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思想千年 布衣孔子(下)

思想千年 布衣孔子(下)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3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萬世師表的孔子也有赤子之心,仁義禮教的孔子也有喜怒哀樂

  自春秋以降,兩千五百多年來,孔子是對中國影響最為深刻而廣泛的人,但也是被誤解最深的人,有人歌功頌德,也有人貶斥打壓。真實的孔子在「崇高與偉大」之外,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赤子之心,也有平凡人性的喜怒哀樂……

  本書不是單純的《論語》心得、註釋或解讀,也不是一部記錄「至聖先師」孔子「聖跡」的傳記,作者只是將《論語》與孔子同時還原到歷史中,放置在宏觀的歷史演變與微觀的孔子個人經歷之中,為讀者展示一個真實的孔子,一位布衣的孔子……也許,只有「布衣」,才是孔子的本色,而不是所謂的「貴族」或「高高在上者」。

  孔子,也許正如身邊的你我,懷抱著目標與理想,卻也有志不得伸的牢騷,在充滿挑戰的人生事業,還是堅持「知其不可而為之」。

本書特色

孔子思想跨越2500年,影響著你我現今的生活
他的教化一點也不呆板,他的主張歷經百代仍然可行
如果還沒真正認識孔子,這是你開始親近他的第一本書

孔子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
當你遇見孔子,來場時空對談
「仁者愛人」喚醒體貼他人的溫柔心
「知之為知之」給予避免浮誇的提示
「巧言令色」告誡以真誠為言行的準則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幽默、孔子的喜怒哀樂……
在你我的生活裡,時時提醒,刻刻感受

發覺真正的孔子性情,深入《論語》的精髓,讓生活更充滿智慧。
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在中國歷史及文化上佔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留給後人的是無窮的智慧。本書將《論語》中孔子畢生的睿智還原到其及弟子求學、周遊列國的歷程之中,讓我們更加近距離地感受孔子及其思想的博大,更加真實地理解孔子與《論語》流傳數千年的真諦……

用孔子傳承的智慧擺渡人生,我們的生活行進將從此更從容。

作者簡介

李木生

  散文家,高級編輯,曾出版過詩集《翠谷》,散文集《喬木森森》、《午夜的陽光》與兒童版傳記文學《孔子傳》,其散文多次入選年度排行榜,並被三十多種叢書、選刊選載,曾獲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

 

目錄

序言 布衣──孔子的本色

第一篇 孔子的先祖與後人
世界有了孔子,從此就熱鬧了,也有了味道。
孔子,成了中國人世世代代無法迴避的存在與話題。浩如煙海關於孔子的論述,將歷代讀書人的心胸塞得滿滿的。
第一章 孔子的先祖
第二章 孔子的後人
第三章 歷代衍聖公

第二篇 孔子思想
孔子於是在泗水的岸邊建起了中國的第一座杏壇。
這座杏壇也許是最為動人的景致了。它是路,無盡頭地延續並日益寬廣著歷史的命脈。它又是一座使這條命脈始終沸騰著青春活力的熔爐,鍛造著也拓展著天下教師與學生的智慧與情感。
第一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
第二章 孔子的仁愛思想──仁者,愛人
第三章 孔子的禮樂思想──立於禮,成於樂
第四章 孔子的中庸思想──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
第五章 孔子的立人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六章 質疑孔子
附錄一 孔子語錄
附錄二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及白話翻譯

 

推薦序1

孔子的悅樂人生
孔維勤(國家文學博士?孔子七十八代子孫)
《布衣孔子》是一本有生活經驗背景的好書,閱讀起來有一種扎扎實實的感覺,作者娓娓道來,耐人細細尋味,無書卷氣,無香火氣,反而還原了孔子生處那個時代,生命的卑微,人性的溫暖,生活的苦難,人生的智慧,盡在其中。

  孔子是一位好爸爸,也是一位好老師;更有著君子的人格,深諳中庸之道;在待人接物的時候,總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味。

  人生情感經驗擴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不同的範疇,內聖而外王,孔子稱之為「禮」。情感擴大以後自我安頓的心態,孔子稱之為「詩」。

  「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無以言」,「詩」、「禮」互相為用,是孔子禮樂教化的依據。

