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六十年媒體批判經典,第一次授權全球繁體中文版★ 美國國家圖書獎傑出貢獻獎、普立茲獎得主、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歷史學巨擘 丹尼爾.布爾斯汀 金句頻出的當代預言神作・Amazon 4.6共感高星、Goodread...more
一名得獎犯罪新聞記者對媒體生態的深刻反思 透過突破性的調查訪談,探討媒體報導對受害者和記者造成的衝擊 為什麼有些受害者家屬在悲痛親人遇害後,必須忍受大量媒體不必要的關注?而有些受害者家屬卻乏...more
電視是時代的窗口,也是社會脈動的映照。在網際網路尚未崛起前,電視一直是家庭的中心,也一直分享著不同社會的情感。電視,同時也是拓展視野、豐富心靈的媒介,它不僅僅是娛樂工具,也是集體記憶的載體,...more
AI的新聞這麼多,為什麼? 重點不是OTT 是「內容創造」 升級媒介批評,達致改變的可能 繼《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 200餘篇專文 以政治經濟學角度 關切傳媒、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的未來 =...more
回顧過往台灣電視產業從威權管制到競爭開放,從類比傳播到數位互動趨勢,管制的法制與機構於規範面與實務面,與國家民主發展息息相關,更受到來自科技匯流、市場產業、消費近用及監理政策改變之影響,本書...more
**普立茲獎得主,曠世鉅作** 人生超過五分之一時間,都離不開螢幕?! 控制人類意識、改變世界樣貌,暗藏已久的祕密,真相終揭露 劇中假戲,讓你心動想「真做」 上了整天班,回家後能讓你放鬆的事是什麼呢...more
本書作者黃夏柏自小愛看電視,並曾在電視台工作數年,嘗試從觀眾和從業者的角度記下種種觀察,看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電視的發展,以及電視如何反映這個城市的蛻變。選材貼近主流——以TVB的劇集與演藝人員...more
香港中文報紙擁有超過170年的歷史,早期一直由外國人操控。這局面由一位聖保羅書院高材生陳藹廷打破,他於1872年創辦《香港華字日報》,從此,香港報業進入一個華人自主的新時代。本書利用失佚百多年的《...more
歷時30年、超過200篇專文 一部主張公民權利, 從公共化、私有化角度討論媒體運作機制 綜覽台灣百年報紙、電視、網路生態的傳播史 =內容簡介= ●《臺灣民報》開啟了台灣媒介的百年歷史 本書收錄作者自19...more
近來資通訊(ICT)與人工智慧(AI)等科技快速發展,全球在COVID-19疫情後又遭逢地緣政治衝突與戰爭的影響,產業與政府各部門為加速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並敏捷因應外來衝擊(being agile),對......more
本書以四個連環論述串接,認定公共服務傳媒的功能,是善用科技,有效服務人民的資訊、娛樂及教育等需求,同時能壯大並提升我國的民主品質,以及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兩岸關係不是僅有統一與獨立,目前現...more
1962年10月10日,台灣第一家電視台首次開播。然,在六十年後的現今,電視台卻面臨轉型與改變。台灣匯流研究學會邀請12位研究者,共同為電視寫下他們的紀錄、觀察與反思。 本書分為「播出六十年」、「節...more
手機成癮問題無解?專家:必然趨勢,而且會越來越依賴! 打仗不只靠武力,還靠輿論攻擊……一戰、二戰、唇槍舌戰! 演算法推薦給你的資訊是量身訂做還是統一發送? 媒體識讀能力、大眾傳媒責任、個體之於輿論、...more
本書共分三大部分,八大章。數位性涉及美學範式與檔案倫理等課題,交錯為數位檔案表面的魅影運動,貫穿臺灣當代文化數位化的實驗,也成為本書聚焦探索的主題。本書關懷臺灣當代數位文化生產,針對八種不同...more
