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書祭
  • 電子書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2470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 (電子書)

  • 定價:390特價:254
  • 特價再85折:215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27日止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如何用別人的智慧解決你的問題!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作者彭明輝新作,教你掌握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能力
  
  彭明輝〈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一篇震撼海峽兩岸大學的文章,網站點閱超過100萬次!
  北京四大高校的博士生為它舉辦了一次跨校討論會,一個學術研討會將它印給全體與會者。
  新竹的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連續兩年邀彭明輝演講並錄影,很多實驗室都把這錄影帶列為「新生必看」。
  本書《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即由該文延伸而成,是國內外指導教授不會教、攸關碩博士生研究成敗的要領!
  
  用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彭明輝《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寫作目標聚焦在碩、博士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以及畢業前所需要的研究方法、訣竅與潛規則,而不奢談更高深的創意或研究方法。
  
  此外,為了讓這些方法易學、易用,彭明輝還把不可捉摸的研究方法與創意精煉成一套「研究工作DIY」的分解動作,引導讀者由淺入深,逐步掌握文獻回顧、批判性思考與創新的要領,讓他們可以只靠前人的智慧就生產出不錯的碩士論文,但又為讀者的個人天分保留充分的發揮餘地。
  
  最重要的是這項研究能力還可以轉化為終生受用的核心能力,讓你的工作、人生邁向更高的境界。
  
  本書最佳使用指南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有兩種可能的用法:其一碩士生自己培養研究能力或博士生和研發工程師提升研究能力的工具書;其二是研究所新生訓練或企業界研發單位新人訓練的教材。
  
  起步
  第1章介紹研究所可以學到的能力,以及它們如何讓人「終生受用」;
  第2章區辨學術論文的良窳,讓讀者知道自己要找的是怎樣的「金礦」;
  第3章將研究工作分成十三個主要步驟,並且建議一個工作進度表,供讀者參考。如果把研究工作比喻為一趟探險之旅,這三章合起來等於是「行前說明」。
  
  如何進行研究工作
  第4章談如何選指導教授;
  第5章到第16章討論選題、總覽式文獻回顧、彙整批判性思考的要領與原則、創新的策略、十倍速文獻回顧的要領、研究規劃與風險控管、盤點研究成果與鞏固深化、論文寫作,以及口試委員的期待。
  這十三章就是《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核心。
  看似遺漏的一章是關於論文研究計畫書的撰寫,它是很多博士生和少數碩士生資格考的項目之一,但是絕大多數碩士生不需要寫論文研究計畫書,作者把它放在書末的〈附錄1:碩、博士論文計畫書〉。
  
  學術界、產業界如何相互為用
  第17章談研究所核心能力在職場與人生重大事件裡的轉化與活用;
  第18章談台灣這種後進、小國較適用的低成本、低耗時、低風險、高產出研發策略;
  第19章討論學界如何跨越產學鴻溝。
  這本書所介紹的研究能力不僅對研究生有用,還可以轉化為對台灣產業界與制度設計非常有參考價值的能力,用以促成產業升級。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下筆力求流暢、易懂,用具體案例來深化讀者的吸收。本書強調方法論層次的觀念、要領和潛規則,目的在掌握建立讀者文獻回顧、自我批判與創新的能力,並且避免用瑣碎的技術性細節和規範來糾絆讀者的理解。
  
學術界‧產業界大力推薦
  
  治學的人,世界很小,也很大。說小就是研究室,說大卻是全世界,彭教授的書,告訴我們如何享受那個大世界。──朱國瑞(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大物理系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彭教授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文憑高分、也不在於如何進入有名的公司。它是一本透過科學精神、科學方法教導如何培養自我能力與獨立思考的書。──楊光磊(台積電研發中心處長)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撰寫雖從研究生角度出發,一般企業的產品或技術研發部門,若能依循本書的DIY技巧詳實操作,相信在新產品的開發上也能獲得極大的助益。──柯茂全(四零四科技公司董事)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是一本一步步協助你學習的優異指南,讓你除了順利得到一紙文憑當作事業的敲門磚,還真正掌握探索新知的信心和力量。──黃貞祥(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
  
