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Lv.4
user-img
畫說有一天

26則書評

26本書評分

1位追蹤者

47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26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小說家 vol.1
讀者評分
4.0
|
2024/07/08
《小說家vol.1》集結了六位小說家的華文短篇,有已在文學界耕耘多年的前輩、有後起新秀,更有外籍作家,共同譜寫出這六篇風格迥異,卻與台灣深刻連結的故事。

這當中有個故事相當觸動我:
創作出令我驚豔的〈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的小說家何玟珒,用著依然平實的口吻,描述有一天「我」巧遇了一位知名又崇敬的作家,由於從她的著作與所有社群貼文幾乎都沒錯過,因此非常了解她的個性與喜好(各位可以先注意裡面第一杯咖啡埋下的伏筆。)有天因緣際會收到作家的伴侶邀約,前往家裡拜訪,順便看看能不能談成合作,拍出紀錄片成為導演,來堵那嫌棄「我」沒出息的老媽的嘴。
然而真相就藏在作家那扇門後,創作者若說故事是取材於自己生活,誰會加以懷疑呢?然而正因如此,這虛與實的界線,我們真的願意看見嗎?知道真相後,我們是否還能接受我們心中那原本形象的創作者呢?
看到最後,如果是你知道真相,你會推開那扇大門接下這個拍攝作家紀錄片的機會嗎?

這本集結六個短篇的故事中,我覺得需要較高理解度的是張亦絢〈秋天沒有的絕症〉這部作品,雖然她總是能在長長的敘述中挾帶一句重擊我心的金句; 朱宥勳的〈赴會〉與王仁劭的〈空集合的流星雨〉世界觀設定蠻有趣,近未來的台灣還真的是有蠻多需要擔心的地方;至於木下諄一的〈有家歸不得〉於我來說更像是一篇紀實散文,較不像小說。

有時看這種短篇集結很像玩抽抽樂,戳到寶,喜獲一位更想了解的作家;戳到雷,頂多放下看下一篇。聽說將來還有《小說家vol.2》,繼續來觀察這些描繪台灣各類現實的小說家們,還有其他什麼可能。
展開
明亮燦爛的你【網書限量.〈是誰拯救最寂寞的她〉雙面書籤】
讀者評分
5.0
|
2024/02/18
如果有人在某天跟我說,我會因為一隻章魚而迷上一本書,甚至還會只期待牠出現的段落,在看完《明亮燦爛的你》之前,我應該會告訴你想太多XD

開頭就預告自己生命即將迎來倒數的馬塞勒斯,是隻在水族館內棲息的北太平洋巨型章魚。聰明、真性格、毒舌、甚至在夜深人靜時會爬出水族箱.…..溜噠享用其他水槽的鄰居??XD待了三年幾乎看透人類,人類還會在牠面前得意洋洋地展示自己的知識。牠的心聲大概像「我見人類多笨蛋,料人類見我應如是。」(不要亂改詩詞)

在所有人類只會拍打玻璃叫牠現身時,只有一位老婦會試著與牠「對話」——在水族館擔任清潔員的托娃,痛失愛子又接連送走丈夫、哥哥後就工作至今,而這隻大章魚竟然知道三十年前她兒子失蹤的秘密!(相信我,看到這段時你會雞皮疙瘩滿身!)

★「人類啊。大多數情況下,你們愚笨糊塗。但有時候,你們也可能是異常聰明的生物。」

整本書非常淺白好讀,開頭就以自敘又諷刺人類的方式,讓我深深被這隻大章魚給圈粉,聰明的牠能感受到人類所隱藏的各種情緒,可以說大家在最後都被這隻章魚拯救,但是馬塞勒斯也從托娃身上發現人類好像不只牠想的如此,他們看起來哀傷卻又堅強,總是誇誇其談卻又極度脆弱,牠也逐漸改變對人類的整體看法。
馬塞勒斯的出現讓托娃空缺的心被彌補,也透過牠的眼睛從第三視角看待自己失去、跟傷痛共存的過程,治癒了我。

最後我也不得不提一下書名,從頭到尾我就只記得「那本大章魚」(好失禮XD)
展開
物種源始:韓國科幻先驅金寶英短篇小說選(作者致臺灣讀者小語印簽扉頁)
讀者評分
4.0
|
2024/01/21

這是一本需要時間「進入」、但讀完後堆疊的情緒會讓人再度愛上科幻小說的一本!

在我們今天還在驚恐、爭辯究竟會不會被AI機器人取代時,一邊卻也期待的以我們的形象,塑造出一個個越來越擬真的機器人。而這裡的「擬真」,當然是人類標準。但有沒有想過,或許機器人也正透過它們的雙眼,看著眼前你這個與它相似的生物,究竟是否真有生命?
過往科幻作品的世界觀往往都從人類視角「過渡」至機器人世界,但在〈物種源始〉中,人類已成為遙遠神話,現存的是機器人主宰的世界。所有機器人以型號劃分:看起來與人類更相似——當然這是以我的視角比較,在書裡可沒有人類比較標準的——功能複雜的四位數機器人是備受歧視,而沒有情緒、功能性極強的三位數、雙位數機器人反而備受重用。開頭這樣的設定很有意思,近似一種存在主義探討。

這樣的題材或許可以說是一種硬科幻,但其背後的人性省思卻是很溫暖的。
正如先前很喜歡的韓國科幻小說家金草葉、千先蘭都在故事概念中提過:不同物種間能不能相互理解?跨越這之間的溝通是否存在?我覺得金寶英在第三部曲的收尾,給了一個不是完美,卻是最適宜且觸動你我的答案。我相信,任何有自我意識的生命體,都值得被尊重、也有權利保有自我。

也是看到結尾我才欣然明白,金草葉為何會說金寶英前輩的故事深深影響了她,那些深刻的情感,就藏在看似沒有感情的冰冷機器下,末尾的反轉,讓人深思現今人類社會的存在意義。
永遠以挑戰你認知,卻也讓生命故事有所連結的哲學,這正是我喜愛科幻小說的本質!
(全文可至IG:storyteller.1001觀看)
展開
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
讀者評分
4.5
|
2022/05/07

如果你看過《阿凡達》,好奇他們如何利用發光的樹根進行意識交流,甚至轉移生命,這一切都是來自一場真實的實驗。
如果你看過理查.鮑爾斯的《樹冠上》,當中角色派翠西亞.威斯特弗德,就是參照蘇珊博士本人。
甚至當蘇珊稱呼「樹人」是如何拯救我們的生命時,也馬上讓我想起《魔戒》第二集中,陪伴皮聘與梅里上戰場的樹人。
而蘇珊一開始描述的伐木業生態,也讓我連結起《哪阿哪阿神去村》中,平也勇氣這個男孩誤打誤撞進入林業,手工伐木的苦與喜。

在我們看過那麼多的作品累積對生態的想像後,蘇珊博士告訴你,這一切不但都是真的,自然界的互利共生,也超乎我們想像。


蘇珊.希瑪爾在這本新著中,挖掘出一道道數萬年來我們不曾細想,卻早已發生的事實。面對自然生命,我們總是如此後知後覺。
森林之間的樹木是彼此互相扶持,甚至透過地下網路——泥土與菌絲體,跨物種地把自己的長處和弱點,與群落的其他成員分享,而不是互相競爭。
比如理應被除去的雜木白樺樹,是如何幫助在完全被遮住光線的高級松木旁,利用根部真菌傳送養分與碳?而快要枯萎的千年母樹,又是如何把信息智慧傳送給下一代幼苗,警告物種即將來臨的病害?