本書是台灣第一本針對台灣新移民族群傳播與傳播權,進行理論探討與實際調查族群閱聽人的研究專書,不僅豐富台灣族群傳播研究,對於製作族群節目的媒體業者以及族群傳播政策的制定者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more
《經典》於一九九八年八月創刊,創刊時,證嚴法師期許《經典》能「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十週年,《經典》揭橥「發現、探索、人文、關懷」為四大報導主旨。至今屆滿二十五年,三百期的雜誌,累積...more
★★★多所美國大學非虛構寫作課指定教材★★★ ★★★直擊世界頂尖媒體寫作殿堂★★★ ★★★有影響力的說故事結構拆解★★★ 會說故事的人有福了,優秀的說故事能力所發揮的影響力,甚至超過大眾媒體, 活用敘事弧,幫助...more
文化傳播不是單一理論,或者純粹學理基礎,而是一門跨領域、跨行業的善用傳播媒介與技巧的實用學問。不過,在實際運用過程,卻也不能忽略傳播效果所需的主要核心:內容為王。因為文化本身就是內容,就是生...more
性與暴力議題總是挑動神經,充滿爭議又無可迴避。 一起用傳播學的眼睛,超越情緒化的爭論, 尋找深入問題的理性依據。 性與暴力是當代社會的切身議題,但討論相關問題卻甚具挑戰性。人們對性觀念和...more
新聞官,他們是溝通軍、民的重要橋梁 他們為國軍如何在民眾面前展現正向的一面費盡心思 他們也為國軍悲傷的時刻親上火線 每個人總有說不完的當兵故事。王鳴中要說的是你不會知道的故事。新聞官站在危機...more
『Hi~♥ 你也想加入我的蓬萊美眉共和國嗎?』 ~蓬萊仙山~ ※台灣電視史上一則被遺忘的荒謬怪奇故事※ 倪瑞宏【藝術本】 VS. 黃郁仁【文史本】 聯合主演 ———藝術文史B級片——— 「然後我們聽到了關於『佛光旅...more
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是基本人權, 但獨裁政權、專制統治者和既得利益者無不把新聞自由看作如洪水猛獸的「幽靈」, 進行「神聖的圍剿」。 《新聞自由的幽靈》關注新聞自由與政治經濟脈絡的互動,以中...more
嚴肅的思考已成過去,迎向娛樂與激情的我們,是否將毀於自身所愛。 時代已全然轉變,我們的生活也被全面性的影響而轉型,然而,隱藏在日常生活秩序中卻默默地改變著的邏輯,我們是否清楚瞭解了呢?在各...more
本書探討全球假新聞衝擊下「新聞媒體識讀」的推動,架構上依序探討假新聞的定義、世界面對的假新聞衝擊與相應的政策、台灣媒體環境概述、新聞媒體識讀定義、各國透過教育推動媒體識讀現況,並附上由作者黃...more
這本書是《人間福報》在新聞上的統一用字,可以明辨字詞、用法上似是而非的觀念,然也有許多並真正屬於錯字,而是福報新聞判斷上的選擇,提供大眾一些參考。 《人間福報》出版《新聞詞彙,你用對了嗎?...more
台灣獨立記者的先驅,20年第一線採訪報導經驗無私相授! 寫好新聞發揮媒體的影響力。 在本書中,作者以近二十年的第一線採訪報導經驗,分享如何在媒體的時代浪潮中,掌握「寫好新聞的十個心法」,寫好新...more
當世界變成美國放大版 傳播媒介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國際化」銜續「去西方化」重啟傳播新起點 「本書匯聚一群耀目的學術明星,共同反思國際傳播領域方法和理論的主要路徑,尤其是整個傳播領域如何『去西...more
本書分為三篇,理論篇分從「疫情下的靈性」、「宗教傳播社群參與」、「資訊尋求、知識分享」三個面向,探討疫情時代線上靈性、宗教實踐者對於參與社群、尋求資訊及分享知識的理論性探討。研究篇則以三個研...more
本書的出版相當及時,除了切中時代痛點,更難得的是提出諸多解方。目前,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和台灣都面臨一定程度的民主危機、虛假訊息與不實訊息的危害,以及數位平台壟斷的弊病。這些問題和優質新聞業的...more
