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版)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版)

  • 定價:650
  • 優惠價:9561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58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上頁下頁
 

內容簡介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是第一本台灣社會學本土化的基本教科書,本書內容充實,扣緊台灣社會現象的發展,自1999年初版問世以來歷經四次改版,已成為各大學相關課程的主要教材。

  第五版仍維持第四版20章的安排,但其中9章換了作者,內容也和舊版截然不同。這些由新作者重新撰寫的9章包括:二、文化;七、族群關係;九、教育;十、宗教;十一、醫療;十二、經濟與工作;十三、權力與政治體系;十六、都市發展、空間與文化;十九、全球化與社會變遷。另外11章原作者做了大幅度的修訂,以呼應當今台灣社會的變化和挑戰,並且納入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因此,本版書相較於2014年的第四版,猶如台灣社會和全球局勢過去七年以來的巨大變化,呈現嶄新的面貌。

  本書依舊秉持著將西方社會學基本概念及觀點,與本土研究的內涵和發現共同融入教材,提供兼具抽象概念和實質經驗現象的學習內容。各章附有「問題與討論」或「課堂活動」,以及推薦延伸閱讀書單,有助於教學和學生學習。

  此外,本書內容貼近台灣社會的經驗,亦可作為108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補充教材,或者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提供學生觀察的視野和思考的論證基礎。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陳志柔


  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專長為經濟社會學、社會資源與社會網絡、社會主義國家轉型和當代中國社會變遷。最近研究興趣為中國社會集體抗議和全球中國效應的比較研究。

林國明

  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專長為政治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歷史社會學與制度論。最近研究興趣為審議民主與公民參與,以及大學入學制度變遷對高中教學實作的影響。
 
 

目錄

五版序

第一篇 社會學的基本原理:個人與社會
第1 章 社會學是什麼? │王振寰
第2 章 文化 │葉欣怡
第3 章 團體與組織 │熊瑞梅
第4 章 偏差與犯罪 │周愫嫻
 
第二篇 社會差異與不平等
第5 章 階級與階層 │蘇國賢
第6 章 性/別 │陳美華
第7 章 族群關係 │王甫昌
 
第三篇 社會制度
第8 章 家庭 │喻維欣
第9 章 教育 │陳婉琪
第10 章 宗教 │黃克先
第11 章 醫療 │曾凡慈
第12 章 經濟與工作 │潘美玲
第13 章 權力與政治體系 │林國明
 
第四篇 社會變遷
第14 章 社會運動 │何明修
第15 章 人口 │王德睦
第16 章 都市發展、空間與文化 │王佳煌
第17 章 消費社會與消費文化 │李玉瑛
第18 章 資訊與社會 │翟本瑞
第19 章 全球化與社會變遷 │陳志柔
第20 章 科技與社會 │吳嘉苓
 

五版序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一書自1999 年第一版問世以來,已成為國內許多大學社會學課程的教材。本書扣緊台灣社會現象的發展,除了介紹社會學概念和觀點,並將台灣經驗的內容和意涵融入教材,提供讀者融合理論概念和生活經驗的學習成果。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社會變遷快速,尤其社會和政治經濟互動密切,息息相關,同時受到全球局勢及兩岸關係的影響。為求教科書內容與時俱進,讓知識概念能扣緊生活經驗及世界局勢,編者陸續修訂本書內容,第二版(2003)、第三版(2009)、第四版(2014)相繼出版。

  現今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第五版完整版(2021)。第五版維持第四版20 章的安排,沿用原章名稱,但其中9 章換了作者,內容也和舊版截然不同。這些新撰寫的9 章包括:二、文化(葉欣怡);七、族群關係(王甫昌);九、教育(陳婉琪);十、宗教(黃克先);十一、醫療(曾凡慈);十二、經濟與工作(潘美玲);十三、權力與政治體系(林國明);十六、都市發展、空間與文化(王佳煌);十九、全球化與社會變遷(陳志柔)。另外11 章,原作者做了大幅度的修訂,以呼應當今台灣社會和世界局勢的最新變化。因此,本版書相較於第四版,猶如台灣社會和全球局勢過去七年以來的巨大變化,呈現嶄新的面貌。

  本書有20 章,涵蓋各個重要的社會議題,教師們可以選擇自己認為重要和必要的章節授課。本書各章提供了「問題與討論」或「課堂活動」,目的是促進教學成效及學習興趣。各章並有推薦延伸閱讀書單,對教學和學生學習會有相當助益。

  本書可以作為108 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補充教材,也能作為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以及其他選修課程的自修或上課教材。高中生的探究與實作,強調與學生生活及社區文化連結,希望學生能自主學習,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本書貼近台灣社會的經驗,能提供學生觀察的視野和思考的論證。

  本書第五版的問世,首先要感謝前幾版的編者和作者,尤其是瞿海源教授、王振寰教授,他們是本書前幾版的主編;本書第五版是站在他們奠立的基礎上繼續前進。我們感謝這次參與作者們的合作與耐心,以及謝麗玲、包硯彤對文稿的潤飾和編輯。感謝巨流圖書持續支持本書出版。最後,也要感謝讀者和學界對本書的支持和批評,讓我們有機會不斷改進和修訂。這些批評和意見,將成為台灣社會學界進步的原動力。
 
陳志柔、林國明
2021 年5 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326324
  • 叢書系列:社會學/社會學導論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7 x 23.5 x 2.4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五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章 社會學是什麼?
 
