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鐘錶的科學:錶面底下隱藏著時間的祕密,科學如何用尖端的技術追求〈分秒不差〉

鐘錶的科學:錶面底下隱藏著時間的祕密,科學如何用尖端的技術追求〈分秒不差〉

時計の科学

  • 定價:370
  • 優惠價:9333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1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為什麼時針向右走?
  走300億年僅誤差1秒的超精密時鐘長什麼樣子? 
 
  從日晷到原子鐘,窺探鐘錶的奧祕:
  ◎時鐘共通的三大要素是什麼?
  ◎布穀鳥鐘為什麼變成了鴿鐘?
  ◎什麼是真正的花鐘?
  ◎瑪麗皇后訂製的「極致懷錶」有多奢華
  ◎機械鐘如何計時?
  ◎利用人體體溫發電的手錶
  ◎有可能誕生出原子鐘手錶嗎?
 
  在日本有一個全世界最大的沙漏鐘,這個沙漏鐘的計時長度竟達一年!
 
  利用大自然材料製作的時鐘裡以花鐘最為美麗、浪漫。不過我們所認為的花鐘,通常是在花圃中安裝有時針、分針、秒針的時鐘,這其實不是真正的花鐘!真正的花鐘是以栽種植物的開花順序來顯示時間。
 
  本書將長達五千年的鐘錶歷史技術及未來時鐘的概念故事都濃縮成一冊,帶你一起翻轉你對鐘錶的認識!
 
本書特色
 
  1、從機械鐘、石英鐘到原子鐘,帶你看鐘錶的發展、構造與技術!
  在五千多年前的時候,人類從太陽的運行中,發現了樹木或岩石的影子會隨著日出日落而有所變化,透過這些變化,意識到了「時間」的存在。本書從人類利用太陽運動的「日晷」開始,到人為製造時間週期「機械鐘」的誕生、徹底改變時間準確度的「石英鐘」,以及改變時間概念的「原子鐘」,循序漸進地介紹各種鐘錶的發展史、構造分析以及現代鐘錶的發展技術等,讓你看到長達五千年的計時歷史以及未來時鐘的故事。
 
  2、介紹各種關於鐘錶的趣事與知識:
  一天為什麼是二十四小時?為什麼時針是向右走呢?鐘面的數字為何不是從○而是從十二開始呢?布穀鳥鐘為什麼演變成了鴿鐘?所謂的「天文台錶(CHRONOMETER)」是什麼?瑪麗皇后訂製的「極致懷錶」如何成為製錶工藝傳奇?……諸多你想知道關於「鐘錶」的知識,本書都將鉅細靡遺為你一一道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織田一朗
 
  時間研究家,山口大學時間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四七年出生於日本石川縣金澤市。一九七一年從慶應義塾大學法律系畢業,進入株式會社服部時計店(精工錶的銷售公司)任職。擔任過業務、宣傳、公關、總務等工作,並從事寫作與參加收音機節目演出。一九九七年開始獨立活動,著作有《時鐘的針為何向右轉》(草思社)、《日本人從何時開始變得很性急》(PHP新書)、《「時間」這種國際壁障》(文春新書)、《時間與鐘錶的雜學事典》(World Photo Press)等。
 
譯者簡介
 
黃怡筠
 
  文字工作者,曾就讀輔仁大學日文系,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資深口譯與筆譯員,同時也是口筆譯教師。曾任職於日本媒體。
 
  譯作有《香氣的科學》《美味穀物的科學》(晨星出版社)、《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蔚藍出版社)、《天堂級的感動服務魔法》《大前研一 形塑生活者大國》(天下雜誌出版)、《以愛創業》(商周出版社)等20餘冊。
 

目錄

前言

第1章  發現時間的存在
人類最早的時鐘-日晷
不限場所皆可設置的水鐘
方便攜帶的火鐘
簡易方便備受好評的沙漏鐘
什麼是真正的花鐘?
專欄1  一天為什麼是二十四小時?