  《論語》記載了孔子的一生,裡面有說不完的故事。
  《布衣孔子》也有作者歷經人事滄桑以後,發自內心對於孔子的尊敬與嚮往。以歷史為軸心,旁徵博引,加上生命深刻的擷取,《布衣孔子》是一本經過生活實戰的好書,讓孔子在字裡行間活生生的展現他的人生智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人間何等的胸懷。
「中庸之道」用在人事的對應上,正是因材施教的有教無類。
孔子是一個心中快樂的人,他溫溫暖暖的說出「唯仁者能愛人」,他一生追求的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稱這種情懷是「志」。

  「盍各言爾志?」這一問,在《論語》的記載下,我們才知道人生志氣的追求,子路的「車馬衣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回的「願無伐善,無施勞」,令人千年一嘆,再聽聽孔子的「願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更是千古絕唱。

  孔子是好老師,他懂他的學生,他與學生分享彼此成長的故事,他總是說了自己的看法以後,再問問學生,想一想,是否有同樣的感受,孔子和學生的溝通永遠是「傾聽」與「對話」。

  《論語》開宗明義,孔子與學生的第一堂課,反省的是「人生自己」,每個人生活經驗的學習與思考,朋友交往的快樂,人生有自信,堅持理想,雖然孤單,卻不懊惱,這都是重要的人生態度。

  雖然生活有苦難與挫折,孔子仍然堅持,「飯疏食,飲水,屈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以人間少有的自信,面對生命快樂的追求,他在五十歲以後,漸漸悟得了「天命」,學生顏回死了,他說:「天喪予,天喪予」,那是多麼痛苦的心情,後來陪伴他一生的學生子路,也在他晚年時被殺,加上過去的喪子喪妻之痛,孔子一生坎坷,超過許多人承受的苦難,任何人都垂淚不已了,孔子卻在他一生的最後,留下千古名言:
「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他的「不知老之將至」,多麼不容易。
  君子「知天命」所以不怕。孔子一生,不止生活在年齡的增長中,更生活在「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情懷中,美好的生活,正是人生的恰到好處,君子的心情如一灣流水,「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一點也不多餘。

  如果說,《紅樓夢》的讀者,不同年齡感受的意境不同:青年人遐思,中年人悲傷,老年人淒涼,讀《論語》的人一定是:青年人溫暖,中年人感動,老年人若有所悟,這本《布衣孔子》在作者的夾史夾事夾議,很入世的筆觸中,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它,心中有感,也添增了人生苦難的力量。

推薦序2

一個平凡之身的偉大靈魂
─超越時空,重新認識孔子
陳美儒(親子教育家∕建國中學資深國文教師)
孔子,可說是我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與感染力的偉大人物;他的思想直入世界每個華人的生活哲學中,其人格精神更被視為中華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出生於西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的孔子,比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約年長四十八歲,較古印度的釋迦牟尼晚生六年,跟崇高的基督耶穌合稱為世界文化版圖中的四大聖哲。

  本身並非諸侯王公出身的孔子,史學巨擘司馬遷卻特地為他立傳,且破例放在《史記》(世家第十七),寫成數千言的〈孔子世家〉。

  考據孔子的生命歷程還真是一路顛簸,一生坎坷;然而這番一般人都難以忍受的辛酸苦難,卻反而堅強了他的意志、淬鍊了他的智慧。孔子的一生,其震古鑠今的成就,驗證了一個卑微的出身、平凡的個體,卻可以運用自己的努力與百折不輟的精神,創造出不平凡的過程與兩千多年後依然閃耀的光芒。

  有一回,大弟子子貢跟大宰炫耀式的讚美孔子:「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不久,孔子聽到了,即如此回應:「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從這句話,可以明白看出孔子幼年家境的貧寒,也隱隱透露出他艱辛的成長過程。

  依史書記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位大力士,驍勇善戰有功於國,卻也不過當了個小縣令。第一次結婚,元配為他生了九個女兒;後又娶妾,如願以償生了個兒子(孟皮),足部卻有些殘缺。

