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森林帝國

森林帝國

  • 定價:354
  • 優惠價:873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森林帝國》是一部結構嚴謹、邏輯性強、富有創新性的學術專著。作者開宗明義,提出議題,進而敘述森林文化載體滿人及其先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史,即從先秦的肅慎,歷經漢晉的挹婁、勿吉,唐代的渤海,宋代的金人,明清之際的后金,至滿洲統一中國,建成強盛的清帝國。本書成功地回答了滿洲人的清朝何以能夠統一中國並維持二百六十八年之久。




 

作者介紹

閻崇年,山東蓬萊人,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著名歷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宮」系列講座,在國內外引發強烈社會反響,被譽為《百家講壇》的「開壇元勛」。主要著作有:專著《努爾哈赤傳》《清朝開國史》等,論文集《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滿學論集》《清史論集》等,2014年出版25卷本《閻崇年集》,最近出版《閻崇年自選集》、《袁崇煥傳》(修訂本)、《康熙帝大傳》,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目錄

第一章 引言:赫圖阿拉之問
 
一 問題緣起
 
二 研究思路
 
三 本書意義
 
第二章 中華文化地圖
 
一 五種文化形態
 
二 三個千年變局
 
三 一條文化脈絡
 
第三章 森林文化素描
 
一 地理
 
二 經濟
 
三 文化
 
四 生活
 
第四章 積澱:文化演進
 
一 肅慎:楛矢石砮
 
二 挹婁:多豬無羊
 
三 勿吉:射獵為業
 
第五章 先聲:渤海政權
 
一 文化機遇
 
二 遼東盛國
 
三 雙面色彩
 
第六章 過渡:契丹建遼
 
一 安史之亂
 
二 契丹建遼
 
三 文化之殤
 
第七章 勃興:女真建金
 
一 大金建國
 
二 遷都燕京
 
三 半壁山河
 
四 金亡之鑑
 
第八章 崛起:森林帝國
 
一 女真南遷
 
二 滿洲興起
 
三 建立後金
 
四 國號大清
 
第九章 鼎盛:康乾之治
 
一 順治遷都
 
二 康熙大政
 
三 雍乾文武
 
四 康乾之治
 
第十章 結語:赫圖阿拉之答
 
一 文化統合,取得政權
 
二 文化統合,鞏固政權
 
三 文化裂分,失去政權
 
附錄:森林文化之千年變局
 
參考書目
 

引言:赫圖阿拉之問
 
本書以“赫圖阿拉之問”作為“引言”,分作三目,簡略闡述。
 
一 問題緣起
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赫圖阿拉村。赫圖阿拉是滿語的漢語音譯,hetu原意是橫,ala是崗,漢語直譯作“橫崗”,也譯作“平頂山”。赫圖阿拉是一座小山城。這是“女真多山城”的一例典型。赫圖阿拉的地形罕見,地貌奇特,呈橢圓柱形,平地凸起,像一個“高樁饅頭”,高10—20米,上築城牆,高約6米。它三面環山,四面臨水,憑藉天險,易守難攻。它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氣候較溫,宜於生存。赫圖阿拉周圍,漫山遍野森林覆蓋,至今森林覆蓋率達80%,負氧離子在每立方厘米20000個以上,PM2.5在10微克/立方米以下。赫圖阿拉內城面積246000平方米,合369畝,相當於北京故宮面積的三分之一。山上只有一口井,今人稱作“汗王井”,已歷600多年,至今井口水距離井旁地面,經實測僅為3厘米,伸手可掬,常年充盈。赫圖阿拉的地理區位,西距撫順約100公里、距瀋陽約200公里,遠離遼河平原重鎮遼陽,既可隱蔽信息、暗自發展,又可進軍開拓、圖謀大業。這裡是滿洲發祥的基地,也成為森林帝國崛起的基地。
 
