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吳子集釋

吳子集釋

  • 定價:252
  • 優惠價:87219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吳子》是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一部兵學典籍,收錄於《武經七書》,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衛國政治家、軍事家吳起的軍事理論和作戰思想。《漢書·藝文志》著錄為48篇,已佚。
 
今本《吳子》共有六篇,為《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此次推出的《吳子集釋》,在校勘方面,以《續古逸叢書》所收涵芬樓影印宋刊《武經七書》本為底本,同時參考了宋元以來施子美、劉寅、朱墉等十六個版本;在注釋方面,參考了大量古今研究成果,徵引的文獻多達十餘種,為研讀此書提供了豐富材料。書末有三篇附錄,分別為《史記·吳起列傳》《吳子評述資料》《吳子師承問題考辨》,對瞭解吳子其人其書均有幫助。
 

目錄

前 言
凡 例
吳子集釋卷上
圖國第一
料敵第二
治兵第三
吳子集釋卷下
論將第四
應變第五
勵士第六
 
附錄一 史記吳起列傳
附錄二 吳子評述資料
附錄三 吳起師承問題考辨
 

在中國古代兵學史上,如果說孫武是最偉大的一位軍事理論家的話,那麼歷來唯一能夠與孫武並提比肩的便是吳起,由此殊榮便可推想他的卓越貢獻與崇高地位。早在戰國後期,人們便已將孫、吳連稱,如《韓非子·五蠹》曰:“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吳子》與《孫子兵法》一起,成為當時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兩部兵書經典。西漢以後,《吳子》仍保持著這種“頂級”兵書的地位,“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北宋神宗時期,《吳子》被列入《武經七書》,其經典地位更加牢不可摧。唐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日本遣唐使吉備真備把《孫子》、《吳子》帶到日本,將孫、吳思想遠播東瀛。清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法國傳教士約瑟夫·阿米歐將《孫子》、《吳子》譯成法文,使孫、吳的影響輻射到了更加遙遠的歐洲大陸。
 
吳起生年不詳,卒於西元前三八一年,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一說今山東曹縣西北)人。早年曾跟隨孔子著名弟子曾參學習,後歷任魯國的將軍,魏國的大將和西河守,楚國的苑守、令尹,一生輾轉多地,充滿傳奇色彩。吳起事蹟見載于《戰國策》、《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最早的吳起傳記,則見載于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其中的《吳起列傳》堪稱記述吳起生平最重要的史料(見本書附錄一)。在司馬遷的筆下,吳起不僅是軍事理論家,還是戰功顯赫的軍事家與銳意改革的政治家。吳起身為軍事家的才能體現為“善用兵”,能“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深得士卒擁戴,官兵關係和諧。軍事家吳起的神采在兵書《尉繚子》中也有呈現。該書描述,在一場戰爭即將打響之時,“左右進劍”,吳起沒有接受,因為他認為將領無需在戰場上展示劍術,說:“將專主旗鼓爾。臨難決疑,揮兵指刃,此將事也。一劍之任,非將事也。”(《尉繚子·武議第八》)一席話顯示了吳起在戰場上鎮定冷靜、深明職守的大將風度。該書還記述吳起率兵與秦人作戰,兩軍還未正式交鋒時,便有一個士卒克制不住自己的殺敵衝動,不顧戰場紀律,殺向敵陣,斬獲兩個首級後返回。吳起聞訊後下令立刻斬殺這個士卒,軍士勸諫道:“此材士也,不可斬。”吳起斬釘截鐵地答道:“材士則是矣,非吾令也。”(同上)這則軼事展示了吳起的嚴明軍紀、治軍有方。
 
吳起曾對魏文侯說“魏國之寶”不在“山河之固”,而在君主之德。從吳起所闡述的“在德不在險”的思想(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視汲取歷史經驗教訓,強調君主是否有德將關乎國家的興亡,彰顯了他身為一位政治家的不凡見地。到了楚國之後,他被悼王任為楚相,“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對於吳起輔佐楚悼王所施行的變法內容,《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述道:“吳起為楚悼王立法,卑減大臣之威重,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南收楊越,北並陳、蔡,破橫散從,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禁朋黨以勵百姓,定楚國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吳起的變法成效卓著,但因損害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而遭嫉恨,他們趁楚悼王去世時發動政變,竟將吳起殘忍射殺。
 
