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 電子書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464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電子書)

  • 定價:450特價:315
  • 特價再88折:277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06日止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OKAPI 推薦

  • 廖梅璇/你的十七歲不是我的十七歲──讀《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文/廖梅璇2023年10月24日

    十七歲是一團雛鳥,撲騰著,抓搔著,渴望乘御氣流起飛,有時卻就此墜地。 每個女孩子都曾度過難以捉摸的十七歲,但每一代女孩昂揚或跌墜的姿態都不同。誠如社會學者藍佩嘉《拚教養》一書所言,台灣社會在短短數十年內,經歷劇烈的經濟、政治與文化變遷,世代的生命經驗是斷裂的。不僅父母與子女在相 more
 

內容簡介

  ★出道十年,重探初心!小說家吳曉樂以「彷彿考了四次臺大」之力寫就的重磅之作!
  ★回歸教學現場的犀利觀察,細緻重塑新世代教育的學習困局、師生互動與同儕關係。
  ★世代怎麼複製?親子如何相殺?十年後的現在,是否依然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少女拒絕羽化為蝶,只願在蛹中寂靜長眠

  「十七歲的我非常想死,這是我唯一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方法。」
  「為什麼?妳就這樣喪失了活下去的欲望?」
  「唯有這樣,我才再也不必擔心自己沒有活成某種模樣。」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少女之死,讓這所校史百年的資優女校陷入焦慮,平日精於作答的女孩們,卻無法回應一連串的死亡問句:她發生什麼事?她成績怎麼樣?她心理狀態如何?是什麼樣不值一活的日子,以至她決定縱身一躍、終止十七年的人生?師生們迫切地需要一個答案,或是消弭疑慮,或是應付媒體,又或是劃清權責好安慰自己──她的死,和我沒有關係。

  做為導師,吳依光試圖釐清少女輕生的原因,為人們,也為她自己,找出一個答案,合理、肯定,以安人心。她在少女尋常的生活中發現端倪,但也在一次次的探詢之中,反覆挖掘到自身的困境:與丈夫徒具形式的婚姻、對她一生無所不控的母親,以及當年早該毀掉的自己。

  那個自己回應她:「十七歲那年妳也非常想自殺,妳沒有做到,妳的學生做到了……。」
  「抱歉。我以為我活下來了。但我並沒有。」

專序推薦

  蔣亞妮|作家

少女心推薦

  宋尚緯|作家
  馬 欣|影評/作家
  張亦絢|小說家
  潘柏霖|人類
  簡莉穎|劇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曉樂


  居於臺中。喜歡鸚鵡。魂系遊戲玩家。
  著有《致命登入》、《我們沒有祕密》、《上流兒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目錄

推薦序:時間的鎮魂曲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曾經這世界有她
謝辭(代後記)
 
 

推薦序

時間的鎮魂曲 蔣亞妮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一場時間的遊戲,吳曉樂是從不兒戲的小說玩家,關於這本書的密碼,讓我們先從輕鬆的地方談起──比如,這是她的第六本書、第五本小說與第四部長篇,她以十年的時間從「專業」成為「職業」。她是那種一本、一本寫上去的作家,也因此她的技巧與敘事法,一次比一次更紮實純熟。自第一本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她就不曾停止進化,不只是告別了某種第一人稱「我」的說故事方法,她在《上流兒童》裡初次展現她在長篇小說與長時田野調查的能力;在《我們沒有秘密》時,又把她擅長的各種「人際關係」往深裡鑽、往惡裡寫;到了《致命登入》,她從類型、主題到主角的性別與設定一次全面翻新,挑戰升級。

  也是時間,讓吳曉樂變成了臺灣少有的、年輕的職業作家,當讀者逐漸開始習慣於她的配速、她與故事間的熟稔和信任後,這一本新作《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卻又開始了新的速度,甚至是一種新的計時方式,像是那場小說中無法回頭的倒數計時,讓時間從死亡開始。