數學題目中1 + 1 = 2 是正確答案,但是在籃球比賽中,1 + 1 就未必等於2。我們經常看到某隊個別隊員的實力平均優於其他隊,但最後可能輸給平均個人實力較差的另一球隊。球隊的總體實力不等於每個球員實力的加總,因為球員之間長期互動,會產生出1 + 1 = 2 以外的加乘效果,這新產生出來的東西包括了認同感、榮譽感、規範、凝聚力、合作和共識等等,造成球隊比賽的成績不會像數學題那麼簡單和可預測。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識,但是這個常識背後,就是社會學所要探索的祕密。設想一個社會類似於一個球隊,有那麼多人共同聚集生活,社會成員之間的長期互動,必然也會生長出外在於個人的東西,包括了小至生活規範、大至國家法律,以及許多不是我們自己所創造,但是對我們的生活有巨大影響的事物或事務。所以,社會學的第一課就是:社會不是所有個體的加總而已。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我們日常生活模式的科學,探討那些影響我們日常生活巨大卻又視為當然的事物或事務,去挖掘隱藏在社會生活之下,卻經常視而不見的過程、類型和因果關係。人們已將太多生活的節奏和規範視為當然,若無其事地進行日常生活。你可以想像假如大家走路或開車隨意走左右邊,或是看電影不排隊買票,將是何種景象。在日常生活中,正因為我們將很多規範和規則視為當然,因此社會生活才得以有規律地進行。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在社會中,有很多人不守規矩,因此破壞了秩序,但是一般而言,這些人會受到大小程度不同的責怪或處罰。
 
進一步來說,社會中有很多現象,看起來是個人的原因,但細究起來,很多起源來自社會因素。例如,不同世代出生的人面對的社會情境相當不同。1950 和60 年代出生的台灣人,經歷了台灣急速的工業化過程,有很多的創業機會、愛拚就會贏,「黑手變頭家」是常見的社會現象。相對的,1980 年代之後出生的人,由於台灣工業化逐漸成熟,創業機會變少,且大量的廠商遷移大陸,造成失業率升高的趨勢。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4.5
|
2025/03/12
這次重拾幾年前研究所時期曾閱讀的書籍,竟然帶來了全新的收穫,挺開心的。當年,這些理論與討論對我來說顯得艱澀難懂,甚至缺乏共鳴,無法真正理解其內涵。然而,經過這些年的閱讀累積,對於社會結構與文化變遷的理解力或許有所提升,這次再讀,竟然能夠體會當年不曾理解的觀點。這也讓我真的了解,知識的吸收與消化,或許並非單靠當下的學習,而是需要透過時間、經驗與持續的閱讀,才能真正內化。



族群認同的變遷與多元社會的挑戰:從歷史到當代台灣

在前一篇閱讀文章中,整理出台灣族群的形成與歷史發展,及族群想像如何影響社會認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一書則進一步讓人思考,族群認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社會與政治環境而發展的動態概念。

那這本《社會學與台灣社會》書中第七章對族群的定義近似於 Anthony Smith 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的原生理論,認為族群是建立在共同文化、起源、宗教信仰以及共享歷史記憶與神話之上的。

在 20 世紀以前,身分認同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隨著家庭、地域、文化背景逐漸形成。

然而,當我們談論台灣的族群發展時,問題並不僅僅是過去的歷史記憶如何影響現在,更重要的是,台灣社會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個真正的「多元社會」?

族群對立是否會隨著時間淡化,還是會因為某些社會與政治動員而再次浮現?這些問題讓人思考,台灣是否能夠真正走向族群共存與融合,還是族群界線將永遠存在?

