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季_加碼
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8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跨越世代的飄】楊佳嫻:亂世佳人與昨日世界

    文/楊佳嫻2015年08月07日

    從十六歲到二十八歲,她早已從天真的少女蛻變為堅毅的女子。無論在何種艱困的處境之中,始終沒變的是她積極樂觀的性格,因為──「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飄(《亂世佳人》原著小說79週年典藏書盒版‧正式授權完整新譯本) 「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正是《飄》的最後一個句子,也是改編電影《亂 more
 

內容簡介

  「出於絕望,我正在寫我一生的歷史。」茨威格在致友人的書信中這麼說。這時茨威格正在寫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本著作「昨日世界」,這部書也是茨威格的自傳,然而,「昨日世界」寫的不只是他個人的一生,而是一個「歐洲人」,見證了人文薈萃的歐洲城市的絕代風華,見證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時代動盪。茨威格在文壇極受歡迎,文友也極多。他的自傳不但生動描繪了茨威格豐富的文學生命,也帶出了許多當時在歐洲重要城市中發生的文人故事。「人」與「城市」的豐富意涵,在「回憶」中才益形彰著。

作者簡介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在二戰期間,為躲避納粹迫害流亡國外,輾轉英美,最後落腳於巴西,1942年與妻子一道在里約熱內盧的家中自殺。茨威格出生於世界文化之都維也納,年紀輕輕就周遊列國,懂得多種外國語言,廣交天下名士,著作暢銷全球,無論是開羅還是開普敦,無論是里斯本還是上海,無論是巴塔維亞還是墨西哥城,他的作品都大受歡迎。在他流亡經過的每座城市都受到國際和文壇知名人士的盛情歡迎。在流亡期間,他的創造力並未衰竭,先後完成多部著作。

  著有「羅曼羅蘭」「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異端的權力」「人類的群星閃耀」等書。

 

目錄

作者前言

太平盛世

上個世紀的學校

情竇初開

人生大學

巴黎,永遠青春的都市

通往自我的曲折道路

走出歐洲

歐洲的光芒與陰影

一九一四年戰爭的最初時日

為精神團結而鬥爭

在歐洲的心臟

重返奧地利

重返世界

落日

希特勒上臺

和平的垂死掙扎

 

我們命該遇到這個時代。──莎士比亞《辛白林》

作者前言

  我從不這樣看重自己,覺得非要向別人述說自己的經歷不可。在我鼓起勇氣寫這本以自己為主角──或者更確切地說,以自己為中心的書之前,所發生的一切,事件、災難和考驗,都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我個人根本沒有資格站在舞台上,我只是扮演幻燈報告的解說員,時代給出畫面,我只是為它們做注解。而且,我?述的並非只是我個人的命運,而是整整一代人的命運──我們這代人遭遇了有史以來絕無僅有的磨難。我們中間的每個人,包括最年幼和最無足輕重的人,在內心深處都被歐洲大陸上連續不斷如火山爆發般的動盪所震撼。在無以數計的人群當中,我知道自己最有發言權,因為我是奧地利人、猶太人、作家、人道主義者和和平主義者。而且,我恰恰站在地震的中心。那些震盪三次毀滅我的家園和生活,使我變得一無所有,它們用戲劇性的動盪將我拋入一種我已經太熟悉的虛空之中──「我不知該何去何從」。但是,我毫無怨言,正是因為無家可歸,我獲得了一種新的意義上的自由,正是因為一無所有,我便無所羈絆了。因此,我希望自己至少能具備如實描繪歷史的兩個基本條件:公正和不抱偏見。

