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中國越學(第一輯)

中國越學(第一輯)

  • 定價:252
  • 優惠價:87219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文化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各個地區的人民參與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均有其重要的貢獻,由于中國版圖巨大,地區之間存在諸多的來自地理、經濟、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從而使得各個地區文化呈現出各自的個性。然而,各地域文化在密切的交往中,又相互學習,相互吸收。正是因為有諸多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融入,才成就了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

面臨東海,最早看到日出的越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當年此地曾經涌現過無數的英雄豪杰,名士風流,演出過中國歷史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為中華民族強盛、中國文化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過獨特貢獻。這些,均載之于汗青,錄之于歌詩,現仍生發出無限的活力,炳耀于當今的生活。

以古越國為基礎的越文化,直承舜禹之緒、勾踐之遺,借東晉、南宋偏安之機,以文采風流領先中國,晚明、清末,又得風氣之先,啟蒙開放,為近代民主革命之策源地。追溯越文化歷史,我們明顯地感到,在眾多的地域文化中,越文化特色鮮明,進步卓著。

由眾多越地人士共同創造的越文化史,是一份十分厚重的精神財富,對它的闡釋研究,長期來,形成一門獨特的學問——越學。早在東漢時候,就有研究越學的專著《越絕書》、《吳越春秋》問世。自此以後,研究越學的著作代有佳構,本身亦構成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刊宗旨,顧名思義,是越學的研究,當然,這種研究,本身也是越學。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認為,地域文化的研究是不能離開民族文化研究的,因而我們特意加上“中國”二字,試圖說明,我們對越學的研究,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又是以中華民族文化研究為背景的。因此,我們的叢刊,不僅發表以越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文章,也發表以別的地域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尤其重視發表研究各地域文化關系的文章。

“天分浙水應東溟,日夜波濤不暫停。”讓我們的努力能融會入浩蕩向前的學術潮流之中。
 

目錄

地域文化新視野
文化和原創文化
地域文化研究對談錄
曾國藩的湘軍與浙江
越中名士文化論
膽劍精神——越中名士文化精神譜系之一
普鞏與越州
“國眼”的鑒定之道——徐邦達古書畫鑒定方法研究
從《中國小說史略》看佛教對魯迅思想的影響
越地思想與學術研究
異端:越地文人的學術思想傳統
浙江儒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試論陽明學“心理即”說
論劉宗周晚年思想中的“獨體”概念
化念歸心:劉宗周與朱子、陽明之類 辯難及其工夫特點
越地文藝研究
“萬年台”,中國戲曲文化發展的見證——我國古戲台的現狀和人文價值概說
“詠絮才女”的雅量與酸澀
陸游詩中的“江南”意象
追尋一種文化敏感——陸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解讀
越史研究
越文化的淵源、流變與意義——東方現代性的萌芽與發生
于越族的流散
說說《越絕書》的作者
論陶成章的歷史地位
文史考據
謝靈運《山居賦》南北兩居考
“永嘉四靈”生平再考
 

詳細資料

  • ISBN:9787500477549
  • 規格:平裝 / 25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12段學術遊蕩   ●三千年時空穿梭。《翦商》作者全新力作──《歷史的遊蕩者》。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