  每當有研究生問我關於學術文獻分析與論文題目選取等問題時,我總是推薦他們閱讀彭老師準備給他的實驗室學生的文件。如今彭老師將這些文件內容擴充並且彙整成為專書,……書中雖然是以理工科系作為範例,然而同樣適用於數量方法取向的經濟與財金科系的研究生以及研究人員。──何泰寬(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如果我在出國前就讀過這一本書,將會更懂得如何選學校、指導教授與研究題目,不會因為太在意獎學金而失去許多更好的機會。假如我在博士畢業前就讀過它,選擇職場跑道時會有更好的判斷依據,而不會浪費許多時間。──廖瑞蘋(矽谷科技公司Cisco前資深研究員)
  
  彭教授傾盡畢生研究、教學與產業心得,從「探索求知」一路到「務實應用」,所有心得與方法,都灌注到這本書中。字字金玉,篇篇深刻。──謝宇程(多年研究教育、人才培育的專欄/書籍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彭明輝


  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退休前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專任教授;曾獲中國畫學會「藝術理論金爵獎」與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並且在清大人類所與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兼任、開課。

  40歲以前閉門讀書,在哲學、文學、音樂與美術中探索人類心靈最深刻、莊嚴、崇高、美麗的各種表現,想要知道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意義與價值;40歲以後開始摸索跟這塊土地與同胞互動的方式,想知道自己可以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

  1995年愚人節與朋友創辦新竹文化協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1999年擔任社區營造學會理事,並參與朋友的災區「921民報」工作與災區重建工作。
  1999年與朋友發起社區大學,擔任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並且跟美濃的朋友一起研究WTO與農業。
  2003年在朋友協助下建立「社區大學SARS資訊網」,即時寫出一本《SARS防護手冊》。
  2004年開始參與生命教育,並曾擔任生命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2012年出版《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商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聯經)、《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聯經)。
  2013年出版《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彭明輝談現實與理想》(聯經)、《有核不可?擁/反核的33個關鍵理由》(天下雜誌)。
  2014年出版《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聯經)。
  2015年出版《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聯經)。
  2017年出版《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聯經)。

  部落格:mhperng.blogspot.com/
 
 

目錄

推薦序:「資訊、知識、思考」三部曲(楊光磊)
推薦序:學術界與產業界的交會點(柯茂全)
推薦序:陪伴人生的一本書(黃禎祥)
自序:用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本書最佳使用指南
1 達摩面壁,慧可立雪──研究所學什麼
2 黃金與糞土──學術著作的要件與良瓢
3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研究的歷程與時間表
4 恩師與廉價勞工──指導教授與研究能力的養成
5 萬綠叢中一點紅──研究主題與論文題目的關係
6 告別大學時代──期刊論文的閱讀技巧
7 鳥瞰全局──總覽式文獻回顧與田野
8 眾里尋他千百度──論文題目與研究範圍
9 青出於藍──批判與創新的要領(上)
10 青出於藍──批判與創新的要領(中)
11 青出於藍──批判與創新的要領(下)
12 上窮碧落下黃泉──十倍速文獻回顧要訣
13 運籌帷幄──研究工作的策劃、進展與風險
14 為山九仞──整併補強,鞏固戰果
15 擲地有聲──學位論文的寫作要領
16 終戰秘笈──考古題與口試委員的期待
17 終生受用──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
18 後發優勢──後進國的產業研發策略
19 走出象牙塔──跨越產學鴻溝的經驗談

附錄1 :碩、博士論文計畫書
附錄2 :網路資源與延伸閱讀

讀後記
 

自序
  
用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本書談研究生所需要知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回顧、批判性思考和創新的策略──它們的步驟、要領、秘訣與潛規則。它把研究工作分成十五個步驟,並以十六章的篇幅依序討論每一個研究步驟的方法與要領,從時程的安排、選指導教授、選題目、文獻回顧、彙整批判性思考、創新的策略,以及研究的構想與規劃等,直到論文寫作與口試。
  
