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照顧展

排序依

商品清單共有1130

經學研究論叢(19)

經學研究論叢(19)

本《論叢》刊載經學及相關學術思想的論文。本輯收入「經學總論」,「《尚書》、《詩經》、《禮學》研究」,「經學文獻」,「出土文獻」等論文十餘篇。另有經學人物訪談、學術會議、出版資訊等相關報導,是...more

不要叫我名嘴:電視新聞評論員的職業生涯與工作型態研究

不要叫我名嘴:電視新聞評論員的職業生涯與工作型態研究

綜合名嘴們在訪談中所言,平面媒體沒落而電視成為強勢媒體,談話性節目製作成本較低且滿足觀眾對新聞事件內幕或評論性資的需求,以及台灣社會幾乎年年選舉或接連發生重大治安或貪瀆事件,可以說是促成談話...more

漢語語言學

漢語語言學

全書分「概述」、「文字學」、「聲韻學」、「語法學」四個重要部分。以最淺白的口語形式敘述,只消概覽書首的「目錄」,便可掌握綱領,接觸到最精要的深髓了。雖然內容也牽涉到了一些古代的資料,但目的是...more

從羅近溪「一陽之氣」到李贄、湯顯祖文藝思想:以中國氣論為研究進路看古典文論

從羅近溪「一陽之氣」到李贄、湯顯祖文藝思想:以中國氣論為研究進路看古典文論

本書乃以羅近溪「一陽之氣」思想與李贄、湯顯祖文藝理論關係為題,藉由(一)羅近溪「一陽之氣」思想及其相關議題(二)從羅近溪「一陽之氣」到李贄的文藝思想(三)從羅近溪「一陽之氣」到湯顯祖的文藝思想三章...more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道家因其價值根據的超越性,常被認定不可能對世界的客觀秩序做出安排。故一般理解道家之「道」,主要都從「主觀境界」面入手,認為道只有「轉化價值」的作用,而不可能對現實世界有任何建制改造:這樣的判...more

杭州聲華:以張鎡家族、姜夔、周密之詞為探討核心

杭州聲華:以張鎡家族、姜夔、周密之詞為探討核心

南宋,一個在經濟文化表現極為璀璨多麗的朝代,它以絕別於任何時代的優雅氣質創造歷史,為世界文明植下一個具有詩意性的文化型範,此一型範的精華表現,容納在江浙區域的都城杭州。 詞,精粹深醇且豐富...more

認識新儒家: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文化哲學

認識新儒家: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文化哲學

本書詮釋現代新儒家梁漱溟、張君勱、賀麟、方東美、唐君毅等先生的文化哲學,既提要鉤玄地闡述各先生的見解,又有作者個人之評論。書中圍繞東方與西方文化之精神價值這一核心問題,結合當代人類文化之現實...more

牟宗三前後: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史論

牟宗三前後: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史論

本書旨在以牟宗三做為視點,向前追溯梁漱溟、馬一浮、熊十力,繼之論述唐君毅、牟宗三及徐復觀,進而指出在牟宗三之後,應開啟一有別於當代「新儒學」之「後新儒學」。此一大轉向是從「心性修養」轉向「社...more

意義世界的生成

意義世界的生成

以本然對象與人化存在的分化為歷史前提,成己與成物既以意義和意義世界的生成為指向,又構成了意義發生和形成的現實之源。作為意義世界生成的現實過程,成己與成物一方面本於內在的人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more

檀園集【POD】

檀園集【POD】

李流芳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文學家,以詩歌和小品聞名於世。天啟、崇禎年間,文壇上正是竟陵之氣方盛,公安之餘波未絕之時。李流芳詩文既不同於以復古求革新的李攀龍等「後七子」,也有別於神秘晦澀的鐘惺等人...more