  許多小說,經常會由一個人的結局開始細說從頭,這能讓已知引出更多未知,卻也可能讓時間變得線性和區塊化。吳曉樂當然不會滿足於此,她不被已知的時間困住,比如那一場做為故事開頭的女學生自殺事件,也不只是簡單地步步靠近,吳曉樂以做為老師的主角吳依光為她的時間之棋,迂迴、加速、再緩步地碰觸死亡:「吳依光那時並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再過三十八分鐘,她的一位學生就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因此,小說裡頭的時間,變成了分屬於不同人的有機生命,就像把時間拉進歷史與不同空間中來看,它都不可能是線性的,小說就是另一個平行與不平行都可能的時空。它有時屬於吳依光,那個受困在自己十七歲整整又一個十七年的女孩;有時它又屬於死去的十七歲女學生蘇明絢,或者是其他承受著霸凌、施加霸凌、旁觀霸凌的不同女孩,與她們的十七歲。甚至,某些時候、其他時候,它變成了我的時間,變成了讀著這本小說的「我」與我的十七歲。

  每當小說裡頭的吳依光回想起自己鬱鬱無光的青春時期,隨時都可能離開這個世界,每一天都是關竅、每一天都如此艱難的過往時,我也被抓進其中。時間的尺被吳曉樂的小說攤開,我終於讀懂了,為什麼從前慢?因為尺子短,每一個刻度都刻在心底,像用最鈍的挫刀,自己親手鑿出來的。吳依光成為了大人、成為了人師,和所有大人的抵達路徑一樣,一路狗屁倒灶,但吳曉樂寫得溫柔:「吳依光一個心軟,時針就盪了過去。她的計畫功虧一簣。吳依光就這樣長成了大人。」那些中離這個世界、暫停時間的計畫,失敗了,一閃神,就這樣成為了大人。但吳曉樂並不耽溺於到底我們有沒有成為討厭的/喜歡的/理想的大人,這道無解之題,她只是拉著其他大人們的手,指往我們做不到的地方。

  當吳依光回想著,究竟自己在蘇明絢自殺前跟她聊過什麼時,浮現的是一段跟任何死亡都無關的對話。吳依光問蘇明絢:「我也有雀斑,妳喜歡雀斑嗎?」蘇明絢想了幾秒,不無謹慎地回答:「小時候不太喜歡,現在好像都可以。」從這裡,我開始跟著回答,一步步,隨著小說飛躍的時間魔法,更新我與它的同步率。十七歲的我,也剛開始能和自己皮膚上的斑點狀胎記相處,開始理解「都可以」的深邃。都可以,不是因為不在乎,都可以,不只是沒意見,更多時候的「都可以」,是因為終於明白其實我們無能為力。人不能選擇天生的美醜、父母,甚至很多時候也不能選擇志願、不能選擇喜歡與否,既然如此,其他事也就都可以吧、都可以了……吳依光的尺,早已不是一公分、一公釐的刻度了,就像她也不再只是學生與女兒,更得思考怎麼做為一個老師、母親、妻子與大人,吳依光曾經是學生,如今是老師,也因此:「每一年,她都感受得到,老師吳依光,正在影響學生吳依光的認知」。尺不只變了長短,甚至改了單位,時間做為數字的一種,開始比不上收入、成績、業績其他數字了。

  藉由死亡開始的,不只是回溯,更是一場吳依光(或者我們)做為大人,如何找回與從前自己同步率的過程,是酒醉後的回魂酒、是揉開瘀血必經的痛。吳曉樂不只擅長從「沒有」映照「有」、從「不是」談「是」、不喜歡裡頭藏喜歡;她同樣嫻熟於從主角輻射出更多人物,將關係拉闊、將時間拉遠、將人物擴編,卻從未有事物從她的小說之網中逃逸,她不急不徐地在十六萬字的長篇中,說好每一個人的故事,惟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所有女孩的抵達之謎。

  這本十年出道之作,像是重返最初出發的廣場,如同吳依光打趣說著從來讀不完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一般,普魯斯特如是、吳曉樂與每個寫作者亦如此。那一個出發的理由,不管是憂慮或憂愁,總指向最後想抵達的謎底,藏在時間後面、永遠無法明說的──最初的書寫動能。一如義大利超現實主義流派畫家奇里訶(Giorgio de Chirico)的「Metaphysical Town Square」(形而上的城市廣場)系列作品,《抵達之謎》這幅畫作的廣場後頭,為何藏有船桅?是誰在船上?只有作者知曉。