努爾哈赤以赫圖阿拉為基地,統一女真各部,創制滿文,創建八旗,建立後金,建元天命,黃衣稱朕,奠定了清朝的根基,也奠定了森林帝國的基業。赫圖阿拉被清尊為“興京”,就是清朝興起的京城。後金天命六年即明天啟元年(1621),努爾哈赤奪取瀋陽、遼陽,進入遼河平原。同年,努爾哈赤遷都原明朝遼東首府——遼陽。清尊遼陽為東京,就是清朝東部的京城。後金天命十年即明天啟五年(1625),努爾哈赤再遷都瀋陽。清尊瀋陽為盛京,就是清朝興盛的京城。清順治元年即明崇禎十七年(1644),順治帝(時清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又遷都燕京(今北京)。從此,清朝定鼎北京,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穩定政權,長達268年,成為繼西漢、唐、明之後,中國歷史上第四個二百年以上的統一皇朝,也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個由非漢族皇帝君臨天下兩百年以上的大一統皇朝。 〔1〕 這裡提出一個問題:清朝緣何由幾十萬人口、十多萬軍隊,戰勝明朝一萬萬人口、一百多萬軍隊?並打敗李自成、張獻忠數百萬農民軍隊,且鞏固統治長達268年之久?我把這道歷史難題稱作“赫圖阿拉之問”。
 
問題的緣起,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天,著名學者、中共北京市委分管文化工作的副書記王光先生,在北京社會科學院高起祥院長陪同下,來到我家。在談話間,他提出了一個問題:
 
當年,毛澤東主席提出一個問題:滿族是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民族,軍隊也不過十萬人,怎麼會打敗約有一萬萬人口、一百萬軍隊的明朝呢?而且,滿族人建立清朝並鞏固其統治長達二百六十八年,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後來周恩來總理再次提出這個問題,請大家研究一下。周恩來總理逝世已經二十多年了,至今也未曾看到有回答這個問題的論著。您研究清史,希望您回答這道歷史難題。
 
我當即表示,這道歷史難題很重要,應當回答;但是,我個人才疏學淺,知識和能力有限,恐怕回答不了這道難題。王光先生說:“不必著急,積累材料,慢慢思考,不設時限。”由是,王光先生把“赫圖阿拉之問”,直接擺到了我的面前。
 
在清史研究的過程中,我時常思考“赫圖阿拉之問”——讀書時、著述時、行路時、品茶時,甚至於夜間朦朧欲眠時,試圖破解這道難題。當然,一道幾何證明題,可以有多種的證法;一道代數計算題,可以有多種的解法——其結果是“殊途同歸”。同樣,研究一個重大歷史問題,可以依據不同史料,通過不同方法,進行不同論證,得出相同結論。
 
實際上,關於“赫圖阿拉之問”,百年來,學人已從不同角度嘗試著作了回答,例如:
 
“征服說”。強調滿洲軍事征服、民族壓迫,進而認為中國被滿洲滅亡了(“滿化”了)。這種史觀影響很大、很久、很廣,但這無法解釋清朝為什麼能夠統治那麼久,而沒有像元朝那樣迅速被推翻。
 
“漢化說”。強調滿洲吸收漢文化元素(包括滿漢地主階級的聯合),進而認為滿洲被漢化了。然而,直到清朝滅亡,滿洲雖有漢化的元素,但漢化很不徹底,作為一個民族依然存在。
 
“政策說”。強調清朝一些具體政策,比如軍事上建立綠營、政治上任用漢臣、經濟上攤丁入畝、文化上開科取士等。這些都對清朝的統一和延續有作用,但解釋力還是不夠。
 
滿洲先民有史可徵,從商周的肅慎、秦漢的挹婁、魏晉的勿吉,到隋唐的靺鞨,其中包括夫餘等,一直活躍在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公元10世紀後,契丹建立的遼朝和女真建立的金朝,先後從東北出發,佔據中國的半壁江山。直到明代建州女真在東北崛起,建立後金-大清,入主中原,成為中國皇朝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朝代。那麼,是什麼神秘力量,聯結起了這條綿延三千年的歷史脈絡?
 
