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可以,這很科學:墨子早就懂針孔成像?春秋時期擁有專業外科團隊?圓周率、開平方根、多項式通通難不倒古人!

可以,這很科學:墨子早就懂針孔成像?春秋時期擁有專業外科團隊?圓周率、開平方根、多項式通通難不倒古人!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讓我們沿著自然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漫漫長路,
探究這棵如今已經根深葉茂、庇護人類的科學之樹。

  ▍古希臘——科學誕生的天選之地
  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將科學發源於古希臘的原因大致歸納為如下3點:
  (1)古希臘愛奧尼亞島嶼上以及沿岸自治繁榮的小城邦,實行的是類似於共和制的政治。
  (2)航海貿易刺激經濟,商業交換促進技術發展,由此而加速了思想交流,衝擊科學理論的形成。
  (3)愛奧尼亞人大多不信教,沒有像巴比倫和埃及那樣的世襲特權的神職等級,有利於倡導獨立思想新時代的興起。

  古希臘特定的歷史條件、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豐厚的文化背景,使其哲學思想獨具一格,他們的哲學家們喜好研究自然本身的規律,探討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這正是科學的本質。

  ▍你現在才學針孔成像?先秦第一科學家早就會了!
  梁啟超在其著作《墨子校釋》的自序評價說:「在吾國古籍中欲求與今世所謂科學精神相懸契者,《墨經》而已矣。」

  《墨經》言簡意賅,內容包括邏輯、幾何、力學、光學等方面,例如墨家以實驗事實證明了「光線直線傳播」這個物理規律:

  〈經下〉:「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
  (譯:影顛倒,光線相交,焦點與影子造成。)

  我們小學學的針孔成像的實驗,
  原來兩千年前的古人早就懂了!

  ▍科學到底是什麼?
  科學的英語,來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於14世紀中期,又演變為現在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中文的「科學」一詞,則是借鑑於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諭吉對英文science的翻譯。

  在中文的語義中,科學一詞既可用作名詞,表示反映客觀世界規律的學說理論,又能作為形容詞,表示為探索客觀規律為目的的技術、方法。在科學的要素中,如果除去與其他知識體系的共同部分不談,唯「現代自然科學」所獨有的,有4個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徵:

  (1)可質疑(questionable)
  (2)量化(quantitative)
  (3)可被證偽性(falsifiable)及可證實性
  (4)普適性(universal)。

  可質疑、量化、可被證偽、普適性又是什麼呢?
  就留給作者娓娓道來,
 帶你深入探索科學的無限奧祕!
 
本書特色

  本書以科學家的視角論科學,具體事例多於抽象的概念描述,並在追溯科學史的過程中,簡單探究科學沒有誕生、發展於東方的原因,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克服自身的不足,才能迎上世界科技的最先進水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天蓉


  科普作家,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理論物理博士,現居美國芝加哥。研究課題包括廣義相對論、黑洞輻射、費曼路徑積分、飛秒雷射、雷射探測晶體性質、高頻及微波通訊、EDA積體電路軟體等,發表專業論文三十餘篇。2012年開始出版了一系列科普著作,其文風深入淺出,趣味盎然,亦保持科學的嚴謹性,深得讀者喜愛,代表作品有《從骰子遊戲到AlphaGo》、《相對的宇宙,愛因斯坦的困惑》、《第一支火箭》、《宇宙零時》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科學之起源
1 第一位科學家
2 中國古代的科學
3 科學和邏輯
4 從畢達哥拉斯到微積分
5 古中國的算學
6 古希臘人的宇宙觀和天文學
7 古中國天文學和宇宙觀
8 古代教育
9 亞里斯多德的宇宙
10 托勒密的天空