  藉由死亡回到出發之處的人,不只吳依光,更是吳曉樂。也得經由死亡才能將某些時間暫停,升學的倒數計時、長大成人的滴答聲、分崩離析的情感真相,全都得為它停下。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路上,可能都曾或近或遠的聽說與看見,「某個同學死掉了」,吳曉樂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開始,每一本小說,都試圖書寫社會的不同角落,其實全是她從不同方位看向世界的嘗試,因此她小說中的每一場死亡,都不是為了殺與恨、解謎與推理,而是為了更好的活下去,如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裡每一個人生命中離開、死掉的同學們,他們被一一點名,不帶責難。這些名字提醒了活下來的人們,不要忘記所有感受,即使我們沒有死去、我們沒有完成……比如曾經的學運與社運現場、愛錯又愛慘的對象,那些我們忘記了的十七歲、十八歲與成長歲月,她全替我們記下了。十年之後,吳曉樂用全新的故事,更加精準的作答自己十年前留下的問題:「為了什麼而寫?」

  她的死亡與提醒,從來不是情勒,而是告白。

  告白、告解與告別,總是三位一體,就像小說除了現實與虛構外,更提供了人們另一種丈量世界的方式。吳曉樂透過她筆下那些只談現實成就與值不值得的角色們,輕易地引我們開始思考「世界的大小」。吳依光與家人清晨六點半就起床等待第一志願放榜的那天,被延伸成了永恆,人生永遠有無止盡的榜單與落榜,如同小說中所寫下的:「每個小孩自懂事起,就在撰寫『父母使用手冊』。」生命的課題與待辦事項,正是每個人相似卻都不同的故事。許多我們說不出的生命故事,吳曉樂總能以小說提供慧解,或許是因為,她的生命中也曾以某些不可承受之輕,既痛也重地兌換了另一把尺,為讀者丈量出另一種世界。

  而那一個最初的故事、那一個值得不斷重寫、複寫與改寫的故事,說來簡單,不過是關於永恆的少女與少男們,那些十七歲出門遠行未歸的無光靈魂。面對成長時四散在世界的三魂七魄,吳曉樂以真實的時間獻祭,一字一字、一本一本地寫著,沒有抵達就是謎底,她堅定地以小說鎮魂。

  如此耕耘、如此交換,或許才能在故事間開出一點時間的孔隙,就像吳依光為了抽離某個時空背景下,玩的時間遊戲:「看著牆壁上的石英鐘,吳依光玩起『默數六十秒』的遊戲,分針一指到十二,她低下頭,數數,一、二、三,數到六十,她抬眼,分針在十一又多三格,她快了兩秒。」沒有人壓準的終極密碼,或許並不是因為失準與時差,也許每個人都有專屬自己世界的時間,就像我,就像吳依光。

  讀完這本小說,(我與)吳依光才終於能從十七歲回神,死亡從來不限於生理,時間終於再次往前走了。這一次,無所謂有沒有抵達,感謝有些時間,從來就不需要正確的方向。

後記

謝辭(代後記)


  首先,我要感謝「少女們」,謝謝妳們在過去三年,不厭其煩地回答我一堆問題,為了妳們,我有更認真地使用Instagram(但最近又荒廢了)。我不能保證,我比之前更理解妳們,但,不理解的部分似乎是少了那麼一些。

  再來,謝謝黃老師與高老師,沒有妳們詳實、耐心地介紹跟解釋,書中的校園世界必然會失色許多。

  陳育萱,妳給予了不能夠再更珍貴的意見,認識妳,是我的榮幸。

  孫中文,你對這個故事的迴響與喜歡,支撐了我無數個寂寞的日子,我很感激這本書的編輯是你。

  顏一立,十年了,你還在我身邊,除了「奇蹟」還有什麼可以形容?

