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最貼近生活的模樣才是電影初始的能量。
導演 姜秀瓊
硯拓是我最樂於跟人介紹的朋友之一。
我欣賞硯拓的文字,一如我喜愛侯導的電影。侯導從不批判他所描繪的人物,面對人性的軟弱也藏著憐憫和慈悲。硯拓的影評也不從批判出發,而是從理解創作者的意圖去貼近作品,再做出解析。他那看似淡然,實則深情的感懷,來自原生家庭帶領他觀看世界的滋養,以及他對每個相遇的人和事,盡所能真心愛護的純淨心靈。
這些年,我很慶幸自己有這麼一位年輕的摯友。雖然我們成長於不同的背景和年代,對電影的喜好和見解也不盡相同,卻可以分享生命中的風景和領悟。即使無法在對方困頓的當下即時地解憂,也深信在各自的追尋中認真耕耘,就是給彼此最好的鼓舞。
我也欣喜將有更多人透過這本書,一起享受硯拓剛剛好的文字。他理工出身的思維與細膩善感的天性相輔,成為影評的過程並非理所當然,也沒有包袱,然而在電影的領域中,所有養成最終都會匯聚成個人的獨特性。他對電影持平的熱愛,恰是一種剛剛好的態度,讓他的文章讀起來如晚風輕起,如一頓美好的早餐,為每個今天的開始補充需要的元氣。我想電影終究是來自生活的,也該回到日常,或許最親切的模樣才是電影初始的能量。
硯拓此時的年紀和閱歷,正是剛剛好出第一本書的時刻。不老練,卻充滿摯情。每個人每件事的第一次,都是無法取代地珍貴,如此唯一,如此慎重且多倚賴無法計算的直覺。而作為一個觀眾,想找到一本好閱讀的影評書,作為一個創作者更想找到一本嚴格的影評書。從這兩個面向看來,這本書兼具,而且平衡得很好。
我無法當面為各位介紹硯拓,卻可以跟大家介紹這本書,希望你們也會喜歡硯拓文字裡的真情,以及感懷。
推薦序
這是個多麼值得一活的世界
影評人,作家 黃以曦
影評書《剛剛好的時光》充分確立了張硯拓之於影評人這件事的獨特性──不只電影可以是療癒的,影評亦可以是療癒的;這本書裡的影評不只要延伸著感受那些虛構世界,且將為讀者雜沓的日常注入力量與溫度。
硯拓總是能將電影還原回有縱深也更開闊的豐富脈絡,但在所謂影評的專業之外,他更以個人獨特的關注與性格,淘洗了電影中種種搖撼與觸動心靈的事物。硯拓常訴說著他對電影的信仰,但事實上,我在他的電影文字更多看到的是他對生活與歲月的鍾愛與珍惜。讀《剛剛好的時光》,或者會讓你更瞭解其中談到的電影,可最讓人感動的,是作者透過這或那部電影所傳達的是,他從大銀幕上的一切美好事物中所銘記的、關於「這是個多麼值得一活的世界」的洞察與眷戀。
推薦序
大叔喜歡看電影,裡面演的都是深刻的人生
資深編輯人 黃威融
不少大叔有前妻,離婚宛如人生戰役的光榮勳章,你必須參與過,身陷重圍過,受盡很多折磨,才知婚姻有一大堆說不出的苦。這些苦自己說不清楚,幸好這些電影幫忙說了……。
《魔球》電影裡布萊德‧比特主演的男主角比利.賓,是美國職棒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總經理,他堅持用統計數據評估球員,是個叛逆的改革者。照電影的演法,他太熱愛棒球所以忽略了家庭,他有個可愛的青春期年紀女兒,有次帶她去樂器行,她彈唱了一首歌〈The Show〉,歌詞呼應了他老爸的人生,片尾男主角一個人在車上駕駛也是放這首歌。
電影《鋼鐵人》導演強.法夫洛自編自導自演的《五星主廚快餐車》,男主角是個主廚,他對於某個美食評論家在網路社群針對他的發言非常不爽,某次在餐廳現場跟美食家激烈對罵後,被老闆當場炒魷魚。有才華有個性的大叔通常不只在工作場域跟老闆翻臉,在感情生活上通常只會更糟。不過本片的主廚命好,他的前妻很挺他,讓他們的兒子陪老爸一起到美國各地開餐車創業,有這樣的前妻真好。
大叔愛看很多電影,電影不只是打發時間的娛樂,動人的電影讓人體會更深刻的人生。
推薦序
找到那些被遺忘的勇氣與再起的能量
影評人 膝關節
如果我們把電影當成一門娛樂產業看待,那麼硯拓大概是當一門宗教看待。他的字裡行間不會看到艱澀用語,而是真心誠意地構聯每一刻吉光片羽出現的感動物語。電影的存在是虛構的,但我們習慣從電影情節中找到那些被遺忘的勇氣與再起的能量,這本書會是很好的解答。
自序
第二十個願望
整整十年前的四月,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作〈十九個願望〉。那是在新兵訓練剛結束,準備開始上班之際,我許下的一連串願望,包括要好好抓住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把書寫的動能持續下去,想要多下圍棋,去現場看一次F1和U2,還有養一隻黑貓等等,一張高遠又縝密的,對未來的想像圖。
但那其中,並沒有一個願望是:我要出一本書。
如今,我在為自己的第一本書寫序了。這是十年前的我,根本不敢妄言的夢想。那當初的十九個願望,有的實現了,有的還沒有,但我清楚記得那當下嚮往的心情,更好奇:如果那時候的我,知道未來會走上一條完全沒想過的路,來到現在這裡,會有多麼開心?
