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語展_EZ加碼
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三版)

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三版)

Reconciliation: Healing the Inner Child

  • 定價:340
  • 優惠價:79268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2010年出版,至今仍名列美國Amazon網路書店暢銷書單!
★當今國際社會最具影響力的精神導師之一
★一行禪師首度講述內在小孩、最溫柔寬厚的一本書

  ※本書是將佛法實際應用在心靈健康最徹底的一本書,藉由具體的方法導引,讓你一步步回到自己內在最深處、擁抱內在小孩,與自己達成最徹底的和解。

  每個人內在都有一位年幼的受傷的小孩。
  所有人在童年都經歷過困難,甚至是創傷。
  爲了保護自己以及防備將來再受痛苦,
  我們嘗試忘記從前的苦痛、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在小孩。

  然而憤怒、悲傷、嫉妒、恐懼,甚至開懷、
  興奮等等我們時常感受到的這些多變情緒,
  其實都是內在小孩在發聲、提醒你他的存在。

  受傷的小孩存在於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內。
  身體沒有一個細胞不存在這個受傷的小孩。
  我們不需要追憶從前尋找這個小孩,只要深入觀察自己,就能接觸到他。
  受傷小孩的痛苦當下就在我們之內。

  然而,正如痛苦存在於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覺醒、理解與幸福的種子同樣存在,我們需要運用它們。
  我們內在有一盞燈——正念的燈,我們隨時可以點亮它。
  我們的呼吸、我們的腳步及我們平靜的微笑,就是點亮這盞燈所需要的油。

  當我們開始「察覺」自己遺忘了內在受傷的小孩,
  我們會對這位小孩充滿慈悲,也因此生起正念的能量。
  正念步行、正念靜坐和正念呼吸的修習是我們的基礎。
  通過正念呼吸和正念的步伐,我們能夠滋養正念的能量,
  並回到存在於身體細胞內的覺醒智慧。
  「正念的能量」將擁抱和療癒我們,並療癒我們內在受傷的小孩。

  ───試著聆聽你的內在小孩吧。
  每天聆聽內在的受傷小孩五至十分鐘,療癒的效果就會顯現。
  當你攀登美麗的山,邀請你的內在小孩同往;
  當你對著落日靜思,邀請他與你一起享受日落之美……

  ───回來照顧自己吧,你內在的受傷小孩需要你,
  你的痛苦需要你承認它的存在。
  以正念做每一件事,你因此能夠真正活著,你因此懂得愛。

本書特色

  ★書中附錄情緒療癒七大練習法,包括十六項呼吸練習。
  ★忙碌現代人不能或缺的療癒之書。

名人好評推薦

  ◆1967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小馬丁.路德.金提名一行禪師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他宣稱:「我不知道還有誰比這位來自越南的溫和僧侶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一本簡潔卻深具感染力的著作,將我們童年的傷痛及困境轉化為力量同時得到淨化。——湯瑪斯.摩爾(Thomas Moore),《隨心所欲》作者、心理治療師

  我們這一代最慈悲的精神導師之一,啟示了一條療癒內在創傷、重新和內在以及周遭生命連結的清明之路。讓人深深浸淫在一行禪師的智慧之語中。——丹尼爾.席格(Daniel Siegel),《第七感》作者、精神醫學專家

  一行禪師提供讀者有效的法門,讓我們與受苦的人生經歷達成和解。這些指引的愛語,扎根於深刻的智慧之中,那是關於人生無法逃避的挑戰,以及每個人都可能實現的真實幸福。——瑞克.韓森(Rick Hanson),《像佛陀一樣快樂》作者、神經心理學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1926年出生於越南中部,16歲在慈孝寺披剃出家,為臨濟法脈第42代傳人,後來赴美研究並教學。1960年代越戰期間,禪師秉持「佛教必須入世」的信念,以堅實的修行為基礎,以具足的定力、慈悲與智慧濟世在戰火下煎熬的眾生,戰爭結束代表參加巴黎和談,之後一直留在西方弘法,並定期到世界各地帶領禪修活動。

