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止)
高山族中:臺灣宜蘭山地之行

高山族中:臺灣宜蘭山地之行

  • 定價:300
  • 優惠價:75225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1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接續中部山地調查之後,民國四十五年暑期,程教授再度率領師生溯蘭陽溪(舊名宜蘭濁水溪),深入宜蘭縣太平鄉(今大同鄉)、南澳鄉進行園藝資源調查。

  此次路線大致涵蓋今日中橫公路宜蘭支線、蘇花公路北段。尤其自太平山林場翻越獨立山直抵南澳的路線,至今仍因山林保育因素而未開闢道路,其間的文字紀錄彌足珍貴。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程兆熊(1907~2001)


  江西貴溪縣人,出生於理學世家的三板橋,是當代思想實踐家、臺灣有機農業及生命科學園藝先驅,被稱為「臺灣蘋果之父」。

  幼啟蒙於邵子固先生,從父親習算術,入中山大學物理系轉園藝系,獲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及凡爾賽園藝學院工程師。曾加入黃埔軍校兼任教官,參加抗日戰爭,任軍委會專員。創辦「國際譯報」、「理想與文化」、「思想與時代」等刊物及自強日報,並於鵝湖書院創辦私立信江農業專科學校任校長(後改農學院)。於香港與錢穆及唐君毅等人共同創辦新亞書院,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訓導長、中文系主任。

  在臺灣歷任臺中農學院(中興大學)教務主任並創辦園藝系,為中興大學第一任園藝系主任並促成園藝館之建設,兼任東海大學中文系論語教授,臺灣大學農學院客座教授,並協助促成台大山地農場春陽場地之取得。由香港復回臺後任文化大學園藝暨生物技術學系主任,農學院首任院長,並主持實業計畫研究所碩博士班,並教授哲學、儒道與禪學。

  受當年農復會支持,帶領師生連續五年做臺灣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建霧社山地實驗果園,帶領中興大學、臺灣大學、文化大學園藝系做中橫、北橫、南橫沿線落葉果樹生育情形調查,參與耕者有其田的臺灣平地鄉村督導、臺灣山地落葉果樹種植之創舉、石門水庫之風景設計、溪頭遊樂區皆出自其手,中華農學會頒贈「功在園藝」。

  著有《儒家思想與國際社會》、《禪宗智慧與風姿》、《大地人物》、《完人的生活與風姿》、《世運之轉美國與臺灣兩岸》、《中國文話文論與詩學》、《寒山子與寒山詩》、《中國庭園建築》、《中華園藝史》、《五經大義》、《臺灣山地日記》等多種著作。
 

目錄

1. 入山之前
2. 松羅
3. 崙埤仔
4. 牛鬪
5. 東壘
6. 芃芃
7. 瑪崙
8. 烏帽山
9. 土場
10. 留茂安
11. 四季
12. 四季的晚會
13. 馬羅亞
14. 埤仔南
15. 埤仔南的歌舞
16. 鞍部和有勝
17. 寒溪
18. 獨立山
19. 獨立山的原始林
20. 金洋到了
21. 金洋的一日
22. 流興(一)
23. 流興(二)
24. 流興(三)
25. 流興(四)
26. 哈卡巴里系
27. 樟仔林
28. 武塔
29. 柑子頭,碧候和鹿皮
30. 東岳
31. 澳花
32. 南澳
 



  發現藏在臺灣山地裡的寶藏


  環島旅行不只是生長在臺灣的每個人畢生想走上一趟的旅程,更是每一個外國旅者來臺旅遊的目標。這是可以依循呈東西橫向的臺灣三大橫貫公路:北橫、中橫與南橫公路的三橫,和中橫宜蘭支線、中橫霧社支線、新中橫公路與阿里山公路所串成的南北縱向路線的一豎輕鬆行進的。而攀登臺灣百岳更是登山健行者挑戰的目標,這是今時登山設備齊全及沿途有休息站且物資充足的娛樂行程。

  回溯一九六Ο年以前的臺灣山地狀況,若不帶著「入山求道」的思想情緒,除了工作及生活在那兒的人,估計一般人是想都沒有想過要進入這「有著溫帶和寒帶的氣候」的原始闊葉深林,正如程兆熊先生言,「高山之上,危巖之間,稍一慌張,就要跌下」。