族群認同的發展:從單一族群到多元社會
作者指出,族群認同的發展,往往與「民族概念」相互影響。

在傳統社會,族群認同是以家庭、部落、氏族為基礎的,但當社會發展出更廣泛的互動與交流時,文化差異成為區隔族群的關鍵,而要突破這種區隔,「民族概念」便顯得不可或缺。

Benedict Anderson 《想像的共同體》,對於理解族群認同的變遷具有重要意義。即使不同族群的人並無血緣關係,但因為共享相同的歷史記憶、文化背景與信仰,便能夠在心理上產生歸屬感。例如,當我們在異地遇到來自台灣的陌生人時,可能會產生特別的親切感,這正是共同體意識的體現。

然而,即便族群可以透過共同體想像來建立認同,但當文化差異過於顯著、族群之間互相不了解時,界線便會再次浮現。例如,在台灣,新住民的社會融合問題仍然存在,這是否意味著,雖然我們表面上朝向多元社會發展,但族群隔閡仍然根深蒂固?


族群的變動性:新的階級分化 vs. 傳統族群對立
在過去,台灣的族群問題大多圍繞著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對立。然而,這樣的族群分界顯然已不適用於當代台灣。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觀察到,現今台灣的社會分化不再僅僅以族群為主,而是開始與經濟、階級、城鄉差距等因素交錯。例如:

城鄉差異與階級影響
在大都市成長的年輕一代,對於「本省 vs. 外省」的族群對立較無感,反而更關心經濟與生活成本問題。對許多年輕人來說,「買不起房」的焦慮遠比族群認同來得強烈,這代表台灣的社會矛盾已經開始轉變方向。
新住民與移工的加入

現今台灣的「族群問題」已經不只是傳統四大族群(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之間的對立,而是包含了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與移工。當這些新族群在台灣社會中佔比逐漸增加,他們是否會像過去的族群一樣,發展出獨立的文化認同?或者,台灣社會能夠包容他們,讓他們成為多元社會的一部分?
文化認同與政治動員

過去的族群動員方式,例如透過政治或媒體來強化「族群認同」,是否仍然有效?還是年輕世代已經轉向其他更具共鳴的議題,例如環保、性別平權、社會正義等?如果族群認同已經不再是影響選舉或社會運動的主要因素,那麼台灣未來的族群想像會如何發展?
這些變化顯示,台灣的族群界線正在重新定義,族群問題已不再只是歷史遺留的問題,而是持續演變中的社會議題。

多元文化的崛起與挑戰
作者認為,當一個國家擁有多元族群時,過度高舉民族主義可能會帶來不良後果。

例如,美國曾經推動「民族大熔爐」的概念,試圖讓各族群完全融合,但後來發現,這樣的政策反而忽視了少數族群的文化需求,因此「多元文化主義」才逐漸興起,強調互相尊重與包容。

在台灣,族群衝突相較於世界其他地區確實較為微小,但這真的代表台灣已經真正成為多元社會?書中作者提到,台灣的「第五大族群」—新住民,雖然在數量上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組成,但仍然面臨來自大眾的刻板印象與歧視。

即使台灣的族群界線正在改變,但文化上的隔閡仍然存在。例如:
新住民的語言與文化適應
台灣的教育體系開始重視新住民語言,但這是否足夠?社會上仍有許多人對於東南亞文化缺乏了解,甚至對新住民存在刻板印象。語言與文化的融合需要時間,單靠教育政策真的能真正理解,還是需要更深層的社會對話?

國際局勢與族群認同的變化
近年來,台灣的國際處境也影響了族群認同。例如,當中國與台灣關係緊張時,某些人會強調「台灣人」的認同,而這是否也會影響到在台的外籍人士或新住民的身分認同?他們是否能夠認同「台灣」這個國家,而不僅僅是來台工作的移工?
族群 vs. 公民社會
如果台灣希望發展成真正的多元社會,是否應該減少「族群」的分類,而是更強調「公民身分」?也就是說,與其關注你是哪個族群,不如強調你是「台灣社會的一員」,這是否是一種更理想的方向?
這些問題反映出台灣的族群未來仍然充滿挑戰,即使我們逐步走向多元社會,但族群界線是否真的能夠消弭,仍然是一個未解的課題。

結論:族群認同的未來將如何發展?
台灣社會的族群發展,從過去的省籍認同到今日的新住民與多元文化挑戰,顯示出族群認同並非靜態,而是不斷演變的過程。雖然我們已經逐步從「族群對立」走向「多元社會」,但仍然存在許多需要克服的障礙,例如文化理解的落差、媒體的刻板印象、新住民的社會融合等。

真正的多元社會,並不是單純地「讓所有人共存」,而是要讓每個族群都能在這個社會中找到歸屬感與公平的發展機會。台灣的多元文化發展,仍然是一個進行中的過程,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思考,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讓族群的界線不再成為分裂,而是成為理解彼此的契機。
展開
user-img
Lv.9
5.0
|
2023/06/13

書中收錄了許多台灣社會的資料,並隨著改版與時俱進。因此,本書除了是一本社會學教科書外,也是一本認識台灣的最佳指南。

百貨商品推薦

上頁下頁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創意展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民間信仰展
  • 母親節暖心書展
  • 角川百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