  我脫離了所有的根源,甚至脫離了滋養這些根源的土地──我確實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例子。1881年,我誕生在一個強大的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在地圖上,人們已經找不到它了,它的蹤影已經被抹的乾乾淨淨。我在維也納長大,這是個具有兩千年歷史的國際大都市。後來,我被迫像罪犯一樣離開了它,它隨之也被降格為德意志的一個省城。我的書曾和成千上萬的讀者為伴,而同樣在這個國家,我用母語寫就的文學作品在那裡已付之一炬。因此,我不屬於任何地方了,在世界各地我只是一個陌生人,頂多也只是過客罷了。歐洲──我心所屬的真正故鄉,自從它第二次同室操戈,開始自相殘殺時,我便也失去了它。我無奈地見證了有史以來理智所遭遇的最慘痛的失敗和野蠻獲得的最瘋狂的勝利。從未有人像我們這一代人從精神的高處墜落,而道德如此倒退──指出這點時,我毫無得意之情,卻深感羞恥。當我從乳臭未乾的少年變成兩鬢斑白的老人時,短短半個世紀內發生的變遷遠遠超過十代人所經歷的,我們都感覺到,變化太多,太大了!我的今日與昨日是那麼的不同,我的得意與失意相差是那麼大,有時我覺得自己不僅僅在過一種生活,而是過了許多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當我無心說出「我的生活」這個詞的時候,常常會不自覺地問自己:「你指的是哪個生活?」是指一戰前的?二戰前的?還是今天的?同樣,當我說出「我的家」時,卻不知道自己指的是哪個家,是巴斯的那個家?薩爾茨堡的那個家?還是維也納的老家?當我說「在我們國家」時,會吃驚地想起自己早就不見容於家鄉了,就像個英國人或美國人一樣,我已經不是那裡的一員。我與故土已無任何基本的聯繫,而在此地,又從未真正融入。我在其中成長的世界和如今身處的世界,以及兩者之間的世界,它們在我的心目中越來越不一樣,最後終於成了截然不同的世界。每當與年輕朋友談及一戰以前的時光,總是從他們驚訝的問話中發現,有多少事對我而言,依舊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但對他們而言,卻已成歷史,或是不可思議了。在我內心有種秘密的直覺告訴自己,他們是對的。聯繫我和他們的今天、昨天與前天的橋樑已經全都斷了。連我自己也不得不感到驚異,當年我們竟然把那樣繁多豐富的內容壓縮在一代人短促的生活之中──當然,這是一種無比艱難和遭逢傷害的生活。當我拿它和祖先的生活相比較時,這種感觸就更深了。我的父親、祖父,他們都經歷了什麼呢?他們的生活都只有一種形式。自始至終,他們只過了一種生活,沒有大起大落,沒有震盪和危險,只有輕微的激動、毫不起眼的變化,節奏平穩寧靜,時間的波浪將他們從搖籃帶進墳墓。他們一生住在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甚至一棟屋子裡,外面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說實在的,只存在於報紙,並不會碰觸到他們的家門。在他們那時候,可能在什麼地方也有過什麼戰爭,但用今天的標準來看,那只是小陣仗,只在遙遠的邊境上進行。人們聽不見大炮轟鳴,半年之後,也就風平浪靜,被人們遺忘了,然後成為一頁枯萎的歷史,原先一成不變的生活仍在繼續。而我們所過的生活根本不會重複,已逝去的一切再不復返,這一代人充分地經歷了過往歷史有分寸地落在一個國家、一個世紀的一切。以往,這代人經歷革命,下代人經歷暴亂,第三代經歷戰爭,第四代經歷饑荒,第五代經歷國家經濟的崩潰──而有些幸運的國家和時代甚至不會有任何以上的遭遇。可是我們,今日已六十多歲的這代人,還有幾天可活的這代人,我們什麼沒見識過,什麼罪沒受過,什麼沒經歷過?所有可以想到的災難,我們都一一飽嘗(而且沒有盡頭)。我自己就經歷了人類兩次最大的戰爭,而且,兩次還是不同的戰線,第一次是在德國前線,第二次卻是在反德國的前線。戰前我曾目睹個人自由的最高形式,接著又看到百年來它遭遇的最差狀態。我曾受到稱頌,又遭到貶低,我曾自由和喪失自由,我曾富有,然後貧窮。「世界末日」那幅畫中,代表革命、饑荒、貨幣貶值、恐怖、瘟疫、流亡的蒼白馬匹全都闖入並橫掃了我的生活。我親眼目睹群眾思潮的產生和蔓延,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以及俄國的布爾什維主義,尤其是那瘟疫般的國家社會主義,毒害了我們歐洲的文化之花。我成了手無寸鐵的見證人,面對人類不可想像的倒退卻無能為力。人類以反人道的教條有意識有計劃地退回到早已被遺忘的野蠻狀態。這使我們在幾百年後又見到了不宣而戰的戰爭、集中營、嚴刑、搶劫和對無抵抗力城市的轟炸。這一切都是我們以前五十代的人未曾見識過的,也但願我們的後人再也不會容忍這些。在這個時代,我目睹了世界的道德倒退了千年,矛盾的是,同樣也就是這個時代,這些人,在科技和智力上獲得未曾預料的進步,猛地超越了以往幾百萬年的所有成就:人類用飛機征服了太空,人類的語言一秒鐘就能傳遍整個地球,人類因此征服了空間距離,原子的裂變戰勝了最兇險的疾病,人類幾乎每天都在實現昨日還不可能實現的事。在此之前,作為整體的人類,還從未露出如此猙獰的面目,也從未做出如此令人驚歎的偉業。