  一直到六十三、四歲了,卻遇見未滿二十歲的顏徵在,兩人相差四十多歲,結果生下孔子。《史記》對這段不為鄉里、世人接納的婚姻,寫下這樣的文字:「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三歲時,父親過世,母親只好帶著他回山東曲阜娘家撫養;十七歲那年,年輕的母親也撒手西歸;少年孔子就在無父無母、無依無靠中,投入人生的波濤大洋裡獨自成長。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在窮苦中依然立志求學的少年孔子;一輩子「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的孔子;「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

  的孔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的孔子;由於他的努力與好學,因此也使他的生命有不斷成長、轉換的契機。在那樣遠古封建,只有貴族才有資格上學受教育的年代,這個「少也賤」的孔丘,靠著勤勉與堅持,曾長途跋涉跟師襄習樂,遠征風塵問禮於老子,他努力自學且四處請益學有專長的人。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史記?孔子世家》)這位大個頭又飽蘊學識、充滿熱情、滿腹理想抱負的孔丘,一生仕途卻是抑鬱不得意。

  二十歲的孔子結婚了,生了個兒子名孔鯉,為了養家照顧妻兒,結果在季氏家,只謀得管理倉庫的小小會計;雖然不過是個小小基層公務員,一年下來,他還是認真勤奮的為季氏把牛羊繁殖得又多又壯。

  在我國的教育史上,孔子可稱是開私人「教學」的先河,是平民教育的創始者,他把教育推廣到社會上每個角落、各種不同的階層;他開啟不論貧富、老少,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齋、戰、疾。」「其於鄉黨,恂恂似不能言者,其於宗廟朝廷,辯辯言,唯謹爾。」「三人行,必得我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是日哭,則不歌,見齊衰、瞽者,雖童子必變。」

  孔子大概在三十歲左右正式開班授課,從司馬遷的文字裡,我們更可以清晰的看到,孔子的教學不止於經書的傳授研讀,更是一種人性美好情操的實踐,他注重的正是品格教育、心性修養。透過他「學而不厭」、「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的理念與身教;他循循善誘的造就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英才,他的教育方式簡直就是創造人才的夢工廠。

  孔子一生在魯國擔任官職大約只有四年左右(五十一歲至五十五歲),雖然他使魯國得以大治,甚至「路不拾遺,男女分途」,卻終敵不過魯定公的沉迷犬馬聲色美女中而疏遠冷淡了孔子。失望之餘的孔子於是帶著眾弟子,開始周遊列國,流離顛沛近十四年之久,直到六十八歲才重返家國;這時,他的妻子已過世了;回到魯國的孔子,還是繼續他終身執著熱愛的教育;以文學見長的子游、子夏便都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

  七十一歲那年,他最疼愛、寄望最深的顏回以四十一歲壯齡去世;隔年,跟他相處最久、年紀與他相近、「革命」情感最深的子路也死了;不到半年,七十三歲(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四七九年)的孔子在哀傷中過世。

  司馬遷在〈孔子世家〉最末寫著:「天下君王至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也,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是呀!古今多少聖君大王、名將賢相,活著的時候多榮耀、多威風,死後卻什麼也沒了,還有多少人記得呀!唯有孔子,雖僅僅不過是個布衣平民出身,其光風霽月的人格精神與教化感召,並不因肉體的消逝而成灰燼;縱使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在人類文明嬗遞遽變中,他留下來的智慧言語、他的行為典範依然是璀璨震爍、歷久彌新、宜古宜今。

  春風化雨任教建中紅樓,轉眼歲月匆匆三十載;在教學裡,我始終最在乎的是健全人格、美好品德

  的養成。對青春兒女、驛動不定的心靈而言,孔子平凡的出身而造就出不平凡的一生,正是他們學習智慧、修鍊德行最好的對象。

  我願全力、衷心推薦正中書局出版的《布衣孔子》(風骨百代、思想千年上、下冊)給所有的青青子衿、父母師長;透過李木生學者十多萬字、鉅細靡遺的莊嚴撰著與考證,讓我們更近距離親澤拜望這位偉大的至聖先師。

  此書尤其難得的是,引述了不少魯迅、南懷瑾、錢賓四等當代大師的語錄和角度來探看孔子;其中對孔子更提出不少質疑與批判,為讀者呈現了豐富多采、與眾不同的孔子面向與思維,頗值得讓人玩味與深思。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918168
  • 叢書系列:史哲圖志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四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