  深受美國黑人民權領袖小馬丁.路德.金恩推崇的一行禪師,於1967年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1982年,禪師在法國西南部建立了「梅村」禪修道場。1995年曾至台灣弘法並主持禪七法會;2011年再次受邀來台進行寶島諦聽之旅,包括在花博戶外會場的「百人花博自在行禪」。

  一行禪師通曉越、英、法及中文,除了佛學論述之外,並著有詩集、小說、戲劇、傳記等,迄今已有上百本著作,著作已在台灣出版的有:《生生基督世世佛》、《步步安樂行》、《橘子禪》、《與生命相約》、《你可以不生氣》、《你可以不怕死》、《正念的奇蹟》、《觀照的奇蹟》、《見佛殺佛》、《你可以,愛》、《祈禱的力量》、《一心走路》、《生命真正的力量》、《建設淨土》、《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系列、《會心》、《自在》等二十多部。

譯者簡介

汪橋


  本名何惠珠,自翻譯一行禪師的開示後,以汪橋為筆名,意為愿為汪洋中的一條橋,傳遞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理解。
  曾任職報社逾十年,分別擔任過記者和編輯,現為自由工作者。
 
 

目錄

序:內在的小孩  

◇第一部份  療癒之道◇

第一章 正念的能量
第二章 與祖先及後代一體
第三章 原始恐懼, 原始欲望
第四章 呼吸,行走,放下
第五章 轉化痛苦
第六章 療癒內在的小孩
第七章 和解
第八章 成爲一位菩薩

◇第二部分  療癒的故事◇
小眼睛 ——Lillian Alnev
我可以幫到什麽?—— Joanne Friday
真正的我——Glen Schneider
與友人同坐—— Elmar Vogt

◇第三部份  療癒練習◇
練習一 移除心的對象 —— Buckeye 共修團
練習二 十六項呼吸練習
練習三 來自你的内在小孩的信—— Glen Schneider
練習四 五項觸地法
練習五 和平便條
練習六 重新開始
練習七 釋放情緒與肢體運動——法印法師
 



  內在小孩


  每個人內在都有一位年幼的受傷的小孩。所有人在童年都經歷過困難,甚至是創傷。爲了保護自己以及防備將來再受痛苦,我們嘗試忘記從前的苦痛。每次觸及痛苦的經歷,我們以爲自己會無法忍受,因而將感受與記憶深深地埋藏在潛意識內。幾十年來,我們可能因此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在的小孩。

  但是忽視這個小孩並不表示他不存在。這位受傷的小孩一直在那裏,期待著我們的關注。小孩說:「我在這裡,我在這裡,你不能避開我,你不能逃離我。」我們將小孩遣送到內在深處,並盡量遠離,希望藉此停止我們的痛苦。但逃離並不能停止我們的痛苦,而是在延續痛苦。

  受傷的內在小孩請求關愛,但我們卻做著相違背的事情。因害怕面對痛苦,我們選擇逃避。我們無法面對內在糾結的痛苦和悲傷,即使有時間,我們也不願返回自己的內在。我們讓自己持續接觸外在的刺激:看電視或電影、參加社交活動、喝酒或吸毒——因爲我們不想再次感受以前的痛苦。

  受傷的小孩就在那裏,但我們並不知道。受傷的小孩在我們之內是事實,但我們覺察不到他的存在。無法覺察即是無明。那小孩嚴重受傷害,他或她急切需要我們回到內在,但我們選擇了遠離。

  無明存在於我們的身體和意識的每一個細胞內,就像是一滴墨溶入一杯水之中。無明導致我們看不到實相;它驅使我們做愚蠢的事情,這些行爲讓我們受到更多的痛苦,也令內在的小孩再次受到傷害。

  受傷的小孩也存在於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內。身體沒有一個細胞不存在這個受傷的小孩。我們不需要追憶從前尋找這個小孩,只要深入觀察自己,就能接觸到他。受傷小孩的痛苦當下就在我們之內。