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

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

觀人與體貌的品評和鑑賞牽涉複雜的文化脈絡、觀看角度、詮釋視域……等問題,並透過觀看和品評進一步型塑自我認同與體驗。不同時代、風土、政治社會背景、文化脈絡、社會階層、性別……均可能對體貌之美好、醜...more

道家詮釋學與純粹力動現象學

道家詮釋學與純粹力動現象學

本書是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與哲學研究所所開設的課程的現場的錄音記錄,探討先秦道家哲學與作者近年提出的純粹力動現象學。全書著眼於四個主題:一是道家的終極觀念如道、無、無為、逍遙與純粹力動觀念...more

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

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

二十一世紀初期,古典文學研究的重點顯然是整合與跨界,因為角度多元,必須進行「文學」內外跨界的理解,而跨越界線之後,才有更豐富具體的傳統與當代的整合。臺灣大學中文系十數位同仁,合作推動以「文學...more

中國哲學史(上)

中國哲學史(上)

本書依循當代新儒家所開顯的思想價與義理規路,貫穿數千年的思想腳步,一程一程走下來。全書上下二冊,分五卷共三十七章。作者將中國哲學史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秦時期,可視為「中國文化原初形態的...more

中國哲學史(下)

中國哲學史(下)

本書依循當代新儒家所開顯的思想價與義理規路,貫穿數千年的思想腳步,一程一程走下來。全書上下二冊,分五卷共三十七章。作者將中國哲學史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秦時期,可視為「中國文化原初形態的...more

音韻闡微之校證與閩南語之音讀《附:閩南語聲韻學摘錄》

音韻闡微之校證與閩南語之音讀《附:閩南語聲韻學摘錄》

《音韻闡微》一書,係清康熙時李光地、王蘭生等奉敕編纂之漢語聲韻學官式典籍,全書共收一萬六千餘個漢字,依其收音分別隸屬《平水韻》一○六個韻部。該書兼具等韻類韻書之功能,於每字之開合、洪細、清濁...more

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

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

傳統儒家倫理學將婚姻定義為人倫之始,但男女婚姻的結合,不只是研究家族結構、社會制度、倫理道德、禮教功能、兩性問題、民俗……所關注的焦點,其更為深刻而基礎的向度乃在古宗教將婚姻視為宇宙中二種力量...more

漢語常用假設連詞演變研究:兼論虛詞假借說(POD)

漢語常用假設連詞演變研究:兼論虛詞假借說(POD)

《漢語常用假設連詞演變研究—兼論虛詞假借說》從假借∕通假、語法化、邏輯、認知等觀點,結合語法、語義與語用三向度,闡述漢語常用的十組假設連詞的形成與發展。本書第三章至第八章為微觀與中觀的個案考察...more

全球化中儒家德育的資源

全球化中儒家德育的資源

本文集連附錄共集合了十二篇論文。雖然各篇獨立成章,但皆不離發揮儒學義理,有一中心思想貫串其中。包括扼要闡釋儒家價值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與理論系統,可以通過下學而上達,從切近的經驗反省而建立...more

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1912-1949

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1912-1949

合作制度是19世紀中葉西歐社會改革論者,為求改善不公正的經濟狀況,所擬創的理想經濟形式。這個烏托邦式的理想,在屢次實驗失敗之後,轉化落實成為民間自由結社的互助性小型經濟社團,從英、法、德等國向...more

明代前期楚辭學史論

明代前期楚辭學史論

明代前期近一百四十年間,道學獨大,君主獨裁,復古思想統治了學術界,楚辭研究頗現沈寂。本書嘗試填補明代楚辭學及文學研究的一處空白,就明代前期臺閣文風、吳中文化與楚辭學之間的影響作整體之觀照後,...more

佛教的當代判釋

佛教的當代判釋

本書作者積四十餘年的佛學研究功力,以十一分判來判釋全體佛法。 其內容綱領如下:1.「拾邊中道」判釋釋迦牟尼與《阿含經》思想,是所謂原始佛教。2.「法有我無」判釋小乘的說一切有部、經量部的實在論...more

