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唐朝皇帝入蜀事件研究:兼論蜀道交通(2版)

唐朝皇帝入蜀事件研究:兼論蜀道交通(2版)

  • 定價:450
  • 優惠價:9542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唐朝皇帝走不同的陸路或水路的入蜀路線,實具有不同的政治、軍事或經濟考量。從唐朝三位皇帝四次入蜀,所選的蜀道路線,反映出一次比一次驚險與狼狽,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越來越衰弱。唐朝皇帝因關中事變,四次仰賴蜀道往漢中或成都逃難,最後都能安然返回首都,唐朝遂能維持而不亡,可知「蜀道」是延續唐朝政權的重要傳驛交通路線,唐朝政權興衰與「蜀道」密切相關。

  安史之亂後,唐朝皇帝透過有效掌管西北地區的監牧制度,運用西南巴蜀地區在經濟軍事上的優勢,成功以蜀道作為交通運輸的逃難路線,使得唐朝政權得以度過危局。安史之亂後,唐朝國祚仍能延長一百多年,除因社會力仍可支撐外,當與唐朝能夠掌控西北的監牧與西南巴蜀的後方補給,具有莫大的關係。唐僖宗入蜀奔逃,以及黃巢之亂,唐朝已無力挽回危局,因而走向滅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古怡青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現職:
  淡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共同必修「歷史領域」兼任講師
  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唐代府兵制度興衰研究─從衛士負擔談起》

  論文:
  <從差役看唐朝流刑的配送與執行>
  <唐前期西北的交通運輸─以西州為中心>
  <唐前期馬政的管理機構─以西州為中心>
  <隋代禁衛大將軍的角色及其地位>
  <論隋代東宮十率的角色及其地位>
 
 

目錄

高序
謝誌
導言

第一章 緒論:唐朝對西南的經營—以蜀地為例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蜀地發展概況
第三節 西南的經濟開發
第四節 蜀地的軍事建設
小結 98

第二章 唐玄宗入蜀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玄宗入蜀避難時期
第三節 玄宗入蜀的去程
第四節 玄宗返京的回程
小結

第三章 唐德宗南奔漢中
第一節 德宗南奔漢中的去程
第二節 德宗返京的回程
第三節 德宗出行途中糧食供應
小結

第四章 唐僖宗第一次入蜀
第一節 僖宗第一次入蜀避難時期
第二節 僖宗入蜀的去程
第三節 僖宗入蜀期間的人事任命
第四節 僖宗返京的回程
小結

第五章 唐僖宗第二次南奔興元
第一節 僖宗第二次南奔避難時期
第二節 僖宗南奔的去程
第三節 僖宗南奔期間的人事任命
第四節 僖宗返京的回程
小結

第六章 西川節度使與皇帝入蜀關係的探討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西川節度使的軍團解析
第三節 西川節度使的任命與皇帝幸蜀
第四節 西川節度使僚佐與監察使職對皇帝入蜀的支援
小結

結 論
附錄 從《天聖.廄牧令》看唐宋監牧制度中畜牧業經
營管理的變遷—兼論唐日令制的比較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唐代監牧管理的偏重
第三節 唐宋監牧制度的改變
第四節 唐日監牧制度的比較
小結
徵引書目

 
 



  歷史是由時間、空間和人類三大要素構成,「區域研究」是歷史研究的一環,有助於理解歷史的空間性。「區域研究」橫跨政治、社會、經濟、宗教、文化等各領域,在時間縱軸與空間橫軸的座標中,對不同地區進行深入研究。「區域研究」有別於地方史關注地方的特殊性,可反映多層次、較完整的歷史,拓展研究的視野。

  而「區域研究」中有關「自然區域」和「行政區域」兩者互相關係的研究,是目前尚待開拓的課題。「自然區域」牽涉到地理環境,由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生活於其中的動植物等因素所組成複雜的關係。「行政區域」是在自然地理環境的背景上劃定的政治空間。「行政區域」是國家的行政權力,「自然區域」是受自然環境所支配,因此,在人為的政區與天然的地理環境間,就存在契合與否的問題。

  首先,「自然區域」中,受到自然地形與河流的分布,影響交通路線。「交通運輸」網絡猶如人體的血管,將全身的血液傳輸到身體的每一部位,成為維繫生命的重要運輸網絡。唐朝為易於統治全國,特別重視交通,以首都長安為中樞,在全國建立完備的交通體系—「傳驛制度」。「傳驛制度」包含由主要幹道與支線組織成傳驛路線,和星羅棋布的館驛與馬坊。「傳驛制度」主要依靠驛馬或傳馬,對於國家軍事情報、傳遞緊急公文、載送官吏使臣及其家屬、行李等,扮演重要角色。

