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中國文學史新著(全三卷·增訂本)

中國文學史新著(全三卷·增訂本)

  • 定價:1368
  • 優惠價:87119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史新著(增訂本)(第2版)(上中下)》是對現代文學以前的中國文學發展過程的實事求是而又獨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以人性的發展作為文學演變的基本線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學的成果,把內容賴以呈現的文學形式(包括作品的語言、風格、體裁、敘事方式、由各種藝術手法所構成的相關特色等)作為考察的重點,並進行相應的藝術分析;嚴格遵照實證研究的原則,伴隨必要而審慎的考證,通過對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讀和若干長期被忽視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學現象的重新發現,以探尋和抉發中國古代文學本身的演化和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的內在聯系,從而揭示出中國現代文學乃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合乎邏輯的發展,西方文化的影響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現而非導致了中國文學航向的改變。此書雖然充分吸收了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史》的優點,但卻已是一部新的著作。
 

目錄

(上卷)
導論
第一編 上古文學
概說
第一章 文學的起源和中國早期神話
第一節 文學的起源
第二節 中國的早期神話和傳說
第二章 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
第一節 西周至春秋的詩歌總集——《詩經》
第二節 《詩經》中的西周前期作品
第三節 《詩經》中的西周中、後期作品
第四節 《詩經》中的東周作品
第五節 《詩經》中所見的藝術特色
第六節 《詩經》對後代的影響
第三章 歷史散文
第一節 《尚書》與《春秋》
第二節 《左傳》
第三節 《國語》
第四節 《戰國策》
第四章 諸子散文
第一節 從《論語》到《孟子》
第二節 庄周與《庄子》
第三節 荀況與《荀子》
第四節 韓非與《韓非子》
第五章 屈原與楚辭
第一節 《楚辭》與楚文化
第二節 屈原的生平
第三節 屈原的作品
第四節 屈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第五節 宋玉
第二編 中世文學?發軔期
概說
第一章 秦與西漢的辭賦
第一節 秦代的辭賦
第二節 西漢前期至中期的辭賦
第三節 西漢後期的辭賦
第二章 西漢的散文和《史記》
第一節 西漢前期的散文
第二節 司馬遷和西漢中期的散文
第三節 西漢後期的散文
第三章 建安以前的漢代詩歌
第一節 楚歌體詩的興起和四言詩的沒落
第二節 五言詩形成的時間問題
第三節 建安以前的西漢五言詩
第四節 建安以前的東漢五言詩
第五節 樂府詩
第四章 建安以前的東漢辭賦與散文
第一節 辭賦
第二節 散文
第三編 中世文學?拓展期
概說
第一章 曹氏父子與建安文學
第一節 曹操及其樂府詩
第二節 建安七子和詩風的始變
第三節 曹丕與曹植
第四節 蔡琰的《悲憤詩》
第二章 魏晉文學
第一節 曹魏文學
第二節 陸機、左思與西晉詩文
第三節 東晉詩文與陶淵明
第三章 南朝的美文學
第一節 謝靈運與山水詩的興盛
第二節 鮑照及湯惠休等
第三節 沈約、謝?與永明體
第四節 《文心雕龍》與《詩品》
第五節 蕭氏兄弟及其後繼者
第六節 以婦女問題為中心的「艷歌」集《玉台新詠》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民間樂府
第一節 隴上歌辭
第二節 南方樂歌
第三節 北朝民間樂府及其他
第四節 《木蘭詩》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小說
第一節 志怪小說
第二節 《世說新語》
第六章 南北文學的融合與初唐的詩風
第一節 《水經注》與《洛陽伽藍記》
第二節 北朝的土著作家
第三節 徐陵、庾信與王褒