韓柳文新探續編

韓柳文新探續編

本書作者曾撰有《韓柳文新探》一書,此書則為其續編,收集論文十篇,所探討之重點,如韓柳作品之比較,段文昌重撰〈平淮西碑〉與韓愈原作之異同,柳宗元「亭池記」與「祠廟記」之探究,韓柳作品對後世古文...more

中國歷代才媛詩選

中國歷代才媛詩選

十六世紀下半葉,明代文人率先揭開才女詩文挖掘沈埋、搶救散逝的補遺工程,田藝蘅《詩女史》誠為典範。明季鍾惺《名媛詩歸》繼承田氏「頌詩、知人、論世」的編選方針,又獨出其詩評家的閱讀策略,展示了十...more

屈萬里先生年譜

屈萬里先生年譜

屈萬里先生(1907-1979),字翼鵬,山東省魚臺縣人。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中文研究所所長,國立中央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館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並曾應聘赴美國普林斯敦高深研究...more

詩禪.狂禪.女禪:中國禪宗文學與文化探論

詩禪.狂禪.女禪:中國禪宗文學與文化探論

本書是禪宗與中國文化交互激盪所產生的文學成果和文化現象的一個側面觀察和分析,主要聚焦於三種禪門類型人物─詩僧、狂僧和禪婆,討論的範疇包含詩歌和僧傳兩種文學體製。 詩歌方面,藉由對八指頭陀苦吟...more

越南漢文小說叢刊 第一輯(全7冊)

越南漢文小說叢刊 第一輯(全7冊)

以漢文字為書寫工具的地區,稱為漢文化區,漢文化區以中國漢文化為主流,但亦應包括朝鮮、越南、日本、琉球等地區。長久以來,這些國家以漢字為表達工具,創作了大量的漢文作品,與中國相對而言,可稱為域...more

放聲集(第1輯)台灣民權與人權

放聲集(第1輯)台灣民權與人權

本書為《放聲集》的第一輯,共輯錄三十八篇文章,專寫一九七○年代台灣的民權與人權問題。作者以其冷靜的分析、精闢的見解,援引古今,仗義執言,發為讜論,洵為知識分子的極致表現。書中內容論述四個比較...more

文心雕龍文藝哲學新論

文心雕龍文藝哲學新論

成書於一千五百年前的《文心雕龍》曾被魯迅推崇為「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里士多德之《詩學》。」魯迅的話擲地有聲地標榜了《文心雕龍》的價值,說它既在東方的文壇上享有獨步群倫的卓越地位,...more

轉譯現代性:1960-70年代台灣現代詩場域中的現代性想像與重估

轉譯現代性:1960-70年代台灣現代詩場域中的現代性想像與重估

本書在微觀「現代性話語」在1960-1970年代間,如何發生細膩的轉型。1960年代漸次成為現代詩文體核心知識的「現代主義」,在1960年代中末漸開始對西方現代性話語進行「轉譯」。然而,這樣對現代性的中國轉...more

中道佛性詮釋學:天台與中觀

中道佛性詮釋學:天台與中觀

對於天台學,特別是智顗的那一套圓融的義理與實踐,日本和歐美學界通常都以三觀、三諦的三體結構(threefold-pattern)來說。作者另闢蹊徑,以佛性來說,而且追源到中道佛性觀念。其文獻學與哲學的依據是智...more

童話背後的歷史:西方童話與中國社會(1900-1937)

童話背後的歷史:西方童話與中國社會(1900-1937)

提起童話,人們自然會想起那些耳熟能詳的《灰姑娘》、《美人魚》、《快樂王子》等神奇故事,但往往只是將其視作講給兒童聽的催眠故事。童話與社會歷史,童話與文化政治的關係,少有人注意。童話是歷史縫隙...more