然而,這不只是一份森林調查,更是蘇珊本人的回憶錄。
我們在樹木與樹木之間,看到蘇珊如何在都是男性的伐木工人間找尋自己的地位;在意外痛失至親的悔恨如何透過樹木療癒;在研究成果與夫妻和諧的平衡崩塌後,如何重新發現愛;甚至在抗癌最辛苦的療程中,仍站上TED演講,不吝分享自己對於森林數十年來的研究,與如何拯救了她。

這本書在科學研究中交雜著蘇珊的過往,探究樹木生長的秘密,更是一段發現自我之旅。看似線性的時間,其實也為我們展示一個環形生命。
看著蘇珊的人生,彷彿也像看著一株幼苗如何生長成對於人類生態有所保護的巨木,而她將記憶傳承,也如老樹傳遞訊息給周遭幼苗。正如她所言:「森林就是一個互助合作的社會,其實跟人類並無不同。」

真正的樹,根柢互相連結,菌種互相溝通,造就一片片我們以為是競爭,其實是互利共生的一片密林。自然生命正在我們腳底下道出數不盡的耳語,而我們何時才能細耳傾聽?
展開
天鵝與蝙蝠【光影迷離版】
讀者評分
5.0
|
2022/04/08
劇透警告

要為一部推理小說寫推薦,在不暴雷的情況下實在太難,只能說確實是東野圭吾將故事推理與人性幽暗複雜結合的傑作!讓大家跟著敘事線進入推理過程,舞台也讓出來,將故事角色究竟善或惡的評斷交給觀者本身,也是繼《空洞的十字架》後,再次讓我反思司法矛盾與人性灰色地帶的作品。

東野圭吾掀開屏幕,盡可能地將社會上不會重視的細節,也極有可能在定案後無人追究正當性的案件化作故事,如同作家吳曉樂在序言中提到,這樣的題材即是「現實愛能莫助,創作綽綽有餘」,也讓故事一再提醒我們單單一個判決並無法解決所有事情,更多是留下來的人們生命中的空缺。


|你有沒有勇氣去推翻已然貼上標籤的事實,即便是司法判決?

當事件看似落幕,「形式上的公平」作為解答之時,受害者女兒白石美令、兇手兒子倉木和真卻不是這麼想的,當這兩個不可能交集的角色同框,就是書名天鵝與蝙蝠的隱喻。

或許選擇接受人生較為輕鬆,但就像受害者遺族美令所呼喊的:「我人生的齒輪卡住了,絲毫轉不動」、「我追求的是真相,能不能判死刑是其次。」
她的呼喊也是召喚讀者,不要因為既定事實,而選擇違背心中對真相追求、對自身道德的判斷。
.
所以說到底,我認為真正的真相並不會隨著時間被掩蓋,隨著時間越長,它將以排山倒海的氣勢逆衝而來,然而有時真相卻又是如此難堪。
我喜歡這部故事的收尾在於,並不是破案後就迎來歡喜美滿的大結局,而是考慮了人會有的真實情感反應,讓我們彼此知道,人生的長路,並不會因為一部故事結束就收尾,而我們的現實,也將因故事的起頭而有了更多思考的可能。
展開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
讀者評分
5.0
|
2022/03/27

我們所想像的未來世界,向來有著現階段無法駕馭的科技,移居到宇宙上的我們有更多美好的可能。
而科幻小說往往是這想像的載體。讀韓國作家金草葉初試啼聲之作《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便有著能將死去之人的心智上傳的科技;能利用蟲洞隧道實現穿梭於不同宇宙的太空旅行;能將血液換成奈米溶液,將身體打造成賽博格(cyborg)。她透過書寫,將我們現階段所遇到的各種人體極限與生命遺憾、對新事物的極致追求,化作七篇探索人類與宇宙之間各種可能性的諾亞方舟。
然而如此向外追求的我們,隨著這樣烏托邦的誕生,我們將經歷的會是更美好的未來,還是更孤獨的世界?

真能創造出適用於所有人的世界嗎?金草葉並沒有於此留下解答,如同她在作者後記所說:「雖然至今仍沒有找到答案,但我還是想繼續去尋找。」

好奇是我們開始的理由,上路者無一不是以這樣的心態來探索未知,不論是故事中的黛西或是作者金草葉本人,即便答案永遠不是如此易得,但你永遠都能跟故事、跟這個世界反覆對話,提問的本身,或許就能化解二元對立論的世界,奉為圭臬的「完美」,並不是人類存在的證明。

觀看金草葉筆下的故事框架屢次讓我想到科幻小說家姜峯楠,將細膩卻複雜的人類情感,包裹在先進科幻的外衣之下,細讀卻更有著哲學思維,得以讓你反覆思辯。貫穿這七篇的概念不外乎都有著「尋找真相」後,如何「相互理解」。

嘗試理解,不正就是弭平彼此界線與差異的開始?

七個短篇,看似獨立,通篇卻皆為愛的詩篇。
因科技發達而轉變的世界看似因果線性關係、但金草葉為我們展現一個環形時刻——
正因愛的能力永遠不變,那個看似更美好的世界,其實就在你我身旁。
展開
她的世界史: 跨越邊界的女性,伊莉莎白.馬許與她的十八世紀人生
讀者評分
4.5
|
2022/03/09

|我們都是過去的見證人,卻同時在創造歷史

■小說家,同時也是知名評論家 #約翰伯格 (John Berger)曾寫道:
「一個個人所作的遷徙決定,通常浸潤著歷史的必然性,但是他自己或是他遇到的所有人卻都對此一無所知。」

撇除因為戰事、國內動盪而不得不的逃離,這看似高一個生命層次的理解,好像是在說著,不管我們如今做了什麼決定,要前往何方,似乎都是已經決定好的。

抱著懷疑的理解,直至看到了琳達.柯利所著《她的世界史:跨越邊界的女性,伊莉莎白.馬許與她的十八世紀人生》才漸漸理解約翰.柏格的意思。

主角伊莉莎白.馬許真的就是一個小人物,你讀過的歷史課本上不曾出現過她的名字,然而她卻能經由海路,足跡遍及四大洲,走得比那個時代的女性都還要遠。
她的一生,也正是動亂世界史的縮影。