然而畢竟是花了十年。十年的距離很長,十年的分量很重,十年可以留下無數的傷口,十年也可以癒合最大的痛。十年讓我發現真正要的是什麼,讓我面對自己的天分和熱情,也讓我明白自己的不足和過錯。這十年,是我的文字帶我到許多人面前,帶我踏上不一樣的軌道,帶我去了不同的國度。如今在你手上的,是這十年的足跡整理,是我從傾碎一地的廢墟裡,重新築起的自己。
為此,我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從我的家人、師長、老朋友到新夥伴,在專業路上和生命的關卡中給我指引和陪伴的,說得出口與說不出口的,我甚至想感謝我的兩隻貓Sumi和Saphy,總在我寫得起勁的時候跳到我腿上,在冬天給我溫暖,在久坐之後用她們的體重提醒我:快起來動一動!在這裡,我無法一一列舉,但你們都很清楚我的惦記性格,就等我把這本書帶到你們面前,再一一親口說吧!
在此,我要把篇幅留給這一路上的貴人們。我要謝謝在藝術眼光、人生哲學上帶領我的秀瓊導演,在八年前金穗獎提攜我的聞老師,一直細細給我關照和指導的藍老師,還有最初最初給我刊稿機會的《人本教育札記》,持續給我厚愛給我寬大的發揮空間的《BIOS Monthly》總編為翔,用心幫助我在《SOS Reader》專欄嘗試新想法的宜蒨,當然還有三采的三劍客:慧眼給我機會的曉雯姐,真心對待我的文字的又瑜,以及悉心安排宣傳的小柔。
這本書裡,有九篇文章脫胎自我在《BIOS》的專欄,以及八篇來自《SOS Reader》,能和這兩個理念相近、氣味相投的團隊合作,是我好珍惜的緣分。而所有在這些年裡,曾經給我機會的線上、實體媒體,曾經邀講的單位,真的謝謝你們。那每一次的鼓勵都是動力。
最後,謝謝每一個翻開這一頁,以及曾在過去這十年,點開我的文章,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的你。最近的我很認真在想,讓我一直寫下去的理由是什麼?從一開始的頂住自己,到作為生活的出口,再到整理自己的回憶和價值觀,每個階段都稍微不同。但其中有個核心是一直不變的,那就是希望有人能讀,有人能懂。
所以我要回溯「前世」的記憶,用工程師的術語來說明:在程式設計的世界裡,每個入門者都會學到一個叫for-loop的概念,即不斷迴圈的程式指令。它通常的表現方式是:一個關鍵字「for」搭配一個小括弧,括弧裡描述一系列執行的條件,包括開始的狀態,繼續下去的理由,還有每一回的收尾動作。曾經,我多麼想要逃離工程師的生活,認定那是個一再重複的迴圈,但成為寫字人之後,我發現要把這條路走長、走遠,一樣需要持續的、穩定的、一再重複的文字鍛造和產出。
只是這一回,這個迴圈跑了再多次,我都不曾疲累,都依然興致盎然。箇中原因,我想是因為,我的書寫迴圈的判斷式長這樣吧:
for (you)
謝謝你們。敬這十年。
後記
尋找星星女孩
在傑瑞.史賓納利的小說《星星女孩》裡,他塑造了一個完全隨心而活的少女,她總是穿著讓人側目的誇張服飾,在學校餐廳裡彈著四弦琴,或在雨中的操場旋舞。她會大聲為別人的樂事歡呼,也會為陌生人的傷痛掉淚;和人說話的時候,她會大眼直直地和你相接,每每讓人很尷尬。但作者對星星女孩的形容是:她代表我們早已忘記的自我。
讀完這本書,我看到兩個主題:自由和真誠。由此聯想到我正在追尋的生活,和書寫的依據。星星女孩過得無拘無束,那樣的自在可以很迷人,但是當她的行徑和你我熟知的社會規範、社交尺度岔開,她就變成了異類。為了自由和舒張,她注定要承受許多壓力,那背後的大眾心理則是:我們循規蹈矩,融入群體,無非是要追求一條可以預期的軌道。但其實,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想過:如果生活裡大大小小的細節,我所擁有的人際,和付出心力的目標、意義,都能隨我安排和決定,該有多好?