  張晁銘,你在我懷疑自己時,以一張明信片把我喚了回來,說不定你才是那個文字有魔力的人。

  蔣亞妮,楊隸亞,謝謝妳們在寫作與寫作之外,都支持著我,我對妳們的愛難以言喻。

  謝謝裴偉跟董成瑜,伯樂比千里馬更難得,這件事我始終不曾忘記。

  最後,謝謝我的母親,以及我的伴侶,你們從來不吝讓我知道,我僅僅只是存在,就足以讓你們感到幸福與快樂。如果沒有這件事,我絕對寫不出這樣的一本書。

  也對所有的「你們」獻上祝福與感謝。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29620
  • EISBN:978626722963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MB

會員評鑑

5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4/19
女兒捧著這本書跟我說:「媽媽,這個女生前面沒有路了。」

我心頭一驚,沒想到尚不識字的她竟然能單憑封面就能理解到這本書名所傳達的意思。

我試著回答:「可是媽媽覺得前面很可能也有階梯耶!」

女兒用肯定的語氣跟我說:「前面沒有階梯,真的沒有路了。」

或許,這一段話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呈現這本小說的部分樣貌。當大人們對於孩子的煩惱表示不屑一顧之時,很可能又更把他們推向絕望的深淵,直到他們到了另一個世界,仍然不被周遭的人所理解與諒解。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這部小說講述的便是那些無聲的少女,她們打從一出生就非自願,還必須猶如寄人籬下般地依循著父母所安排的道路,也讓她們不得不開始練習隱藏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因為她們知道終究無法抵抗父母的任何決定,連感受都必須是適切且被允許的。

這些父母很可能會告訴子女:「你已經很幸福了。」但幸福的定義又是什麼呢?是享有物質生活,還是可以自在表達內心的需求與感受,並且同時能被接納與包容?如果非得要選擇,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吧?

作者吳曉樂帶領讀者去思考我們的文化為何賦予父母如此大的權力?也對於「忍耐」是種美德提出強烈的質疑,過去有個說法是「吃苦當作吃補」是符合人性的嗎?抑或是權力者的一種自圓其說呢?

這部小說特別的是過去我們總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壓迫下一代,肯定他自己也曾經有過創傷或被害經驗,但吳曉樂並沒有把角色形塑成我們所認知的既定樣貌,或許也是想要凸顯很多事情並不一定能找出原因,就如同許多人明明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但依舊做出令人難以費解的事情一樣,那種無法咎責的殘酷現實確實令人感到疑惑與不快,但我想這是更貼近真實世界的樣貌吧?

每個人在自己的角色中都有困境存在,而這部小說從親子、師生、世代等不同層面去切入剖析,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回那個渴望自在的美好願景,並且在旁人都自顧不暇的情況中還能安然保有自己。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3/24
劇透警告

青春的倖存者

故事始於一位名校女高中生跳樓輕生,主角吳依光是她的班導師。做為一位老師,吳依光認為自己有責任對學生的死調查真相,除了試圖撫平班上的其他女孩的傷痕與恐懼,更重要的是,為她自己的人生找出一個答案。十七歲的吳依光曾經也想過從高樓一躍而下,如今,三十五歲的她,在自殺的學生蘇明絢身上,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那個痛苦、掙扎、寂寞、無力的十七歲少女。

這是我讀的第二本吳曉樂的小說,作者對於少女的幽微心境與青春苦澀的掌握度依舊讓人驚豔,讀著這本書時常常有種過於真實的駭人感襲來,吳依光的母親對孩子強烈的控制慾、亟欲掌握自己的人生而奮力掙扎反抗的高中生、曾經掠過腦中的輕生念頭--那個在高壓教育的家庭中,唯一可以拿回生命主導權的方式等,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聽過不只一次類似的故事,甚至有些在孩提時期受到的家庭壓力與創傷,成年後依然以某種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引導著人生的方向,「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十七歲的吳依光,那個想要離開這個世界的計畫,終究是失敗了,她就這樣活成了大人,做著一份自己並不特別喜歡的工作、和自己並不特別喜歡的人組成家庭、過著不特別好也不特別壞的人生。曾經,她也想過反抗母親的權威,拒絕母親為她安排的求學道路,和母親最瞧不起的那種人上床、戀愛,做一份母親看不起的工作,想要證明自己的選擇不遜於母親,然而最終換來自己傷痕累累與母親的嘲諷奚落。終究是失敗了,當她意識到無論自己做什麼,在母親眼中始終不合格、甚至看來可悲,她意識到自己就像個戲偶,只是母親的傀儡,她自己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活成母親最想要的樣子,她放棄了,「無論如何,你反抗過。你終於認清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死去的女孩,將所有的憂傷、痛苦、寂寞、秘密全部埋葬在十七歲,究竟她為什麼尋死,或許永遠也找不到真相了。但是吳依光活了下來,她還有機會,與過去的自己和解,那個滿身是傷,卻終究化蛹為蝶的自己抵達了;過去的三十幾年,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是從三十五歲的現在開始,拿回自己的生命主導權,到了八十幾歲即將死亡時,人生中做自己的時間比為別人而活的時間更多,或許能夠彌補一些遺憾吧。