  我覺得,見證這種充滿戲劇性與令人驚愕的生活,是我的義務。因為,──我再重複一遍──每個人都是這種巨大轉變的見證人,每個人都迫不得已成了見證人。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沒有任何逃避的可能,我們無法像前人那樣置身事外。由於這個時代的同步性,使得我們始終被時代拖著走。如果上海的房屋遭到轟炸,在受傷的人被抬出房屋之前,歐洲的我們在自己的房間裡就已得知了。發生在幾千海里以外的事,很快就會印成圖片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沒有什麼可以躲避和抵擋這種不斷的溝通和介入,人們無處逃遁,也買不到任何安寧,命運之手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將我們攫獲,把我們拽回到它永不饜足的戲弄中去。

  人們必須不斷服從國家的意志,甘願充當最愚蠢的政治犧牲品,適應最離奇的變化,個人的命運永遠與人類整體的命運相連,儘管他極力反抗,共同的命運那還是把他拉扯進去,不容抗拒。一個徹底經歷了這個時代的人,或者更確切地說,一個被驅趕追逐的人──我們沒有什麼喘息的機會──比他任何一位祖先都有更多的閱歷。即使今日,我們依然處在一個轉捩點上,處在一個結束與新起點之上。因此,我有意用一個固定的日期讓自己的生平回顧暫時告一段落,1939年9月的一天,造就了六十幾歲的這代人的時代結束了。假如我們的見證能讓下一代的人對那個分崩離析的時代哪怕有一星半點的認識,也算沒有虛度年華了。

  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寫下這些回憶的情境,雖然極端艱難,卻也最能代表我們這個時代。我流落異鄉,手邊沒有任何有助回憶的參考,在戰爭中,我寫下了這些文字。旅館客房裡,我沒有自己的任何著作,筆記,和友人的信件。我與世隔絕,全世界的郵遞全部中斷,或因為檢查而遭到阻礙。我們每個人都像幾百年前沒有輪船、火車、飛機和郵電那樣孤絕地生活著。關於從前的一切,我都只是依憑著腦子裡的回憶。其餘一切,在這時對我而言都遙不可及,或者都已經失去了。不過,我們這代人已經徹底學會不去緬懷業已失去的東西,也許,文獻和細節的缺漏正是我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呢。因為,我不認為記憶只是偶然地記住此事,偶然地忘卻彼事,記憶實則是一種用理性整理和刪除的能力。在一個人的生活中被忘卻的一切,實際早已被他的內在直覺判定,它們必須被忘卻。只有自己想保留的一切,才要求為他人保留下來。因此,你們替我說吧,替我選擇吧,我的記憶!在我的生命遁入黑暗之前,至少將它映亮一回!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137936
  • 叢書系列:文學的迷宮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4.5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上個世紀的學校

我在小學畢業後直接念中學,這是很自然的事,即使只為了自己的社會尊嚴,每個富裕家庭也都會精心培養子女,使他們「有教養」。他們讓子女學習法語、英語,讓他們精通音樂,讓女家庭教師和男家庭教師先後教給他們優雅的舉止。但是,在那個「開明」的自由主義時代,只有進入大學的「學術」教育才有真正的價值。因此,「上流」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兒子當中至少有一個能夠擁有博士頭銜。可是這條通往大學之道相當漫長,並且毫不愉快。五年小學、八年中學,每天坐五到六小時的木板凳,課餘時間被家庭作業霸佔,除此之外,還要接受學校課程以外的「常規教育」,就是除了學習古典希臘文和拉丁文,還要學幾門「活」的語言――法語、英語、義大利語,也就是說,除了幾何、物理和學校規定的其他課程外,還要學五門外語。學習負擔沉重不堪,我們根本沒有體育活動和散步的時間,更談不上什麼消遣娛樂。還依稀記得,七歲時得學會一支歌「愉快幸福的童年」,要在合唱團裡演唱。至今這首簡單的小歌曲猶在耳畔,但在當時我就是很難唱會它的歌詞,更別提真心以為自己的童年就像歌詞中唱的那樣了。老實說,我對小學和中學生活始終感到厭倦,一年比一年覺得不耐煩,希望早日擺脫這種枯燥乏味的生活。我根本想不出當時那種單調、冷漠、機械的學校生活有什麼「愉快」和「幸福」可言,它徹底破壞了我們一生中最美好、最無拘無束的歲月。坦白說,當我見到這個世紀的孩子們可以這麼幸福、自由和獨立地發展時,總是忍不住的羡慕。當我看見今天的孩子們可以這樣無拘無束並且幾乎平等地與老師聊天時,當我看見他們不像當年我們那樣心懷隔閡,而是毫無畏懼地奔向學校時,當我看見他們可以在學校和家裡坦率說出自己的願望和發自年輕好奇的心靈中的愛好時,我總是覺得難以置信。他們是那樣自由、獨立、自然,不像我們那個時候,在未曾邁入可憎的學校大樓前,就得渾身緊縮,以免撞上那無形的樊籠。學校對我們而言,意味著強迫、荒漠、無聊,是不得不生吞活剝那些被精細切割好了的「毫無價值的科學」的場所。那些經院式或者裝扮成經院式的內容讓我們覺得,它們和現實生活,以及我們的個人興趣毫不相關。那是一種百無聊賴的學習,不是為了生活而學習,而是為學習而學習,是舊教育強加在我們頭上的。我唯一真正感謝學校的幸福時刻,就是永遠離開它的那一天。

