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書市集
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

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

  • 定價:799
  • 優惠價:79631
  • 優惠期限:2024年07月2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歷時30年、超過200篇專文

一部主張公民權利,
從公共化、私有化角度討論媒體運作機制

綜覽台灣百年報紙、電視、網路生態的傳播史
  

=內容簡介=
●《臺灣民報》開啟了台灣媒介的百年歷史


  本書收錄作者自1992至2022年間發表在報紙雜誌、電子媒體的作品,內容論及之媒介包含傳統的報刊、廣播、視聽部門,以及日益重要的網路與影音視頻,上下縱橫百年歷史。
  1920年代創刊的《臺灣民報》,可謂開啟了台灣媒介的百年歷史。1927年獲許在台灣島內發行,1932年發展為《臺灣新民報》,為日據時期唯一由國人發行的報紙,也開啟了透過媒介改革作為向統治者爭取發言權的新頁。
  1950年代,台灣進入「兩報」時代,即《中國時報》與《聯合報》;1960至70年代,台視、中視、華視陸續開台,「兩報三台」成為民眾閱聽主流。又肇因於兩報創辦人皆晉身政治權力中樞,三台分別為黨政軍把持,政治言論立場頗稱一致,1990年代中期,也就是政治解嚴後,兩報三台的媒介主導結構開始遭受較大挑戰。

  
●媒介史上的不同頻譜
  
  傳統媒介之外,俗稱「第四台」的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地下電台、公益電台、公共電視等,在台灣媒介史上也各自閃爍不同的頻譜。台灣社會追求自我解放的力量,透過這些視聽影音媒介,尋找更新及向上的出路。
  台灣擁有密度全球第一的24小時電視新聞頻道,使我們的皮毛報導遠多於增廣見聞;有過「一報三禁」的難堪歲月,坐大了報團的保護傘;取締地下電台,使得業主得面臨徒刑、拘役與罰金的懲處;超過一半的新聞報導是「三器新聞」內容,取自網路瀏覽器、行車紀錄器和街道監視器。所幸,我們還有公共電視,影視文化荒原沙漠的一片小小綠洲;有過沒有天線的電視台,走過半甲子的光啟社;因「901為新聞自主而走」而迎來的台灣新聞記者協會(Association of Taiwan Journalists,記協);「無國界記者組織」(RSF)公布2024年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台灣名列第27,居亞洲之首!本書也向維基解密及其創辦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致敬。


●台灣的新聞自由指數帶給我們什麼
  
  如同RSF所言:台灣基本上尊重新聞自由,但仍具高度分化,記者受制於以煽情與利益為主導的政治兩極化媒體環境。如何提升?本書作者〈有錢有自由,有新聞自由〉一文其實已有解方:「高度新聞自由與民主功能比較健全的國家……都有來自公權力的經費補助。」《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的權威解釋文也說:「表意自由要……對新聞事業資助……國家首先應該提供充足的公共渠道」。

  台灣媒介受國家右手之壓抑,也依賴國家左手進場,帶來自由和解放。


=本書簡目=
第一章  看電視、唱文化高調 很有必要


第二章  新聞人與新聞 
記者的勞動: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記者這一行  見「美」「思齊」
有錢有自由,有新聞自由

第三章  新聞評論
節慶假日的新聞評論
反省與評論天災人禍新聞

第四章  新聞界
報禁解除  資本自由  傳媒洗牌
新聞頻道氾濫  國會頻道孤單
改良新聞界:坐在書齋、走上街頭
端正政治認知  開創傳媒趨勢 稀釋假新聞

第五章  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
台灣媒介一百年
關機:一種媒介改革運動
檢討「反壟斷」:政府法案優於社運主張

第六章  政治解嚴  倡議理念
規畫傳媒經濟:司馬庫斯原住民的啟發
探討傳媒政治:政黨與國家、公共化與私有化
公益電台

第七章  公共電視
公共電視的誕生:1984-1999
公共電視的擴大契機:2000-2008
公共電視的多事之秋、否極泰來?2008~
華視是公共電視的資產
公共電視的人事與法規

第八章  主管機關:新聞局、NCC與文化部 
主管機關進場之前
新聞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文化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學士、碩士,英國李斯特(Leicester)大學博士,任教政大,曾主編《臺灣社會研究季刊》、《新聞學研究》與《傳播、文化與政治》。著《台灣媒體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新聞傳播‧兩岸關係與美利堅》等九本,(合)譯《傳媒‧市場與民主》等十八本。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06482
  • 叢書系列:NEW
  • 規格:平裝 / 640頁 / 21 x 14.8 x 4.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內容連載

自序 猿吟鶴唳本有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歷代文人當中,可能以蘇東坡最接地氣,也最有人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何等氣勢,今人琅琅上口,歷史感懷油然浮現。「河東獅吼、胸有成竹、水落石出」,還有更多的日常用語,都是出自蘇軾之筆。至於「東坡肉」,其實僅是數十種以他命名的日常佳餚之一。
 
這個人氣也反映在研究新聞史的人,經常引述他的詩作,藉此說明最晚從北宋起,政府出版的官報(邸報)與市井小報,已經是當時讀書識字人群,用以接觸時政與真假消息或意見的主要來源。
 
蘇軾以文字遭人羅織,貶居湖北黃州五載。在重返開封之路的1085年,他在夏日溪流寫下〈小飲公瑾舟中〉。這首詩文的兩句話,「坐觀邸報談迂叟,閒說滁山憶醉翁」,幾乎刊遍相關史書或文章。
 
由東往西看。工業革命之後,晚於中土數百年出現的歐洲報紙,後出轉精。黑格爾寫於19世紀的這段文字很「現代化」,不是蘇東坡詩文的閒談話舊與抒情。黑格爾在日誌鋪陳這個看法:「早上讀報紙,是求實主義者(realist)的晨禱。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定向與態度,要不是來自上帝,就是來自(譯按:報端所顯示的)世界。前者給予的安全感,完全如同後者,能夠讓人知道自己的安身之處。」
 
在台灣,根據朱傳譽教授的考察,最早在本島穩定流通的新聞紙,可能是1884年在廣州創辦的《述報》。當時,台灣的進出口生意已經相當繁榮,留日史學家戴國煇統計,台人年均出口金額,在甲午戰爭的前兩年,已是日人的兩倍多。這個實況,就是廣州《述報》在基隆、台北、台南與高雄設有(兼差)通訊員,並有相當多的台灣商務報導的時代背景。不僅於商情,《述報法兵侵台紀事殘輯》至今仍在網路自由流通。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理財先理心,改寫「薪」藍圖!采實電子書商業理財書展,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2本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鏡文學全書系
  • 飲食保健書展
  • 華文創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