生活世界與經典解釋:方苞經學研究

生活世界與經典解釋:方苞經學研究

方苞選擇朱子之學,是從晚明諸遺老心性之學的內在世界,返回到經世之學的外在世界,這一關鍵就是禮,借禮以重建合理的社會。本書本此析論,並據以開展全書的結構。試圖從經典意義、學術立場、存在感受說明...more

明清家將小說研究

明清家將小說研究

本書把「明清家將小說」視為一組整體的研究對象,以其「文意並拙,然盛行里巷」之存在意義為問題意識,藉由「價值論」(value theory)的觀點釐清其「世代累積成書」和「明清時期盛行」兩大發展特色。而在實...more

外交與砲艦的迷思:1920年代前期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與列強的因應之道

外交與砲艦的迷思:1920年代前期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與列強的因應之道

以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為出發點,省思一九二0年代前期的中外關係與外交,或許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歷史面向。輪船航行安全問題涉及的,除了外國人入侵長江上游、攘奪利權,對四川百姓原有生活造成衝擊外,...more

中國知識青年題材小說研究:從文革時期到90年代

中國知識青年題材小說研究:從文革時期到90年代

這可以說是一本知青小說史,其考察的物件為從文革時期至90年代四十年間出現的知青題材小說。該書通過對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細緻分析,在人物、情節構造上進行類型化的歸納,試圖清理出知青小說基本的敘述模型...more

經學研究論叢(18)

經學研究論叢(18)

本《論叢》刊載經學及相關學術思想的論文。本輯收入「羅倬漢教授專輯」,經學總論,《尚書》、《詩經》、《禮學》、《春秋三傳》、《論語》研究,經學文獻、出土文獻等論文十餘篇。另有經學人物訪談、考察...more

台日學者論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

台日學者論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

本書收錄2006年8月台灣大學與北海道大學合辦的「東亞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學術研討會」十三篇論文,分為三個範疇,分別是「經典、語言與概念」、「經典詮釋問題與方法」、「經典、思想與宗教」。此書的出...more

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

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

老師為什麼要教歷史?學生為什麼要讀歷史?學校為什麼要有歷史科?歷史要教什麼?歷史課要學什麼?──許多人面對「歷史」時,心中不免存有這些疑問。也有許多地區國家,因為這些疑問,引發社會的爭議、衝突。 ...more

學術與經世:唐君毅的歷史哲學及其終極關懷

學術與經世:唐君毅的歷史哲學及其終極關懷

唐君毅先生是哲學家、哲學史家。但先生最關注的倒不是哲學問題,而是民族、社會、文化的大問題。晚年所撰〈上下與天地同流〉一文中,先生即嘗說:「我個人最關懷的,既不是純哲學的研究,也不是中國哲學的...more

日本京都中國學與東亞文化(平)

日本京都中國學與東亞文化(平)

狩野直喜與內藤湖南是京都中國學的二祖,以和世界漢學同步共趨為指標,參酌清朝考證學和西歐漢學實證而結實古典文獻主義,開拓清朝學術和戲曲小說的新領域研究。弟子武內義雄樹立中國思想史學,吉川幸次郎...more

六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

六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

過去學界多認為六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的崛起,是美援的強勢推銷,而台灣作家扮演著被動接受,並如實鼓吹、複製的角色。解嚴以後,在追求主體重建的台灣文學研究中,本書重新反思現階段關於台灣文學∕藝術現代...more

台灣記事六十年

台灣記事六十年

本書內容係中英文的大事記體例,涵蓋自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一月一日起,到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底為止期間的各類事件,為中華民國歷史的一部分。本書並列舉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數項重大歷史事件,尤...more

宋代老子學詮解的義理向度

宋代老子學詮解的義理向度

《老子》一書是歷代被注解箋釋最多的著作之一,解讀它的文字份量遠遠超過它的文本自身,通過一代代學人的再詮釋,使得老子思想不斷地活化與重生。因此,注重歷代學者對《老子》的闡釋發揮,展開斷代式的專...more