更多書評,請搜尋「方格子 Nga的書櫃」,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0/25
《平安抵達終點》

初次看到《那些少女沒有抵達》的書名時,我心裡一沉。看到書名,我直覺猜想到這書裡寫的,應該是少女結束自己生命的故事。作者吳曉樂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她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談的就是親子間的關係。我猜想這本書應該也會大量觸及這方面的議題,也確信她的文筆在經過多年磨練後會變得更鋒利,但我很害怕閱讀這麼沉重的小說。

從很小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是一個很怕死的人。或者說,我應該是比同齡的孩子更早就開始思考「死亡」或「自我意識消滅」這件事。

約莫還沒上小學的年齡,我已經注意到「我」或「自我意識」(雖然當時還不懂得這個名詞)這回事。我知道,這個世界之所以對我有意義,是因為有「我」這個人存在。如果我不在了,這個世界還是會繼續存在、地球也會繼續轉動,但那一切的一切,對我而言完全毫無意義。因為,我再也無法感受、無法體會、無法經驗。我問過父母,「死亡是怎麼回事?」他們說,死亡就像睡著了。但我知道,不是的。睡著的人,第二天一早,還是會醒來。但死亡的人,就是死了,再也不會活過來了。這世界再怎麼樣的花團錦簇,再怎麼樣的繽紛燦爛,都再也與我無關了。

我沒有辦法想像一個沒有「我」存在的世界,也沒有辦法想像魂飛魄散是怎麼一回事。我覺得死亡就是一條無盡的黑暗之路,又像是個黑洞(雖然當時還不懂得這個名詞),一陷進去之後,就再也不可能爬得出來。我非常害怕。想著想著,我會覺得有一股寒意從脊樑骨下方沿著背脊一路向上竄,我會恐懼到發抖,我甚至會嚇到流淚,我會因為太過畏懼而無法再思考下去。

這種對於死亡的恐懼,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它一直深藏在我心裡,時不時就偷偷跑出來,再嚇我一嚇,直到如今。

但長大之後,我除了還很很怕死之外,對於死亡這件事,我更有著強烈的不甘心。雖然,我在臉書上看到笑話:「怕什麼?我們生下來之後,本來就沒打算活著回去!」雖然,我從書上看到名句:「從長遠來說,人都會死!」但我就是不甘心。

如果,人一出生,就是按下了倒數計時的碼錶,你每過的一分一秒,都是你生命的流逝,想到你根本無法暫停生命的碼錶,你的每一次發呆、每一次的無所事事,都是對生命的褻瀆,這樣的人生不是太恐怖了?

但有時,我又會想,如果每個人都不能免於死亡,那麼,人生在世,所為何來?你哭、你笑、你功成名就、你窮苦潦倒、你孜孜不倦、你因循苟且,那又如何?生命的終點都是死亡,在人生旅途中所汲取到的任何一切,最後都會成為過往雲煙,那麼,人生在世,為什麼還要辛苦掙扎?為什麼還要為難自己?為什麼不盡情享樂?畢竟,人生苦短。就算再長,還是短暫。

雖然很怕死,但還是一路顛顛簸簸的活到了現在。我活著,但身旁的人卻一個一個陸陸續續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像是跟我搭著同一輛公車的乘客,到站了,就下車了。看到他們的離開,有時,我更迷惑了。我很想問他們,死後的世界,是不是真的是一片虛無?是不是真的就是個黑洞(現在我已經懂得這個名詞了)?我想問,但沒人能回答。