十八世紀已是歐洲列強開始崛起,帝國主義盛行之時,她曾經可能是個奴隸,因為不列顛海軍勢力擴張,父母才得以離開牙買加前往英國落腳,擺脫代代奴隸的命運,也讓在英國出身的她才有長大的可能;她能夠獨自在海上航行,甚至被海盜俘虜至摩洛哥,那是不列顛帝國在跟周遭國家明爭暗鬥;而她之所以又能再遠渡重洋至印度,甚至成為了一位奴隸主,懷著矛盾的心情協助因為戰爭而債台高築的丈夫,背後更是因為美國獨立革命。
彷彿蝴蝶效應般環環相扣,幾乎超出了一個人活著能理解的範圍,伊莉莎白或許每次的出發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卻同時有著歷史的必然性,她是「動態世界」中的一份子。

「十八世紀是啟蒙運動、七年戰爭、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的時代。也是大不列顛帝國擴張,洲際貿易、洲際移民、奴隸買賣盛行的時代。」
看到這句話的你,大概不會有什麼感受,歷史往往一句話紀載著事件,背後卻是有血有肉的小人物組成。伊莉莎白.馬許就是那麼一個小人物,佩服作者琳達.柯利的深厚調研功力,在那個私人紀錄往往流離失所的時代,還能從伊莉莎白交往的人中細細探究其背景,才得以讓我們望見這本少見、以女性視角寫成的全球史。

■而在這本書你還可以看到
:國際移民史-在那個時期的人口流動甚至奴隸買賣都達到恐怖的規模,也能讓我們反思,已經廢除了奴隸制度的現今,還是讓很多人不得不背離家鄉上路的理由有什麼?

:女性寫作史-伊莉莎白.馬許將自己在摩洛哥被虜,甚至差點成為後宮小妾的經歷,自費出版了一本回憶錄。在那個時候因為印刷業的蓬勃發展與人口流動,女作家於英國新出版的小說數量,是1750年代的兩倍。

:全球貿易史-幾乎不用多說,海上貿易的蓬勃帶來的必然,到後面又如何因為戰爭,而變成毀壞國家的手段?

:台灣出現了?-伊莉莎白的夫家祖先,曾是第一個抵達台灣的英格蘭商人,還跟當時的統治者鄭經提議,希望讓台灣成為一個「貿易重鎮」。(現在也正是...歷史進行中…)

我不知道伊莉莎白.馬許活在我們這個世紀,是不是也能造就這樣的代表性,但我想我們這個時代的移動者,也一定正成為歷史觀看者,甚至成為撼動歷史的可能吧。
人的生命可以如此渺小,活不過一個變動的世紀。
人的生命卻又可以如此宏大,活在世界地圖上的廣闊,造就其不可抹滅的代表性。
展開
迷宮中的將軍
讀者評分
4.0
|
2022/02/08
劇透警告

歷史上的名人走下自己創建的舞台後,是怎麼面對人生的?
.
魔幻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家,文學大師馬奎斯,若要寫出歷史上真正存在過且領導拉丁美洲各國獨立的名人,感覺就像是早已創造出自我風格與燒腦世界的大導演諾蘭,改編歷史上著名的撤退《敦克爾克大行動》般,在既定的歷史上,用自己獨特說故事的方式,挑戰既定時間軸,形塑出一位又一位鮮活的人物。

小說並不是要講那些網路查得到的歷史,馬奎斯以「將軍」一詞取代他的全名,用這個威權的名稱來看他失去權力、人民不挺後,心灰意冷走向他人生最後14天的旅程。

「荷西.帕拉西歐斯看見他瞪大眼睛,赤條條地漂浮在浴缸地淨身水裡,即使是他這個服侍再久的僕人也以為他淹死了。」與《百年孤寂》類似,開頭就充滿死亡意象,我在想,馬奎斯是否想透過一個已知結局的限制,讓人看透這些掙扎與徒勞,反思生命中自我存在的意義?拉遠來看,馬奎斯的書寫始終不脫拉丁美洲的興衰,這也是一位作家經歷過殖民、內戰後的國家長大,所尋求自我認同的方式。

「我反而迷失在一個夢裡,尋找某個不存在的東西。」
而最後將軍終究還是走不出自己的迷障,身體與野心悖離,人生行將就木之際依然緊抓的虛幻大夢,在人民眼前如同一縷幽魂。走下舞台不難,而是要面對自己真正的命運,看清自己最後所待的樸素房間才多麼困難。
.

將軍玻利瓦爾的衰敗也是拉美眾多國家的歷史,即便在我們的生活中較少接觸到南美新聞或歷史事件,但透過這些能夠反思,我們的土地也有我們自己的故事,是什麼樣的歷史背景,造就我們現在喜歡的風格、有共鳴的作品與印象呢?

小說有著揭穿歷史上不能說出的秘密的力量,也有著慢慢尋得自我認同、重新面對自己的力量。
展開
合境平安
讀者評分
4.5
|
2022/02/02

一讀《合境平安》時,哎呀不得了,每篇都讓我腦袋深深湧入回憶潮水,國台語夾雜,什麼歸欉赫赫、來紅洽、歪戈起挫…就像小時候對著不諳國語的外婆講話,還要透過舅舅姨媽們的翻譯對話,書中語氣就像有人親自對你訴說一段陳年往事,那些很久很久以前,做囝仔時陣的各種古早味,還有隨著歲次丙子、己卯、丁丑...一次又一次的媽祖遶境,跟著不同年份的大小富閔,歡騰開場,卻也有著被時間追著跑,人們終究還是一個個離開,成長後的廟會已不辦桌,再回來家鄉書寫這些是為什麼?


▍在家鄉書寫之林中,造出自己的樹

有關家鄉主題的書寫,是我即便長大在異鄉漂泊,閱讀到時始終能撩撥我心弦的那一塊。有時離家鄉太近,看著看著反而變成鬥雞眼,身在林中早已不見樹,要有一段距離才能看到他的美。
.
對於小鎮曾有的榮光直至人口外移後的欲墜,楊富閔的書寫中也有,但他又在這片林中種出自己的樹。
那是不同時空的富閔,在觀看當下的自己,彷彿導遊帶你遊覽媽祖遶境、看藝閣花車廟前鬥熱鬧,但主角卻是場邊花絮,那些小插曲,共同塑造出一個集體記憶,也用新時代眼光,看待童年的習俗。
所以這位在媽祖廟邊長大,能夠在私佛仔神壇寫作業、在聖誕樹王公邊夜騎、尾隨祭祀用滴血的白公雞穿梭大街小巷的小孩,讓這些記憶符號長成他的文學之路,點點匯流,寫進你我成長過程中,或許曾經珍愛、一起笑過哭過,時而跟隨隊伍,時而獨自走過的回憶,在歲末年終之時回望一一拾起,再期許未來,統稱為多麼大的「合境平安」。