自1977年施拉姆教授(Wilbur Schramm)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算起,香港的傳播研究已走過四十餘載。在此期間,中國大陸與台灣學者對華文傳播現象的研究也有了長足進步。中華傳播研究與學科發展究竟取得了哪些值...more
作為臺灣文學史上一度備受注目,卻又屢屢缺席的文類,報導文學無寧是尷尬的存在。本書在溯源論、文體論乃至方法論之外另闢蹊徑,直指報導文學乃是一場攸關「建構臺灣」的詮釋論、認識論。 本書以《中國...more
「廣告就是感動人」── 這是賴東明的日本廣告觀察記, 他在廣告裡看見日常生活,看見人生哲理,得到幸福感動。 從生產銷售者而言,廣告是市場行銷上的尖兵, 從消費購買者來說,廣告是市場行銷上的...more
在這個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人人都可能成為新聞主角。 「這是誰的責任?」「你是否願意道歉?」「你是否能保證?」 你具備應對難纏記者的能力了嗎? 本書有豐富的案例、逼真的場景模擬,親自幫你梳理資...more
以最真誠的視角,深入菜鳥記者在新聞產業中體會到的現實衝擊。 ★「新聞產業不是你想像的那樣」,新時代媒體人邀請各位一同踏入破除黑暗與迷思的英雄之旅。 ★帶領社會大眾到第一線的「新聞產線」,解除...more
借鏡韓國新聞的發展與轉變, 思考臺灣新聞的樣貌與可能。 2020年1月,孫石熙正式告別JTBC《新聞室》主播臺, 他如何一手打造出收視率、影響力、信賴度三贏的新聞, 成為撼動韓國新聞界、引爆百萬燭...more
「要不斷了解自己追求的價值,豐富內在美,令人生活得更有意義。」 作者曹虹教授是資深傳媒和新聞傳播教育工作者,《萬紫千虹》集結了她在《am730》刊登的專欄文章,階段性地總結和整理她長時間從事商業...more
講速度,不如講深度。 特寫新聞記者多角度立體呈現受訪者的生活世界,將「他們」變成我們」。 以真實紮實的報導,令讀者從一粒沙看見一個世界。 新聞界對「速度」有一種普遍、近乎強迫症狀的迷戀;...more
《當代媒體》利用匯流當作一面透鏡,將學生置於21世紀媒體世界各種影響深遠之變化的核心位置。透過匯流這面透鏡,學生們能夠學會如何以批判方式去思考今日的媒體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變化對於他們當前與...more
近十多年來,李金銓在華文世界發表的專文每每獲得廣泛的迴響,本書《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是這些文字反覆精心修訂的結集。開首之章即不斷從傳播研究的角度,強調社會分析的辯證性、複雜性、具體...more
明星、老兵、歡場女子、彩券行老闆……, 新聞報導中的主角躍出紙面,宛如生活在你我周圍, 資深媒體人劉旭峰以三十年現場觀察,犀利勾勒出螢光幕後的社會眾生相! 一本資深媒體人的懺情錄,一部新鮮人...more
主流媒體衰微、原生新聞網站與社群平台競出,傳播生態正翻天覆地大改變。 注意力愈來愈稀薄的iPod世代,是接收更多新聞,還是更多垃圾? 是擁有更多自由,還是失去更多選擇? 水泥未乾的媒體時代, ...more
The tenth edition of 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 justifies again the program’s enduring popularity. Griffin, jo......more
《經典》於一九九八年八月創刊,創刊時,證嚴法師期許《經典》能「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十週年,《經典》揭橥「發現、探索、人文、關懷」為四大報導主旨。至今屆滿二十週年,二百四十期的雜誌,...more
