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語言展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5
3人評分我要評價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All the Beauty in the World: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Me

  • 定價:460
  • 優惠價:79363
  • 優惠期限:2025年09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關於一個驚人場所的驚人之書」,
一位身懷哀慟的迷惘者、一座宏偉博物館,
交織出動人、風趣、充滿美的頓悟又療癒的故事
 
  作者曾任職於《紐約客》雜誌,卻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從事警衛工作十年,在這潛藏於偉大藝術館藏的生活中,與各式各樣的人相遇,他筆下各種人物活靈活現、藝術展品在其引導下躍於紙上,不僅感受美的悸動,也在作者自我療傷及成長的過程中,一起開出生命的新篇章。
 
  每年都有好幾百萬人攀登宏偉的大理石階梯,拜訪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但只有少數人可以自由穿梭於博物館的各個角落和縫隙。這些人是博物館警衛,身著深藍色制服,低調地走動,小心看守占地近二十萬平方公尺的寶庫。派翠克・布林利在《紐約客》雜誌擁有令人羨慕的第一份工作,不曾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他們的一員。後來他的哥哥患了無法治癒的癌症,令他想要從凡俗日常的喧噪中逃脫,於是他辭去《紐約客》的工作,到他所知最美的地方尋求安慰。
 
  本來只是暫時的避難所,後來卻有如自己的家般待了十年,這出乎布林利的意料,對讀者來說則是件幸運的事。我們跟隨他守護來自埃及與羅馬等地的精緻寶藏,在展覽室下方的迷宮行走,穿壞九雙警衛的鞋子,欣賞讚嘆在他看護之下的美麗藝術品。布林利來到博物館時有如孤魂,安靜而不欲引人注意,然而他很快便找到屬於自己的同伴和表達方式:藝術作品和創作者,還有博物館警衛構成的鮮活次文化——這裡的警衛形形色色,包括藝術家、音樂家、踏實的藍領、移民、滑稽人物,還有夢想家。隨著與同事和藝術的連結逐漸加深,他了解到:能夠待在這個受到保護的小世界裡,自己有多麼幸運;而外面大世界最美的面向,和這裡又是如此相似。最後他終於能夠懷著感激,回歸那廣大的世界。
 
  本書承襲《實驗室女孩》(Lab Girl)、《告訴我,你是怎麼死的》(Working Stiff)等職場回憶錄經典之傳統,透過一名深入博物館的觀察者,將一座宏偉博物館、隱藏其間的寶藏,以及讓這一切鮮活起來的人物繪製成一幅肖像畫,令人讚嘆又深具啟發性。
 
  作者融入個人生命歷程的獨特筆法,令大都會博物館的空間、藏品與參訪者,交織成別具生命力的有機體。~祝大家文藝復興!Podcast 主持人 王健安、戴郁文
 
好評推薦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粉專主理人|郭怡汝
  東西縱橫記藝|Junie Wang
  祝大家文藝復興!Podcast 主持人|王健安、戴郁文
  旅義文化作家|楊馥如
  藝術史學者|邱建一
  魯汶藝術花邊教主|胡琮淨 
  導演|楊力州
  藝評人、策展人| 謝佩霓
  藝術創作者|許尹齡
 
各界好評
 
  非常精緻……這是一個關於美的美麗故事。同時也是關於哀慟的故事,關於在孤獨隔絕與同志情誼之間找到平衡,以及在高尚與世俗都找到快樂的故事。——《華盛頓郵報》
 
  這是一部關於博物館、收藏品和工作人員充滿情感的編年史,由一名格外堅毅的觀察者所講述。——《紐約時報書評》
 
  正如大都會之滿載珍寶,《博物館的守望者》也充滿動人的洞察,本書提醒我們重要的不是學習有關藝術的知識,而是從藝術中學習。這是深刻的藝術欣賞。——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令人難忘地美麗……在作者的悲傷從古典大師畫作得到慰藉的同時,本書也成為和那些畫作一樣散放光芒的藝術作品。——美聯社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回憶錄,同時也是如何欣賞藝術和人生的說明書,以美麗的筆調寫成。藝術愛好者必讀。——崔西・雪佛利爾(Tracy Chevalier),《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作者
 