第二章 科學之誕生
1 希臘數學家的傳承
2 阿拉伯世界的光亮
3 天文學打頭陣
4 牛頓之光
5 愛因斯坦的革命
6 賽先生到中國

第三章 科學之要素
1 何謂科學?
2 疑之而究之—質疑性
3 科學需要量化
4 可被證實和證偽
5 放諸四海、推而廣之—普適性

第四章 科學之思想
1 科學美與藝術美
2 西方和東方、寫實和寫意
3 科學的簡潔美
4 科學之數學美
5 愛因斯坦和哥德爾

第五章 科學之精神
1 科學中的實驗美
2 科學家的獻身精神
3 現代科學實驗之壯觀
4 將實驗室搬到太空

第六章 科學之方法
1 盲人摸象
2 知其然
3 知其所以然
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 電腦網際網路與科學

尾聲 科學與文明社會

附錄

 
 

前言

科學之科學——百年千年賽先生


  賽先生即科學(science),科學這個名詞,在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廣為人知的熱門詞彙。越來越多的學科和領域被冠以「科學」,甚至包括許多人文學科在內。不過,就當年請進中國的「賽先生」而言,主要指的是現代自然科學。所以,本書中我們沿用這個概念:主要從現代自然科學來敘述科學的起源、誕生和發展,來探討「科學」一詞的含義,以及所謂科學的若干屬性。

  然而,書中涉及的內容,並不僅限於現代自然科學。特別是:科學之思想、精神及方法,是可以推廣應用於任何領域的。筆者的觀點是,就學科而言,不應該給科學和非科學強制設定任何明確的界限。與其花費口舌去爭論「哪門學科(某個理論)是否屬於科學」,還不如盡量使其接受科學思想,應用科學方法,走上「科學化」之路!

  那麼,下面的問題是:(現代)科學到底是什麼?怎樣才是具備真正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是如何產生的?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科學誕生於何時何地?是哪些因素促成了科學的發生和成長?科學與數學是什麼關係?科學與技術、科學與教育的關係又如何?

  本書旨在解答你對「科學」的這些疑惑,或許可以將本書的內容稱為「科學之科學」。

  科學的原名是science,賽先生這個詞彙誕生僅100年,現代自然科學的發源卻是在近千年前。而科學思想的萌芽、科學方法的使用,甚至可以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因此也可以說,本書敘述的是「百年千年賽先生」。

  另外,科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也令人不解。亞洲許多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們頗能吃苦耐勞,在歷史上似乎也不乏著名的思想家和能工巧匠,但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於東方而是誕生於西方呢?

  這個問題在二十世紀初就被學者提出,之後成為著名的「李約瑟難題」,曾經引起各界的關注和熱烈討論,可謂至今不衰。李約瑟(Joseph Needham)是一個英國學者,原來是劍橋大學的著名生化學家和教授,在1930年代時與一位在劍橋大學讀博士學位的魯桂珍發生了婚外情,也許是因為愛屋及烏,李約瑟從那時起就開始潛心研究中國科技史,他認為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甚至認為古中國的科技水準超前西方數百年。由此他提出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中國近代科學為什麼落後?」之類的「李約瑟難題」。

  筆者認為他提出的問題很值得探究和思考。此外,在談及人類思想發展的問題上,必須將科學和技術分別看待,因為兩者產生和發展的驅動力是完全不同的。技術可以誕生於人的功利之心,科學卻更反映了人類對大自然運行規律純粹的追求和好奇。

  如今表面上看,大眾對賽先生早就已經不陌生。特別是近幾年,快捷而方便的手機等通訊工具,已經是「婦孺皆用」。透過這種種的高科技產品,每個人都能深切地體會到科學技術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性,每個人都盡情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百般福利和快樂!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了解科學,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時尚,也深刻反映了現代教育的理念、父母一代的期望以及眾多青少年的抱負和理想。

  然而,表象之下存在失誤,大多數人了解和熱衷的「科技」其實指的是「技術」,特別指的是技術帶來的便利成果,以及帶科幻色彩的想像。固然,科學和技術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科幻作品也不可或缺。但是,如果要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還得加強基礎科學知識的普及。

  一個國家的崛起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崛起,因此,對科學知識的廣泛普及迫在眉睫。