  我曾把其中一小部分內容寫成〈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這篇文章傳遍海峽兩岸,網路上未經同意的轉載不計其數;北京四大高校的博士生為它舉辦了一次跨校討論會,一個學術研討會將它印給全體與會者。交通大學圖書館連續兩年邀我演講並錄影,很多實驗室都把這錄影帶列為「新生必看」。退休至今,在我的部落格有三十萬人次點閱該文章;加上退休前實驗室網站的點閱量,累計應該已經超過一百萬次。
  
  本書和前述文章寫的都是攸關研究成敗的要領,但卻又是國內外指導教授通常不會教的。所以,我將本書命名為「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當你在學術叢林中迷失方向或進退維谷時,希望這本書可以告訴你如何自力救濟,困境求生。
  
  本書特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前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學術的首要任務是創新,這本書不談難以掌握的天分和靈感,只談一般研究生都可以學會的要領:從學術界的文獻找創意,以便「用前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只要學會這些方法,就可以產出夠資格拿碩士的創意;至於個人的才華與靈感,則是用來追求「更上層樓」的創意。
  
  牛頓曾說:「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本書的核心目標就是教讀者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有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距離創新就只剩一步之遙而已。
  
  學術研究不只需要創新,還要有專業級的批判性思考與自我批判的能力──你必須先找到既有文獻的不足或缺失,才能談改善與創新。要碩士生去找到學界大師們的缺失與弱點,豈非痴人說夢?不然!只要從既有的學術文獻去彙整大師們的彼此批判,就可以整理出研究工作需要的批判法則和要領,並且在研究過程中隨時保持自我批判,挑出所有的弱點並加以補強,而不讓口試委員找到任何重大缺失。
  
  很多教授和學生都認為專業領域的批判性思考與創新能力很難教,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傳,因而稱它為「默會知識」或「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其實,高段的研究方法雖然很難傳授,「取法前人」和其他的基本研究方法還是可以教導也是可以學習的。
  
  本書的寫作目標很務實,它聚焦在碩、博士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以及畢業前所需要的研究方法、訣竅與潛規則,而不奢談更高深的創意或研究方法。此外,為了讓這些方法易學、易用,它把不可捉摸的研究方法與創意精煉成一套〈研究工作DIY〉的分解動作,引導讀者由淺入深逐步掌握文獻回顧、批判性思考與創新的要領,可以只靠前人的智慧就產出不錯的碩士論文,但又為讀者的個人天分保留充分的發揮餘地。
  
  本書對讀者的背景知識要求也不多:大學剛畢業的學生,認認真真地想學會文獻回顧和研究的方法、訣竅、潛規則。它像是一本「學術叢林的探險地圖和求生手冊」,或者「所羅門王寶藏導引手冊:含地圖、重要地標、沿途土著方言對照,及非洲野外求生舉隅」。只要你有心想學,這本書就可以引導你由淺入深,逐步發展出你所需要的能力。
  
  但是別低估本書所能帶給讀者的好處。如果你學會這一套方法和技巧,不但可以輕易完成碩士論文的研究和撰寫,並能進而發展出博士論文的研究構想與創新的策略。
  
  此外,身為後進國家,台灣技術升級所需要的核心知識,往往就在國外的學術期刊與專利文獻裡。如果你擅長文獻回顧與「用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找到答案所需要的時間與成本將遠低於自己埋頭苦幹,閉門造車。
  
  深入淺出,易讀、易學、易用─且夠用
  
  為了讓本書深入淺出且易讀、易學、易用,我在第3章將研究工作的流程分解成十三個主要步驟,藉此呈現學位論文研究的完整流程,與各主要步驟的目標,以及完成研究工作必須經歷的所有路標和關卡。接著,我根據DIY的精神,依序把每一個步驟的工作內容、目標、方法和要領各寫成一章,讓讀者在讀完每一章之後,都可以清楚掌握到每一個步驟所要完成的工作內容,評估成效的判準與潛規則,以便讀者在每一個階段都知道自己要挖的「寶」具有什麼特徵──而不是抱著「創新」這個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卻茫茫然不知道自己在找的究竟是什麼,
  
