有三國演義的歷史考究也不錯!

總之,這是一本娛樂性和知識性都非常豐富的一本好書
展開
user-img
3.5
|
2021/11/04
穿越劇另一收獲,古代經濟生活考古

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 作者: 李開周
唐朝穿越指南 作者: 森林鹿
這兩本書雖然都是文化生活史,但是兩個作者的敘述風格與行文方式都不同。
前者作者習慣由中國歷代經史子集,爬梳古人民生細節,從吃喝拉撒、衣食玩樂,到一個月能掙多少錢、花多少錢,無一不落筆下,屬「社會生活史」範疇。本書特別介紹飲食類。

後者花了兩年的時間,蒐集考古文物、史料與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精心為廣大的「穿越迷」們,撰寫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穿越歷史必備巨作!舉凡唐朝的食、衣、住、行、娛樂、制度,所有你電視上看過的、小說裡讀過的、課本上似曾相識的、或是你自以為已經懂的……抱歉,請從頭再學一次歷史吧!因為真正的唐朝,才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在文章後的參考書籍上可以直接看出端倪。前者是直接說明古人的書籍,後者是引用今人的著作,但都是轉化為自己的文字說明,前者寫的比較正式,長篇大論。後者看來是報紙專欄集結成書,雖然相關主題集結為一章,但每個篇幅幾乎都是五六頁,點到為止。

以建築為例,建築主體的風格,朝代,建築者,或是下令建造建築的人。這些範圍是屬於歷史中的提綱挈領的編年史,點出重要事件,歷史人物傳記就如同建築人的故事。他們穿梭於歷史(建築)之中。那麼此兩書中描寫的生活細節,就是建築材料與當時的建築工法。例如如何堆砌一個牆壁,使用多少灰泥,哪些步驟完成,是否有磚瓦等其他材料,這些生活經濟史,是物質生活的細節,構成上層精緻文化的基石。點綴生活的小品。偶爾看看增加生活常識。

我們常說炒菜炒菜,宋朝沒有炒菜,因為工具鐵鍋或是油沒有普遍生產。有生魚片,生吃,當然沾醬。煮蒸為主,十分符合同一時代的書:山家清洪所述,以此兩種作法為多。因為沒有冰箱,很多食材都用鹽糖醃製,其他香料的重要性相對很高。這也是為何西方人要由中國絲路進口香料的原因。又談到以前的分食制,類似一人一份。後來又改回共食制。本書談的範圍相當廣,舉凡當時重視的肉類,不是豬肉,是羊肉。食具,玻璃類最高檔,反而不是瓷器。飲食的格局,一日兩餐,如何長幼有序的坐在餐桌。膳食材料,是否有可能有假,千年前的古人就知道造假!酒類,以前沒有蒸餾酒,過濾設備不好,所以顏色不是透明,酒精度又低,千杯不醉是因為頂多三五度酒精。最後談到開店,正店,在清明上和圖上有名的孫陽正店,說明意義。又談到宋朝以經濟立國,如何在酒這個專賣品上增加歲收,這些都很有趣。

第二本書以穿越旅遊為主,導引我們認識唐朝這個時代,開宗明義就說,客官我們今天穿越到唐朝。然後就像知古通今的導遊一般,開始講解這個時代,也因此在講話中很多現在名詞,如QQ等。先說不能晚上穿越,唐朝有宵禁,少則盤查訓一頓,也可能性命不保。古代宵禁多了,漢朝名將李廣,違反宵禁,也必須停在涼亭內等到天亮。

就開始慢慢敘述各種歷史中的旅遊可能有的狀況,古音已經改了。現在漢語是接近北京官話,但在唐代的說話,可能接近閩南,客家等,保存古語較多。生活的食衣住行,都可以跳躍去體驗,可以變身於新娘,體驗新嫁娘的種種,更不要說之後的家居,郊外遊行,連婚嫁的程序,離婚的手續等都依依體驗。生活常識,唐朝沒有椅子,席地而坐,現在人可能不習慣,坐久腰酸背痛。連出遠門都需要路引,算是古代管制遠行。沒有遷移自由。縣官及朝官平常的薪餉,可能有米,有人,有錢,注意是銅錢拿起來挺重的。如何參加考試成為官員,如縣令。平日如何歡度節日,本書都有,雖然沒有細膩到百科全書,但是都有提個頭,引發興趣,參照篇後參考書目,繼續深入閱讀。
展開
user-img
4.0
|
2021/10/18
劇透警告
用古人的飯量和飲食習慣去量度線人和古人飯量的差異,
你知道武松打虎前是吃了哪些東西
你知道古代人一斤牛肉一斤酒是怎樣的嗎?
你知道古代人其實一天只吃兩餐嗎?
朝食和夕食
到了宋朝才開始吃三餐
因為夜市出現了~~~
用飲食帶出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活用了東京夢華錄去看汴京風華
你可以看到清明上河圖的畫卷
透過文字一幕幕的呈現在你的面前
孫羊店的羊肉
正店、腳店的酒水
高達五層樓的招牌吸引顧客
在街上叫賣
武大郎賣的炊餅其實是是什麼在這本書中你可以得到解答
送外賣在宋朝也是有的
這樣去看古人,變得有趣了起來!
庶民生活的有趣,可以讓我們閱讀歷史時更活化了起來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9/25
這本書如樓下的長評所言,在內容的分章編排上,較為龐雜,如果純粹當作歷史普及書,抱持著輕鬆的心情閱讀,並不會特別意識到在整體目錄規劃上的缺點。
而我本身對這類文化史相關主題很有興趣,但是當有必要回頭去查詢、進一步看原典確認的時候,純粹看章節與記憶查找,是非常混亂的。
另外在取材方面,該長評提到有侷限性在,這可以說是我自己拚命搜尋相關文化史以後,所發現的一個難處,皇室、文士、官員的記錄居多,以致於難以看到真正的庶民生活,就算看到了,也是一個文士筆下所謂的「繁盛首都」的景象。
任何人都能想像得到,會有這樣的現象,主要原因在於當時教育程度不普及,庶民的歷史大多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戰亂頻仍,能夠被一個剛好識字會寫作的人記錄下來,還要能保存到現在,該有多麼難能可貴?這點並不能算本書的缺點。

