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全球客家的多元經驗:全球客家研究聯盟(GHAS)論文集I

全球客家的多元經驗:全球客家研究聯盟(GHAS)論文集I

  • 定價:550
  • 優惠價:95523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49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客家人因各種因素遷移到世界各地,由於移居地的地理環境、政經體制、社會結構、族群關係和宗教信仰等差異,形塑豐富且多元的全球客家樣貌。然而,要認識遍布全球的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互動的情形,則需要全球各地客家研究學者專家的投入,於是2019年「全球客家研究聯盟」(GHAS)成立,希望匯聚分散各地的客家研究力量,成為國際客家及族群研究對話與交流的學術平台。
 
  2021年,GHAS舉辦第一屆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客家研究的比較視野:回顧與展望」,本書收錄會中14篇研究論文,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臺灣經驗」,包括客語發展、接觸與學習、客家媒體全球議題在地化的考察、客家菜與新住民的交會及客家形象的建構與解構;第二部分是「馬來西亞經驗」,有客家人的基督信仰、客庄聚落創生、客家人的革命情懷及客家人的污染觀念等;第三部分的「越南與香港經驗」,則是越南同奈省艾話與客話的語音分析研究,以及探討香港新界客家人的議題。
 
  藉由本書的出版,除了將臺灣客家研究成果及客家運動經驗,積極與國際客家研究學術社群進行分享與互動外,更能與其他國家學者合作來提升客家和族群研究質量及能量,讓臺灣成為全球客家研究的網絡中心。
 
  *本書為〝客家研究Hakka Studies〞叢書新書。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周錦宏
 
  現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兼客家學院院長、全球客家研究聯盟主席、臺灣客家研究學會第九任理事長、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
 
  簡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系主任、苗栗縣文化局局長。研究專長為客家文化產業、客家飲食文化、客家政治與政策。曾出版《客家特色產業之政治經濟分析》、《臺灣客家飲食文化的區域發展及變遷》(與賴守誠、江俊龍、丘尚英合著)、《制度設計與臺灣客家發展》(主編)、《海脣人:桃園客家漁村田野紀實》(主編)等專書。
 
張翰璧
 
  現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簡歷:學術專長為族群與多元文化、性別與客家婦女、族群經濟、東南亞客家研究。
 
作者簡介(按章次排序)
 
黃紹恆
 
  現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簡歷:東京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及教授、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倫敦大學政治經學院(LSE)訪問學者、大阪大學訪問學者。研究專長包括臺灣近現代經濟史、臺灣客家研究。
 
吳中杰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1999),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2004)。
 
  簡歷: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與教學研究所合聘助理教授(2007-2008),現職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2020-)。主要著作有《客語次方言與客語教學》(1994)、《屏東地區馬卡道族音及語言研究》(與林欣慧合著,1999)、《臺灣客家地圖》(與邱彥貴合著,2001)、《臺灣客家語言與移民源流關係研究》(2009)、《客家話分布格局與形成年代:宏觀與微觀的探討》(2020)等。
 
李美華
 
  現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
 
  簡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Buffalo)傳播學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新聞學研究》書評書介主編、中華傳播學會副理事長、香港浸會大學(HKBU)傳理學院訪問學者、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拿大西安大略(Western)大學資訊與媒體研究學院訪問學者等。研究專長領域包括族群媒體、文化傳播、組織溝通、風險傳播、國際新聞、健康傳播、人工智慧與元宇宙科技等。
 
賴守誠
 
  現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
 
  簡歷:生於臺灣高雄、六堆客家人。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英國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 UK)社會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職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客家食農文化、客家食農產業、客庄農鄉發展、文化經濟。有關臺灣客家飲食主題的主要出版如下:〈現代消費文化動力下族群飲食文化的重構:以臺灣「客家菜」當代的休閒消費轉型為例〉、〈地方食品特產與鄉村發展:以美濃粄條與新埔柿餅興起的個案為例〉、〈客家飲食的興起:「客家菜」及客家農食特產在臺灣的崛起與發展(1951~2016)〉及〈臺灣客家餐館與客家菜餚〉、《臺灣客家飲食文化的區域發展及變遷》(合著)。
 
賴維凱
 
  現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專案助理教授、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國中本土語文輔導小組指導教授。
 