中國商朝及西周時期,教育為貴族壟斷與霸佔,圖書典籍收藏在宮廷之中,學校亦設在宮廷和官府之中,以吏為師,學宦不分,只有貴族與他們的子弟才能夠享受教育與文化的權利,被統治的平民和他們的子弟,沒有任何享受教育與文化的權利與機會,長期形成「學在官府」的局面。

到了春秋時期(尤其是春秋末年),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官學日趨沒落,「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典籍擴散,文體下移,為民間產生私學創造了條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統治者的分化與變遷,部分沒落貴族(特別是貴族中最低一層的士)開始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識收徒設教,稱為「村塾」。也就是在自己門旁的小房子裡,一早一晚教授幾個鄉里有些地位的子弟,其規模與學生的成分,都還沒有對「學在官府」的體制產生重大的根本影響。

孔子的時代,私家辦學已經成為一種風氣,以孔子、墨子兩大派所辦的私學規模為最大,成效也最為顯著。這種私學,雖然不能確定為孔子所獨創,但就辦學的規模、具有明確的教育目的、系統的教學內容以及對於後世的影響等方面來講,孔子無疑是中國私學第一人。因此,授徒設教,創辦私學,在中國創立起第一座杏壇,當是孔子一生最重大、最主要的事情,也是中國文明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偉大創舉,當然也是孔子仁學思想的最大體現。

「有教無類」向所有人打開受教育之門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論語‧衛靈公》)─不分貴賤貧富,不管年齡大小,也沒有地域之分(包括不分國籍),想來學習的學生,都可以進校學習。

我們應當永遠記得孔子的這句話「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對於「束脩」二字,歷來有著兩種解釋,一為男童十五歲以上,一為一束乾肉。

即便是「只要主動給我一束乾肉以上作為見面禮,我就不會不教他」,那麼這個「束脩」,恐怕也是中國數千年間學生拜師之禮中最微薄的吧?是從小貧寒、「多能鄙事」的孔子,第一次向所有的人打開了受教育之門,並把這個可以決定人一生、影響人一生的教育門檻,放得空前之低。孔子並不是在做虛假的廣告,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十五歲以上的男童,自不必說,那是不分貴賤貧富的。我認為,孔子所說的「自行束脩以上者」的「束脩」,應當是指「年齡達到十五歲以上的男童」。一是孔子從小貧寒,他不會也不可能將不能提供「一束乾肉」的求學者拒之門外。二是「束脩」是古代十五歲男子進入大學時所拿的薄禮,後來就成了專以表達十五歲年齡的專有名詞,猶如「弱冠」是指男子二十歲,「及笄」是指女子十六歲,以及孔子之後人們將「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隨心所欲不逾矩」等分別表達人的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等一樣。三是孔子本人也說過自己「十有五而志於學」的話,也是在十五歲的年齡進入學習階段。

在他所收的學生中,有「難與言」的童子,也有只比他小六歲的顏季路(顏回的父親);有魯國人,也有來自齊、燕、宋、蔡、衛、鄭、卞、陳、秦、吳、楚等國的人。他的學生中,當然有貴族大夫的子弟,但是更多的是出身貧賤人家的子弟。他們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顏回;有其父為賤人,家無立錐之地的仲弓;有常常吃著粗劣的野菜、被稱為「卞之野人」的子路;有住著茅草小屋,蓬蒿編門、破甕當窗、屋頂漏雨、地下潮濕卻端坐而弦歌的魯國人原憲;有大雪天連件禦寒衣服也沒有,以蘆葦花絮當棉花的閔子騫;有滿手老繭、絮衣破爛、面色浮腫的衛國窮人曾參……貴族、商人、平民、野人、賤人、鄙家、大盜、大駔等,真是「有教無類」。

他不會忘記為自己操勞了一生的母親和母親的期待,他更清楚列國之中該有多少個父母也在這樣期待著自己的兒子。他不會忘記季孫氏家臣陽虎的侮慢與蔑視,他更清楚列國之中,正遍布著像當年自己一樣有志卻不得伸的青年。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