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中文書
商業理財
79折$ 316
4 /5
47位讀者評分
5
51%
4
17%
3
11%
2
4%
1
17%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40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整本書就是抖音的那種商業唬爛影片文字檔集大成,絕絕對對是8+9、酒店妹、低端台客業務員會擷取某句話拿來放在社群媒體的教科書,笑死
展開
user-img
3.5
|
2024/04/10
一直盤踞在各大排行榜的前段班
買回來看後,心中卻有點微妙

本書是作者將自身經驗同整、轉化後的一本書。
如果你的生活經驗剛好和作者有相似,那讀起來滿有共鳴
會有一種"原來可以這樣想"的感覺。
但若相差太多,就會覺得這到底在說什麼鬼話.....

其中最有感觸的,應該是作者在時間管理章節中提到的
我們不應該思考要如何從17分鐘裡面省出17秒
而是要判斷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用17分鐘省下方向錯誤導致浪費的17個小時"
此外,像是人脈的本質是價值的交換、注射式洗腦、邊界感等章節、優先與劣後
其實都滿不錯的,值得讀完後好好思考一下。

不過,也有滿多章節讀完後滿無言的
像是勸酒章節中,就提到主管在酒會上的勸酒,或是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其實是在測試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
如果連一點不合理的事情都不願意配合,那真正的大事員工怎麼可能忠誠的執行呢
恩.......
測試忠誠有一堆方式
像是從平常的工作態度來測試
如果一個主管只會透過這種沒道理、消磨員工熱情的方式來測試員工的忠誠度
那還是盡快離職吧

總之就是這樣
端看你和作者的生活經驗有多少重疊、有多少共鳴
對我來說,是本好壞參半的書
展開
user-img
0.5
|
2024/04/06
這本書與其說是「所有人的底層邏輯」,不如說是「中國戰狼的底層邏輯」。
拿來當成讀懂中國人內心所想的入門書籍還可以,要拿來普世適用還是算了。
裡面的很多價值觀都保留了舊有的封建、叢林思維,這種書竟然還會出現在二十一世紀,我也是醉了。
與其讀這位作者的一家之言,還不如找幾本哲學、政治、經濟的教科書起來好好研讀。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3/12
作者提到我們必須擁有數學思維,生活當中擁有數學思維能開拓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看世界,一次成功的機率很小,但是只要重複做14次,成功的機率就能提高到95%,即使做對了事也需要有讓它發酵的時間,現代人急功近利,想賺快錢,所以詐騙事件多如牛毛,就是利用想賺快錢的這種心理,每個人都想一上場就馬上投中籃框,卻不願意在場邊先練習運球一千次,讓我想到迪士尼電影『勇敢傳說』裡的一句話:「即使是奇蹟也需要一點時間」,因此不要想做一次就成功,但我可以做很多次,接近成功。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2/29
作者以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寫作,標題後就有定義,試圖把許多難分辨的概念,說個清楚。這其實是不容易做到的,這必須要看懂許多事情,才有辦法。那這本書有沒有達成這樣的目標呢? 我給出 90分的高分,很不錯了。也學習了不少觀點。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2/22
最近讀這本書愛不釋手,每個篇章可獨立閱讀,它讓我「看見」很多思考的誤區,也發現很多事情的原理原則,看穿了都是相通的。

書中提到「從現象看到事物本質」,普通人只能看到事物的現象,優秀的人總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這就是 洞察力,照著做而缺乏個人思考,照著想而失去個人判斷,都帶來很大的風險。

我得到的三點體悟是:
1.將事情做完還要做快、做好
是要「行禮如儀」按著既定流程走,卻一錯再錯,或是突破現狀、看見盲點、優化流程,進而除錯改善、建立較完備的機制?這涉及流程、制度和系統,還有個人智慧的積累。

2.最有效率的優化就是要改變系統
很喜歡書中提到的「分粥」案例,完全破解工作效率的本質,也看懂流程、制度、系統。
什麼是流程?流程就是基於時間線做完一件事的整個過程。流程是線性的、連貫的、客觀的,凡事皆有流程,只是效率有高低之分,流程管理(優化)就是不斷的優化一件事情的過程。
什麼是制度?制度就是做一件事的行為準則,它可以是權力機構發佈的規定,也可以是一種契約,屬於剛性的。
什麼是系統?系統就是若干部分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體。
「流程」是分粥的線性、連貫的過程;「制度」是藉由順序輪流分粥、分粥人最後取粥讓結果公平公正;「系統」是選出德高望重人的系統、輪流分粥的系統、分粥人最後拿的系統。