就像吳曉樂在《那些少女沒有抵達》這本書中所塑造的主角吳依光老師一樣,她在17歲那年,曾經有強烈的念頭想要尋死,但陰錯陽差,她沒有死成,活了下來。等到她活到第二個17年時,一個17歲的高中女生蘇明絢卻跳樓自殺了。要說,蘇明絢替吳依光完成了她當年所沒完成的事嗎?吳依光當年想自殺,有她的想法和理由,但蘇明絢呢?吳依光在差點結束自己生命前,因為梅姨的來訪,而讓她打消了行動,但她之後繼續成長的17年,真的值嗎?蘇明絢死前,和朋友打個照面,兩人的目光錯身而過,那樣的錯身,沒有成為終止她死亡的機緣,所以,她的人生永遠停留在17歲。如果有機會讓蘇明絢重新選擇,她還是會選擇從校園的最高層往下跳嗎?

我如此畏懼死亡,害怕自我意識的消亡,所以無法想像自殺是怎麼一回事。但我身邊不乏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朋友,他們告訴我,疾病發作時,就像是陷溺在水下般的痛苦,對他們而言,死亡,就是水線。能浮到水線,都比陷在水下好。

「死亡,就是結束痛苦。」朋友說。

這一句話,在《那些少女沒有抵達》裡,我也同樣看見。我瞪著這一句,良久,腦中一直浮現朋友說話時的神情。

但陰與陽,就是兩個世界。活著的人,不斷去思考,為什麼有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生命中遇到了哪些過不去的關卡?我們可能會很努力的去尋找任何蛛絲馬跡,想要找出答案,但能證實答案正不正確的那個人,卻再也不可能回應我們。我們尋找的答案,最後變成只是拿來安慰自己,「不是我!不是我害的…」,我們其實只想靠著這樣的答案來饒恕自己。

我也常想著「生無可戀」這句成語。

為什麼會有人覺得人生乏味?再無值得留戀之處?我很怕死,所以我很想要努力的活著,我太留戀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了。但我看到書中那句「世界太美了,可惜不值得」,我卻受到強烈的衝擊。那是要處在什麼樣的失望與失落,才會產生這種全然的放棄?

那不是一種窒息,而是了無生趣。

我原本以為吳依光在17歲那年應該是要窒息而死的。

因為她媽媽太強大的控制慾、太干預她的人生,她應該要有陷入重重牢籠無法脫身的窒息感。但相反的,這些控制卻讓她失去了對人生、對世界的感受,覺得再怎麼努力都還是達不到母親的標準,所以寧願選擇放棄。這樣的心態轉變其實更可怕。因為,溺水的人還會掙扎求生,窒息時還會想要努力呼吸,會選擇放棄時是完全的放下,再不抵抗,只會沉入深淵。

要怎麼去救回她?

回想起自己。我的人生,當然不是一路順暢,其間,也曾經歷過非常嚴重的打擊與挫折。在我心情陷落到最低谷的時候,一位朋友安慰我:「時間會幫助你的!」靠著這句話,我重新站起來。日後,每逢我遇到差點過不去的困境時,我就會拿這句話來鼓勵自己。

真的是如此。當一路走來之後,如果回頭望望,過去那段路,經歷了那麼多的苦痛,但咬牙撐過後,時間真的會帶著你往前走。傷口不一定撫得平,但時過境遷,過往那些看起來嚴重得不得了的大事,似乎也就雲淡風輕,再也沒有那麼過不去了。

所以,在蘇明絢決定要跳樓前,那位與她目光錯身而過的朋友如果一把抱住她,她的人生是不是就有可能完全不同?當她也活到吳依光這般年紀時,再回頭看看自己的17歲,會不會覺得只是一段像輕煙般的往事?

蘇明絢沒有遇到她的梅姨,沒有改變她的命運。這是幸?還是不幸?

但活到35歲的吳依光,就一定人生精彩?