此外,若真有想要特別瞭解古代水利、農耕的主題,實際上在這兩年,已有不少研究著作誕生,雖然論述行文不是面向大眾的,然若渴望瞭解這些內容,台灣也都有陸續出版。
至於「渴水」的製作,如果有製作過手工果醬的人都知道,一開始確實要將果肉加糖不斷燉煮,煮到變成黏稠半透明的膠狀,再適量加水調配攪打,而後過濾果渣(不過濾也可吃),作者這段敘述在現代人眼中沒有太大問題,且作者該段敘述並未說是「所有水果下去煮」,書裡文字是:「找一堆荔枝,『或者』一堆蘋果、李子……」
既然水果用一堆一堆,又加上「或」字,表示也有可能是單煮一種製成果醬(至少我第一次讀就認為是有各種水果口味的渴水,見仁見智了)。
這裡作者用字曖昧,確實不夠謹慎,但這不是「渴水」的錯,也不是果膠的錯。
一般水果的用量大約是200g-400g都有,端看果醬需求分量多寡,如果是要開個「渴水鋪子」,每種口味煮一大鍋是能夠想像的。何況客人看到的時候,已經是老闆將果膠從小罐子挖出來,調成一碗涼水的模樣了,這個「重配方輕分量」的問題,端看個人是否認真想尋求真相,如果是,那作者真的只是提出了一個概念,詳細的、更深入的資料,需要用更寬大的心胸去找尋。

先不論作者本身是否有華人優越意識的問題,比較想知道他在哪一頁貶低日、韓、歐、美文化的字句?目前一頁頁找下來,提及日、歐、美、英、墨西哥、印度、馬來西亞等國的頁數如列:11、16、42、45-46、47-48、62、72、85-86、120、136、165-167、190、210-211、230。
讀下來沒有太大的問題,如果涉及玩笑意味,大約是在210-211中,寫到以吃相判別一個人有出息與否,有時太過偏頗,因為外國人不擅長用筷子,但是我們就能評斷他們沒有成就嗎?
再有,85-86,對於外國人沒有「活殺現吃」的習慣,講了個小故事,我不確定這嚴重性有否到了貶低,讀來只能歸結於是種對不同文化的調侃,並沒有歧視,較類似於「怎麼這樣大驚小怪呢」,甚至還讓我有種,作者也同時調侃了華人飲食圈部分「非得看著活殺現吃才夠新鮮」的奇妙觀念。
無論如何,評論者再次提醒了我一件事,閱讀是要十分小心的。誠如評論者所言,他國學者自身的優越意識,跟我們的文化底蘊相違背,因此而有了刺目、不舒服的看法。但我認為,會有這樣的感覺,正因為是台灣啊!因為有各式各樣的族群、自由發展的人文風貌,所以我們瞭解、尊重他國文化十分迅速,瞭解並尊重的心態,構築了我們的觀看角度,這樣的不舒服,拋開「過度解讀」這個因素後,還有兩種可能:不夠理解或者--足夠理解。
不夠理解就會偏執一詞,這點我自己也還在學習,想要找到確立的、對我而言可信的一種方式,再重新看待無論是做研究、讀書的一些觀念。
足夠理解的情況,便是知道作者所身處的環境,塑造了他的觀點與中心思想,所以我們自身也會產生了各種想法,有時據理力爭、有時尊重不爭,更多時候,則是要警惕自己,要變成怎樣的一個人?