  簡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博士。研究領域主要為客家話的比較、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關係、客語文教學研究。相關論文發表於《客家研究期刊》、《臺灣客家語文研究輯刊》、《第十三屆客家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在地、南向與全球客家》、《台馬客家帶的族群關係》、《客家研究與族群研究的對話》等書刊。
 
廖經庭
 
  現職:桃園市私立復旦高級中學教師。
 
  簡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班(肄業)。研究興趣包括集體記憶、臺灣客家區域史。
 
徐桂萍
 
  現職:苗栗縣卓蘭鎮坪林國小代理教師。
 
  簡歷: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畢業。
 
范瑞玲
 
  現職: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副教授。
 
  簡歷: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副教授、臺灣語言學學會理事、考選部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外交領事人員外交行政人員及國際新聞人員、國際經濟商務人員、國家安全局國家安全情報人員、民航人員、法務部調查局調查人員、警察人員、關務人員等口試委員、考選部專業技術人員普通考試導遊人員、領隊人員口試委員暨筆試委員、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所長。研究專長領域包括:句法學、語言習得、語言教學、語言與文化。
 
黃子堅
 
  現職:馬來亞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歷史系教授。
 
  簡歷:主要研究馬來西亞華人史、客家研究及沙巴史。近期出版Wang Gungwu and Malaysia(2021)、《神山游擊隊:1943 年亞庇起義》(2021)、One Crowded Moment of Glory(2019)。
 
簡美玲
 
  現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
 
  簡歷: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1990 年代起,透過民族誌田野與書寫,開展對臺灣、中國西南與華南、馬來西亞等地方社會,進行南島語族(Pangcah,阿美族)、貴州苗族(Hmub)、臺灣與華南客家、海外華人之族群研究,親屬與性別、語言、情感人類學、歷史人類學等議題的探索。著述《貴州東部高地苗族的情感與婚姻》(2009)、《清水江邊與小村寨的非常對話》(2009)、Narratives of Hmub Village Life in Eastern Guizhou(2022)。主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2010)、《全球客家研究的實踐與發展》(2021)、《百年往返:走訪客家地區的日本學者》(2021)。撰述人類學相關學術議題之中、英文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數十餘篇。
 
潘怡潔
 
  現職:馬來西亞檳城研究院(Penang Institute)遺產與都市研究組分析員。
 
  簡歷: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臺灣朱銘美術館。研究領域包括檳城姓氏橋的轉型、檳城公司文化、檳城藝術空間及遺產研究等。
 
何啟才
 
  現職:馬來亞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高級講師、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華人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大華人文學與文化學刊》主編、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顧問。
 
  簡歷:中國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華社研究中心(華研)研究員、林連玉基金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已解散)研究員兼講師等。研究專長包括馬來西亞左翼運動、亞洲冷戰、馬來西亞華人社團與社會研究等。
 
蔡靜芬
 
  現職:2022 年借調至砂拉越旅遊、創意產業及表演藝術部主管藝術、文化及遺產部。借調前是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社會科學暨人文學院人類學系高級講師。
 
  簡歷: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人類學博士,東京一橋大學人類學碩士與人類學學士。研究領域為客家人的信仰、大伯公廟宇文化、乩童傳統等。
 
徐富美
 
  現職: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臺灣語文學會第16 屆理事。
 
  簡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曾任臺灣語文學會第14 屆及第15 屆秘書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海外客家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中國功能語言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英漢語篇分析研究會理事等。研究領域包括越南客家、臺灣語文、古代漢語、系統功能語言學等。
 
葉德平
 
  現職: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
 
  簡歷:香港中文大學學士、碩士,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曾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現於香港教育大學主要教授文化遺產教育相關學科。閒時於香港新城電台擔任嘉賓主持,普及歷史文化知識。研究興趣廣泛,著作不少,除學術論文外,作品散見於《香港商報》、《灼見名家》、《亞洲周刊》、《文匯報》、《環球人物》(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及《龍週》等報刊的專欄。近著有《金庸小說裡的中國歷史》、《香港鳳山寺與廣澤尊王研究》、《西貢非遺傳承計劃:西貢漁歌》、《西貢非遺傳承計劃:西貢麒麟舞》、《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及《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等。近作《小學生‧古詩遊》更榮獲第二屆「香港出版雙年獎」語文學習類出版獎。
 