  惟程兆熊先生想證明臺灣是可以種植蘋果等落葉果樹,以駁斥當時農復會一些持反對意見的委員們,當然,這個起心動念起源於對應台灣當時經濟發展的農業政策。其時農復會主委沈宗瀚先生於一九六五年發表﹤今後臺灣農業之新發展﹥一文中,提到農業新發展之主要趨勢第一點即是「農業資源的開發」,以程兆熊先生的人脈背景與專業能量,農復會藉其長才是肯定的,相對於程兆熊先生對國家社會總期能貢獻一己之力之心思,從當年中日戰爭曾不顧博士學位取得與否,急欲趕回國加入抗敵可見一斑,此時不畏山險與豪雨天候的艱難,在農復會技正陸之琳先生的支持下,帶領臺中農學院(中興大學)師生連續三年寒暑假入臺灣山地園藝資源調研。

  在程兆熊先生《山地書》中給唐君毅先生的書信裡如此寫著:「臺灣是屬於亞熱帶,而台灣的高山地區,卻有著溫帶和寒帶的氣候。在亞熱帶地區種植著溫帶和寒帶的園藝作物,這是臺灣的創舉,這也是世界園藝史上的創舉。」

  臺灣蘋果之父

  臺灣山地資源調查第一年從台中和平鄉開始,出谷關去青山、佳陽、桃源(今梨山,福壽山農場原是桃源的鴛鴦池)、環山、鞍部等處;第二年目標是信義鄉,經草屯、中興新村和埔里,上霧社,再兵分兩路去麻里巴和廬山;第三年就翻越中央山脈到大北投,太魯閣及至花蓮一帶,隨後又調查南澳大同等山地鄉,總共持續調查了五年,完成臺灣省中部山地園藝資源、臺灣省宜蘭山地園藝資源、臺灣省花蓮秀林鄉山地園藝資源等三份調查報告,這幾份報告直接開啟了臺灣山地種植蘋果、梨和水蜜桃等優質落葉果樹以及高冷蔬菜之扉頁,不僅考慮了臺灣山地的水土保持,關注整體的生態環境,改善了山地居民的生活條件,更促進了臺灣對外農業貿易的經濟發展。

  「在高山地區辦果園,因為是無人地帶,所以第一件事是築路,第二件事是蓋房子,第三件事是開墾,第四件事是繁殖苗木」。從程兆熊先生《九十回憶》中了解到,當時程兆熊先生透過農復會的協助,由全世界引回六十多個品種的蘋果苗木,所有採購的苗木必須在十二天內定植,這是指從當地的地裡拔起苗木開始算起,從當地用汽車運到機場,再由飛機載運到松山機場,再用汽車運到霧社,更得以人工扛到程兆熊先生當時住在山上的茅草屋內,一直到把苗木定植到果園的土地中為止。這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過程,遑論又得在六十多個的品種中種植試驗,找到最適合臺灣山地種植的品種,並持續到大量成功種植,以至於現在住在臺灣的我們,能一年四季享受到高品質的水果和高冷蔬菜,程兆熊先生自是臺灣種植蘋果的濫觴,堪可擔「臺灣蘋果之父」之名。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程先生在臺灣山地園藝資源調查期間書寫成《臺灣山地日記》與《高山族中》、《山地書》、《臺灣山地紀行》等四本書。於一九六二年借調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十四年後的一九七三年五月回臺後,立即再受農復會之邀視察梨山、福壽山、武陵、梅峰、清境一帶,更爬上東眼大山、阿里山,便又以行記及地景詩模式書寫成一本《高山行》。這幾書讀來,彷如隨程先生一同進入那原始闊葉林中,感受到那裡的荒涼與原始,被吸血蟲鑽進腳底,被樹叢割傷掌心,彷彿為了找水源一同遇見那可能是通輯犯的三人,又似乎一起遇到豪雨土石流被原住民同胞背著過河,當然也一起行走在雲中,坐臥在山裡,一起發出「乾坤誰眼碧?」一問。程師的文筆輕鬆易懂,兼之將其哲儒道禪等學養思想放諸文字中,令人吟哦再三,產生身歷其境的無窮樂趣。