▍然而若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過往,就會對此書沒有共鳴嗎?當然不會。

跟著楊富閔穿梭在「廟文法-從天而降的故事」,那些文轎武轎、香灰茶、踩高蹺、廟會服裝、平安符、媽祖遶境的涼水車,彷彿多拉A夢從百寶袋拿出的各式廟會小法寶,等燈愣登登~各式來頭傳說都讓人忍不住一件一件看下去,這些寶物有著各自的民俗傳說,這本於我更像是因著一個物件延伸出去的記憶書寫,我想隨著傳統漸漸消失,有些文字可以證明:看!我所經歷過的他人也有,記憶傳承不會因此消失。
展開
婚姻生活
讀者評分
5.0
|
2021/11/30

我們常視婚姻為修成「正果」的完滿結局,然而翻轉到試卷B面,這才是真正生活的起點。

初讀《婚姻生活》,以為是一對夫妻如何在充滿摩擦生活中理解彼此,進而克服萬難通過考驗的平凡故事。然而書名似乎更著重在後面兩字——生活,就在人生的B面,大家以為婚姻是修成正果的終局後,因為一場意外,驚心動魄地展開了兩人、甚至是我們對於愛情理解的起點。

沒有要賣弄任何寫作技巧,書中很公平地給予三人視角,各自訴說在同一件事情下的不同理解。當我們因片面了解而對當事人貼上「對婚姻不忠」、「渣男」這樣的標籤前,三人的視角幫我們釐清同一事件之中不同的選擇,讓讀者換位思考,當我們面對愛情的選擇時,人性所具有的多重面向。

「跟我一起承諾要走到終生的人如今怎麼變了?」「若當初做了其他決定,我是不是會過得比較好?」大概是在我們面對難以承受的打擊時一定曾有的自我詰問。然而生命是沒有捷徑的,經驗無法用更短的時間推演而來,隨著這些經驗我們做過大大小小的決定,如果一生中我們所做的無數決定累積成為自己的人格,那麼不管回到過去多少次,你所做的決定也一定符合你的天性。

因為選擇,只對當下的自己有意義。

但即便選擇有過任何一次差池,也並不代表你的人生從此完蛋,有了這些經驗才得以真正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所謂終點,其實是決定面對不完美卻真實自我的起點。
展開
倖存者,如我們
讀者評分
5.0
|
2021/11/17
劇透警告

【我們真的有辦法站在高處,凝視位在深淵的人嗎?】

看過幾部移民文學,常伴隨著來自原生家鄉的悲劇,舉凡國內動盪到戰亂不止,不得不離開家鄉,用文字記錄下無法歸根的宿命。
而這本《倖存者如我們》中的主角李福來-人稱阿福的華裔移民第三代,成長於馬來西亞的漁村,沒有經歷過戰亂,甚至沒離開過他的國家(短暫去新加坡度蜜月不算的話),貧窮卻非常努力,老實敦厚,勤奮一如所有須靠勞動養活自己的階級,也不只甘心於自己的出生,有著夢想,時間推移他甚至慢慢當上勞工領班,命運是有可能翻轉的,然而故事一開始我們都知道他殺了人,為何他走到了這一步?

「妳要我談人生,不過我談的只有失敗,這兩者似乎是同一件事。」

作者歐大旭,出生於台北,父母皆為馬來西亞籍,從小便移民至馬來西亞的華裔作家,書寫出當代不同種族間在各國邊界的勞力流動。明的暗的,在資本主義當道的社會下也帶出底層移工的哀歌。


◆「沒有因為,所以也就沒有為什麼。」

我們太多時候需要一個因果關係來尋求一個明確的解答,來回答社會上發生過的重大議題,最好這個解答出來也要與我們無關。
為什麼他殺了人?一定是因為錢吧、一定是因為身分卑微被刺激吧、一定是因為家庭問題吧、一定是因為精神有問題吧。

我們到底是想要圖個方便的因果關係?還是讓自己好過點的尋求安慰?

而有時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阿福的故事連他自己本人在監獄裡細思也找不到為什麼,進而坦然接受,反倒是他人不斷的填空,試圖要在阿福的人生試卷上寫上正確解答。
像阿福這樣階級的人,大家也很容易的做「歸類」因果,只要有人犯罪,就是一整個集體犯罪。因為他們是外勞、移工,所以偷竊、所以殺人逃逸、所以造成亂象...
如今我們可以隔著書頁在遠處觀看他國這樣的問題,然而面對台灣社會發生過類似的案件,我們有多少次也陷入這樣的偏誤?
.
書寫阿福故事的是一位留美的社會學博士譚素敏,她是第一位願意以「把你當作一個人」來描寫的紀錄者,所以阿福才被打動願意接受訪談,然而隨著看似被記錄的阿福視角,也出現了阿福觀看紀錄者譚素敏的視角,來自社會高端階層的知識份子與底層的對比,我發現了一個埋藏在心裡深處的問題。


◆ 我們真的有辦法以他們的角度來思考所謂失敗的人生嗎?

阿福陳述在法庭上聽到他的辯護律師說詞時忍不住想:「她談論的那個人很悲慘,沒受過什麼教育,簡直毫無希望,是個無法選擇人生的人。不過後來我想到:等一下,這樣不對,我很快樂,我很正常。我知道律師試圖要幫助我,可是我想要她別再說了。」

所以譚素敏訪問阿福故事的結果就是這本書,很有意思的在書中切換兩種視角:以阿福為第一人稱的詳實記錄,與阿福觀察著訪問者譚素敏的過程,明顯感受到完全不同階級與身分的差異。而我想問的是:這樣真能如實紀錄了他們的人生?


這也是我還沒思索出的心情糾結,是對我在閱讀相關書籍後,寫下評論會有的質疑,我們真的有辦法用我們的觀點理解他們的困境?
或是只能有:「噢!看哪,他們的故事終於被寫出來了。」的感想?

譚素敏的訪問後來出版成小說,發表時造成社會極大迴響,阿福從一個「變態且有精神問題的底層移工」,翻轉成了「無法選擇人生,可憐且不小心殺人的底層宿命。」。終究,他還是從這個群體跳至另一個群體代表。但多數人關注的,還是那本「書裡的故事」。


所以阿福怎麼殺了人呢?殺的人又是誰?我希望讀者們都能找這本書來看,一邊參與阿福的選擇。
我幾乎很難把這部小說作為虛構作品看待,因為虛構,向來來自真實,這沒有前後關係。
展開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讀者評分
4.0
|
2021/11/10

【吸引到你身邊的所有事物,其實都是你的選擇而來。】

在看這本《人慈》時,過程中我不斷受兩種矛盾情緒交疊,一個是溫暖熱血,一個是疑慮不安,甚至有點悲觀。
溫暖的是我不斷受到作者他幾乎循序漸進、耐著性子且用厚實的理論來支持人性的善,在一個個被我們長期歌頌人性本惡的實驗中——史丹佛監獄實驗、米爾格蘭電擊實驗,甚至文學名著 《蒼蠅王》 都被他以確切的證據一一擊破,這些其實是有人為操作或甚至虛構的結果。
「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