就奧地利學校本身而言,其實沒有什麼不好。相反的,所謂的「教學計畫」是根據上百年的經驗精心制訂的,倘若教學方法活潑生動,的確可以奠定一種相當廣博而有成效的學習基礎。但是,正因為刻板的計劃性和乾枯的教條,使得課程死氣沈沈,毫無生氣。學校成了冷冰冰的學習機器,從來不根據個人加以調節,它只是一台自動裝置,顯示出「良好、及格、不及格」的不同號碼,以表明學生在教學計畫的要求上達到了甚麼程度。正是這種冷淡、漠然和軍營似的生活,無意中使我們飽受折磨。我們必須學習規定的課程,並且就學過的內容接受考試,八年中學生活中,沒有老師問過我們一次,我們對什麼感興趣,所有年輕人渴望得到的鼓勵在那裡都成了泡影。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15/12/19

讀自傳體小說最需要留意的即是作者對自身置於時代的掩飾與溢美之辭。這本《昨日世界》似乎也未免於批判,許多人便指責作者並非如書中一貫持反戰並隔絕的態度,但是身處那樣動盪的時代,每一天都籠罩著死亡的陰影下,我認為要堅持一貫的態度是很困難的事,更何況為己辯白更是人性使然、不足為奇。

其實我認為這本書可以長久作為太平盛世的寓言。我看過蠻多歷史分析的文章都在討論十九世紀初,歐洲列強間那種軍備競賽和劍拔弩張的政治氛圍,卻甚少注意當時人們的社會氣氛。

茨威格幾乎可以說是二十一世紀中絕跡的人物,出身於奧地利-那時候還叫奧匈帝國的猶太富商之家,受過良好的教育和文學訓練,大學時便能毫無顧忌的遊旅歐洲各國家,也因此結識許多聞名於文壇詩學的人物。自詡清高的文藝之士時時醉心文學間的薰陶,年少時便享有文氣,他的人生好不得意。儘管對於哈布斯堡王朝腐朽的統治頗有微詞,若是第一次世界戰爭沒有發生,茨威格可能對政治界的詭譎從來會不屑一顧-

當時沒有人想過斐迪南被暗殺會引起這麼大的戰端...
也沒有人想過這場戰端會延續長達四年的戰火....
戰爭結束之後歐洲版圖重組,茨威格的祖國奧匈帝國從此消失一分為二...
哈布斯堡的王室儘管不受歡迎,但當茨威格看到戰敗後王室離開的列車也不免感到內心澎湃~
這象徵著過去生活的世界已經崩塌了,連痕跡也無影無蹤。

我認為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茨威格在描述戰間期這段便沒那麼好,二次世戰後更因納粹迫害猶太人之故,被迫四處逃亡奔波,或許也因為時間離自己越近越是心頭萬緒難以下筆吧!筆調顯得凌亂無彰、絮絮叨叨而陰鬱。在他的內心之中,認為人們已經經歷過第一次大戰,為何沒有辦法吸取教訓,居然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是多麼愚蠢~

就如同我們現在身處相對和平的二十一世紀,大多數人都認為戰爭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安逸地忘記上一場戰爭發生不過距今六、七十年前的事。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鬥爭,有國的地方就會有戰爭,戰爭的爆發是不需要理由,哪怕對方的吃相多難看.... 居安思危,「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的話能流傳兩千多年,真有其道理。

可惜,《昨日世界》付梓出版之後(1941),作者結語似乎引領我們看到一個光影交織的「明日世界」,但最終,茨威格仍是沒有親眼看見戰爭的結束(1945),而在1942年選擇以自殺告別這個世界,享年六十歲。茨威格曾說寫下這本書的動機是出於「絕望」,經歷過與「絕望」交戰的過程之後,我認為茨威格自殺的理由也不脫「絕望」,對於歐洲那片美好精神家園的幻滅,他太過於清醒地所以無法再承受下去。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聯合文學出版社電子書全書系展:用書來妝扮自己,單書85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上誼全書系_領券折50
  • 時報暢銷展
  • 知遠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