作者畢竟是用了一種活潑有趣的方式,向大眾公開他考據所得,以增長知識、增加對宋朝的興趣和學習誘因,這樣的一本書,仍是十分可讀的,並沒有打折扣的問題喔。
至少在學術的交流上,我相信沒有國界之分,只有大家對宋朝的熱愛、好奇,是最純粹而珍貴的,所以評論者所說的章節調配、連接的問題,以及史料侷限的問題,都是很值得我們再更大量的閱讀,並且找尋更可信的資料,來填補的空缺,我相信作者的研究也不會止步不前。
展開
user-img
4.0
|
2018/12/24
滿有趣的書,全部讀完,但字太小了老花眼看得很吃力。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9/11
原來宋朝人這樣吃啊。光看以前教課書的寫法沒人能懂那菜名的意思。經過作者講解完豁然開朗呀。好有意思的一本書。在看的同時好像就有一位宋朝人在我面前作菜了。讀的輕鬆有趣又詳細。推薦給大家看看唷!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8/22
很有趣的歷史普及書。簡單輕鬆讀起來不費力。我個人很喜歡。
展開
user-img
1.0
|
2015/07/03
這本書的書名和內容實在不太搭, 或許是兩岸語法表現方式不同, 作者認為有趣幽默, 但我讀來卻乾澀難消化, 勉強看完的心得是吃了一場不太消化的宋朝飯局。
展開
user-img
3.0
|
2015/02/26
  在早先的國編本歷史課本中,對於宋代歷史一定會有提到一句當年「天上天堂,地下蘇杭」的老諺語,相信唸過的人多少應該有些印象。記得當時筆者的歷史老師說這是反映當時南宋朝廷定都臨安之後物質生活進步,杭州美食豐富的景象,不過或許是受限於當時的上課時間,宋代的「美食」到底多美,老師就沒再多著墨了。
  研究所時的碩士論文是寫宋史,開始接觸到宋朝人的筆記、著作,也注意到宋代在美食方面的一些驚人發展,可是筆者的碩士論文主題是軍事史相關,所以對於「美食」的關注自然也弱了些,所以說來慚愧,自己是寫宋史的結果卻對於宋朝的各層面還是有許多理解空白的地方。
  言歸正傳回到這本書的內容,目前歷史學界對於「宋朝」的各種分析派別中,其中一個筆者相當喜歡的說法,認為宋代是「近世」的起源,許多今日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在宋代就開始有了;本書的內容大抵上也是呼應這種說法,作者李開周把他這三、五年來於報紙發表的宋朝飲食相關短文集結成本書。
  一開始頭兩章作者安排的章節名稱是「穿越需知」與「赴宴必讀」,裡面列出了許多宋人與今人飲食文化的異同處,並且告訴讀者們一些古代飲食文化與今日所以不同,是因為哪些差異而造成的。
  後面的內容,作者依照食品類別、食器、酒水等主題加以排列,介紹宋代飲食文化內容、作法,以及自己的一些與菜餚的邂夠、嘗試的經歷,而末章則介紹宋代的飯館經營概況與方式,總之就是用了多元的切入點來呈現宋代的飲食風貌。
  乍看之下的確是相當有趣的一種呈現方式,可是就一本書而言,這種化零為整的編排方式其實讀來相當辛苦,因為在同一主題中類似的字句會不斷的跳針出現,且其中的一些資訊、笑點,或許是距離寫作時間已經有些落差,讀來趣味大減。
  更大的問題是在於取材。雖然作者使用相當大量的筆記材料,可是細看可以發現,其中關於皇室、當官文人的記載占了相當的比重,而庶民的部分多為首都圈居民的記事,,於是看來宋人好像除嗜吃肥肉以外,油炸品特多,而有關食用油、水等問題作者卻較少注意,這點讓本書欲意呈現的「宋朝」打了點折扣。
  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介紹菜餚內容。或許是受限於筆記資料,本書的內容重配方,輕分量,配方介紹的詳細但用量除了酒的部分幾乎是沒有提到,如飲料的部分提到「渴水」的製作,書中提到「只要用大量多汁水果去皮去籽熬煮」,「反覆過濾」,這樣最終可煉成果膠,作為冷飲的材料;可是水果本身的味道會衝突,且不同水果能製成果膠的量也會不同,這裡的呈現就還是會讓人有些疑慮的(混在一起看來就是深色的不明黏液誰要吃阿?)。
  最可惜的是其中有意無意的華人優越意識,特別是對於日、韓與西方飲食文化的比較與關聯的陳述,其中讀來頗有「西方野蠻、日韓抄襲」的味道,把一些國外非主流餐飲作為比較對象,無視於今日日韓其實均已出現自我風格的飲食文化,這點在今日以「多元文化」當道的台灣,看來實在有些刺眼。
  不過這裡筆者並不認為這是作者的問題,其實這些主觀意見本來就是一種中國方面的直覺,可是出版商在引進時,幾乎對原作「原封未動」,只注意到「總鋪師」一辭的修改,而忽略其他更多兩岸文化之間的差異,這點就相當可惜,讓原本應該相當有趣的歷史普及題材,大打折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