吳起撰述的《吳子》一書,又稱《吳起》、《吳子兵法》、《吳起兵法》。《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四十八篇。”但《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卻均著錄:“《吳起兵法》一卷。”四庫館臣針對這種篇幅的巨大差異,解釋《漢書·藝文志》所說的“四十八篇”,“蓋亦如《孫武》之八十二篇,出於附益,非其本書,世不傳也”(《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九》)。今本《吳子》當定型于北宋神宗元豐年間的《武經七書》,共六篇,卷數則有三卷、二卷、一卷之異。
 
關於此書的作者,明清以來有不少學者,如胡應麟、姚鼐、姚際恒、章太炎、梁啟超、郭沫若等,或認為是吳起的門人或幕僚筆錄而成,或認為是戰國時人掇拾成篇,或認為是後人偽託或雜抄成書(參讀本書附錄二以及李碩之、王式金的《吳子淺說》),總之認為今本《吳子》非吳起自著。關於此書的創作時間,則有戰國前期、西漢中葉、魏晉以後等不同說法。當今學者大都認為此書不偽,其作者就是吳起,今本書中雖有後人整理加工的痕跡,但卻基本反映了吳起所處戰國前期的戰爭特點,反映了吳起的軍事思想貢獻。
 
今本《吳子》基本上採用的是對話體的撰述方式,全書緊緊圍繞“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八個字展開,既有思想深邃的“文德”主張,又有豐富多彩的“武備”理念;既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考,又有靈活機動的戰術設計,在不少方面豐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戰爭理論成果。概而言之,其思想主要體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內修文德”的治國理念。
 
在全書首篇《圖國第一》的第一節文字,吳起便拈出了統攝全書的核心觀點——“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精闢地闡釋了政治與軍事的緊密關係,認為要統籌處理好治國與治軍的相關事宜,既要修明政治,又要建好軍隊。吳起繼而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念。他指出君主應“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要重視對百姓的禮義教化工作,珍惜他們的生命;教導君王要選賢使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使“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指出君主應效仿聖王,具備道、義、禮、仁“四德”,營建上下和諧的社會關係,認為“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陳;不和于陳,不可以進戰”,“先和而造大事”;認為君主應謙虛謹慎,不要唯我獨尊,這樣才能成就稱王稱霸的事業。吳起還以慎戰思想為前提,提出了“戰勝易,守勝難”的命題,認為戰勝敵人容易,鞏固勝利卻很難。若要鞏固勝利,不但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更需要強大的政治影響力。他強調了較之于加強武備,修明政治尤為不易,也尤為重要。
 
二是對戰爭起因的思考與對戰爭的分類。
 
吳起立足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實際,前無古人地在《吳子·圖國第一》將戰爭的起因歸納為五種,即“爭名”、“爭利”、“積惡”、“內亂”、“因饑”。他能從人性爭名、爭利的欲望,從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關係,從國內政治、經濟發展的狀況,去探究各類戰爭爆發的根源。基於此,吳起還將戰爭的性質分為五類,即“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並分別定義道:“禁暴救亂曰義,恃眾以伐曰強,因怒興師曰剛,棄禮貪利曰暴,國亂人疲、舉事動眾曰逆。”說明他對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也有了初步揭示。吳起還給出了應對上述五類戰爭的方法,即“義必以禮服,強必以謙服,剛必以辭服,暴必以詐服,逆必以權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將戰爭視為維護禮制的工具,吳起所謂“義兵”,以及“義必以禮服”的思想,顯示了他對儒家戰爭觀的某種認同。吳起的這些思考獲得當代學者的高度評價,如吳如嵩等在所著《中國軍事通史》第三卷戰國軍事史中,稱讚吳起“認識到應當實行有利國家、順乎民心的正義戰爭,反對違背人民意願和國家利益的非正義戰爭,這是難能可貴的。吳起在戰爭問題上的這一系列見解,不僅超出了前人,同時也超出了同時代的兵學家,從而有助於建立起更為完備、更為系統、更為深刻的軍事理論”。
 