  然而,正如痛苦存在於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祖先傳遞給我們的覺醒、理解與幸福的種子同樣存在,我們需要運用它們。我們內在有一盞燈——正念的燈,我們隨時可以點亮它。我們的呼吸、我們的腳步及我們平靜的微笑,就是點亮這盞燈所需要的油。我們必須點亮正念的燈,讓燈的光明驅散和終止黑暗。我們的修習就是要點亮這盞燈。

  當我們開始察覺自己遺忘了內在受傷的小孩,我們會對這位小孩充滿慈悲,也因此生起正念的能量。正念步行、正念靜坐和正念呼吸的修習是我們的基礎。通過正念呼吸和正念的步伐,我們能夠滋養正念的能量,並回到存在於身體細胞內的覺醒智慧。正念的能量將擁抱和療癒我們,並療癒我們內在的受傷的小孩。

  聆聽

  當我們說到慈悲聆聽,我們通常會想到聆聽別人的講話。但我們也必須聆聽內在受傷的小孩。有時候,受傷小孩需要我們全神關注。這小孩可能會從心識的深處浮現,向你索求關注。如果你有正念,你會聽到他的呼救聲。這個時候,你應放下一切在你面前的事情,轉而返回內在,溫柔地擁抱那個受傷的小孩。你可以用愛的語言直接跟小孩説:「過去,我遠離你,令你孤單;現在,我感到很抱歉。我要擁抱你。」你也可以說:「親愛的,我為你而在此。我會好好照顧你。我知道你受了很多苦。我一直很忙,因而忽略了你,現在我懂得回到你的身邊。」如果有需要,你可以和小孩一起哭。無論什麽時候,只要有需要,你可以坐下來和小孩一起呼吸。「吸氣,我回到我的受傷小孩;呼氣,我照顧我的受傷小孩。」

  你需要每天多次與內在小孩傾談,這樣才能達到療癒之效。溫柔地擁抱內在的小孩,你告訴他,你不會再令他失望,或者忽視他。內在的小孩已被遺棄了很長時間,因此你需要立即開始這個修習。如果你現在不修習,甚麽時候才開始修習呢?

  如果你知道怎樣回到內在的小孩身邊,每天聆聽他五至十分鐘,療癒的效果就會顯現。當你攀登美麗的山,邀請你的內在小孩同往;當你對著落日靜思,邀請他與你一起享受日落之美。如此修習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在受傷的小孩就能得到療癒。

  通過修習,我們會瞭解到內在的受傷小孩不僅是自己,他可能代表了幾個世代。我們的母親可能在一生中經歷許多痛苦,我們的父親也受苦。他們也許不懂得照顧內在的小孩,因而當我們擁抱內在受傷的小孩時,也是在擁抱我們祖先的受傷小孩。修習不只是爲了自己,也是爲了無數代的祖先和後代。

  我們的祖先可能不懂得照顧內在受傷的小孩,因而把他們的受傷的小孩遺傳了給我們。我們的修習就是要停止這樣的循環。如果我們能夠治療內在受傷的小孩,我們不單釋放了自己,也釋放了傷害過我們甚至是虐待過我們的人。虐待者曾經可能是被虐待者。有很多人與內在小孩一起修習一段時期後,減輕了痛苦並得到轉化,他們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變得更和諧。

  我們受苦,是因爲沒有接觸到慈悲和理解。如果我們能夠為受傷的小孩生起正念、理解和慈悲,我們的痛苦就會減少。當我們能夠滋養正念、慈悲和理解,我們就能夠讓別人愛我們。從前,我們可能猜疑所有人和事,慈悲助我們與別人連繫,並恢復溝通。

  我們身邊的人,我們的家人和朋友,內在可能都有一位嚴重受傷害的小孩。如果我們能夠幫助自己,我們就能夠幫助他們。當我們療癒了自己,人際關係自然能恢復和諧,我們的內在會有更多的平安和慈愛。

  回來照顧自己吧。你的身體需要你、你的感覺需要你、你的認知需要你、你內在的受傷小孩需要你,你的痛苦需要你承認它的存在。返回內在的家吧,為所有這些安住在當下。修習正念步行和正念呼吸 ,以正念做每一件事,你因此能夠真正活著,你因此懂得愛。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695893
  • 叢書系列:InSpirit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正念的能量是療癒的良藥,能夠辨認和治療內在受傷的小孩。但我們如何能夠培養這種能量呢?
 