第四節 隋及唐初的詩
第五節 「四傑」與「沈宋」
第七章 唐詩的新氣象與李白
第一節 陳子昂、劉希夷、張若虛
第二節 張說、張九齡
第三節 王昌齡及其同道
第四節 孟浩然、王維
第五節 李白
第六節 高適與岑參
(中卷)
第四編 中世文學?分化期
概說
第一章 文學分化的開始與中唐詩文
第一節 杜甫
第二節 經歷安史之亂的其他詩人
第三節 詩壇的新生代
第四節 韓愈、柳宗元及其詩文的異途
第五節 元稹、白居易詩的兩重性
第六節 李賀及其他
第七節 唐代的女詩人
第二章 體現新傾向的唐代俗文學與傳奇
第一節 俗賦和《游仙窟》
第二節 變文、講經文與詞文
第三節 唐代的話本
第四節 唐代的傳奇
第三章 晚唐詩歌的演進與詩文分化的緩解
第一節 杜牧與許渾、張祜
第二節 李商隱與溫庭筠
第三節 晚唐前期的其他詩人
第四節 韋庄、韓 等晚唐後期詩人
第五節 司空圖的詩論
第四章 詞的興起及其任情唯美的傾向
第一節 詞的起源
第二節 唐五代民間詞
第三節 唐代的文人詞
第四節 西蜀詞人
第五節 南唐詞人
第五章 詞在北宋的繁榮
第一節 李煜及宋初的詞
第二節 柳永、晏殊與張先
第三節 從六一詞到東坡詞
第四節 秦觀、周邦彥及北宋晚期的詞
第六章 北宋詩文的重道抑情傾向
第一節 北宋前期詩文的趨時與復古
第二節 歐陽修與詩文「宋調」的形成
第三節 曾鞏、王安石和蘇氏兄弟
第四節 江西詩派及其他
第七章 南宋詩詞的衍化
第一節 兩宋之交的詩詞與李清照
第二節 陸游及其同時代的詩人
第三節 辛棄疾
第四節 永嘉四靈詩和白石道人詞
第五節 江湖詩派、《滄浪詩話》及其他
第六節 從夢窗詞到玉田詞
第八章 宋代的俗文學及志怪、傳奇的俗化
第一節 雜劇
第二節 「說話」
第三節 志怪、傳奇的俗化
第五編 近世文學?萌生期
概說
第一章 作為近世文學發端的金末文學
第一節 遼以來文學發展的回顧
第二節 元好問及其他
第三節 《西廂記諸宮調》
第二章 元代的雜劇
第一節 元雜劇的體制
第二節 關漢卿和他的雜劇創作
第三節 白朴的雜劇創作
第四節 馬致遠的雜劇創作
第五節 王實甫與《西廂記》
第六節 元雜劇第一期其他作家
第七節 鄭光祖和元雜劇第二期作家
第三章 元代的南戲
第一節 南戲的興起及早期劇本《張協狀元》
第二節 《琵琶記》
第三節 《拜月亭記》及其他
第四章 元代的散曲
第一節 由金入元的散曲作家
第二節 散曲的精致化
第五章 近世文學萌生期的小說
第一節 中短篇話本
第二節 《三國志通俗演義》
第三節 《水滸傳》
第四節 文言小說《嬌紅記》
第六章 近世文學萌生期的詩文
第一節 元初的詩文創作
第二節 詩壇新風的形成
第三節 元詩的高峰與殿軍
(下卷)
第六編 近世文學?受挫期
概說
第一章 明初詩文的厄運和台閣體的興起
第一節 高啟、劉基及其他
第二節 台閣體的形成
第二章 在困境中掙扎的明代前期戲曲和小說
第一節 戲曲
第二節 小說
第七編 近世文學?復興期
概說
第一章 文學在明代中期的復蘇和進展
第一節 弘治、正德時期的詩文發展
第二節 嘉靖時期的詩文演化
第三節 文學復蘇期的戲曲、小說及其他
第二章 晚明的文學高潮
第一節 《西游記》
第二節 《金瓶梅詞話》及其他小說
第三節 湯顯祖與戲曲創作的繁榮
第四節 袁宏道的詩文與晚明小品的特色
第八編 近世文學?徘徊期
概說
第一章 緩步在下坡路上——明代末期的文學
第一節 「三言」、「兩拍」等明末小說
第二節 竟陵派、王思任與王彥泓、陳子龍
第三節 吳炳與明末的戲劇
第二章 光芒猶自閃耀——清代順治至康熙中期的文學
第一節 詩詞
第二節 散文
第三節 小說、戲曲批評
第四節 小說
第五節 戲曲
第三章 蕭條的來臨和隱伏的生氣——康熙後期到乾隆初葉的文學
第一節 趙執信與沈德潛
第二節 方苞和桐城派的形成
第三節 厲鶚與鄭燮
第九編 近世文學?嬗變期
概說
第一章 通俗文學在乾隆時期的輝煌——以吳敬梓、曹雪芹與陳端生為代表
第一節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二節 曹雪芹的《紅樓夢》(前八十回)
第三節 《紅樓夢》的後四十回與其他小說
第四節 陳端生的彈詞《再生緣》
第二章 袁枚及其同調與異趨——乾隆中葉至嘉慶時期的詩文
第一節 袁枚
第二節 蔣士銓與趙翼
第三節 姚鼐與翁方綱
第四節 黃景仁與張問陶
第五節 舒位與彭兆蓀
第六節 常州詞派與陽湖文派
第七節 沈復的《浮生六記》
第三章 白話小說在近世文學的最終階段
第一節 《鏡花緣》
第二節 以《三俠五義》為代表的俠義公案小說
第三節 《海上花列傳》
第四章 從龔自珍到「詩界革命」
第一節 龔自珍的詩文
第二節 鴉片戰爭至義和團運動間的詩文
第三節 從新詩到「詩界革命」
 