  派翠克・布林利以親密的視角來觀看世界上最棒的博物館。但《博物館的守望者》不僅如此,還訴說了人類創作的奇妙衝動、觀覽藝術的神祕體驗,以及藝術在我們生命中可以扮演的角色。這本書是一份了不起的禮物。——魯曼・阿拉姆(Rumaan Alam),《與世隔絕》作者
 
  這本書讓我非常渴望在今後每次參觀每間博物館時,派翠克・布林利都在我身邊。退而求其次的最佳選擇,則是放一本《博物館的守望者》在我的包包裡。——霍普・潔倫(Hope Jahren),《實驗室女孩》和《氣候變遷的故事》作者
 
  一名來自世界頂尖博物館的警衛,分享他在那裡得到的啟發和蛻變。派翠克・布林利真是個幸運的人。——凱利・詹姆士・馬歇爾(Kerry James Marshall),大都會回顧展《Mastry》之藝術家
 
  本書就是如此美妙。筆觸風趣、動人而優美,帶領讀者進行一連串頓悟的旅程。這是藝術啟迪生命的見證。——基思・克里斯蒂安森(Keith Christiansen),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名譽退休館長
 
  這是關於一個驚人場所的驚人之書。《博物館的守望者》不僅敏銳地檢視藝術的力量,同時深情探索藝術展場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文化。——亞歷克斯・羅斯(Alex Ross),《紐約客》雜誌特約撰稿人,《華格納主義》和《其餘的都是噪音》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派翠克・布林利Patrick Bringley
 
  派翠克・布林利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擔任展覽室警衛十年。在此之前,他任職於《紐約客》雜誌的編輯活動部門。他現在與妻兒住在紐約布魯克林的日落公園。《博物館的守望者》是他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姚若潔
 
  臺灣大學昆蟲學碩士,英國薩塞克斯大學電腦與認知科學的哲學學程研讀,英國布萊頓大學藝術與傳達博士候選人。科普翻譯經驗逾十六年,深受各式跨領域的研究與溝通所吸引,視翻譯為促進跨界溝通的有效途徑。
 

目錄

作者說明
1 大廳之梯
2 窗
3 聖母憐子
4 數百萬年的光陰
5 來自遠方
6 血與肉
7 修道院
8 哨兵群像
9 青年雕像
10 老兵
11 未完成
12 一日之功
13 盡我所能
致謝
文中提及的藝術作品
參考書目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960985
  • 叢書系列:HELLO DESIGN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6 血與肉
 
「畢卡索來到大都會美術館」是我參與的第一場熱門展覽。這是個締造紀錄的展覽,有些日子甚至吸引超過一萬人參觀。展覽從一九一○年一幅青少年時期的自畫像開始,而在十幾間展覽室之後作為結尾的,是從八十七歲的藝術家僅用兩百七十天便完成的三百四十七張系列版畫之中選出的作品。誰料到大都會竟擁有幾百件畢卡索——畫、陶瓷、雕塑、繪圖、版畫——每次都只有一小部分拿出來展示?事情到現在才揭曉。
 
我的同事大部分都不喜歡「秀」——這是我們對特展的叫法。「簡直像馬戲團」,有人如此發牢騷。在「秀場」工作,就是要管理沒完沒了的推擠和嗡嗡低語,對向來站在莊嚴堂皇的B區的警衛來說,實在是惡夢。不過我是例外。此時我感到某種魔術般的氣氛——展覽室裡充斥的能量、參觀者感到超越期待或感到困惑、人們小聲叫著「藍色時期!」——我告訴展區主任,可以盡量把我安排在特展裡面。他同意,這樣子每個人都開心。於是在四個月之間,我便在畢卡索寬闊的腦袋中待了兩百個小時。
 