劉健宇
 
  現職:香港史學後進協會秘書長。
 
  簡歷: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在職碩士生(2022-2024),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歷史教育榮譽學士。曾協助《香港志‧教育卷》編纂,並曾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擔任實習生。研究興趣包括華人民間信仰、英帝國主義及殖民管治、海外華人華僑研究等。
 

目錄

作者簡介
主編序/周錦宏、張翰璧

第一部分 臺灣經驗
第1章
戰後臺灣客語流失的政經觀點考察/黃紹恆
第2章
來臺之印度塔壩客家移民的語言特性/吳中杰
第3章
全球議題在地化:客家電視國際新聞與本地新聞的馴化與反向馴化/李美華
第4章
臺灣客家菜系開展與新移民口味遷移的交會:桃園印尼女性新移民參與客家料理烹製的初探/賴守誠
第5章
同源、移借與異境發展─以虛詞「啊」為例/賴維凱
第6章
「小氣」的客家人?:近代臺灣客家族群「小氣」形象的建構與解構/廖經庭
第7章
苗栗市閩南媳婦學習客語的動機與態度/徐桂萍、范瑞玲

第二部分 馬來西亞經驗
第8章
另一種客家人:馬來西亞的客家基督徒/黃子堅
第9章
返鄉、環境與創生:浮羅山背客庄地方性的轉變/簡美玲、潘怡潔
第10章
馬來亞客家人的革命情懷:論馬來亞共產黨早期領導層中的客家派系/何啟才
第11章
「抹到」(Mat to):西婆羅洲客家人污染的觀念/蔡靜芬

第三部分 越南與香港經驗
第12章
越南同奈省艾話與客話幾個語音特點所反映的族群生態/徐富美
第13章
香港第一教友村─香港客家古村鹽田梓村研究/葉德平
第14章
香港新界客家人的「出洋」:以北婆羅洲為例/劉健宇
 

主編序
 
  客家人因各種因素遷移到世界各地,但由於移居地的地理環境、政經體制、社會結構、族群關係和宗教信仰等差異,也就形塑出豐富且多元的全球客家樣貌。然而,要認識遍布全球的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互動的情形,則需要全球各地客家研究學者專家的投入,以及建立起一個全球客家研究社群,彼此能夠交流研究成果,還有分享和比較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多樣化客家知識與經驗。
 
  基此,2019 年12 月10 日在客家委員會和客家學術發展委員會的支持與見證下,臺灣的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國立聯合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研究所等四個客家學術機構,與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大學、印尼的佩特拉基督教大學、新加坡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泰國的瑪希隆大學、日本的兵庫縣立大學、美國的舊金山州立大學等7 個國家11 個學術研究機構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並宣布成立「全球客家研究聯盟」(The Consortium of Global Hakka Studies, GHAS)。
 
  GHAS 的成立,是希望能將分散各地的客家研究力量匯聚成一股集體力量,目的在推動臺灣和世界各地的客家和族群研究,致力於成為國際客家及族群研究對話與交流的學術平台。GHAS 主要工作事項有:一、透過定期舉辦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青年學者工作坊,及海外學術機構和客家地區的移地田野調查工作坊,來串聯臺灣和世界各地客家和族群研究的網絡資源,並拓展客家研究在全球族群研究的視野與知名度;二、出版全球客家研究學術專書,匯集臺灣和世界各地客家研究成果;三、發行GHAS Newsletter,即時報導全球客家在地社群和研究機構概況,還有分享全球客家研究和族群研究最新資訊。
 
  本書《全球客家的多元經驗:全球客家研究聯盟(GHAS)論文集I》所收錄的文章,即是GHAS 第一屆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中的一部分。GHAS 第一屆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於2021 年11 月6 日至7 日在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舉行,這次會議主題為「客家研究的比較視野:回顧與展望」,針對臺灣及世界各國或地區的客家研究成果進行回顧、比較分析,議題涵蓋廣泛多元。本次會議除邀請GHAS 國內外成員機構的相關學者外,也邀請全球致力於客家研究的專家學者一同參與,共發表42 篇研究論文。會議結束後,經審查委員會初審所有發表的研究論文,獲通過者GHAS 即發出專書徵集邀請,但因部分學者的論文已獲國內外學術期刊刊登邀請,或另有其他學術發表的考量,最終收錄14 篇論文彙編為本書。
 