3.優秀的人會善用治理的方式管理組織
改變流程、改變制度是管理;改變系統、改變模型是治理。「改變制度是改變結果,改變流程是改變原因,改變系統是改變模型。」作者劉潤 的說法很激勵:「一般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最優秀的人改變模型。」

在職場上關注的焦點決定我們是什麼層級的工作者,有管理思維的人會去思考建構制度,執行者至少要試著專注在流程與系統,這兩個環節涉及到跨團隊或部門,優秀的工作者除了關注結果,還要增進工作效率、擴散影響力,優化流程與系統。

或許有人對這本書的架構有不同看法,作者的觀點、立場和信仰當然會影響一本書的呈現,閱讀時得到了自己可以據以行動的,就是書的最大價值。

臉書:愛自己,不阿雜
Instagram:chinchintseng
方格子:愛自己理好生活
展開
user-img
0.5
|
2024/02/12
從本書看到是作者看其他著作的心得筆記加上一些自己的故事,我建議看其他原觀點的發現者的書會來得更好更理解,還有可惜的是很多人把底層邏輯當作低層次邏輯來解釋….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2/07
這本書主要統整了劉潤對於五件事情的底層邏輯:
(1)是非對錯的價值觀
(2)如何思考問題
(3)個人該如何進化
(4)要如何理解他人
(5)看懂社會上與別人協作的最基本道理

作者看事情的切入點都很特別,有些看似複雜的觀念,透過他用故事和譬喻來簡化之後,會讓我們更好理解,也會讓人感到豁然開朗。
值得去一讀!反思!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2/03
▋人人都得懂的工作本質與邊際交付成本!人為何工作?工作與報酬的底層邏輯又是什麼?

文/Junqi Hu 鈞淇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劉潤

☝️工作與生活的關係,能像浴室乾濕分離嗎?工作是創造還是消耗呢?從《底層邏輯》對工作的切入點來看,或許會有新的想法。對酬勞的金錢配置,也會有「原來如此!」的感受。

----------------------------------------

📌〈Part 3: 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把工作當成玩〉

我喜歡作者─劉潤對「工作」的見解:「工作是創造,不是消耗。」

  教書好像也是這樣,我不喜歡從第一課教到最後一課,這種慢慢把教科書消耗殆盡的工作,真的很無聊!教學最有趣的正是可以有很多發散創造的空間,而且是毫無邊際的延伸,有很多課程值得開發設計,根本沒有玩完的一天呀!

  偶爾周遭人也會問起:是不是太認真在工作了,是不是該有點休閒?我想現在已經知道該怎麼回應這一題了,因為在這本書找到詳解了:

🗣️: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麼人?
🗣️: 是那些把工作當成了玩,永遠不知疲倦、永遠精力充沛的人。
🗣️: 這個世界上,最可悲的又是什麼人?
🗣️: 是那些白天在枯燥地工作,晚上在消耗地玩,日夜如此,任由生命在看似平衡的重複迴圈中消逝不見的人。
🗣️: (你可能會質疑) 因為他們成功了,所以工作得有意義,才能把工作當成玩。
🗣️: (你應該換個角度看) 正是因為他們對工作有熱情,主動賦予工作崇高的意義和無限的樂趣,才能擁有這麼高的成就。

  近幾年確實認識很多,在外人眼裡是瘋狂拼命工作的老師,這些老師都有各自專精且熱衷的領域,從深耕自己的領域散發出來的眼神,是充滿光的。

  我也遇過深夜還在積極跟我核對講座細節的承辦人員;深夜還發出約稿單給我的出版業編輯,我不能斷定他們是否很樂於在下班時間繼續玩工作,但我能確定的是,在工作領域,他們都是令人放心的優質合作夥伴。

----------------------------------------

📌〈Part 3: 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指數級增長、常態分布和冪律分布〉
📌〈Part 5: 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一切的分錢方式,無外乎優先和劣後〉

  除了對工作的觀點,我也從劉潤對市場的洞察,發現工作的商業本質。書裡提到的「邊際交付時間」,正是線上課與線下課的本質差異,簡言之,現在網路平台推出許多線上課程,只需付出一次錄製時間,就能觸及到廣大顧客,創造指數型增長,此類即為邊際交付時間趨近零。

  相反,線下課就如同在學校教書,美術老師一個年段任教十班,一周就得講十次相同內容,以時間換取鐘點費,邊際交付時間極高。

  概念遷移到出版業也適用,幫出版社寫教材,領取買斷的稿酬,邊際交付時間極高 (寫一課的時間就是換一課的錢,沒辦法寫一課套兩課),而出版社為了賺錢,必須切割這種邊際交付時間高的工作,也就是找作者合作完成,而出版社只需要擬定教材的內容組織規劃,邊際交付時間極低 (一種教材架構經過細項規劃,可以套用到所有不同冊別)。

  出版業本就是商業性質,談到教材酬勞,絕大多數出版社都是買斷的形式,但曾聽聞有出版社是半買斷半抽版稅的方式,讀完此書,發現這家出版社的手法最為高明!