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

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

本書在現代漢詩的特殊脈絡下,著重考察一種非本質性與非永恆性的美學向度。詩意是一種政治,具有繁複的生產機制與轉換潛能。負面情境、污濁的辭與物、各種奇姿變態都可以導致華美的震顫。詩人其實無法從身...more

從秋瑾到蔡珠兒:近現代知識女性的文學表現

從秋瑾到蔡珠兒:近現代知識女性的文學表現

晚近以來,對於女性於文學史上晦暗不彰的身影,大多能夠予以正視,並進行質量豐厚的研究。尤其是世紀變局的近代(晚清)以來,一群受過良好教養的閨閣女子,逐漸走出傳統所加諸的視野侷限,開始積極的閱讀、...more

南沙風雲:南沙群島問題的研判與分析(平)

南沙風雲:南沙群島問題的研判與分析(平)

南海諸群島的爭端,多年來眾所周知,不僅迄今尚未解決,而且隨著歲月的增長而更形複雜。本書為了在眾多南轅北轍的觀點中獲得一個正解,首從南海諸群島的背景資料中諸如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國際法則、國際...more

經學研究論叢(17)

經學研究論叢(17)

本《論叢》刊載經學及相關學術思想的論文。本輯收入經學總論、《周易》、《尚書》、《詩經》、《禮學》、《春秋三傳》、讖緯研究、經學文獻等論文十餘篇。另有經學人物訪談、專題書目、學術會議、出版資訊...more

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關於道德經與重玄思想暨太玄部之討論

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關於道德經與重玄思想暨太玄部之討論

本書立足於「道教」主體性而展開「道教道德經學」的研究。此課題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一、《道德經》注疏學。二、以《道德經》為核心所整合而成之經教系統—「太玄部」經群。前者偏向道教思想、教義,特別...more

清代傳奇小說研究

清代傳奇小說研究

論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原始文獻資料出發,根據作品產生年代的時代特點,較為全面地梳理了清代傳奇小說的風貌,既著眼於整體上的把握,又結合時代特點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分析。論文分上、中、下三編...more

劉宗周慎獨之學闡微

劉宗周慎獨之學闡微

劉宗周是晚明大儒,其學說以「慎獨」為宗旨。所謂「慎獨」,包含本體與工夫兩個意涵,即「獨」與「慎獨」,前者關涉的是心性論,後者則是劉宗周工夫論的總名。 本書從各不同角度探討劉宗周慎獨之學,試...more

王龍溪哲學系統之建構:以「見在良知」說為中心

王龍溪哲學系統之建構:以「見在良知」說為中心

王龍溪為王陽明門下最重要的弟子之一,他頓悟了王陽明「四句教」首句「無善無惡心之體」之微意,於天泉證道上另提「四無」之說,王陽明允其為「傳心秘藏」,更視之為「天機發泄」。依此,王龍溪的「四無」...more

當代新儒學的深層反思與對話詮釋

當代新儒學的深層反思與對話詮釋

本書包括兩個部分:通論篇與專論篇,都是以當代新儒學作為研究的對象。通論篇是對於當代新儒學的宏觀的、深層的反思,著眼於這一套哲學作為當代東亞哲學的一個很有分量的理論體系的一些專門問題和現代意義...more

台灣歷史辭典補正

台灣歷史辭典補正

《臺灣歷史辭典補正》一書,由工具書專家張錦郎先生主編。內容乃針對二○○四年五月問世的《臺灣歷史辭典》中錯謬加以補正,該書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長許雪姬總策畫,為近二、三十年來臺灣史研究鉅作,...more

中國學術史研究

中國學術史研究

此書匯輯作者近年所撰中國學術史研究論文凡二十六篇,上起先秦,下迄當代,探究各時期之重要學術論題與人物思想。是編所收,析理深入,持論有據,對讀者掌握中國學術史之內涵,當有裨益。...more