  本書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臺灣經驗」,共有7 篇論文,包括的主題有:客語發展、接觸與學習(黃紹恆、吳中杰、賴維凱、徐桂萍和范瑞玲等4 篇)、客家媒體全球議題在地化的考察(李美華)、客家菜與新住民的交會(賴守誠)及客家形象的建構與解構(廖經庭);第二部分是「馬來西亞經驗」,有客家人的基督信仰(黃子堅)、客庄聚落創生(簡美玲和潘怡潔)、客家人的革命情懷(何啟才)及客家人的污染觀念(蔡靜芬)等4 個主題;第三部分的「越南與香港經驗」,一篇為越南同奈省艾話與客話的語音分析研究(徐富美),兩篇是探討香港新界客家人的議題(葉德平、劉健宇)。從這14 篇多樣化的全客家研究議題,不難看出客家研究與在地社會的緊密關聯性,以及跨領域的研究取向。
 
  藉由本書的出版,除了將臺灣客家研究成果及客家運動經驗外,積極與國際客家研究學術社群進行分享與互動,更能與其他國家學者合作來提升客家和族群研究質量及能量,讓臺灣成為全球客家研究的網絡中心。最後,本書得以順利付梓出版,要感謝客家委員會楊長鎮主任委員和客家學術發展委員會蕭新煌召集人的支持,GHAS 機構成員與關心全球客家研究學者們的積極投入和熱情參與,還有GHAS 秘書處歷任執行秘書劉瑞超博士、張釋博士、蘇秉凱博士生在行政與編輯工作的協助。
 
周錦宏
張翰璧
2023 年7 月28 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326959
  • 叢書系列:客家研究Hakka Studies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1 章  戰後臺灣客語流失的政經觀點考察
 
黃紹恆
 
壹、前言
 
語言始終是決定臺灣歷史演變的重要推力與結果。
 
近年來,國際學術界有關「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的研究,有「臺灣起源說」的倡議。臺灣不僅是今日東起美洲西岸復活島,西抵非洲東岸馬達加斯加島,南到紐西蘭為止的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廣大海域,統稱為「南島語族」人群分布的最北沿,臺灣中央研究院李壬癸等研究者,更主張臺灣最有可能是諸南島語族的發源地。李氏主張,相對上述區域各地原住民族的語言,臺灣目前原住民族的語言差異性最大,保存最多古語,一個地區語言越是紛歧,越表示語言分化的年代越久遠,因此可推知南島民族在臺灣居住的年代縱深最長(李壬癸,2010)。由「臺灣起源說」或可推知,在尚未有文字記載之前,臺灣已經是人群或民族遷徙移動的開放區域。
 
有關臺灣較有系統及較具規模的文字記載,大約可追溯到17 世紀進入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地時期,荷蘭人帶來荷蘭語文,為了方便宣教,也將臺江內海附近的西拉雅族語言拼音化,而有後世所稱的「新港文書」(周婉窈,1997)。另外,從文獻可知,此時期的臺灣同時存在日語、西班牙語及以閩粵為主的華南語言。鄭氏政權於1662 年取代荷蘭東印度公司治理臺灣,鄭氏為閩南出身,其軍隊及隨軍隊來臺的漳州人,有相當部分是來自今日學者界定為華南「客區」,因此或可推知客家話最遲在此時期便已在臺灣出現(湯錦台,2005;2010)。鄭氏政權源自鄭芝龍的海商(盜)集團,中國明末清初東亞到東南亞的海上貿易,所通用的語言為葡萄牙語(永積洋子,1990)。加上臺灣各種固有的南島語系原住民族語言,使得在此島上有著各種不同語系語言不斷交錯並行的情形,所反映出來的是各種人群、財貨順著洋流移動遷移,也同時建構出海洋臺灣的歷史圖像。1683 年鄭氏政權降清,臺灣歷史進入清代時期,清政府的鎖國政策一時之間將臺灣閉鎖入歐亞大陸常見的征服王朝,陸權國家的附屬邊疆位置。然而1860 年代的門戶開放,臺灣再度出現在以英國為首的海權國家所開拓出來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全球史舞臺,記錄清代臺灣的語言文字便不再以漢文文獻為大宗,不言自明,臺灣的語言現象更為多樣紛雜。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高效率掌握法條,試題重點整理、考前複習強化記憶✰4/26~7/9 司法考試書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