  我覺得這種合作方式,類似書中提及的「企業合作分錢配置」,出版社有自己的行銷通路以及企劃行銷,可以有效推廣販售,但出版品的內容卻是掌握在作者,以買斷不抽版稅的合作模式來看,作者領取的是一次性的稿酬,是否暢銷根本與作者無關。

  但半買斷半抽版稅的模式,作者勢必在乎出版品品質,品質好賣得多,版稅才抽得多,後期也會配合出版社進行產品優化,如此能讓具號召力的出版社與掛品質保證的作者,達到雙贏的局面。

  跟出版社合作其實也是互利共生,沒有誰占誰便宜的問題,作者能做到的應該是讓稿件效益最大化,我讓出版社買斷教材,但教材製作完成後,便取之作為未來N次課程的分享教材,降低寫稿的邊際交付時間,如此至少能降低其中一個環節的付出成本,不過線下課程始終屬於邊際交付時間較高的工作。

----------------------------------------

🙋‍♂️結論
  是否熱愛工作,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對我而言,能在任職期間,體驗教師工作的周邊附加價值,是有趣的,也因此我熱衷於嘗試,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意義。以前對於工作上的合作細節根本不會深究,覺得按合同合作,工作愉快、稿費合理即可,直到讀完《底層邏輯》,才發現商業本質如此,就像戴上透視鏡,看懂了一場遊戲規則。

  懂了工作的獨特價值;看深職場的利益關係,在工作的遙遙路程,或許能降低沉重又無法擺脫的背負感,用新的視野,踏上新的路途。
展開
user-img
3.0
|
2024/01/29
揭曉底牌

■ 提要

對於社會現象,有時我們不理解為什麼會成立、成功,實際上正如冰山我們只見一角,若能一窺潛藏在水下剩餘 90% 的體積,或許我們就會發現其運行道理。而該書底層邏輯,便是希望藉由換角度思考幫我們看清楚事情的本質,瞭解如何去思考問題、如何加速個人的進步、如何在職涯上更出色或創立公司。


■ 心得

其中比較值得一提的觀念是其開宗明義的底層邏輯。

我們一般看成功學的書籍,便是期待別人直接告訴我們「答案」。可是劉潤提醒我們,這樣的答案並無法直通成功,因為在方法論的公式中還包含著時代上的環境變數,以及實際在成功背後運行的道理。
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

「環境變數」無法掌握,但「底層邏輯」就是在這些萬變當中的「不變」的基本邏輯。只有當我們看懂了世界的底層邏輯,才能持續地看清楚事情的本質,調整適應新環境的變數,去產生最適合時宜的方法論。