東漢著名哲學家王充(27—約97)的名著《論衡》中,講到一個神話故事,我從中撬開了一道罅隙,得到了一絲啟發。 《論衡·吉驗》記載:
北夷橐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婢對曰:“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我故有娠。”後產子,捐於豬溷中,豬以口氣噓之不死;复徙置馬欄中,欲使馬藉殺之,馬復以口氣噓之不死。王疑以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東明。令牧牛馬。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也,欲殺之。東明走,南至掩淲水,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得渡,魚鱉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餘,故北夷有夫餘國焉。
 
這個故事生動而又通俗地講道:北夷橐離國王的侍婢懷孕,後來生下一個兒子。國王不喜歡這個兒子,命丟棄到豬圈裡,豬用氣噓這個孩子,孩子得以不死;又命丟棄到馬厩裡,想由馬將其踩踏死,而馬又用氣噓這個孩子,孩子又得以不死。國王懷疑這個孩子是上天之子,讓其生母撫養他,取名東明,並命他牧放牛馬。東明擅長騎射,國王怕他長大之後奪了王位,打算派人刺殺東明。東明聞訊逃走,國王派兵追殺。東明逃到掩淲水,用弓擊水。這時魚鱉組成一座浮橋,東明得以渡過。追兵趕來時,魚鱉散去,浮橋消散,不得徑渡。後來東明做了夫餘國王,東夷才有了夫餘國。
 
這個神話故事說明,滿洲先世夫餘之人,在內養豬,在外騎馬,善彎射,居定所,既狩獵,又捕魚,過著漁獵生活。
 
我由此得到一點啟發:不妨從森林文化的視角,探索滿洲-清朝發展的歷史與演進,進而解答“赫圖阿拉之問”。
 
於是,放開眼界、放遠視野:在亞洲的東北部,有一片廣袤的土地,穿流著多條江河,分佈著連綿山巒,生長著茂密森林,可謂森林莽莽,遮天蔽日,地域遼闊,江河奔流。這裡,史載:“松林千里無際,皆太古時物”,“樹海綠天數千里,萬產憤盈,參蜜貂鹿,利盡海表”。這片廣闊的森林地帶,處於東經120°—145°,北緯42°—70°之間。這裡,居住著很多族群,有特殊的生活方式,有獨特的文化形態。從公元前17世紀到17世紀的三千多年間,這裡的森林文化,逐漸孕育出清朝這個森林帝國。
 
與這片森林地帶,通過大興安嶺,東西相望、彼此毗連的是歐亞大草原。而那片歐亞大草原,藍天白雲,鷹隼翱翔,草原茵綠,空氣清新,四無邊際,蒼穹如蓋。可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 其經濟文化特徵,為草原文化。從秦漢匈奴到元朝蒙古,這裡的草原文化,曾經孕育出蒙古草原帝國。
 
中國東北部地域的森林與西北部地域的草原,在地域上連成一片,因而往往被混為一體。森林文化的獨特光芒,常常被掩映在草原文化的光影之下。實際上,森林文化和草原文化各具特色,各展異彩,對比鮮明,值得研究。
 
在東北亞這片森林大地上,勞作生息繁衍的族群和部民,他們的文化形態,我稱其為“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概括了東北亞的歷史、文化、語言、宗教、族群、經濟、社會、習俗、飲食、起居等方面的共同特徵,對中國的草原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尤其是對中原農耕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悠久、廣博而深遠的歷史影響。可否以森林文化為視角、為方法論,探究並解答“赫圖阿拉之問”呢?
 
二 研究思路
歷史學的研究,有階級史觀、英雄史觀、宗教史觀、經濟史觀、帝王史觀等不同視角。拙著《森林帝國》一書,以森林文化為視角,作為研究線索,把我的思考、我的探索、我的新見、我的論證,按時序,分地域,列章節,擺資料,陳敘述,做論析,期賢者,共討論。
 
在中國兩千多年帝制史上,中華文明帝國曾表現為農耕帝國、草原帝國和森林帝國三種形態。其共同特徵是,以某一文化形態為紐帶,實現文化的多元一統。本書對“赫圖阿拉之問”的解答思路是,滿洲實現了女真內部的統合,又完成了東北森林文化的統合,繼以森林文化為樞紐,統合了農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實現了中華文明的大統合,建立了後金-大清這個森林帝國。這是清朝興起、統一、鼎盛和延祚的文化根因。
 