  以及「為何而戰」。
  
  如果說學位論文的研究歷程很像「摸著石頭過河」,這本書企圖標示河裡頭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大石塊所在位置,以及渡河的路徑和基本要領,讓讀者減少摔跤的次數和滅頂的風險──而不是像很多指導教授那樣站在遙遠的彼岸,對著險象環生的研究生不斷大喊:「不要灰心,再試一次,我相信你最後一定做得到!」
  
  有些學者認為研究方法是隱性知識,無法有系統地寫出來。但是如果把討論範圍侷限在碩、博士階段所需要了解的研究方法、訣竅和潛規則,可以寫清楚的部分是很可觀的。本書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毫無經驗的研究所新生必須讀兩次:第一次讀完後可能只懂五、六成,但是會知道要如何開始,邁向何處,要經歷哪些步驟,以及每一個步驟的主要目標;接著一邊做研究,一邊逐章溫習每個步驟所需要的要領與潛規則,確實體會其中訣竅,從而逐步完成全部的研究
  
  工作,並且懷著自信(而非惶恐)走向口試會場。
  
  本書適合理工學院和其他計量科學的學生,絕大部分的內容也適用於重視實證精神的質性研究。
  
  一本針對時弊的書
  
  過去十年來,我有機會跟許多不同學科領域的年輕人互動,有些是碩、博士生,有些已經拿到碩、博士。跟他們談研究所的學習經驗時,我發現幾個研究生普遍的困擾和時弊。
  
  首先,不管是哪個科系,絕大部分研究生都無法精準說出碩、博士論文所需要具備的要件,也不知道如何評價一篇論文的好壞。但是,假如你無法精確陳述碩、博士論文所需要具備的要件,也不知道要如何評價一篇論文,你就不知道為何而戰,如何迎戰,以及該如何寫論文和準備口試。
  
  其次,很多人都不知道文獻回顧可以協助自己提升批判能力和創意,誤以為研究過程所需要的批判能力與創新都完全靠天分。其實,只要認真整理文獻中不同派別的彼此批判,就可以勾勒出既有方法的相對優缺點;只要再從這些既有方法截長補短,並考慮到自己的需要,就可以產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創意──所以我將這訣竅叫作「用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此,只要你擁有高段的文獻回顧能力,就可以「用最少的創意,產出最大的突破」,便自然具備產出碩、博士論文所需要的能力。
  
  然而學術期刊論文的閱讀方式和要領,迥異於大學時代讀書的經驗,卻很少有指導教授教導學生文獻回顧的方法與要領。因此,許多碩、博士生拿到學位之後,對於「何謂研究方法」依然一頭霧水,甚至對於「為何要進行文獻回顧」也說不出所以然,至於「如何才能畢業」和「什麼是好的學位論文」更是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也就是說,整個研究所生涯都是在「不知為何而戰」中度過,也不知如何自衛與進擊,完全是「不教而趨之戰」,甚至淪為指導教授接計畫與發表論文的助手、工具、廉價勞工。
  
  我希望本書可以引導碩、博士生走出上述的學術叢林,不再讓象牙塔變成虛度青春的苦牢或煉獄。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99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MB
 

書籍延伸內容

閱讀🔖我們相遇|【聯經出版50週年】參展電子書,單本85折、三本79折

會員評鑑

4.5
5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5/09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前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導讀:


做為讀過碩班和取得過博士候選人的人,在新人即將進入實驗室前,想推薦這本書,幫大家對未來的兩年(或者三年?),提前打個預防針和降低期望值。

彭教授的學位是在國外取得,且為劍橋大學標準較高,因此我會對於碩班歷程與時間表補充一些個人看法,當然因為導師才是學生的天每間實驗室一定有差異,請以直屬學長姊為主。


🌟心得


●| 研究所學什麼|✏️


研究所與大學最大的差異在取得下面三個能力

1) 主動取得專業知識

2) 閱讀與辨別力

3) 批判與創新

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不讀研究所就無法取得這三個能力,而是透過完成一篇論文的過程——文獻回顧、分析論點、選擇研究範圍、提出新觀點或關鍵進展,便可完成這三項能力訓練。