某個週日,我的崗位在高約一.八公尺的《演員》(The Actor)前面。這幅粉紅色時期的作品不久前上了新聞。幾個月前,一名不幸的參觀者跌倒撲向這幅畫——不是這名參觀者的錯——在畫的右下角造成一條約十五公分的垂直撕裂傷。這幅畫現在已經修復,以玻璃保護著,但我看到參觀者傾身靠近去瞧那道隱約的傷疤時,總會不由自主地緊張。現在,請想像展覽室擠滿了努力占位觀賞畢卡索畫作的人,也想像用來把作品和群眾隔開的護城河般的狹窄通道。在展覽室的另一端,我注意到一名男士愉快地進犯這條狹窄通道。我揮手,雖然引起他的注意,但他不知如何解讀我請他往後退的啞劇,所以選擇過來跟我說話——說話本身是沒問題,除了最短的路徑就是那條我試著要他避開的窄道。他大喇喇地向我走來,肩膀立刻撞上框著畢卡索〈白衣女子〉(Woman in White)的畫框。

會員評價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6
5.0
|
2025/07/08
閱讀《博物館的守望者》的體驗很美妙,我好像也跟著作者一起置身在博物館裡,看了一幅又一幅的畫作,但這不僅僅是一本談論藝術名畫的書,也不僅是記碌博物館警衛的日常。

作者派翠克以極為溫柔又真實的筆觸,回憶他與哥哥湯姆的深厚情感。湯姆是一位聰明、謙遜、幽默且充滿好奇心的人。即便在生命的最後,他仍埋首於數學與自然的奧祕探究,甚至在癌症末期,還是寫著滿頁希臘文的數學公式。他的人生,在最後一刻,依然閃閃發光。
    
-
  
▮ 分離與哀悼:我們如何學會告別?
     
「當我們愛時,我們也領悟美;當我們哀悼時,我們了解生命是苦的古老智慧。」
  
為什麼人生總有那麼多苦澀?我們要如何放下自己的執念?又該怎麼學會與一個人好好道別?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在學著分離:離開母親的身體,目睹祖母年老病逝,陪伴狗狗走到生命終點。成年之後,我們也練習著長大,離開父母、離開熟悉的家。很多時候我感到恐懼,害怕有一天自己也會生病、無法挽回;害怕那些痛苦與失去突如其來,而我還沒準備好。
     
我讀了很多書,試著學會告別,但我知道,有些離別,學問再多也難以承接。
     
派翠克花了很長的時間與哥哥告別,即便湯姆早已離開。我想,對他而言,「博物館」就是一個時間的容器,那裡收藏著他與哥哥共同的回憶與愛。從他的字裡行間可以深深感受到,哥哥湯姆依然活生生的在他心中。
  
-
  
▮ 看展的練習:藝術沒有標準答案
    
我能夠理解作者為什麼會從《紐約客》的文字工作者,轉而成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一名警衛。他選擇把自己安放在一個能與美共處、與記憶並肩的位置。
  
他說,在博物館裡,「我無法把時間拿來花用,不能填滿時間,也不能殺時間」 ,這讓我想起已故漫畫家谷口治郎的作品:有一位男子在羅浮宮觀展時睡著了,他竟然穿越進畫中人的世界,他與他們說話、暸解他們的故事。我想也許博物館的警衛,便是這樣一群默默聆聽畫中靈魂的人。
   
學生時期,老師常帶我們去美術館,每次參觀後還要寫報告,那對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壓力。而出社會後,反而愛上了看展。最近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梵谷展。站在他筆下濃烈而激動的色彩前,看見他用力一筆筆堆疊出情感與生命,站在畫前的我無法言諭的那種感動。
  
藝術沒有標準答案,也不需要被解釋。當我們用心去感受,一筆、一色、一層紋理,都能傳遞來自另一個靈魂的故事。這樣的共鳴,不需刻意言說。作者說:當我們願意放慢腳步,把時間留給那些值得停留的事物,那些過去的時光與愛,也不會真正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繼續與我們同行。
  
-
  
▮ 藝術的信仰
   
很多時候,我覺得博物館甚至比宗教場所還要接近信仰,因為它沒有規範我們要怎麼信,它就只是存在。它保留時間,也保留人的創造力與渴望。
  
我們都遇過在展間拿著單眼想要拍下所有展示品的人們,曾經我也是那樣的人,他說:「對於我們明知會從指尖溜走的事物,通常很難充份地體驗。我們希望擁有。用比喻的方法來說,我們希望能把某物放進口袋裡帶走。」
  