第2章  機械鐘的發明
世界第一個機械鐘
為什麼要大費周章花大錢地製造時鐘?
動能的穩定供應
加裝擺錘提高精度
擒縱器的原理
發條的發明讓時鐘可以隨身帶著走
政府出手提升精度
日本人創意設計出的「和時鐘」
低成本高精度的電動鐘
專欄2  時鐘的指針為什麼朝右走?

第3章  手錶的誕生
鐘(Clock)與錶(Watch)不同
發條的發明
擒縱器的各種精心設計
便利的自動上鍊(上發條)機構
能補償「方位誤差」的機構
贊助者培養出的鐘錶師
精度證明-「天文台(Chronometer)規格」
促進鐘錶普及的量產技術
火車事故促使人們對品質管理有進一步認識
電池式手錶的登場
防水規格提高了實用性
耐衝擊功能
專欄3  布穀鳥鐘為什麼變成了鴿鐘?

第4章  電子技術促成石英錶、數位錶的誕生
劃時代的音叉鐘錶
石英錶的實用化
日本人的大發明
體積縮小到萬分之一
苦肉計之「跳秒運針」
縮短音叉型振盪器的做法
最後關鍵在於轉換機構
專利策略推動了普及
無法藉助其他產業力量達成的精密程度
節能效果達到不同層次的系統
高精度石英的開發
跳躍出鮮紅時刻顯示的LED效果
神奇的物質「液晶」
充滿震撼的LCD問世了
LED與LCD的競爭
看到了LED的缺點
多功能數位的開發競爭
感測器機能的導入
電源的多樣化
免保養太陽能電池
利用人體體溫發電的手錶
自動上鍊發電的挑戰
以發條帶動的石英鐘錶
專欄4  運動錶的飛躍進步

第5章  超高精度的鐘錶與未來
活用收音機廣播報時
利用手腕接收標準時刻電波
直接接收GPS衛星的電波
自動顯示當地時間
原子鐘以九十二億次振動計算時間
發現地球自轉的誤差
原子鐘的原理
以各國數據決定世界時間
愈來愈發達的小型化-有可能誕生出原子鐘手錶嗎?
三百億年的誤差只有一秒鐘
測量時間以外也在質量測量上發威
高精度鐘錶改變了人類對「時間」的概念
專欄5  逐漸被日本人遺忘的夏令時間

結語
參考資料
索引
 

前言
 
  現在應該很少人會把遲到的理由怪罪給鐘錶時間不準吧?不過,約一九七○年以前,鐘錶的時間不準是遲到最普遍的藉口,「對不起遲到了,手錶慢分沒趕上電車」,過去只要提出這套說詞,通常對方都能坦然接受。
 
  當時除了部分的高級錶外,一般的手錶精度每天會出現十五~二十秒鐘的誤差,連續一個月未校正鐘錶的時間就會出現四~五分鐘的差異。所以很多人都故意將手錶調快一些,與人相約見面也會考慮對方手錶的時差,提早個五~十分鐘抵達。鐘錶業者也認為「維持鐘錶時間精度是使用者的責任」,甚至廣告裡還出現過「週一早晨要記得對時調整手錶的時間喔」的宣傳。
 
  但是,近來若說「時鐘慢分了」,一定會被反問是不是電池沒電了,還是使用的鐘錶不是電波時鐘,鐘錶的準時現在變得更為重要了。
 
  人們對鬧鐘的時間要求得更是嚴謹。過去由於鬧鐘採用的都是製造成本相對低廉的機芯,很難保證時間的精度,一天落差大約三十秒。若談到鬧鈴響起的時間,其精度就更加粗糙了。鬧鐘的鬧鈴控制採用原始的機械方式,鬧鈴到達設定時刻之所以會鳴叫,是因為與「時針」一起轉動的齒輪突起部位,遇上了與「鬧鐘時刻的針」一起轉動的齒輪的孔時,突起部位落入孔內就會啟動鬧鐘鈴響。所以在時鐘計時上,齒輪動作緩慢也會反應在鬧鐘動作上,造成誤差產生,導致鬧鈴響起的時間,可能與設定時間相差數分鐘到十幾分鐘。除此之外,還有齒輪「縫隙」也會影響到精度誤差,這通常會造成鬧鐘鬧鈴誤差高達二十~三十分鐘。如果一個鬧鐘會發生三十分鐘的誤差,表示當鬧鐘設定為六點鐘時,實際上鬧鐘響起的時間會落在五點三十分到六點三十分之間。
 