十年前的我形容過,書寫的目的是記錄與分享,書寫的目的也是尋找與搭建。那曾經是我找回自己的方法,如今則是更努力在追求生活的安穩、自在以及永續。但書寫總是孤獨的,那麼多夜裡我獨坐窗前,電腦、樂音、微燈和我自己,彷彿一座自轉的太空站,把乍去的回憶捲到身邊,度量以星星的座標,再點點灑落紙上成銀河之水。一篇篇,一遍遍,我只願自己走得更近了。我選擇一條相對自由的路,為了滿足自己小小的任性,勢必要加倍地努力,但是再辛苦,也值得。
這同時,反映在文章本身,則是我對「真誠」的自豪。在這媒體劇烈變動的年代,讀者/作者/平台的角色正在彼此摸索和調整,而非常幸運地,我一直都能寫我想寫的,說我真心相信的,從題材的選擇到評價的正反,從來不曾被左右。甚至不只如此,我的文章向來偏長,這考驗讀者的耐心,但包括跟我合作的平台及我自己,都不那麼在乎流量。於是長遠下來,真正留下的讀者都是溫度相近的,這讓我在思考價值的傳遞,包括報償形式的選擇的時候,多了一點堅持自己的信心。
這十年來我咀嚼的種種藝術,也一再堅固我的哲學,從深深影響我的《乘著光影旅行》,到宮崎駿和侯導,到最近重看《一代宗師》和有幸專訪茱麗葉.畢諾許,這麼多大師和他們的作品、言語都在告訴我:真正好的藝術是順勢而為的,不強求。於是電影對我來說,也成為人生的導航了。這又再扣回《星星女孩》:要活在當下,表達真心,珍惜緣分。然後生命自會給你意義。
在這本書裡,最後一篇完成的文章是《盜夢偵探》。但在文中我漏提了一個重要細節:片中辦案的粉川刑警,因為心裡有個愧疚的結,而一直不敢看電影。口口聲聲說:「我沒有興趣。」或是「我最討厭電影了!」但是對拍片術語的如數家珍,類型場景的歷歷在目,在他的夢裡又是藏不住的。末尾當他克服了恐懼,原諒自己的錯,終於能夠再度踏進戲院;而銀幕之外,誰又會想到今敏是用一個「愛電影」的故事,向世界道別的呢?
如果可以,我想用這本書紀念今敏導演,在我人生最驚濤駭浪的十年,是他的藝術情緒伴我劇烈地拔升,又放膽地俯衝。他讓我知道任何探尋和墜落,或甚至沒有結果的追逐,那路途的本身都有燦爛值得記住。所以即使千里的追尋待續,這一路上的風景,已自成美好的回憶。
最後,在《盜夢偵探》的末尾,是粉川來到戲院門口,買了一張單人票,最後一部片的最後,收在另一部電影的開頭。謝謝你們閱讀到這裡,此刻的我不是在買票,就是在看電影,或在前往看片的路上吧?又或許,是正在構思和動筆文字。在一個人投影的夜空,我繼續數著星星,聆聽穿越而來的心語。如果在這樣的夜裡有機會相遇,請別忘了跟我打一聲招呼,好嗎?
二○一七年一月二十八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