1996年3月,我與駱玉明教授共同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並獲得了廣泛而熱情的肯定。但我們自己知道這其實只是對於在「左」的思想影響下形成的長期流行的文學史模式的初步突破,與文學史的應有任務——對文學發展過程的內在聯系的描述——還有很大的距離。至於距離的所在,本書原《序》已有說明,此不贅述。為了對學術負責,我們決定重寫一部並迅即出版。

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各種指責紛至沓來,總的意思是說這麽快就決定重出一部是為了撈錢。但我們泰然處之。因為我們認為,原書到底已對早應改變的文學史模式作了初步突破,自應及時出版;但既已知道還須大加改進,也就不應聽之任之。所以不但立即動筆,而且很快將《中國文學史新著》交給上海文藝出版社陸續出版,到1998年已出了上、中二卷(至《近世文學萌生期的詩文》止)。不料我在1999年患了癌症,下卷的出版就長期擱置了下來。

經過五年的保守治療後,我於2005年初在華山醫院做了內放療手術,同年秋冬間自覺精力較前略為增加,遂決定趕快將下卷完成。但因距離此書的開始寫作已近十年,我們的基本寫作原則——文學的發展與人性的發展同步,文學內容的演進是通過形式的演進而體現由來的——固然一如既往,但也對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盡可能地顯示中國文學的前現代期所出現的與現代文學相通的成分及其歷史淵源。我們不僅在近來新寫的本書下卷第九編《近世變學·嬗變期》中努力貫徹這種意圖,而且還力圖顯示出近世文學嬗變期的這些特征是怎樣在中國文學的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而成的,所以對上、中二卷及下卷中原已寫成的部分也相應有所修改。

也正因此,這部增訂本對以前長期流行的文學史模式有了進一步突破,並且成為自覺地從事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研究的成果。盡管對於探討中國文學整個發展過程的內在聯系來說,這仍是初步的工作,而且可能含有嚴重的訛誤,但至少已經勾勒出了我們所認為的從中國古代文學進向現代文學的歷程。

因為現代文學本身也存在發展的過程,而且對現代文學的性質在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本書所能勾勒的,只是從古代文學向現代文學最早階段演進的脈絡,而且對這一階段的文學性質還得在這里有所交代。

關於最早的一次集中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方向的文學運動——肇始於1917年的文學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魯迅早在1934年就已正確指出「最初,文學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他們以為只要掃盪了舊的成法,剩一來的便是原來的人,好的社會了,於是就遇到保守家們的迫壓和陷害。大約年以後,階級意識覺醒了起來,前進的作家就都成了革命文學者。」(《且介亭雜文·〈草鞋腳〉小引》)文中的所謂「文學革命者」——包括魯迅自己在內——就是1917年「文學革命」開始以來投身於新文學的人們。由此可見,從1917年到1927年的新文學的基本精神就是追求「人性的解放」;這也正是以1901年為起點的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必然結果。至於以後的「革命文學」,則是在這基礎上的革命性的展開。而當時的所謂「人性的解放」乃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是以郁達夫在其為《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所寫的《導言》中說:「五四運動的最大的成功,是『個人』的發見。從前的人,是為君而存在,為道而存在,為父母而存在的,現在的人才曉得為自我而存在了。我若無何有於君,道之不適於我者還算什麽道,父母是我的父母;若沒有我,則社會、國家、宗族等那里會有?」

這種性質的中國現代文學,曾被某些研究者視為僅僅是西方文化影響下的產物,甚至是中國文化傳統斷裂的結果。——既是斷裂,自須重新餃接起來;近些年所興起的「文化傳統熱」——「二十四孝」重新受到一些人的提倡;有人雖然缺乏漢文字學的基本常識,但卻大言不慚地反對漢字的簡化,狂熱地要求恢復繁體字——原非無因而至。但若根據本書的描述,那麽,中國文學從上古至近世的整個演進過程原是必然要導致這種追求「人性的解放」的文學的形成的,西方文化的影響只是加速了它的出現而已。作為這種必然性的內在動力的,是馬克思早就闡明過的人類本性及其體現於各個歷史時期的具體的人性。至於此種內容之得以在文學領域內具體呈現,則有賴於文學形式的不斷演進。我們不敢自詡上述勾勒具有多大的准確性,但無疑是對中國文學發展過程的一種新的——盡管也許會招致嚴厲批判的——思考。而如沒有新的思考,任何學科都只能陷於停滯僵化。這也就是從1996年復旦版的《中國文史》出版以來我們不恤「忍尤攘詬」一再修訂的原因。