  華夏出版公司發心出版《程兆熊先生作品集》,緣起於兩年前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來訊息找程先生的書,我亦因此機緣開始接觸程兆熊先生生平,每讀一些,就憾自己不是程師的門生,怨未能早認識拜訪程師。如今因決定以《臺灣山地紀行》與《高山族中》、《山地書》、《高山行》四書首先重刊發行,獲得文化部的數位化補助,更因此尋找到幾位程師的門生,有蕭振邦、高柏園、蘇子敬、李重志、溫金柯、曾議漢、蔡隆銘、辜琮瑜諸君,諸位先生皆在學術及企業界發光,一聽是恩師之事,全然欣然應允之,我由此深刻感知到,程師人格之如其著作《完人的生活與風姿》般春風化雨,也一如其一生所言、所實踐之「簡單化」。程兆熊先生堪稱一「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一代實踐思想教育家。在此感謝林于弘和須文蔚教授及伍元和先生的共襄盛舉,要特別謝謝中華出版基金會前董事長楊克齊先生的支持,及水木書苑蘇至弘先生的協助串連書店,感謝三民書局重南店、島呼冊店、雨樵懶人、籃城、羅布森、日光山、政大書局台南店、有河等書店的共同參與,更謝謝心動電台協助宣傳。

李惠君 2022/01/29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799897
  • 叢書系列:程兆熊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一、入山之前
 
此次再度入山時是四十五年七月十七日。清晨由臺中出發,夜宿宜蘭。第二日到羅東。入山之前,被請至扶輪社講演,曾略談所謂「扶輪精神」,順帶提了一提西方的所謂「普羅米休士」精神和此方的所謂「扭轉乾坤」之精神。當時我牙痛甚劇。家人都擔心我的牙病。我對家人說:「一入山,牙病就會好的。」我拒絕就醫。但終於也到牙醫處看了一下。牙醫說要拔牙,又說要開刀。我一概不理,斷然帶了一批學生和同事入山調查山地園藝資源。這次調查的地點是宜蘭縣的兩個山地鄉,一個叫太平鄉,一個叫做南澳鄉。我忍受著牙痛,同時我也忍受著當時的一種心情的沉重。去年暑期入山時,我很有一種朝山拜廟的心情。而在今年暑期中,竟似一轉而懷著一種佛教徒燃指的心情:為了想報答一些無法報答的深恩大德,竟在佛像之前,慢慢的點燃著自己的一指,像點燃著臘燭似的直到燃盡為止。一個人的心情,會多麼奇異啊?據說:有道之士,指燃而指不痛,這是他的一心別有所在,他的一生亦復別有所托。果真如此,則牙根痛斷,就當別有所見了。年來心情之緊,生命之枯,總思入山,以求鬆散,以求滋潤。自我看來,凡能鬆散一心的就是道,凡能滋潤一命的就是道。彼入山求道者,轉而求諸一己,俾知有山可樂,則於道亦或可思過半。惟此意真難言說,遂致此心亦復難言,而生命總是奧妙的。我對著山,竟像是要「山過來!」當人們對穆罕默德說「山不過來」時,他就說:「山不來,我們去。」這真是一個絕大的靈機。如今我又入山了,我自然不會像穆罕默德似的命令著「山過來」。但真要是山過來,我總可以拍著手。山寂然不動,由此,我深深知道:山也是奧妙的!近代人知道入山避暑,又知道登山遊山,還知道在那裏採集,在那裏探險,甚至在那裏滑雪。但總似無由接觸到山的奧妙,因而不知樂山。這於人世是一大缺陷。這於山,也是一大損失。我此次入山,預定的是七十五日,繼太平、南澳兩鄉山地之後,我還要去和平、仁愛及信義三鄉的山地。山中我願意深思,山中我願意靜想。我思我應入山多少有所見和有所得,我希望我不空。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部觀察微小但無所不在的「不對勁日常」圖鑑,直擊各種性別暴力下的案發現場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聯經50週年(止)
  • 飲食保健書展
  • 輕小說大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