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語展_EZ加碼
「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

「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

台湾原住民社会の地方化: マイノリティの20世紀

  • 定價:500
  • 優惠價:79395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從「蕃地」到「山地」,原住民族社會如何被國家機器收編為「地方」?

  戰前日本政權的「蕃地」統治和戰後國民黨政權的「山地」行政,是為推動地方化而設的過渡性體制;兩者均以「國民形塑」為基礎,將原住民族居住區域收編及整合至一元式統治、行政體系底層為目標,而設計各種制度實施政策。但過程中卻把政治上的不平等關係帶進原住民族居住區域裡,並剝奪原住民族文化自律性生產的安定性,使其深陷低劣處境。

  本書透過分析「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這兩項看似斷裂、無關,卻又具承繼性、共通性的政策,探討其在原住民族居住區域所建構的統治、行政體制及政策施行內容;同時釐清及佐證由現代國家主導之下,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地方化」與「單純化」這複合危機的開展情況和結果。

名家推薦:

  伊萬‧納威(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
  林修澈(政治大學名譽教授)
  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若林正丈(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経済学術院教授)
  浦忠成(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暨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松岡格


  日本東京大學博士,曾任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常勤研究員,現任獨協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地域研究、文化人類學等,近年來從事臺灣原住民族的相關研究和調查,2010年於東京創設討論民族、族群有關學術話題的研究會(EMS研究會)。論文等研究成果散見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及臺灣研究相關論文集、學術期刊、研討會等。著有《台湾原住民社会の地方化》(2012)。

譯者簡介

周俊宇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大學區域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現任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PD(早稻田大學)。著有《黨國與象徵》(2013)及學術論文十餘篇,並譯有《戰後臺灣政治史》(2014,合譯)、《国旗、国歌、国庆》(2014)等書。
 
 

目錄

中文版序
 
序章 單純化、地方化與臺灣原住民族社會
「原住民族運動」開始前:本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範圍
現代國家主導的單純化:地方化──本書的視角
從戰前持續到戰後的地方化
課題、方法與先行研究
使用史料
田野調查
稱呼與記載方式:關於「原住民族」
 
第一部 追求地方化的「蕃地」統治:從啟動到形式完成前
 
第一章 原住民族的傳統社會結構和國家奪取「蕃地」有效控制權
部落和首長:原住民族的傳統社會結構
霧臺事件:部落和國家在有效控制權上的攻防
 
第二章 有效控制確立後的「蕃地」統治和做為地方的整編過程
有效控制確立後的「蕃地」統治體制
改變部落的方法:設置可視性單位「村」
地方化做為「蕃地」統治的主軸
 
第三章 稻作普及帶來的農業單純化、地方化,以及文化單純化
本章課題與方法
臺灣「平地」稻米政策及其影響
理蕃事業「授產」和稻米
理蕃事業「交易」與稻米
塗白:農業單純化與文化單純化
稻作普及與地方化:對遷移、水田配套的批判及其結果
另一種稻作與米食的普及
小結:稻作普及與單純化、地方化
 
第一部總結 戰前地方化政策與單純化的作用
 
第二部 推動地方化的「山地」行政:從形式完成到實質化
 
第四章 「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的連續性
承繼性與共通性
連續與非連續的並存:「山地」自治制度和鄉長、村長民選
 
第五章 「山地」行政與施政的基本特性
分割行政背後的政治施政:社會控制的強化與國民形塑
「山地」行政的過渡性和「山地」自治的單純化:國民形塑和地方化的連動性
 
第六章 「山地」行政體制:整編為「地方」的實施過程
「山地」行政體制中的山地鄉定位
山地鄉的組織和營運體制
地方化完成的宣告與地方化政策的失敗
 
第二部總結 戰後地方化政策與單純化的作用
 
終章 結論與展望
結論
課題和展望
 
謝辭
參考文獻
索引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2739
  • 叢書系列:臺灣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4.8 x 21 x 2.4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序章  單純化、地方化與臺灣原住民族社會(摘錄)

「原住民族運動」開始前:本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範圍

近年來,國際社會對於原住民族的關注日益增加,這可說是聯合國相關工作推動的成果。1990年代以來,做為全球非殖民化計畫的一環,聯合國藉由與各國原住民族運動連動,推動包含提升原住民族權利在內等多項解決原住民族問題的工作。具體而言,聯合國將1993年訂為「世界原住民國際年」,爾後又訂定「國際原住民十年」(將1995至2004 年訂為第一個「十年」,2005至2014年為第二個「十年」),持續推動解決原住民族問題的各項工作,2007 年更在總會決議通過《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聯合國所推動的這些工作,也對原住民族自主發起的運動造成影響。「臺灣原住民族」亦在其後參與聯合國的這些工作,與世界性的非殖民化潮流匯集。不過,他們早在1980年代便獨自展開「原住民(族)運動」。要談原住民族運動的展開,必須先指出原住民族在1970至1980年代間所置身的社會狀況,是一個複合性的危機。而原住民族運動就是為了克服這個狀況而展開。這個複合性危機主要由三個因素構成。首先是經濟方面,為了維持家計、追求現金收入而從「山地」下山的原住民族青年們,男性只能從事漁船船員、工廠作業員、工地現場的肉體勞動等所謂高風險低所得的工作;而女性只能從事低薪的工廠勞動或高風險的陪酒行業。換句話說,在山下等待原住民族青年的,不過是平地漢族社會中最底層的生活。在此情況下,(特別是城市或觀光地區)我們可以看到漢族位居核心,原住民族屈處周邊的經濟性內部殖民主義狀態,也就是以漢族和原住民族的文化差異為界,前者在經濟上位居優勢(經營者等),後者則處於劣勢(體力勞動者等),而前者在經濟上壓榨後者的結構。

不僅在經濟方面, 針對1970年代以來的危機, 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這位出身卑南族的哲學家及雜誌編輯便指出:除原住民族居住區域「山地」被編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外,還有原住民族式姓名的喪失、母語能力的喪失、傳統祭祀的衰退、社會制度的瓦解、外來宗教的介入等。此外,揭開原住民族運動序幕的《高山青》雜誌(1983年創刊)也在創刊號中,指出當時原住民族所置身的危機如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大雁文化電子書暢銷展|兩本85折、三本79折、套書77折|閱讀是一趟「發現之旅」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人文社科經典展
  • 金典獎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