活著的人,就得承受痛苦。吳依光在17歲那年沒死成,她繼續活了下來,生命的故事寫了一頁又一頁,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人,種種的酸甜苦辣構成了她的人生。不一定好,也不一定壞,但,這就是人生。

我還是很怕死,但也因此很熱愛生命。我總覺得,只要活著,就有盼望。不管生命中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事、物,都是驚喜。在人生旅途提早下車的人,就錯過了之後的這些風景,再怎麼想,都覺得可惜。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抵達終點。

不要放棄。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9/01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吳曉樂

距離她的第一本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本新書橫跨十年,十年的時間足夠積累或說切換看待世界的視角。不過,她依然堅持從孩子的角度發聲,只是孩子長成大人了,卻依然需要從第一次絕望反叛的17歲,足足再一次的17年時光,才能熬煮出生命的這句叩問:

「若與十七歲的自己相見,她要如何賠罪,說,抱歉,我以為我活下來了。但我並沒有。」

這本小說寫盡了一個女兒如何地想掙脫以愛為名的桎梏,或親近她所孺慕以敢於反叛為名的同學,或者有助於她成長為自由的靈魂;或找到可與她並駕齊驅的好男孩,彼此以成績搭建的鷹架,以為終可以蓋成一座抵禦母愛的堡壘;但無論哪一個,都生生地折煞在母親掌控的手裡,以極為難堪的方式讓她知道反抗無效。

她從17歲企圖自盡未果後的每一步,都是破蛹後的企圖振翅,在羽翼尚未完全舒展開來以前,已然注定成不了人間的蝴蝶,彷若又一件失敗的未完成品,在人間只是企圖活著,卻已然心死。就像小說裡的吳依光,即使擁有看來不錯的工作,伴侶,都只若魁儡般演繹母親眼中看來仍有救的人生,畢竟母親最擅長風險控管。

及至一個年輕的女孩,在毫無異兆的情況下,在學校跳樓自殺,這個事件完全撤改了她的生命軌跡,她看著自己的學生在她這個年紀完成了當年她的未竟之舉,一路的調查,她其實在反芻自己的人生。她怎麼把自己活成一個渴望愛,卻沒有人給的起她想要的愛的人生,於是,本應該活活潑潑的生命,就這樣成了線上的罐頭產品,她不必突出,她只要配合母親的包裝,陳列上架就行。

但是,她身為老師,一個名校畢業的學姊老師,是如何面對班上霸凌事件無力可施,面對學生自殺無察,她過不去的,是台下炙熱的靈魂,渴望大人給出示範的目光,那些都是年輕自己的化身,她癱軟的,竟是虛長學生那麼多歲,依然把自己活成一個最無聊的版本啊!

小說寫到最後,尤其是與她人生經歷相仿的母親的妹妹(梅姨)來找她那一段,其實我有點害怕十年後的吳曉樂會給我一個芭樂的結局,類似從梅姨口中知曉母親的用心,一個當年也如吳依光般被母親荼毒掌控的阿姨,為此遠逃至美國。梅姨企圖當說客,嘗試緩和已然緊繃到終要斷線的母女之情。好險吳曉樂沒有,我很慶幸這十年裡,她讓故事的主角擁有從貓眼看待外境,讓那個企圖繼續伸入的魔爪,停在門外。

我喜歡吳曉樂書裡的這一段,

「每一次我們互相說『我理解你的感受』,我們並非在敘述事實,而是在『許願』。生命的獨特在於,我窮盡一切,也無法理解你,只能接近。」

說的多好,任何時候都是如此,每個人的生命,遭遇的故事都不同,在我們能拍拍對方的肩膀給予安撫時,我們只能許願靠近對方一點,讓對方覺得有伴,不感覺孤身一人的絕境無依。

小說封面訴說的,是少女看著滿世界爭奇鬥艷的蝴蝶飛舞,褪下封面只留赤裸的書衣,設計是成群的蝶蛹。少女沒有抵達的,是成蝶的渴望呢?亦或是蓄積破蛹的奮力呢?封底卻道盡一切,「少女拒絕羽化為蝶,只願在蛹中寂靜長眠。」多麼慨嘆啊!
展開
 

贈品訊息

載入中...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