佛教心理學將心識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另一部分是藏識。意識是積極的覺察,西方心理學稱之為顯意識。要培養正念的能量,我們需要對自己進行的所有活動保持覺察,真正地存在於自己所做的事情之中。無論是喝茶或開車,都保持正念。當我們行走時,覺察自己在行走;當我們呼吸時,覺察自己在呼吸。
 
藏識也稱為根本識,是我們意識的基礎,西方心理學稱為潛意識。那裡藏著我們所有過去的經歷,具有學習和處理資料的能力。
 
我們的身心常常不是一體的。面對日常工作,我們身體在做,意識並不在。我們單以藏識便可處理很多事情,我們的意識則可以想著千百樣其他的事情。譬如當我們在市區裡開車,意識毋需想著開車,但仍可以抵達目的地,也不會迷路或發生意外,因為藏識在獨立運作。
 
心識就像一間房子,地下室是我們的藏識,客廳是我們的意識。心行(亦即心念、心理現象)包括了憤怒、悲哀或者是喜悅,是以種子(bija)的形式存在於藏識。我們有憤怒、絕望、歧視、恐懼的種子,也有正念、慈悲以及理解的種子。藏識就是由這些種子組成的,它也像土壤一樣,保存和滋養所有的種子。這些種子留在那裡,直到我們聽到、看到、讀到、或者是想到一些事情觸及了一顆種子,那顆種子可能會讓我們感到憤怒、喜悅或者悲傷。當種子成長,在意識的層面顯現,進入了我們的「客廳」,此時我們不再稱它為種子,而是一個心行。
 
當有人說了一些話或者是做了一些事情惹惱了我們,觸及我們憤怒的種子,憤怒的種子就會在心識中顯現,成為憤怒的心行。「行」(Formation)這個字在佛教用語裡,是指任何組合而成的或由其他條件聚集合成的東西都是「行」。奇異筆是「行」;我的手、花、桌子、房屋都是「行」。房屋是物質現象、手是生理現象、憤怒是心理現象。在佛教心理學中,我們說有五十一類不同的種子,會顯現為五十一個心行,憤怒是其中一個。在藏識中,憤怒稱作種子;在心識中,它稱作心行。

會員評鑑

5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4/09/03
最近受外在人事影響而受苦,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非同凡響,我想像我的內在小孩是哭哭啼啼的,每次看到我都衝過來跟我告狀為什麼其他人都很壞,一邊氣噗噗的哭泣,現在我學會了摸摸他的頭跟他說你好,抱抱他並告訴他因為我們很棒唷,沒關係的~總之看這本書的時候常常看著看著就哭了,哭著哭這就療癒了自己與自己的內在小孩。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2/05/14

淺顯易懂、易於實行。在生命中一個非常低潮的時候,這本書改變了我,也開啟了我對佛法以及唯識學的探究興趣,並建立正確的知見。
展開
user-img
Lv.1
4.5
|
2021/04/24

深入淺出的用詞,讓即使不是佛教徒也能理解內容,並從中感受到平靜與自在的竅門。
溫暖的詞語力量,可愛而具同理心的表達,讓整本書閱讀下來就像是場舒適而溫吞的心靈排毒之旅。
展開
user-img
Lv.2
4.0
|
2021/04/17

若您是位因「有情緒是不可以」的想法感到困擾的佛教徒,一行禪師的此書也許是帖良藥。「內在小孩」是心理學界和許多靈性療癒領域都會用的說法,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內在的情緒與感受,他長期遭到忽略,需要照顧。可情緒來的時候,放任或靠近情緒又看似跟修行所追求的平靜有所牴觸?!禪師以佛教和禪修的觀點來談如何照顧內在小孩,哲學般的文字閱讀起來十分寬容與療癒,似乎能為還是凡人的自己,與那失控的貪瞋癡找到另一種相處之道。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系列心靈勵志小說完結篇,神祕導師蘇格拉底對生命疑問的最終解答《隱藏的學校》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人文社科經典展
  • 金典獎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