  「蜀道」為「傳驛制度」中的一環,是由長安到巴蜀間的驛道,也是唐朝的政治經濟命脈。唐朝歷代皇帝幾乎都很重視「蜀道」,唐高祖時修復駱谷道,太宗、玄宗、憲宗、敬宗、文宗、宣宗、僖宗先後在褒斜道設置館驛,唐玄宗開闢荔枝道,宣宗大中年

  間開闢文川谷道。「蜀道」也是唐玄宗、德宗、僖宗和朝廷官員的逃亡路線,唐朝玄宗、德宗、僖宗四次仰賴「蜀道」出奔逃難,最後都能安然返回首都,「蜀道」牽動唐帝國的興榮盛衰與政治命運,「蜀道」在交通運輸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蜀道」也是運送農產品、絲織品、井鹽等物資的的重要路線之一。唐朝前期實施租庸調法,其中「租調」的調配與運送,牽涉到國家的經濟命脈。即便唐朝中後期實施兩稅法,米糧與布帛等漕運,及人員、兵員的流動與運輸,也是維繫經濟、軍事的重要因素。

  其次,「行政區域」中,就軍事地理而言,唐朝關中西南的巴蜀地區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李唐建國,自太原取長安後,再取巴蜀,即能宰制天下。這一方面,劍南巴蜀地區具有中國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安史亂後,唐朝皇室多次避難巴蜀,亦基於此故。就軍事部署而言,唐朝建立初期,早已規劃巴蜀地區作為安定的大後方。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635204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緒論:唐朝對西南的經營—以蜀地為例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蜀地群山環繞,山川形勢險要,北有摩天嶺、米倉山、大巴山等秦巴山脈,西北接岷山,斜向東南伸展,形成蜀地和漢中盆地的天然界線高1,000∼3,000公尺。東部巫山,由長江橫斷產生三峽險峻地勢。南部有大婁山,西接雲貴高原北側邊緣,高1,000∼1,500公尺,山雖不高但坡度陡峭,為川南障壁。西部有大雪山和松潘高原,為青康藏高原東側,高2,000∼4,500公尺,地勢最高。蜀地四周為高山,中部為四川盆地地勢較低,此外,中部有河川由西向東依次為岷水(岷江)、涪水(涪江)、西漢水(嘉陵江)、渠水(巴江),呈向心匯聚水系入長江,三峽為唯一的水道出口。
 
蜀道的重要性在於唐朝皇帝遇到長安政權危機時,屢次入蜀避難,方得以度過危機,《穀山筆麈》卷12〈形勢〉:
 
唐都長安,每有盜寇,輒為出奔之舉,恃有蜀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國,亦幸有蜀也。長安之地,天府四塞,辟如堂之有室,蜀以膏沃之土處其閫閾,辟如室之有奧,風雨晦明有所依而蔽焉。蓋自秦、漢以來,巴、蜀為外府,而唐卒賴以不亡,斯其效矣。
 
唐朝皇帝選擇蜀地作為庇護所,在於仰賴蜀地的特殊地理形勢與豐富物產資源,使唐朝政權得以延續而不亡。
 
唐玄宗與僖宗第一次從長安南幸巴蜀,駐蹕地點在劍州成都府,屬劍南道管轄。而唐德宗與僖宗第二次入蜀均南幸梁州(漢中興元府),也是繼唐玄宗後因京師叛亂,利用蜀道南逃途經漢中避難,再成功返回長安繼續執政。唐朝皇帝由京師長安南幸入蜀到成都府避難,沿途需經過京畿道、山南西道,至劍南道。因此,本文所指「蜀地」包含山南西道的漢中郡(後改為興元府)和劍南道的巴蜀。
 
由於唐玄宗與僖宗第一次入蜀均駐蹕在成都,德宗與僖宗第二次南幸則停留在漢中郡(興元府),成都府隸屬劍南道,漢中郡(興元府)隸屬山南西道,因此,考察山南西道與劍南道的發展狀況,最能反映唐朝皇帝入蜀或南幸時的供備情況。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高效率掌握法條,試題重點整理、考前複習強化記憶✰4/26~7/9 司法考試書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