這個探索與研究思路的要點是:
 
1.中華古代文明主要是由五種文化形態構成的,即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各種文化之間,相互碰撞、統合,彼此交匯、融合,但是每一地域均有其主導文化,地域與文化的對應關係:中原農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東北森林文化、青藏高原文化、沿海暨島嶼海洋文化。上述各文化是中華歷史舞台上的主角,它們的碰撞、交流、統合、演進,構成了中華文明史的主要內容。
 
2.東北森林文化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它尤其區別於毗鄰的西北草原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這種區別根源於地理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表現在生產領域、生活領域,進而擴展到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範圍。
 
3.森林帝國概念的提出,有助於澄清兩個認識誤區:第一,認為中華文明帝國祇有一種文化形態;第二,認為文化統合就是文化征服,或文化同化。中華文明之博大,就在於其文化多元;中華文明之綿延,就在於其文化統合。
 
4.女真-滿洲屬於森林文化,它能夠突破地理局限,走出東北、統一中國,其關鍵原因在於能夠依托森林文化,統合其他文化——農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其統合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預備階段。商周到隋唐,森林文化逐步興起,與農耕文化碰撞融合,其主要標誌是渤海政權等。
 
二是嘗試階段。在遼、金時期,森林文化繼續壯大、拓展,開始進入中原,探索既保留森林文化內核、又統合農耕文化元素的方案,其主要標誌是遼、金兩朝的尊孔讀經、興學科舉等。
 
三是發展階段。明朝建州女真南遷,建立後金-清政權,加強與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統合,其主要標誌是建州女真的“文化三元”、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皇太極調整政策、建立大清等。
 
四是完成階段。清朝前期,滿洲入關,針對中原、蒙古、回疆、藏區、海島等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採取不同的文化統合策略與措施,建立森林帝國。
 
本書提出的新理念,如森林文化、森林帝國、文化統合等。在這裡,做個簡要詮釋:
 
森林文化是北半球凍土帶以南的一條森林文化帶,其各族群的部民,過著定居生活,為漁獵經濟,兼以蓄養、採集等。
 
森林帝國是指以森林文化為紐帶,統合農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所建立的多元統一的中華文明帝國。它是帝國,因為它是帝制的,又是文化多元的;它是森林帝國,因為它以森林文化作樞紐,並統合多元文化。
 
文化統合是森林文化一個突出特點。在中國古代社會五種文化形態中,農耕文化是一門一戶的個體農桑經濟,草原文化是一帳一戶的個體游牧經濟,高原文化是一家一戶的個體自然經濟,海洋文化是一船一戶的個體捕撈經濟;但是,森林文化部民雖是一家一戶定居生活,其文化的一個特點是狩獵中的“圍獵”,也叫“合圍”。這是其他文化形態所沒有的。圍獵的特點是“合”。八旗組織源於“圍獵”。因此,“合”是森林文化的一個鮮明特點。森林文化的部民重“合”,就是注重統合。 “統合”是清朝“三祖三宗”——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順治帝、聖祖康熙帝、世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執政的一個核心理念、基本國策。當然,這裡也有文化碰撞,有時激烈,甚至殘酷,但大的趨勢,還是在統合。
 
統,《說文解字》:“統,紀也。”紀,《說文解字》:“紀,別糸也。”“正義”解釋:“糸必有其首,別之是為紀。眾糸皆得其首,是為紀。”又“箋”曰:“南國之大川,紀理眾水。”段玉裁引《淮南子·泰族訓》曰:“繭之性為糸,然非得女工煮以熱湯而抽其統紀,則不能成糸。”所以,統,就是理出絲的頭緒。
 
合,《說文解字》:“合,亼口也。從亼口。”段玉裁注:“三口相同
 

詳細資料

  • ISBN:9787108060518
  • 規格:精裝 / 235頁 / 16k / 23.4 x 15.6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
  • 浪漫小說精選3本72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