戰後南來文人先後來港,加上西方思潮、言論自由、教育普及等各項因素,提供充足的文化養分,促進中文報刊發展,掀開香港報業興盛的一頁。一份報紙除了社論外,副刊就是其靈魂所在,雅俗共賞,是文化的大溶...more
臺灣科技新聞記者先鋒──呂一銘, 非科班出身的他一生醉心新聞工作,至今已超過半世紀, 這次,他決定著書,寫下這段科技與臺灣發展密不可分的來龍去脈。 在當年危疑震撼的軍政情勢下,國家科技政策或計...more
繼《編輯七力》又一鉅作 書寫者的寶典 本書是二○一五年底出版的「編輯七力」之後續讀本。報導寫作力必須被置於「編輯七力」的脈絡下思考,因此,報導寫作的流程也就可以劃分成兩個階段,一是「定位」...more
新聞評論寫作是一種高級新聞寫作,在諸多新聞文體中佔據特別重要的地位,從事新聞評論寫作者也多是新聞媒體中的高級編輯或高級記者,其中社論的寫作尤其如此。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前,許多媒體的總編...more
本書概述1840年代至現在一百七十多年間的香港報刊文化,以分期重點方式介紹香港早期的中英文報刊、香港報刊與清末民初政局、香港社經報紙的興起、二戰時期的香港報刊、戰後香港報業的迅速復興、香港報業的...more
本書是杜平參加新聞媒體工作以來的四個階段——派駐布魯塞爾、北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鳳凰衛視——的一次徹底回顧與總結,毫不保留地分享了他在媒體這些年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本書對讀...more
智慧雨,又稱為智慧行動傳播(Smart Mobile Broadcasting),簡稱SMB。源自於日本ISDB-T技術,於二○一五年引進台灣,並正式向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TAICS)申請成為台灣產業標準(ISDB-Tsmb)。 當影......more
借鏡《紐約時報》、《衛報》、BBC與半島電視臺 反思臺灣媒體如何面對數位新時代的崛起與挑戰 因為 新聞,在轉捩點上 臺灣,在轉捩點上 林照真的專書《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一共...more
《有報天天讀》到《走讀大中華》,再涉足網絡平臺,無不呈現楊錦麟的人格魅力和所創作的作品的內容價值。沒有「不知天高地厚」和敢於「觸電」的勇氣,沒有善於對社會生態環境把握的睿智,沒有豐厚的知識的...more
台灣第一體育主播傅達仁,走過苦難的漂流孤兒,創造不凡傳奇 他是抗戰孤兒,當選籃球國手,擔任教練 記者、主播、報新聞、播體育、報氣象 得電視新聞金鐘獎,和沈春華主持大家樂等各式綜藝節目以...more
作者為鳯凰衛視節目主持,多年來訪問不同界別成功人士,本書為訪問內容整理成文。受訪者包括政、商、文、社各界,均在各自行業內有相當建樹,也有豐富的人生閱歷與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因此訪問內容對讀者有...more
報紙,曾經是整個新聞行業的代名詞,是新聞人的驕傲、「無冕之王」們拚戰的一線陣地 然而,時移事往,台灣報業的路,是否能持續走下去? 本書作者深研現代傳媒理論與管理科學,這本介紹與論述台灣報業...more
一八八六年創刊於上海的《德文新報》(Der Ostasiatische Lloyd)是近代中國報刊史上第一份德文報刊,同時也是近代在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的德文報刊,連續出版超過三十年,因戰爭緣故於一九一七年停刊。本書運...more
一八八六年創刊於上海的《德文新報》(Der Ostasiatische Lloyd)是近代中國報刊史上第一份德文報刊,同時也是近代在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的德文報刊,連續出版超過三十年,因戰爭緣故於一九一七年停刊。本書運...more