  此外,探索李約瑟難題,不僅僅要研究科學史,傳播科學知識,也需要對科學涉及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科學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囊括哪些內容?有哪些具體的科學研究方法?科學思想之精髓何在?科學與哲學、宗教、人類思維,以及與數學、技術、工程等其他領域的關係如何?廣大民眾對這些知識都有了解的願望和需求。

  如果就專業術語而言,上段中所提及的課題涉及科學史、數學史、技術史、思想史、人類文明史、科學哲學、科學與宗教、科學與教育等多個範疇,可以分別用數本專業科普書一一加以介紹。然而,大多數讀者僅僅需要對某些方面有大致的了解,澄清腦海中的一些疑問,並沒有必要大量的閱讀和研究來解決這些問題。

  因此,本書便是針對上述範圍內的讀者,沿著自然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發展途徑,簡要地介紹這棵如今看起來已經根深葉茂、庇護著全人類的參天「科學」大樹。它根源於哪些地域?主幹立於何方?枝葉有多茂盛?整體又是何種景象?

  本書在追溯科學史的過程中,也追蹤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軌跡,簡單探究科學沒有誕生、發展於中東方的原因,東方人的思維特點中存在哪些不利於科學的因素;我們應該如何克服自身的不足,才能迎上世界科技的最先進水準。

  作者希望透過本書,帶領讀者經歷一個有意義的閱讀之旅,為想了解科學的民眾去疑解惑,也期望本書能在科學教育中彌補其他專業科普書難以發揮的功能。

  本書以科學家的視角論科學,具體事例多於抽象的概念描述。又因作者是理論物理專業出身,所以大多數例子屬於物理學和天文學範疇,對生物、化學、地理等其他科學領域著墨不多。此外,本書涉及的大多是有關科學哲學及科學史,算是人文學科。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也許在學界頗有爭議,可謂見仁見智,難有定論,作者基本根據較主流觀點及自己的判斷來做選擇,僅供讀者參考。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325654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3 天文學打頭陣

中世紀的理性思想之萌芽,如何轉變成了如此發達進步的現代科學,其間經過了好幾次科學思想的突破,也就是後人所稱的「科學革命」。據說每次臨近科學革命時期,人們一般會陷入極度的不安全感中,學者們不斷地爭辯科學中的基本概念的定義等。

第一次科學革命是物理學方面的,起始於16世紀哥白尼的「日心說」,史稱「哥白尼革命」;化學、生物和醫學的革命則稍晚一些,開始於18、19世紀。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對周圍的環境十分熟悉,對天上的事情應該知之甚少。但奇怪的是,科學的第一場思想變革卻是發生在天文學,即對天體行星運動規律的認知上,實際上,也就是對整個宇宙的認知,因為那時候人們眼中的整個宇宙幾乎就只有太陽系。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是波蘭人,人生中的70年主要在波蘭和義大利度過。哥白尼以日心說而留名後世,但他當時的職業既不關於天文也不關於物理,而是一名神父和醫生。哥白尼10歲喪父,不過,之後他由富裕的舅舅養大,受到良好的教育。哥白尼就讀的是中世紀大學,哥白尼也曾在波蘭的克拉科夫市亞捷隆大學和義大利的帕多瓦大學接受教育,學習了數學、天文學、法律、醫學等。之後,天文學成為他畢生的興趣和追求。

1506年哥白尼回到波蘭,擔任他舅舅的醫生和祕書。哥白尼在波蘭波羅的海旁邊的弗倫斯堡(Flensburg)還得到一個教士的位置,使其在工作之餘有足夠的時間研究天文學。他建了一個小天文臺供自己觀測研究使用,後來被稱為「哥白尼塔」。但是從可考察到的記載來看,哥白尼很少進行天文觀測,他的日心說體系,主要是以對前人的觀測結果進行思考和計算而建立的。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立即評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科普、飲食、電腦】高寶電子書暢銷書展: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全展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