三是“以治為勝”、“教戒為先”的治軍思想。
 
《吳子》一書闡述了極為豐富的治軍思想,內容涉及軍法、裝備、軍事訓練、軍人心理、作戰方法、宿營原則、戰馬馴養等諸多方面。其中最值得介紹的就是“以治為勝”與“教戒為先”。這兩條治軍原則均載于《吳子·治兵第三》。
 
吳起認為要建設好一支能打勝仗的軍隊,首先要遵循“以治為勝”的原則,並說軍隊是否具有戰鬥力,與人數多少沒有必然聯繫,指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於用?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陳,雖散成行。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認為只有嚴格治兵,嚴明法紀,士卒才會敬畏禮法,才會一切行動聽指揮,具有強大戰鬥力。吳起在這裡還提出了“父子之兵”的概念,認為只有將軍隊訓練成“父子之兵”,才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吳起非常重視軍事訓練,指出了“教戒為先”的治軍原則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教戒為先”,強調的是對士卒軍事技能的培訓。軍隊是由一個一個士卒組成的,要想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必須不折不扣地貫徹“教戒為先”的治軍原則。吳起給出的訓練方法是從單兵訓練開始,繼而從“一”到“十”,再從“十”到“百”,如此不斷擴展,就可“教成三軍”,使全軍上下人人掌握軍事技能。
 
吳起在《吳子·論將第四》提出了“威耳”、“威目”、“威心”的“三威”論,要求將領嚴格訓練士卒,讓他們真正懂得各種鼙鼓金鐸、旌旗麾幟、法規條令的內涵,在感官與心理上產生“威耳”、“威目”、“威心”的效果,從而實現令行禁止、服從指揮的訓練目的。
 
吳起還非常重視對士卒的思想教育,重視激發士卒的士氣,在《吳子·勵士第六》提出了“三樂”說,即“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認為士卒在戰場上的“樂聞”、“樂戰”、“樂死”,才是君主所應依賴的關鍵所在。而要激發出士卒的“三樂”,是需要持續不斷的軍事思想教育才能奏效的。
 
四是“總文武”、“兼剛柔”的將帥論。
 
吳起的將帥論,集中體現在《吳子·論將第四》。該文一開篇就說:“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指出將領應該“總文武”、“兼剛柔”,不但要懂軍事,剛柔相濟,還要懂政治,有品德。孫武認為將帥要符合“智”、“信”、“仁”、“勇”、“嚴”的標準,對於其中的“勇”,凡人論將往往格外看重,而吳起卻匠心獨運地說:“勇之於將,乃數分之一爾。夫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提醒將領不要為了顯示自己的勇敢而頭腦發熱,盲目決策。
 
除了“總文武”、“兼剛柔”的總體要求之外,吳起還對將帥提出了“五慎”、“將禮”的具體要求。所謂“五慎”,指的是“理”、“備”、“果”、“戒”、“約”,其內涵分別是:“理者,治眾如治寡。備者,出門如見敵。果者,臨敵不懷生。戒者,雖克如始戰。約者,法令省而不煩。”意即要求將領具備以下素養:高超的管理能力、保持對敵警惕、不能貪生怕死、勝利後也要心存戒備、制定的法令簡明扼要。所謂“將禮”,指的是“受命而不辭,敵破而後言返,將之禮也。故師出之日,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指出良將要堅定破敵使命,樹立正確榮辱觀,絕不在戰場上貪生怕死,畏懼逃避。
 