/
然而撇開看似經操作過的實驗,仍不可避免掉人性之灰暗代表的納粹集中營歷史,作者也說過要怎麼解釋奧斯威辛,將會是他支持人天性善良中不可逃避掉的問題之一。

讓我感到疑慮的地方就在這裡,即便作者在此講到二戰士兵們的從眾理論、是為了伙伴而拿起槍桿,不是反猶的惡,這邊對善惡的全然二分法就不是很能說服我,因為在歷史上最為複雜難解的灰色地帶,如同納粹集中營生還者普利摩.李維 在《 滅頂與生還 》中寫道:「渴望簡化無可厚非,但只要認清那是簡化,不錯將簡化當成現實,那麼簡化就有其用處。...剛到集中營的人不分老幼,都預期自己會進入一個恐怖但可以理解的世界,一個符合我們自古以來認同的模式:『我們』在內,敵人在外。但集中營是個難以理解的世界,一個無法套用任何模式的世界,敵人不僅在周圍環伺,也在我們之中,『我們』失去了界線。」

「簡化歷史,也許可以暫時解決歷史難題,迴避擱延到現實來的課題,但無助於讓創傷者真正獲得療癒,更無益於思辨問題的核心,避免未來永不再犯。」
-楊翠
.
.
當然為了要讓事情快速行進,善惡對立的二分法是讓人清楚理解,但我不想要在閱讀這本對人性難得樂觀的書,為了想更支持人性的善而講求方便的簡化這段歷史。(很高興的是,作者在這邊仍有提出漢娜.鄂蘭 的見解,邪惡的平庸性並不是指人性本惡,而是批判性思考及判斷能力的喪失。)

我想說的是,不管人性善或惡,你都要有自行判讀並思考的能力。不論善或惡你都人云亦云的相信,自以為的美德謊言背後帶來的結果落差,很可能會讓你走向另一個極端。

/
而如何影響你的判讀能力,這本書最後引導思考的範例中很觸動我的是:更多的接觸,會帶來親近與友善。
我們是否只愛、只信任自己所理解的人事物?(當然很有可能也會被這些人所傷,但那是另一個課題了。)而不理解的東西透過一段距離,讓我們更容易的謾罵與對立。身而為人,我們很容易的能製造出區別,但我們是否能為了不要講求方便將「其他人」在腦中實行惡的豢養?

若以結果論來談,我是支持這本書的,在人性那麼多的光譜中,你要支持善的那一方,就得要在人類多數難以改變的想法中繼續選擇相信,也還得接受並承擔你很有可能就是會被騙、被信任的人所傷的現實,我期望告訴自己,這是因為選擇相信好,而要付出的一點代價,這是需要勇氣的。

回歸到原點,如作者已開宗明義地講出這不是一本只宣揚人性本善的書,在複雜的人性下我們總會是情況展現好的與不好的那一面,沒有絕對的對錯,問題是我們的選擇。
布雷格曼寫此書的目的相當宏大,不論是否能親眼見到停戰與和平的那一天到來,這本書都能夠繼續流傳且影響後世無數。若我們一點一點的選擇相信,或許真的能有一天突破那人腦中根深蒂固的藩籬。
展開
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
讀者評分
4.5
|
2021/10/28

初讀挪威當代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的這本書時,著實會被它的厚度與三十四萬餘字,頁面中密麻的間距嚇到。不知不覺讀到中段時,與友人抱怨了下他的叨叨絮絮,你會不斷的被原敘事線岔開再進入他下一個世界,回頭後已經幾千公里遠,還要費盡心思幾萬字的距離走回來,然而這也是吸引的點:我找不到停頓點可以中斷閱讀。

.
而在毫無停頓可能的自述中,夾雜了大量與旁人的對話結構,這種透過你來我往堆疊的時間長度,對生命的探討,讓我想起了《愛在三部曲》。


克瑙斯高描寫與琳達從初次相遇到決定結婚,以致到婚後的種種爭吵及孩子們相處的現實光景,也跟《愛在三部曲》系列中所詮釋的,從人與人之間的可能花火走到歡迎光臨現實人生有所交集。
或許沒有電影劇情中前段的浪漫,然而越平凡的日常卻越有共鳴,於我來說那也是必經現實。
克瑙斯高身為作家對獨處的堅持,恰好與琳達的依賴大大成反比,在愛與獨處間,距離美感不再。一位依然還在掙扎的男子,光明與黑暗時常伴隨著他。
婚前就知道了日後可能會有的摩擦依然相守?
究竟說準備好了但愛情是不是仍會在孩子出現後產生裂縫?
讓我對這本也在矛盾間搖擺。

克瑙斯高光是從沒有明確界線的自我獨處與家人時光就大書特書,充滿對人生的詰問,夾雜在柴米油鹽之間。
.
.
然而我們常常得是透過他人存在而知道自己的位置,因此這樣的私密書寫,克瑙斯高不只寫自己,還有他人。
若說我們對於偶爾窺探他人私密多少都有點慾望的話,應該有同樣比數不想讓別人窺視自己的黑暗。
據說克瑙斯高寫就這本《我的奮鬥-戀愛中的男人》,讓他的妻子再度陷入抑鬱症,並相信他倆再無浪漫可能。

更不用說書裡還有著大量他人鉅細靡遺的生活足跡,值得讚許的行為與種種不堪狼狽,就書寫在紙的兩面。
試想,與你最親近的人,稱兄道弟的傢伙,卻將你所敘說的私密對話,家人間狗屁倒灶公諸於世,還在你們的國家銷售超過五十萬冊,出版至世界各國,你會做何感想?

是因為足夠真實,還是因為夠私密,才得以如此讓人好奇?
.
「文學不只是文字,文學是文字在讀者身上喚醒的東西。正是這一種超越性讓文學獲得了存在的理由,而不是像許多人相信的那樣,是他自身型態的超越。」
難道真的是因為書中段落喚醒眾人共感,而如此暢銷?
.
可卻也同樣在思考,作家不得不寫,是不是無法忽視自己與他人內心層面的掙扎?
如果迴避了自己真正想書寫的,是不是所謂的自傳反而存在虛假?
看完之後我稍加理解,對於這樣書寫人生的人,先不論他是否為當代暢銷作家,抑或只是平凡人,寫作本質仍是寫作。
而我,依然可以存在著不會完全認同這個人的一部分。

說到最後,如同作家吳明益在開頭的專文推薦中也提到一個很直覺性的問題:「我們花那麼多時間讀另一個人的人生做什麼?」
在這630頁的路途上,在克瑙斯高毫無節制的人生書寫中,我們得以有餘力提問、反思、嘲諷或附和,那同樣映照出我們的人生,不可省略。
展開
反蘇格拉底
讀者評分
5.0
|
2021/10/28

小時候被教導,父母師長說的話都是對的,覺得都是「大人」統治這個世界。成為大人後,或許有了自己的觀點,或許可以不那麼贊同某些權威了,卻依然還是會對他人評價耿耿於懷,然後自己也慢慢塞進既定框架,那些大人,已不是形體,是思想束縛,或是轉變成無形的「先入為主」。