  在此同時,鬧鐘響鈴的時刻設定採用的是類比的針(鬧鐘定時針),固定在鐘面下方,這根針又小又短,無法確實指示鐘面的文字,只是「目測抓個約略值」而已。因此,在鬧鐘響鈴時間的設定上也會發生相當的誤差。
 
  所以人們為了正確設定鬧鐘的響鈴時間會先參考第一天實際鬧鈴響起的時刻,隔天再微幅調整鬧鈴定時針的設定位置。
 
  對比較難被鬧鐘吵醒的人而言,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廉價的鬧鐘機種上,讓鬧鈴響起的發條與驅動時鐘的發條為同一組發條。當使用者未能在鬧鐘還在響鈴的期間內起床,過一段時間鬧鐘響鈴本身甚至都會停擺。這往往讓人在張眼醒來時,發現自己沒聽到鬧鐘的鈴聲,而且連鬧鐘的時針分針都靜止不動。鬧鐘主人若未能明白時刻顯示與鬧鐘設定兩者間的因果關係,可能要誤會鬧鐘是因為時針分針停擺導致鬧鐘沒響,但是其實不然。當然有些鬧鐘的時間發條與鬧鈴的發條各自獨立各司其職,不過這樣的鬧鐘價格比較昂貴,當然銷售量也有限。
 
  鬧鐘的誕生對鐘錶製造廠帶來了一個難題,那就是在當年,壁掛鐘的價格約在七千~八千日圓之間。相對於此,鬧鐘多了鬧鈴機構,零件的數量也更多,但是暢銷的價格帶卻落在二千日圓前後。因為當年日本人的習慣還是以在塌塌米上鋪棉被睡覺為主流,早晨醒來摺被子時,就將鬧鐘拿起放到衣櫥頂上,這樣的生活形態讓鬧鐘一天只派上用場一次。對使用率低的鬧鐘不願多花錢的這種意識作怪,正如前文所述,鬧鐘價格也因此較為低廉。
 
  消費者不願意花大錢買鬧鐘的傾向非常明顯,只要是售價低於二千日圓的就很容易賣出,一旦鬧鐘售價超過三千日圓就會滯銷。所以鬧鐘製造廠商只好對時間的精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那個年代,時鐘採用機械加工的方式製造,所有零件都是一個一個以切削或沖壓的方式製作。若要提高時間精度,第一個步驟就是提高每一個零件的加工精度,這件事在成本面上很難做到。以齒輪為例,一般在製造時鐘上需用到三~四片的齒輪,每一片齒輪都是在微小的黃銅圓盤周圍,以切削加工方式精確地切削四十~五十次製成。追求降低零件的製造成本,就必須儘量減少製造工序,縮短製程時間。而且,當年尚未出現在海外生產精密機械的生產方式。
 
  不過,消費者並不明白這些狀況,鬧鐘於是淪為「不可靠」的代名詞。
 
  到了一九七○年代石英(水晶)鐘普及後,情形就大為改觀了。即使三~四個月才做一次鐘錶對時調整的動作,時間的誤差也都在一分鐘以內,一般人也認為鐘錶的時間精確可信。
 
  鬧鐘的進化更是驚人。即使是廉價機種的石英鐘,一個月間的時間精度落差最大只有三十秒鐘,電子技術的運用更讓鬧鈴的精度達到零誤差。由於鬧鐘的時刻設定是以數字顯示,設定更以分鐘作為計算單位,所以鬧鐘響鈴的作動精準無誤差。此外,只要電池電力飽足,鬧鈴持續響個二、三十分鐘也絕不是問題,絕無突然停擺的情形發生。
 