當我們急於按下快門,其實最美好的那一瞬間早已流逝,拍的再好的照片都比不上眼前所感受到作品帶給自己的震撼。喜歡上看展覽的第一課就是跟作者一樣,學會放慢自己的步調,沉住自己的心,練習用眼睛當成鉛筆,而腦海就是素描本。
  
/
     
我想,這也正是作者的哥哥湯姆帶給他的體悟:真正值得記住的東西,不是被帶走的,而是曾經深刻地活在其中。
    
湯姆在生命的最後,依然專注他熱愛的事。即使死亡逼近,他也沒有試圖抓緊生命的尾巴、沒有怨懟,而是選擇將僅存的時間用力擁抱他的所愛。
  
湯姆在生命彌留之際,突然清醒抬起頭,說:好想吃炸雞。作者飛也似的衝進深夜裡的曼哈頓並帶回了炸雞,他說⋯⋯那是他最快樂的時刻:「我們在他的床邊野餐,ㄧ群小可愛、悲傷、笑著的人,盡己所能。」
  
-

▮ 結論
  
這本書很用心,用心之處是每個章節都會附上作品的QRcode,在看作者的文字描述的同時,能夠直接看到該作品的照片,感覺就像是聽了一場導覽。
    
或許有人會質疑,為什麼不直接把畫作印在書中,而要我們多掃一個碼?但我認為,最動人的導覽,從來不是告訴你該怎麼看,而是讓你自己在文字與影像之間緩慢穿梭。那種感動,是無以名狀的,甚至近乎融化。

「世界如此豐富,存在而非不存在;有人耗費心力造出如此美麗的事物,這是昭然若揭的奧秘。」

這本書有某種魔法,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把鑰匙,帶我穿越時空、走進畫裡的世界。讀完之後,我也好想有一天,能夠親自走進那座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讓自己感受它們的呼吸與生命。
  
-
  
▮ 延伸書單
  
1)羅浮宮守護者|谷口治郎 
2)羅浮宮的貓|松本大洋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25/04/26
迷人。
一個本書特色是,讓作者毅然改變職業軌道,成為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警衛的原因,是起自個人巨大的失去。
是很棒的書。未讀前擔心博物館主題寫得不好會可怕的乏味,展讀不久便鬆一口氣。可以很安心的隨著作者的腳步移動在一室又一室,不同大小的空間中。
文筆極好。寫博物館這種獨特的建築空間、寫館藏、寫同儕、寫訪館大眾、寫自身,如何逃生至這個特定的博物館、每日每日的迷戀、靜默、短暫的互動、數年後的轉變、家人間的愛,寫這種種心路歷程。
他、與他的失去、與大都會博物館,從此成為這本著作的鐵三角,無人可複製的 10 年警衛人生。
寫得讓人會想要帶著這本書去大都會博物館待個 3 天。

好看的書,應該也要歸功中文譯筆應該也是非常厲害。
不喜歡的是中文版的書封設計。太多的文字壓在圖像上,以致太過喧囂。完全與這本書的內斂歲月反其道而行。
其實看看英文版書封也有很多文字,卻是完全不同的清爽風格,色調平衡的很好,不像中文版給人壓迫沉悶的感覺。

但撇開爛書封設計,在越來越紛亂的時代,很適合喜歡博物館,或博物館建築空間的人,給自己一段時間,靜心讀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Lv.9
4.5
|
2025/04/11
*作者當過記者也是十年博物館警衛,所以顯然是有文筆基礎,才能寫出這本書。後來結婚生子,換了更高薪的工作。是的,書中也有貫穿個人生活,其中多次提及哥哥20幾歲早逝。或許在這份工作,作者也從中也得到了療癒吧!
*從警衛的視角去觀察看展的人,甚至與其對談。這方面是我個人覺得最有趣的。
*文中也有一些對於展品的觀感,雖然有附QR Code可以連接到博物館展品圖片,但是紙本書籍這樣閱讀起來沒有很流暢,算是最可惜的一部分。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5滑書祭!電子書、有聲書9元起!我的瘋狂劇場!嗨讀嗨聽嗨學,知識派對熱映中!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暑期參考書展
  • 東販夏日漫博
  • 深空夏日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