後續章節寫的比較鬆散,這點比較可惜。此外全書琢磨於透邏輯便能活得輕鬆,當然看透是非對錯、思考問題、個體進化、理解他人、社會協作背後蘊席的邏輯很重要,但是否也應該反求內在,過上真正舒心,且自由不考慮那麼多功利的生活,畢竟生活有時是不講邏輯的,也或許在我們不理解的背後存在更大的運行法則。
總體而言,我覺得書名成功、隱約有說教感,近似「紅藥丸」傳教世界運行法則,但沒有太多對其核心的考據。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1/25
劇透警告
內容鋪陳有序,深入探討社會議題,可使讀者可以透過本書作者創作,細細閱讀就會有一番感想體悟,底層生存空間有限,但是需要經過有智慧的思維找到生存之方向。
展開
user-img
3.5
|
2024/01/18
看完才發現有很多自己一直無法梳理清楚的想法,被一一解釋的很清楚,非常佩服作者清楚的頭腦和邏輯思維~
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這個公式很清楚的帶我們的掌握所有關鍵策略開發~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2/22
我覺得這本書是屬於那種「看得下去的話非常愛,看不下去則會超不喜歡」的類型
個人是屬於前者,尤其是自己很多之前的人生哲學都和書中觀點很類似,只是很難用具體的語言去表達
這本書非常有效且很系統化的整理了人生中不同場景下的思考邏輯
半年前看完後就位於自己最愛的書籍的前幾名,目前正在看第二本順便來補一下前一本的評價
展開
user-img
3.0
|
2023/12/19
如同許多評論者所言, 整本書串下來結構鬆散, 有些章節甚至很突兀到莫名其妙, 比如中間突然扯出幽默感的邏輯. 感覺是把自己各方面的講稿或文章, 應蒐集起來分章節收錄.
有些觀念和想法只適合工作狂,比如在微軟工作到搶床那段, 根本不適合大部分人效法, 試問 : 這樣做的同時, 是否犧牲了家庭和生活?
效率與公平那段, 有濃濃吹捧中共共同富裕那套做法
最後收尾竟然是勸酒/服從性測試?讓人覺得有種書還沒寫完的感覺.
不過整體而言, 這本書某些分析還是不錯的, 只是讀者要稍微思考篩選, 就自己需要的內容吸收就好.
只是最後還是忍不住會想到 : 作者是做商業諮詢的, 怎麼連一本書的架構都亂七八糟.......
展開
user-img
1.0
|
2023/12/03
作者文筆極差,水字數,重覆廢話,同一句說話rephase多次。
胡亂舉例,但跟他的論點風馬牛不相及,而且有部分例子有錯誤。
論點是你媽是女人的廢話。極不推薦。
展開
user-img
3.5
|
2023/10/22
覺得他提到的人性與道德讓我覺得有點不舒服,感覺作者(中國人)所提到的人性似乎比較接近動物性?
所以後來他出的書我再也沒有買了。
覺得人性不該是那麼現實的。
展開
user-img
2.5
|
2023/10/18
書名叫底層邏輯,但整本書的架構鬆散、沒什麼邏輯可言。

本書雖然是課程內容的集結,內文有跳躍的情況很正常,但在書籍出版時,編輯應該要負責將章節及內文整理順暢,而不是讓人看到一半想說我錯過什麼,為什麼跳到這個內容,是漏了什麼嗎...

然後,雖然簡中翻繁中用word就可以解決,但中國和台灣有很多詞彙的用法是不同的,就算只是案例中的名詞,不影響文章的表達,但還是感覺台灣的出版社真的很不用心。
展開
user-img
2.0
|
2023/10/16
期望太高,失望更大!開頭談論「邏輯」的部分蠻精采的,但越到後面結構越鬆散,內容也淪為老生常談。
尤其提到以微軟為家的那一段內容,實在讓人不敢苟同!
展開
user-img
4.5
|
2023/08/03
劇透警告
《底層邏輯》,世界的冰山你只看到了表層。

所言不虛的一本書,讀完後得到了滿多不同的觀念,這些思維模式猶如一座座有脈絡的冰山。看似獨立,但確在底層相互連結,覽此書,對於求知、做事、做人方面都會有很大的思維拓展,幫助我們看清事件的本質,與理解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是成功學、商業管理、邏輯思維、工作哲學,共有四十多篇論述,很好理解且十分好看。

我挑選幾個印象最深的概念分享。

一、學李白也要學杜甫

要同時有兩種思維模式,才不會偏聽。可以想像成流派,也可以是支持或反對某個論述。(舉例:若你支持死刑,你也要必須反對死刑,知道正反兩方的論述。

二、明白事實、觀點、立場和信仰

◉事實:獨立於人的判斷客觀存在
◉觀點:對事實的看法
◉立場: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
◉信仰:內部完全自治的邏輯體系

事實有真假、觀點無對錯。
臺南人的甜跟北部人的不同,你說這杯飲料很甜,是你北部人的觀點,但不是事實,加了12顆方糖這才是事實。

而立場則是:放颱風假老闆苦,需多支付成本;而員工根本喜相逢禱告能放假。

信仰則是沒有辦法於外證明的。(舉例: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

三、防止「注射性洗腦」

狡猾的人,用這個句型注射別人
◕⁠ 「為什麼+觀點」
A:為什麼我的產品是業界最好的,但消費者不買單?
B:為什麼老闆最近總是針對你?