作者乃狗仔隊先鋒,別人用36格菲林偷拍,他以0.01 秒按下快門,一格搞定,都是周刊封面。 明星吸毒、一皇多后、死前剖白、最後露面相、出爐港姐跟已婚漢偷歡……都因他而曝光。跟蹤阿Lam 莎莉偷情捱揍,在...more
本書篩選「五南大事」、「出版要聞」、「大事與聞」,並廣邀學者相關人員撰寫,同時提供當時的照片、書信、卡片或其他實物為證。所有稿件以「時間」為順序、以「報刊」為形式,分別為「五南大事」、「出版...more
除了我們,還有更多人也在行動! 補足華人新聞傳播史上被嚴重忽略的一頁── 獨立媒體如何協助人民改變國家體制 ☆橫跨台灣、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澳門五地,最具系統的華人獨立媒體名單總紀錄。...more
世界在變化,傳播科技日新月新,數位經濟已然成型,傳統媒體不是衰亡就是轉型。我們身處在「後」電視的時代中,手機、平版、數位、行動、4G、大數據、雲端,處處充滿機會,卻也讓人迷惑。 本書分成三個...more
近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受到空前嚴峻的考驗,香港傳媒也踏入了新的時期。回歸後的傳媒生態經歷了哪些重大的改變?網絡媒體的出現怎樣影響政治訊息的傳播?在中港融合的過程中,香港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more
新聞局特別貢獻獎、金馬獎特別貢獻獎獲獎人 黃仁親歷親聞 ✓王永慶合夥與退股《聯合報》的因果歷程 ✓民營大報《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的攻防之戰 ✓聯副小說開啟的瓊瑤電影、電視時代 ✓中華民國新...more
沒有任何人可以代表這場運動,但每個人都不可或缺! 24天、80多人、1,234則新聞;3小時、3,600多人、693萬元⋯⋯等等這些數字印證了新媒體在太陽花運動中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奇蹟!零時政府、大腸花、沃草⋯⋯等...more
The Study of Media Representation for Democratic Policing in Taiwan 本書以變遷世界的民主概念、媒體工具、新聞自由等綜合性的視野為框架,介紹臺灣民主警政(Democrat......more
A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 MEDIA STUDIES 符號學與傳媒學都圍繞著「意義」的核心概念展開 符號學研究的是意義的產生、傳送以及理解;傳媒學關心意義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的傳播與接收的方式、途徑、效...more
「傳播學」在學術領域中,屬於後進而又發展迅速的學科,今已漸成「顯學」;由於傳播涉及多種社會學科領域,致有不同學科權威教授從不同角度研究與人類傳播之相關行為,且有重大發現,為「傳播學」之研究奠...more
本書收錄原發表於《文訊》雜誌上的「資深人文出版社」系列報導及專題文章,介紹成立時間超過30年的人文出版社18家,以及70、80年代的書市、書展,逐一深入探勘其發展與現況,對較早時期的人文出版境況有更...more
新聞自由是新聞民主的基礎,變異的新聞自由又是消費主義興起的肇因;新聞業本身諸多理念體現了新聞民主,而新聞民主觀念的變異又導致新聞民粹主義的風行。 本書分析了自由主義、消費主義、民主主義、民...more
臺灣閱聽人非讀不可的一本書! 兩位作者為臺灣新聞媒體做了客觀且深入的分析,內容不僅詳實,且精確地披露了新聞媒體表現和民主社會休戚與共的關係。身為一個有良知的臺灣公民,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拯救臺...more