當然,近些年來已有不少學者指出,光從文學來研究文學是不夠的,必須從文化的總體發展中來研究文學。我們的看法是:從文化的總體來研究文學確實是必要的,但如沒有對於文化各個組成部分——包括文學在內——的分門別類的深入研究,哪有對於文化總體的多少接近於正確的認識,又如何能從文化的總體來研究文學?即使我們今天已經具有了從文化總體來研究文學的條件,但我們仍然需要對文化各個組成部分的分門別類的深入研究,否則我們對文化總體的認識就只能停留在浮光掠影甚或似是而非的階段。所以,從文化的總體發展來研究文學和著重於(並不是「光從」)文學本身來研究文學都是需要的,二者可以——而且必須——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以至彼此糾正。本書屬於後一種工作的性質。我們充分注意到了文學內容的演化是受文化一包括經濟——的整體演變制約的,但我們認為這種制約作用又以人性的發展為中介(盡管人性的發展仍是文化整體發展的結果)。例如,中國占代文學中不可能出現現代文學中那樣的要求個性解放的內容,然而,現代文學的作者如果沒有個性解放的真誠而迫切的要求,又怎能寫出具有生命力的追求個性解放的作品?所以,我們仍然堅持本書原定的寫作原則。

必須說明的是:此書的編寫者除了原《序》所列諸位以外,在此次增訂時又請曹亦冰研究員、談蓓芳教授承擔了下卷中的一些章節的撰寫,並請吳冠文博士校閱了全書、復核了全部引文、改正了若干訛誤並做了許多具體工作。復旦大學中國文學古今演變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張蕾同學也參加了部分的引文校核工作。——順便提一下:本書關於引文的原則,是盡量保持或接近作品的原貌。因此,如確知其為已經改變了作品原貌的文本,即使在讀者中已有很太影響,仍不采用;任意刪改原文的《四庫全書》,一律不作為引文的依據。

關於本書的字體使用等問題,也有必要在這里作幾點交代:(一)書中有大量引文,而且以文言文為主;引文中有些異體字(以《辭海》所標為准)不改為正體;因改動後可能會引起歧義。(二)引文中的有些繁體字如在改為簡體後易引起歧義,則仍用繁體,而且在正文對該項引文須加以分析或說明時,則仍與本書的引文保持一致,以免引起讀者誤解。(三)有些詞古今用法不同(如早就見於《詩經》的「魚網」,今多作「漁網」),本書在分析古代作品時,為了與原作的文字保持一致,仍采取原來的用法。(四)引文中的有些字雖為誤字,但無確切的依據可以改正,除有些大致町以斷定其正字者加注「疑當作X」外,余則仍而不改,以示慎重。

現在可以說到本書的出版事宜了。如上所述,《中國文學史》原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史新著》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現承復旦大學出版社社長賀聖遂先生——他是2000年起擔任現職的一一的盛情和上海文藝出版總社領導楊益萍、何承偉先生以及有關負責人陳鳴華先生的高誼,此書增訂本改由兩社聯合出版。賀聖遂先生並與杜榮根副社長、韓結根編審共同擔任此書的責任編輯。對上述諸位先生謹在這里表示衷心的感謝。對《中國文學史新著》原版的責任編輯戴俊先生(現為上海三聯書店副總經理)也在此一並致謝。

在復旦版《中國文學史》的編寫過程中和出版以後,當時擔任復旦大學校長的楊福家院士給’’予我們許多鼓勵和支持。作為理科專家的校長,對文科教師的科研具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熱情的關心使我們深為感動。特在此次增訂本出版之際表示我們的敬意和謝忱。——這些話原應寫入《中國文學史新著》的原《序》,但其時楊福家院士仍擔任著復旦大學的校長,為了避免奉承領導之嫌,所以留到了現在。

章培恆
 

詳細資料

  • ISBN:9787309080223
  • 規格:25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古典文學】看見古籍之美,認識古人美學,參展電子書單書75折、雙書7折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
  • 浪漫小說精選3本72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