會讓人不由自主地買單這個觀點,是陷阱及先入為主。
A:可能你的產品根本不那麼好。B:可能老闆根本沒針對你, 但別人對你這麼說,你真的會認為老闆針對你(但也可能是真的啦

四、公理體系思維

公司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其實就相當於這家公司公理。公理直接決定了這家公司的發展方向。

如果你發現你的公司每天都需要老闆來做決定,或者公司規章制度、工作流程、決策行為和公司的願景、使命、價值觀不符,那說明公司的公理還不完備。

作者說道:「我在公司只做三件事,設置責權利、捍衛價值觀和做一隻安靜的內容奶牛。」

公理沒有對錯,不需要被證明,公理是一種選擇,是一種共識,是一種基準原則。公司若沒有願景、使命、價值觀,對內也是一種慢性消耗。

五、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而不是靠積極社交,想要積累人脈,該做的是不斷積累自己的價值。

六、知識、技能與態度

知識是記憶,是那些學習科目,出社會後有用的不到10%;而技能是要真正去做才能習得的,若讀完100本談寫作的書而不去寫作,那你不能算是會寫作的,只是知道寫作的知識而已。

/

其他也談論到,不同模式的對錯觀、時間管理、分析職涯優勢、幽默化解對立、企業利益分配、產品定價、經營策略等等。

由於都是小篇幅,真的很好讀,雖然有評者認為書沒有完整的架構,但其實真的不影響,

推薦大家直接去看書📚
展開
user-img
3.5
|
2023/06/14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推薦你讀這本書,如果你總覺得...】
1️⃣我以為眼見為憑,但卻常常被表象給騙了...
2️⃣我想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對培養人脈沒興趣。
3️⃣生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想要當個快樂的躺平族~

🤓【我學到的3件事】
1️⃣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為什麼胖的人相對比較懶?」、「為什麼吃韭菜可以預防癌症?」、…。「為什麼+觀點?」是一道陷阱題,其實你還不確定問題的合理性,但是你會開始把注意力放在「觀點」上找原因,當你開始找原因時,就已經被這些觀點洗腦了。

舉例來說,當你被問到:「為什麼我們公司的產品是最好的,可是消費者就是不買?」、「為什麼誇大不實的公司才會賺錢?腳踏實地做生意就這麼辛苦?」,如果你的回答是:因為你的行銷策略有問題、沒關係啦做生意對得起自己最重要…,代表你已掉入陷阱題中!因為問問題的人並不是真的想聽到答案,而只是想把那些個人觀點注入你的腦中。事實上,你們公司的產品真的是最好的嗎?真的只有誇大不實的公司才會賺錢嗎?

下次當你聽到有人問「為什麼」時,先在心中問問自己:「真的嗎?」。

2️⃣你其實不用一個人這麼辛苦!—擴大商業規模與影響力
書中提到:人生商業模式=能力 × 效率 × 槓桿
能力指的是「獲得能力的能力」,通常也代表願意認真花時間及精力去學習新技能的能力;效率則是跟「選擇、方法、工具」有關,做正確的選擇、使用適合的方法、對的工具,能讓你事半功倍;槓桿是將成果「複製、放大」,關鍵在於團隊(能力的核心)、產品(例如以前的謄寫師演變成現今的印刷廠)、資本(大多是透過收購後賣出來累積)及影響力(演講、寫作、人脈)。

另外,想讓商業規模呈指數級增長,「邊際交付時間」很重要,它指的是多提供一項產品或服務所需要的時間。邊際交付時間等於0的被歸類為「產品」,例如唱片專輯(可大量複製)、線上課程(不論幾個學員報名,講師都只需錄製一次);邊際交付時間不等於0的被歸類為「服務」,例如工程師製作網站、美髮師剪頭髮(都是多一個就要再花一次時間)。關鍵在於如何將邊際交付時間不等於0的部分交給別人或是和別人合作,花最少時間獲得最大產能。

3️⃣你會讀空氣、看臉色嗎?—「邊界感」是作為成年人的基本修養
辦公室總是會有幾個怪人,裝熟魔人就是其中一種,我碰過一個同事,沒事就過來抱我、靠在我身上,或是不時走到我座位旁想和我聊天,一邊死盯著我的螢幕看我在做什麼,下班後還一直傳訊息想跟我聊私事…。

因此看到這本書關於「理解他人」的章節時,我真的超有共鳴!作者提到「邊界感」是對所有權的認知,也就是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他人的,很多讓人不舒服的舉動,通常都是因為侵犯了對方的邊界。缺乏邊界感的人,即使長大了,也會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巨嬰」,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訓練自己的邊界感,這就是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

🤗【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
本書每個篇章不長,只講述一種底層邏輯,可獨立分開閱讀,以概念搭配實例小故事,讀起來滿輕鬆的,不是有明確系統架構的書籍種類。

臉書:公務員女子的閱讀筆記
Instagram:ps.bookreview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