二○一三年是浸大傳理學院四十五週年。八年前,一群張國興老師的學生,設立了「張國興傑出青年傳播人獎」,兩年一屆。參賽的作品分為新聞獎、創意影音製作獎及評論獎。四屆以來,參賽作品的水準不斷提升,...more
一百多位新聞工作者,每人寫一個故事,描寫採訪過程中遭遇的人和事,述說新聞工作的喜怒哀樂,新聞背後的社會倫理與人情。作者來自不同媒體,不同年代輩份,不同新聞範疇,個別精彩,整體很全面。...more
電視美學對於電視傳播與電視藝術品質與品格的提升、電視生產與傳播各個環節品質的提高,和人們精神生活特別是審美生活的引導與豐富,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本書是作者在中國傳媒大學任教以來,一方...more
五光十色的電視螢屏,傳播與演繹著令人眩目的資訊、故事與景觀,營造出獨特的電視美,給人們帶來了難以釋懷的審美感受和記憶。本書側重電視審美的形成,包括電視受眾的審美活動、心理特質、功能定位及不同...more
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促進族群之間的瞭解與彼此接納是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由於客家族群在台灣是屬於少數以及隱性的族群,主流媒體對於客家族群的報導多偏向刻板印象的再現操作,致使客家族群成...more
國內外有關經營管理的書很多,然而針對電信與傳播媒體經營管理的書卻相當有限,尤其是由各電信與傳播企業CEO親自執筆者更是前所未見。本書邀請13位國內重要的電信與傳播的董事長或CEO共同剖析台灣的電信及...more
國民教育鬧得滿城風雨,作為經常穿梭全球各地的記者,對於國民身分有什麼見解呢?相比英國護照,香港特區身分證是否更有採訪優勢呢?同是中國人,中國官員為何要區別對待特區記者的呢?國民教育鬧得滿城風雨...more
一個提案可以改變我們的社會 一個贊助可以改變我們的國家 屬於新聞業的人人時代已經到來! 本書探索正在全球實驗與開展中的公眾委製或群眾資助新聞模式,包括它的生成背景、發展歷程、運作型態、社會...more
本書以文字搭配漫畫,活潑的說明各種媒體及節目的表現方式, 引導兒童及青少年對於媒體有較深入的瞭解,進而懂得如何善加利用。 青少年對於媒體其實有許多好奇;如果把發言權交給他們,大家都可以問出...more
這是《傳媒中文寫作》的全新修訂版。作者雖以原書為基礎,但作了大幅修訂和改動,增添更多資料,也加入不少新觀點,幾乎是把原書重寫一遍,使內容更豐富,論述更透徹和深入。如原書中的〈新聞報道〉,在全...more
本書為十三位傳媒工作者及學者在香港大學演講文稿的結集。他們關心內地的傳媒生態,旁及政治、社會、文化和歷史諸方面的深層次問題,這些文稿集中起來,讓我們看到今日中國社會的複雜面貌,也深明有良知有...more
西貢僑報報人親筆撰述,赤裸呈現大時代下的越南報業史,同時也是二十世紀共產黨的侵略史!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台港報業年鑒》統計資料顯示:「越南堤岸(即西貢堤岸區)出版之華文報刊(僑報),數量之...more
本書探討從媒介政策到通訊傳播政策,我國有媒介政策嗎?書分三篇:政策篇、法律篇與規約篇。除最新理論介紹外,討論我國戒嚴時期發展無線電視、有線電視的歷程與國家規管的不足,衛星廣播電視應為自律與共...more
本書分為原理與推演兩篇。原理篇從符號的構成、符號表意成分、媒介與渠道、伴隨文本,一直到符號解釋、符號修辭等等,擴展了索緒爾、皮爾斯、艾柯的理論基礎。推演篇則分析人類文化中符號的作用。讓讀者閱...more
新科技帶來新機會,卻無法自動成為解放力量。面對傳播新科技,過去學界分析多半集中在傳播內容形式的改變,而國家政策規劃則多半以提升產值為中心。在媒體科技推陳出新的豐盛表象下,公民的傳播權利是否因...more