我以為自己會對這五篇以國小生視角所敘說的故事興致缺缺,或是太淺白的話語感受不到深度等(我對不起伊坂幸太郎與出版社行銷!🙈)沒想到正因為太過誠實,意外的後勁十足,也讓我意識到自己不小心成為了書中所說的敵人:先入為主的觀念。

伊坂幸太郎很厲害的,將看似沉重的人生議題-在上位者的權威、校園霸凌、比賽輸贏、偏見甚至死刑等,用一個個充滿娛樂和趣味的故事展開,卻擁有溫暖餘韻的收尾。用小學生的視角來寫故事或許取自伊坂幸太郎的真實經歷,然而毫不掩飾的小孩目光最澄澈,在還沒有被傳統教育觀念束縛而改變下,如何不卑不亢地拒絕自認不合理觀點,是多麼需要從小就建立觀念阿。
事實上,伊坂幸太郎應證了越困難的去理解與說明的事情,越不需要曉以大義,反倒是直接且簡單的說出來,更能引人思考。

/
書封上很有意思的是,《反蘇格拉底》的「反」字是倒反的。他並不如字面上的涵義反對學說,而是指射了兩種人:一是蘇格拉底提出「光是知道自己什麼都不知道,這樣的自己就夠好了」的「無知之用」;而另一人,是幾乎朝蘇格拉底所說相反而走的久留米老師或山本教練,也泛指一大群那種「明明對事情不清楚卻自以為知道一切,覺得自己不可能有錯」的人。

偏見並不是真理,有時坦承自己的無知,反而才擁有真正的智慧。

你以為這是人人皆知的老生常談?並不,細數你的成長過程是否有遇過那種傳統只偏袒資優生的老師,鼓勵大家向他看齊?崇尚風雲人物或接受掌權者絕對正確的人們?必須承認連我自己有時候也有過不懂裝懂,在老闆面前虛張聲勢一番,什麼時候我開始對這些框架沒有質疑,或是會害怕講出「我不知道」了呢?

/
然而除了人對自己坦承很困難,成長往往與苦痛伴隨,即便再怎麼想迴避痛苦,也得自己走一遭,這些經驗的累積才能知道自己不能接受什麼,遠比知道自己要什麼容易得多。

而這也投射到書中五個篇章名稱:
〈反蘇格拉底〉的破除先入為主大作戰、
〈不慢〉破解絕對的輸贏、
〈非柯博文〉破解老師為何一定得嚴厲指導?
〈違反運動精神的犯規〉講述比賽般的人生即使「違體犯規」,卻不是輸,而是讓人有著重來的機會(我最喜歡這篇)、
〈反華盛頓〉則反思人意外的無法誠實面對自身錯誤。
通篇全部都有著反對詞,不那麼積極正向的篇名卻有著熱血的故事。
安齋教導的那句「我並不那麼覺得!」是如此鏗鏘有力,小學生都能做到,或許我們也能從今天開始,不是為反而反,更像是在你思考過後,誠然面對心裡之聲,用不輸給成見與世俗認定的勇氣,喊出來的魔法咒語!
展開
天才的思考:高畑勳與宮崎駿
讀者評分
4.5
|
2021/10/28

這是一部馴獸師紀錄。🤣

看了這本書才知道,有很多我們常講的「宮崎駿動畫」導演並不是宮崎駿,而是吉卜力另外一位靈魂人物高畑勳,在這兩位天才畫師兼導演背後,更有他們倆的支柱-製作人鈴木敏夫,同時身兼兩大天才的馴獸師(?)
就是他促成了這本 #天才的思考 ,記錄吉卜力從無到有、從日本橫掃進世界的代表性動畫背後,不為人知又爆笑的辛酸秘史。如果你的成長過程中有任何一部吉卜力動畫走進你的生活過;或是想了解究竟人稱天才的背後,有什麼樣的缺陷(不是);或是認真一點,想理解「電影製作人」到底在幹嘛,那絕對不可錯過這本書!

🎬「電影會不會賣座,決不是求神拜佛就能見效,必須先竭盡人事,才能聽天命。」

閱讀過程特地找了 #魔法公主 與 #天空之城 來看,原來《天空之城》中,巴魯站在屋頂吹奏的小號是要跟著一起去冒險的,到後半段消失的原因是宮崎駿老爺一句:「我懶得畫了。」;《魔法公主》其實是動作片,更開啟了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的「電影哲學時代」。
當然還有居然是從賭桌上誕生的娜烏西卡、根本沒畫完就硬著頭皮上映的《螢火蟲之墓》、《龍貓》的小月跟小梅是宮崎駿不想輸給高畑勳而增加的設定……從書中不難發現宮崎駿那高壓又如孩子般任性的難搞脾氣、高畑勳追求的極致完美讓電影開天窗也在所不惜,所以夾在中間的鈴木敏夫你還能不佩服他嗎?
然而他也真的是覺得「太好玩了」才一直這麼糾纏下去,從一開始還要買本書學習成立公司,製作人身分的且戰且走,到後面各種拼命、如何學習經驗運用各種資源,屢屢創下電影的票房紀錄,甚至拿下奧斯卡。這本書應該又名為「吉卜力動畫背後紀錄片」,看著看著也不禁想來場吉卜力電影馬拉松,一邊尋找書中所說的彩蛋啊!
.
.
.
🎬而再怎麼精彩的動畫背後,終究回到「人」本身。

很多吉卜力的動畫看完會覺得這是一部傳達「自然很重要」的作品,但同時也包含導演們想提出「強調要珍惜大自然的人是不是也有問題?」這樣的雙重叩問。畢竟人很多時候難以二分法做分類,我們常讚嘆宮崎駿等導演站在那麼高的角度在看整個社會,其實也來自他們內心不斷的自我掙扎與辯證。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宮崎駿、高畑勳與鈴木敏夫,還有吉卜力團隊下形形色色的人,走過了戰後日本、泡沫經濟起飛又崩盤、311大地震…他們的作品也因此是反戰、是尋找初衷、是勇敢的女孩們昂首闊步、是人的黑暗面、是愛自然與人性追求進步的矛盾。

「電影中最大的冒險就是生活本身。」名導演文.溫德斯這麼說過,吉卜力的動畫帶出人感知這個世界,同時也是時代的深層脈動。

你可以發現那些越有名氣的吉卜力動畫背後就有越多的影評,而有很多切入觀點與經典畫面其實都是後設,並不是吉卜力一開始的本意。然而這不正是動畫電影的迷人之處嗎?
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內心的共鳴,去面對自我的質疑,最後甚至影響了社會風氣,他已經不需要再用力講一個故事,吉卜力的魅力就在生活本身。

我也繼續期待著吉卜力將要推出的電影,引頸期盼他們又會帶給大家什麼樣的未來視野。
展開
情熱書店:史上最偏心!書店店員的東京獨立書店一手訪談
讀者評分
5.0
|
2021/10/28

在分享這本書前,想問問大家,對你來說,書店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或甚至,當你習慣前往的書店已不復在,會對你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呢?