換句話說,大家對於碩班生與大學生有著不同的期望,畢竟大學生所使用的教材,幾乎都是由專家或講師編撰好由簡入深的傳授,碩班生則需要王茫茫論文中自主學習。




●|歷程與時間表|✏️


碩班開始最困難的就是閱讀論文( Paper ),有不少實驗室都有週報,要輪流報告並分析與實驗室相關的論文,通常兩個月左右要報告一篇,每學期也會有系上報告。

手頭上的實驗進展,視個別實驗室約莫一周到一個月要報告一次。



這部分網路上也有不少人會玩梗,說原本以為是寫論文的路徑是:

觀看 Overview → 辨別派別假設、優缺點、侷限 → 提出新觀點或進展。



但其實沒有那麼簡單而直線,通常而言最簡單的方式是先看學長姐的畢業論文,因為相對於期刊上要濃縮成幾頁,會有更多的空間去詳細說明他們的想法和研究理念。然後從中挑出Overview 的文章先看過有個粗淺觀念,針對其中提到的文章先找出來,看第一遍確認研究的範圍和方法,搜尋關鍵字是否有更新的文章,先全部掃過一輪。

第二次閱讀時,要能夠說出該實驗為何而作,是否有與其他論文觀點有衝突,第三次閱讀時,要帶著批判性他所引用的論文是否足以支撐他的假設,這些被引用的論文同樣要看過確認研究的範圍和方法。最終才能確認自己的論文題目與範圍。

上述的進度基本上要在碩一完成,這樣碩二才有時間做實驗跟寫論文。

實際路徑是:

觀看學長姐論文 → 調出 Overview →先看一遍各論文Introduction確認題目跟範圍 → 回去看學長姐論文 → 第二遍看各論文辨別派別假設、優缺點、侷限 → 寫一版整理筆記→ 批判性的去看各論文 → 提出新觀點或進展 → 做實驗然後滑鐵輪 → 檢討是假設出問題還是操作技巧/推翻回到第一條。





台灣的學生有一點比較幸運,通常進實驗室時都會有學長姊傳承下來的大方向,甚至剛好實驗室還有博班生能直接帶著作實驗。第一年基本上就是重複前人實驗,幫助再驗證數據正確性和熟悉器材操作。

碩二到農曆年也就是上學期結束後,應該會取得初步的結果,此時會進一步修改題目和完成計畫書 ( proposal ),導論、文獻回顧應該已經要敲定下來有個八成。

在這段時間要針對論文中的關鍵字重新搜尋,若有新的相關論文發布,要馬上閱讀並加入相關文獻,如果大撞車撞題目跟撞範圍就要大修論文內容。

有的實驗室有規定要投稿,所以此時就要完成論文,並利用接下來兩到三個月將其壓縮至十頁以下,經導師審稿後投遞。





●| 恩師與廉價勞工|✏️


雖然之前有人說我說太多學術圈的黑暗面,不過彭教授這本書的第十九章才是真正的無所畏懼,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去翻書 ,都他說的不是我說的(?



研究所基本上跟九九六福報沒有什麼區別,一天醒著的時間幾乎都在實驗室,擦出什麼愛情火花的不是新鮮事,我們一屆不滿二十人的研究所,上下兩個年級都有兩對班對,你就知道這個配對率有多高,還有博班跟碩班交往的,當然還有跟跟研究助理、博後,甚至跟教授的。

實驗室之間的關係是相當緊密的,畢竟如果剛好又是室友,你們可以一整天都不分開。



好的教授可以開小灶考前幫你補課,也有教授把學生當牛馬,即使是考試周也要榨出 Data,幫忙寫國科會計畫跟交報告,甚至寫論文跟專利都是常態,有的還要幫忙教授處理私事。