“四機”與“四德”,也是吳起將帥論的重要範疇。“四機”指的是“氣機”、
地機”、“事機”、“力機”,其內涵分別是“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張設輕眾,在於一人,是謂氣機。路狹道險,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過,是謂地機。善行間諜,輕兵往來,分散其眾,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是謂事機。車堅管轄,舟利櫓楫,士習戰陳,馬閑馳逐,是謂力機”,意即要求將領能夠鼓舞士氣,懂得軍事地理,善於使用間諜,會管理、訓練部隊。吳起說“知此四者,乃可為將”,強調“四機”是將帥的必備素質。至於“四德”,指的是“威”、“德”、“仁”、“勇”。將帥具備了“四德”,則“必足以率下安眾,怖敵決疑,施令而下不犯,所在寇不敢敵”。吳起高度肯定良將的價值道:“得之國強,去之國亡。”指出良將的存在與否,直接關係著國家的興衰存亡。
 
五是“審敵虛實”、“因形用權”的戰術指導思想。
 
吳子的戰術指導思想也極為豐富,其中最值得介紹的是“審敵虛實”論與“因形用權”論。《孫子兵法·謀攻篇》有“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的千古名言,告誡用兵者一定要全面掌握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虛實篇》提出了“避實而擊虛”與敵眾我寡時“我專而敵分”的用兵原則。吳起將孫武的上述思想濃縮概括為凝練醒目的一句話——“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料敵第二》),認為要充分掌握敵我雙方的虛實強弱,尋找敵人的薄弱點並給予痛擊。這條用兵原則將孫武的“知彼知己”、“虛實”、“眾寡”、“專分”等軍事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的境地,歷來被視為用兵者的箴言。
 
《孫子兵法·計篇》有言曰:“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吳子·論將第四》在此思想基礎上提出了“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的命題,指出用兵者應根據戰場情況採取靈活機動的措施,達到“不勞而功舉”的作戰效果。《吳子·應變第五》在闡述如何針對不同敵情而採取相應戰術時,便具體貫徹了“因形用權”的作戰指導原則。
 
關於吳起的生平與思想,筆者另有專文《吳起師承問題考辨》(載《軍事歷史》二〇二一年第三期,見附錄三)、《千秋悵望說忍人——吳起“殺妻”、“出妻”兩說探微》(載《傳記文學》二○二一年第六期)等,在此不再贅述。
 
今本《吳子》版本眾多,現存最早的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間刻的《武經七書》本。此本堪稱後世《吳子》版本之源,現藏日本岩崎氏靜嘉堂。一九三五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採用中華學藝社借照膠片影印,收入《續古逸叢書》出版。該宋刊本之後,重要的《吳子》版本有施子美《吳子講義》本,劉寅《吳子直解》本,趙光裕《新鐫武經標題正義》本,吳勉學《二十子全書》本,歸有光《諸子匯涵》本,閔聲、閔暎張《兵垣四編》本,茅元儀《武備志》本,黃獻臣《武經開宗》本,朱墉《吳子匯解》本,丁洪章《吳子全解》本,黎利賓等《吳子匯解》本,《四庫全書》本,《平津館叢書》本,淩氏傳經堂本,《四部備要》本等。在《吳子》的整理注釋方面,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稱“唐陸希聲類次為之說”;據《隋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記載,東漢末年賈詡曾為《吳子》作注;又據鄭樵《通志·藝文略》,孫鎬亦曾為《吳子》作注。可惜他們的成果均已亡佚。現存重要的《吳子》古注有施子美的《吳子講義》、劉寅的《吳子直解》、趙光裕的《新鐫武經標題正義》、黃獻臣的《武經開宗》、朱墉的《吳子匯解》、丁洪章的《吳子全解》、黎利賓等的《吳子匯解》等。
 
本書原文以涵芬樓《續古逸叢書》影印宋刊《武經七書》本為底本,參校以《群書治要》本、《太平御覽》以及上引諸多版本,試圖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個精良可靠的《吳子》版本。除了展示筆者研讀《吳子》的淺見外,本書還吸納、採錄了較為豐富的古代研究成果。本人在編纂過程中雖竭力規避疏漏錯謬,但深知自己學養有限,失察之處在所難免,在此真誠期待廣大讀者賜教。
 
陳曦
 
二○二○年十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7101153446
  • 規格:平裝 / 362頁 / 32k / 13 x 19 x 1.8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
  • 浪漫小說精選3本72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