閱讀這本《情熱書店-史上最偏心!書店店員的東京獨立書店一手訪談》光標題就能輻射出熱度,字裡行間不斷感受到,所謂愛書人的熱情!
作者 池內祐介是名東京一家書店店員,多次來訪台灣,甚至也為台灣的文學雜誌撰稿。其中文之好,本書就是他從2015年間不斷走訪東京獨立書店,透過觀察並以中文寫下。文中可以看出一位非母語寫作者的誠實與趣味語氣。(據編輯說被他特殊的語氣與文法吸引,只改了文中錯字,閱讀中真的會被他超直白語氣給逗樂!)

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在池內桑身為書店與讀者之間的「搭橋者」所做的努力,雖然走訪的是東京,但與這產業相對類似的台灣,尤其同樣受疫情衝擊之下,也有很多可以借鏡之處。

/
獨立書店不同於大型連鎖書店,很可能專注服務於當地居民,或是也有自己專門的選書類別,甚至常常可以從中挖到寶,畢竟有時被大型書店壟斷的市場,也有許多值得被看見的獨立出版作品。
然而還是不難看出現在經營書店之困難,尤其是電商相較便宜又方便,更不用說那些折扣戰。我們除了透過購買、分享等不同形式支持閱讀外,還能做什麼?這也是書中作者不斷拋出來的自我詰問。

📍「社區書店的未來是由書店與利用他的社區居民雙方的努力而打造的,而不應該將所有責任推給書店的經營能力。」
📍「實體書店必須思考的不是在『方便』上如何跟亞馬遜競爭,而是如何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實體購書空間,給大家提供網路書店沒有的體驗。」

在這個介於書店經營者與單純讀者之間同樣有著愛書的熱情,但同樣也有對於「方便/價格」有不同思考角度的身分轉換,透過十間不同的書店生存方式得以反思,也是這本書能帶給各位最大的收穫。


承認自己的渺小,但若真的想在這社會發揮什麼作用,那就是「做好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這些仍用著自己喜歡的方法經營書店的人是如此,一邊碰撞一邊思考可能性吧。
這可以是一本書店開業心態指南、一本書店從業人員的心聲、一名讀者能被喚醒的熱情之書!
展開
戰時燈火
讀者評分
4.5
|
2021/10/28

以《英倫情人》一作贏得當代英文小說界最高榮譽之一的布克獎,後也改編成暢銷同名電影而備受國際讚譽的作家麥可.翁達傑,擅長在主敘事線下埋入深刻而複雜的人性。《英倫情人》中以看似愛情為主軸,背後塑造出戰爭對於人心如何受創以致改變未來。此次《戰時燈火》以一位孩童的視角出發,細細道出這樣一個時局如何對家庭造成揮之不去的影響,一個個破碎人生又如何面對與追尋?
.
.
「一九四五年時,我父母遠走他鄉,把我們留給兩個可能是罪犯的男人照顧。」以一段極具電影畫面似的開場,交代時局很明顯為二戰後,然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孩子們的父母反而遠走他鄉,甚至讓來路不明的人照顧自己的小孩?

/
第一部曲中由男孩視角出發,當他與姐姐發現母親說要到東南亞出差的大行李箱竟藏在地下室裡,不曾出發,才理解到彼此可能被遺棄了。兩人也從此產生了分歧點,直到慢慢發現自己的母親竟是二戰情報局特工,當年所謂的出差之旅當然只是謊言,而那些來照顧他們的古怪、看似罪犯的人都是媽媽的同事,笨手笨腳的希望帶大兩個孩子,當然也一起做了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對男孩來說那期間的回憶是自我混淆但卻活在當下的,然而這樣特殊的成長過程也造成了遺憾與傷亡。

「對我而言一直都是這樣不完整而最終消失不見的這些人,都會在我回顧時變得清晰明確嗎?否則我們怎麼能對自己沒有任何真實的認知的,走過青春期那四十哩崎嶇不平的土地。」
/
第二部曲則回首過往,男孩已然走上母親腳步被政府吸收為情報局人員,想尋回那早已與家庭決裂的姊姊、母親成為特工的過往、那些被遮蔽的事件,努力地想要拼湊過去的斷簡殘篇,卻無力尋回。

/
書名《戰時燈火》原英文書名為翁達傑自組成字:Warlight—是二戰時期倫敦為了空襲,將市區設為僅有微弱的燈光照明。
燈火管制中一閃一滅,仍深遠照進了戰爭是如何影響人們乃至於走進家庭的關係。

描繪二戰時的故事與改編電影之多,然而戰後呢?歷史劃下句點的戰役後,人類並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

/
「戰爭不會停止在過去,過去也不會停留在過去,人必須學會成長。」
已經發生的終究已經發生,沒有消失卻盼望能轉成記憶中的養分,而不是讓你耿耿於懷的傷口。畢竟過往創傷可能造就現在的你,但你還是有所「選擇」,選擇那個自己真正想過的人生。
而當你非常渴望回到過去想挽回錯誤時,某一方面也需要你真正「覺察」事情發生的主因。其實換個角度想,當你正視那樣的過去時,去面對、去探詢、去實際體驗,你也救了你自己,如《天能》中不斷應證了,自我生命的鉗形攻勢。

「你帶著此時的武裝回到早先時刻,而不論那個世界多麼黑暗,你離開時一定會為它點亮燈光。你會隨身帶著成年後的自我,那不是重新經歷過去,而是重新目睹。」

縱使描述了想拼湊失去的回憶這樣的題材,背景又是二戰後百廢待興的沉重時代,麥可.翁達傑仍營造出如詩歌般極美的氛圍。
即便是虛構,作者卻透過精密的調研與身如其境的想像力,讓我們跟著書中的角色一步步走向生命深處,進行可能已被遺忘卻仍存在的記憶探問。
展開
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讀者評分
5.0
|
2021/10/28

出版後65年,為何直至今日重新再版仍獲得多數人共鳴與推薦?(大概是我目前看過橫跨不同領域與職業領航者、理性與感性之人同台最多的一次),甚至列為會隨著時間不斷過去卻時時都能拿出來翻閱的精神指引?那就是一直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愛」。
.
從《逃避自由》開始認識心理學家佛洛姆,擅長以精闢的社會學角度,觀察現代人對於愛的心理與行為,套用到現代仍無違和。打從我們出生開始,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同儕、戀人都圍繞在與人連結、在不同程度的愛之上,付出但也受過傷。這種來自潛意識的本能,又該怎麼一步一步認知?更值得我們深入探索、親身實踐。

愛是一種能力,跟你在這社會上所需要的任何能力一樣,始終是需要學習的。但我們現在社會崇拜的,是一種量化的結果,可以看見實質增長的數字才證明你的價值,優先擺在人生順位。人們內心本能渴望的愛,卻往往跟身體出狀況才意會到健康的存在一樣,我們等到內在感到空虛、匱乏不安之後才意會到多麼需要。

/
這裡的愛是多方面的,從奠基人格的父母愛中瞧見小時候的我,總覺得我得做對什麼才值得被愛,對於被罵的認知也不太正確,對我來說愛是一種渴求,是需要「掙來的」。佛洛姆直接地說出「值得的愛很容易給人一種辛澀的感覺,就像他不是因為自己而被愛,是因為討得喜歡而被愛,所以說到底不是被愛而是被利用。」重重打進內心隨著成長而逃避的痛處。又或者,在懵懵懂懂中仍學不會愛自己。


我們確定自己真的懂「愛自己」嗎?