當然運氣好教授擅長申請專利,拿個五六萬專利費對學生生涯也不無小補。

好的實驗室也有幫忙申請補助,帶你出國參加研討會的。不過,當然要幫忙各種打生醫年會或化學年會也是研究生去蒐集各種優惠券和實驗室用品的好時機。




●|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


如果你問我要不要再念一次研究所或取得博士學位,我應該會拒絕,但是確實這段經歷讓我在資料辨讀、批判思考的成熟度上有所增進。

當然,規劃論文的能力也對於工作上策劃、進展追蹤與風險評估有所幫助,即便是換到完全不同的領域,能獨自找出需學習的技能也是一個成熟碩士生該具備的能力。

小說《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也有一個由科研轉戰岳父公司採購的人提出相同觀點。



郭台銘女婿曹斯杰也是由電機工程系畢業後投入採購,越來越多,具研發經驗人才開始參與實戰,也說明暨技術與行銷後,供應鏈/庫存與製程整合將成為企業們爭戰的重心。

至於如何成為一個稍微靠普點的採購,就歡迎收看我的採購人生系列。



🌟總結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和心得,對於即將進入研究所的新生來說,是一本寶貴的參考書。希望大家能夠克服研究所的各種挑戰,茁壯成長。



以上就是本周的分享,喜歡請記得追蹤跟小紅心鼓勵創作者們持續更新~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9/05
經學姐推薦,在去年暑假閱讀本書,一年後已成功畢業!
非常推薦對研究生生活迷茫(不確定自己應如何安排畢業進度)者閱讀。

第一次讀不通也不用氣餒,因為本書知識含量很高,多讀幾次就會漸漸吸收進去。

若自己的研究生進度未達本書的建議也不用灰心,越早讀對你幫助越大!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8/03
作者彭明輝是來自台灣的榮休大學教授,是兩岸被受重視教授研究方法的學者,此書的確是十分實用的研究參考指南,尤其書中的內容是針對台灣學界與現實提出許多有用的提議。全書分為十九章,旨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前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研究出一條創新的出路,比如書中提到冷戰中美國太空競賽中勝出蘇聯,是因為懂得整理現有文獻供他人參考。

首先,作者提開研究方法以往學者無法言傳的神秘面紗,研究便是尋找一個重要的學術問題,提可靠的答解,或找出更佳的解決方案。因此他認為才智、運氣與文獻閱讀是研究關鍵的一步,從過去的失敗與成功的經驗,尋覓研究的突破點。其次,彭教授認為判斷學術著作的質量有七項條件:原創性與貢獻、可靠的證據、批判的檢證、理論性系統性一致性、客觀性與可重複性、與學界對話、文體清晰。

再者,作者推廣螺旋式閱讀法,假如沒法一次便讀懂期刊論文,便要反覆重讀,力求層層遞進,在第五次閱讀或以後可以更全面掌握其內容。同時彭教授認為與其讀一篇文章,不如整體閱讀一系列的文章和回顧型著作,以問題為中心來讀,也該鳥瞰全局,一邊啟發自己另一邊檢視原則,研究便會事半功倍。

最後,作者認為在研究生階段鍛煉八個核心能力,當中最重要的是專業、思考與創新的能力,比如透過大量閱讀,分辨資訊與知識的分別。在第十七至第十九章中,作者則強調如何應用這些能力,讓研究、生產、商業結合起來,改善台灣的產業處境。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19
我想這是一本對於理工科研究所在讀什麼?研究生該做什麼?研究生該具備什麼能力?等等幾個問題進行一個詳細的介紹。如果是還在猶豫要不要讀研或研究所的新生很建議讀讀看。我讀的時候是碩零的暑假,那時候跟本不知道研究生該做什麼事,透過這本書讓我對未來有比較確切的認知。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考試用書、教科書】聯經電子書展|單本85折、三本79折|聯經出版50週年:閱讀‧我們相遇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