Stanley Baran 與Dennis Davis合著的《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一書,詳盡地介紹了諸多重要理論的發展脈絡及優缺點。本書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融合現今傳播研究的兩大主流觀點——社會 / 行為學派...more
採訪是取得新聞的方法,是取得資訊、傳播資訊的手段。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採訪更是滿足人吸收新知的渴望。隨著採訪技術愈來愈純熟,採訪歷程也愈來愈多樣,但在採訪的特殊技巧發展與經驗廣化上,步調顯得...more
學者熊培雲在推薦美國記者哈伯斯塔姆的巨著《媒介與權勢》時,說了一句非常到位的話:「天黑道晚安」。熊培雲的意思,許多社會學中的核心問題,如民主憲政、新聞自由、公民權利、法制公平等等,就像天黑道...more
Desiring Hong Kong, Consuming South China is a study of the complex and changing cultural patterns in Hong Kong s relati......more
十五年的中國變化,一本周刊怎樣記錄? 九十年代中,北京出版人借鑒香港的周刊經驗,在內地率先開創用市場化方法運作的周刊。中國傳媒業從此開始一個更快、更好看、更開放、更富有的時代。 這個時代也...more
綜合名嘴們在訪談中所言,平面媒體沒落而電視成為強勢媒體,談話性節目製作成本較低且滿足觀眾對新聞事件內幕或評論性資的需求,以及台灣社會幾乎年年選舉或接連發生重大治安或貪瀆事件,可以說是促成談話...more
和其他公共服務部門相比,中國新聞傳媒業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實現了年均增速超過40%的增長。如今,中國的宣傳事業,無論是報紙、刊物還是廣播電視,都在國家意志的調控下合奏出一致的旋律,在市場化改革的...more
《新聞,多少錢?!》這是個問號,也是個驚嘆號;新聞應該是不能販賣的,但臺灣新聞界近十年來卻因置入性行銷盛行,使得新聞的買賣成為不能說,卻不能不做的公開秘密。本書深度訪談了三十位電視新聞工作者,...more
國會與媒體當前之亂象已成為臺灣完成民主體制的嚴重障礙,民主體制的嚴重障礙,本書匯集近50位學者與實務工作者之意見,與實務工作者之意見,針對國會改革及電視媒體改革提出範圍廣泛、改革提出範圍廣泛、...more
國內傳播學界對匯流的關心通常只限於內容層面,但是匯流牽涉政策、技術、市場與主管機關的認知與決心。本書以全觀的角度探討匯流政策的演進、我國匯流政策討論的幾個相關重點,包括寬頻發展、頻譜管理、普...more
穿著PRADA的惡魔工作指南! 不只時尚,所有雜誌編輯養成一律適用! 照書學習,不錄取你的總編輯一定會後悔! 一出社會,時尚職場就定位! 讀完本書,立刻上編輯台當惡魔! 第一本完整提供時尚編輯養成課程...more
記者是災難事件消息的「獵人」,嗅到災難「味道」,記者搶新聞的天性被激發,一心就想鑽進危險的區域,取得重大獨家新聞,於是記者總是免不了陷入被包圍的惡劣戰鬥。 看資深記者如何突破重圍,搶在新聞...more
第25屆Telecom社會科學賞&獎勵賞 每天梭巡網路的人都該讀的一本書。 Google、Facebook、Youtube、線上遊戲……為什麼長成這樣? 手機、電腦,ipad……人們時時生活在資訊環境裡, 卻極少意識到「架構」正...more
新聞查證不實或不查證而引發的新聞錯誤,是目前新聞媒體最被詬病的問題,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NCC)傳播內容監理報告顯示,台灣民眾對於廣電媒體申訴的類別以「內...more
本書內容從電視偶像劇、電影內容產製開始,面向包括內容產製、傳輸平台、終端設備、跨媒體整合,以及遊戲、廣告等跨媒體產業。將傳統傳播產業擴大定義為數位匯流傳播產業,除了傳統傳播媒體產業之外,還包...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