關於這三個字,或許在心靈匱乏的現代常被作為開導之言,卻絕對不容易。他是需要克服依賴別人的勇氣,也要克服掌控他人的慾望,還需要直觀且誠實的面對心理感受,光是如何「意識到」就是一個課題,隨著時間長期下來所需的耐心更是另一個課題。

而在此需要強調的是,愛自己並不等於自私。「自私的人不是愛自己太多,而是愛自己太少。」這種根本上缺乏對自己的照顧,往往也感到空虛,才想要急著拿取自己身邊所有可利用的,來得到滿足感。
「他看似太照顧自己,但實則他只是不成功地想掩飾和補償他未能照顧好的自我。」


/
在這次的閱讀過程裡我不斷地被療癒好幾次,也懂那種「理解卻不等於實踐」的困惑,這樣看下來我對愛實在是所知甚少,但我正盡我最大的努力正視自己的內心。
.
真正的愛實則上是一門藝術,是能夠主動的去愛。但到底要如何實踐呢?雖然每一種愛都是個人經驗,但跟所有好習慣的養成類似,是需要一生透過專注、紀律與耐心的向內探詢與覺察,進而走出滿足且美好自我的道路。
展開
倒數10分又38秒
讀者評分
5.0
|
2021/09/19

閱讀萊拉的記憶,就像跟著她來到地球彼方——伊斯坦堡的街道暗巷,以為要來場異國遊歷,卻是跟著萊拉死後記憶存在的最後10分又38秒,這個科學上所記載人在死亡軀體內能保存最長的記憶時刻,如跑馬燈般見證雖然是悲劇的人生,卻仍看到堅韌的希望與真摯情感,如不起眼的種子萌芽,遍布在你眼睛所及的地方。

以書中角色萊拉的死為你我階級之間並沒有分別作引言,帶出即使看似悲劇的人生卻依然有相信希望的可能。
雖然是故事,但卻在現實中我們所見的階級高牆間打出了洞,得以窺見他人的好。


終究《倒數10分又38秒》是個虛構故事,但艾莉芙.夏法克要告訴我們的是那始終被氤氳氣息掩蓋的真實伊斯坦堡:以宗教之名行極端父權之實的社會、多元族群混雜卻依舊無法容納邊緣人的繁華大城、看似規定其實只是表象的法律,更不用說跟劇情相對無關的亞美尼亞人與鄂圖曼政府曾經的種族紛爭,即便這曾讓她上了法庭,夏法克依然選擇寫下。

身為土耳其當代最受矚目的女性小說家,遊歷各國與不是在傳統土耳其家庭長大的經歷,讓艾莉芙・夏法克的故事總是融合了多元族群並存,那些為自由持續奮鬥、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在晦暗世道下繼續相信希望的可能,透過萊拉的死亡,階級身分早已瓦解,你會發現我們與這個虛構故事間,沒有任何差別。

故事打破了菁英文化圈,在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世界高牆之間穿了一個個的洞。
展開
她厭男,她是我女友
讀者評分
5.0
|
2021/09/19

【兩條平行線,一定非得有交集?】

有別於許多女性書寫大多站在女性角度觀看韓國社會風貌,這本《她厭男 她是我女友》,就是難得從韓國一般男性視角來看——「假如我與那念念不忘的前女友重逢後,她卻成為憤怒的激進女性主義者,該怎麼辦?」不但將男女主角四年後重逢與復合後用搞笑與諷刺的手法呈現,黑色幽默中卻也不忘提點:
📍當現實仍存在著巨大鴻溝,你我站在兩條不同的平行線,有沒有溝通與結果的可能?

/
當男主角毫不掩飾自己對女性主義者的反感:「不要說性侵,我沒動過女人一根寒毛,每次出門的約會費用全是我出,約會結束後,我還會很有紳士風度的送女方回家,為什麼連我也遭殃被罵?為什麼我也被她們視為潛在犯罪者?」

一直覺得女性主義只是「仇男的女性酸民」,男主角巴望著復合後,希望解決女主角的「女性主義病症」,表面上配合著憤怒的她看女性受職場與家庭隱性迫害的新聞,一邊感化她去參與墮胎合法的遊行不好,一邊無奈配合穿上「善良的女人才能去天國,壞女人想去哪就去哪」的T恤,希望我這位「優質男友」能感化她,變成那單純又身材性感的貼心太太,共攜美好未來。

然而就在某件事情爆發後,男主角挫敗的大喊:「到底我們的問題是什麼?到底是什麼問題嚴重到讓你放棄結婚?」
女主角也毫不隱瞞的吼回去「我不是放棄結婚,我是選擇了我想要過的人生!」
啪!一切重來。

/
讓我們觀看這對看似有點扯,帶點好笑卻又悲觀看待他們未來的情侶,各自代表了韓國社會的兩個極端,當然很難改變其中一方的想法,可是從男主角一窺她女友發生了哪些性騷擾,究竟為什麼只有女性才要擔心這些定見與歧視,而開始對所謂女性主義有點動搖而不是先批判,那不可否認比較他前期作為,是值得欣慰的一步。
女主角是激進女性主義者,也並不代表她討厭男性,追根究柢,如果可以安然而不是提心吊膽的活,何必武裝自己跟世道對抗,搞的自己遍體麟傷?

兩邊都有各自的理所當然,難就難在,沒有結果,兩位仍然相愛。

/
相當喜歡《女神自助餐》作者劉芷妤的導讀中寫道:「於是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真正重要的,並不是該怎麼樣(全方位地)用自己的價值觀說服別人,而是如何與多多少少和自己不太一樣的他人相處,甚至相愛。」

非常喜歡書中的收尾方式,結局只是個開端,不用女性委曲求全,但要對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對小情侶只是大社會縮影,值得玩味的是,我好像可以回到開頭想通「為什麼許多疑問一定要有解答?」
不管是書中的男與女,甚至跳脫書中化為現實後,激起韓國社會現代男女的價值觀辯論。
當然一時間沒有解答,這些討論,卻讓人重新理解為何會有「理所當然」的狀況發生?

評論家林運鴻也提過:「我們評論這些事,也是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不要把評論想像成真實的答案。」

感到無力,並不代表我們就得忽視這個議題。即使感到針鋒相對,起碼還有書寫,記錄這些值得討論與隱身在社會背面的議題,思考這些因為有了思想而帶來的改變,書寫即是行動本身。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