  石英鐘同時也降低了製造成本,再加上合成樹脂(塑膠)精密加工技術的確立,讓精細的齒輪可輕易地利用塑膠材料成形加工,更是降低了製造成本。到了這個階段,只需花費一千日圓即可買到時間正確又方便使用的鬧鐘。
 
  不過,能走到這一步還是有賴人類長達四千年~五千年時鐘相關歷史的累積。為了製造出時間正確的時鐘,每一代優秀的科學家與技術人員都運用了智慧與當時最尖端的技術挑戰未知。
 
  在此同時,當精度超越石英鐘錶、三千年的誤差在一秒鐘以內的原子鐘誕生之後,也顛覆了過去人類堅信地球自轉「絕無誤差」的想法,地球自轉也存在誤差與不精確的情形獲得確認,翻轉了過去人類的時間觀念。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對於「追求精度」這件事的腳步未有停歇。原子鐘經過改良以後精度高達「二千萬~三千萬年的誤差在一秒以內」,這一點也不再讓人大驚小怪。科學家們目前把研發的目標放在「三百億年的誤差在一秒以內」的光晶格鐘(Optical lattice)上。三百億年的時間已經比宇宙一百三十八億年的歷史還長,這個目標也讓人切身體會到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提倡的「相對論」世界。
 
  本書是一項野心勃勃的企劃,企圖將長達五千年的計時歷史以及未來時鐘的故事都濃縮成一冊。在進入詳細正題以前,請各位讀者有些基本認識,以幫助了解時鐘的基礎概念。時鐘的基本構成包括:
 
  1.驅動的動能來源
  2.如何提供規則正確的擺動(週期、節奏)以作為時間訊號源
  3.顯示時刻的機構
  那麼,就讓我們出發踏上旅程,了解時間與時鐘的真理與真相!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202818
  • 叢書系列:知的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 x 22.5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1章  發現時間的存在
 
人類最早的時鐘-日晷
 
是誰這麼了不起,首先察覺到時間的存在?到底他是如何發現了這個眼睛看不到的東西「存在」呢?
 
據說,人類是因為見到樹木或石頭的影子隨著太陽移動而變長或改變方向,才察覺到時間的存在。我們後人無法推測當初人類是在什麼狀況下發現了時間的存在,當然也無法確定「第一個發現時間存在的人」是誰,但是這個人實在太聰明了。
 
人類最早製作的時鐘稱作日晷。誕生於幼發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以及埃及文明中,這兩種文明都可見到日曆與日晷的歷史痕跡。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人們在紀元前一萬年左右就從事農業耕種,他們十分關注自然與季節的變化。因為什麼時候應該播種、什麼時間點採收能獲得最大的收穫量、冬季到來以前,須提早多久時間開始著手過冬的準備……這些生命、生活中的事物都與自然與季節變化息息相關。早在紀元前四千年~紀元前三千年之間的埃及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日晷的繪圖。
 
對古人而言,月相(月亮形狀)的改變是掌握時間變化的重要線索。他們透過經驗了解到,月亮以大約三十天(正確數字為二十九點五日)為週期反覆月圓月缺,在月亮反覆圓缺的週期出現了十二次後,相同的季節會再度到來。這類知識的日積月累也發展出後來的天文學。
 
發展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蘇美人已經發展出日曆,以三十天作為一個月,他們也建立起一天十二個小時,一小時六十分鐘,一分鐘六十秒的時間制度。而且在紀元前三千年左右所興建的金字塔內部,也留下了記載當時將白天夜晚分別分成十二等分的記錄。
 
最早的日晷一般呈現「柱型」,直立垂直於地面,透過晷影器(Gnomon)的方位與長度只能判斷大概的時間。後來人類又發展出在圓盤中央插入一支棒子豎立在地面的「赤道型(晷影)日晷」、垂直設置在建築物牆面上的「垂直型日晷」,以及簡化後方便攜帶的「口袋型日晷」等類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科普、飲食、電腦】高寶電子書暢銷書展: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全展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