臺靜農先生學術藝文編年考釋(上下)

臺靜農先生學術藝文編年考釋(上下)

本書作者羅聯添先生是臺靜農先生入室弟子,親灸師門四十餘年,得臺先生承自北大的年譜學與傳記學學風之影響。全書六十萬字,以編年體裁融匯臺先生一生學術、書法繪畫藝術、詩文小說文學等成就於上、下兩冊...more

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

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

本制舉用書是明中葉以後出版業蓬勃發達期間的主要出版物。這些出版物幫助考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參加科舉考試所需要通曉的知識和答卷竅門。它們絕大多數由民間書坊生產,並在明中葉以後的圖書市場上大行其道。...more

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

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

本書立足於經學思維,分別從學者個人、諸經撰作、學派立場、學術風氣等角度,對清中葉以降常州經學做一較為全面的探討。敘述內容兼及學術源流、經說詮釋、學人交游、學風轉變,乃至思想與學術、思想與政治...more

唐代前期政治文化研究【平】

唐代前期政治文化研究【平】

本書以「安史之亂」爆發的歷史文化背景為中心,研究唐代前期的政治文化特徵。「安史之亂」前的唐代社會,是中國歷史長流中文化最多元與包容的一段時期 。「安史之亂」引發了世人對叛亂後的社會生活和異質...more

經學研究論叢(16)

經學研究論叢(16)

本《論叢》刊載經學及相關學術思想的論文。本輯收入經學總論、《周易》、《尚書》、《詩經》、《禮學》、《春秋三傳》、讖緯研究、經學文獻等論文十餘篇。另有經學人物訪談、專題書目、學術會議、出版資訊...more

南海諸島主權爭議述評【平】

南海諸島主權爭議述評【平】

南海諸島是指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而言,自古以來即是我國最南端的海疆,為閩粵瓊沿海漁民世世代代漁撈生息之所。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現中國南海海域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鄰...more

透視悲歡人生:小說評論與賞析【平】

透視悲歡人生:小說評論與賞析【平】

小說反映人生,我們藉由小說,體驗人生的喜、怒、哀、樂,尋找人生的答案,啟迪我們面對「生與死」的智慧,進而化悲愁為積極向上的力量。本書所收小說評論與賞析共三十四篇,分三輯,第一輯「西洋篇」包括...more

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宋元社會菁英的佛教信仰與佛教文化【平】

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宋元社會菁英的佛教信仰與佛教文化【平】

「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各為歷史人物之稱號,也代表佛教史上的兩個概念。前者是神異僧,具傳奇、神話性,代表佛教信仰的對象;後者是元人趙孟頫,是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及重要的佛教居士,代表佛教信仰...more

二十世紀十大家詞選【平】

二十世紀十大家詞選【平】

本書是前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兆漢主編的「歷代十大家詞系列」的最後一部,由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林立執筆編撰。選評之二十世紀詞人包括:陳洵、張爾田、陳曾壽、葉恭綽、呂碧城、夏承燾、丁寧、...more

文學視域【精】

文學視域【精】

二○○八年五月淡江大學中文系召開第十二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中國大陸、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美國等地學者,以「文學的社會文化解讀」為主題,展開文學和其他專業領域的對話,其中包括經...more

文學視域【平】

文學視域【平】

二○○八年五月淡江大學中文系召開第十二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中國大陸、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美國等地學者,以「文學的社會文化解讀」為主題,展開文學和其他專業領域的對話,其中包括經...more

魏晉山水紀遊詩文ㄓ研究【平】

魏晉山水紀遊詩文ㄓ研究【平】

魏晉士人在政治、思想、社會風尚影響下,不但崇尚自然,又深情多感,行遊山水之間,既能直觀其美,亦能會悟得神,發為詩文,不僅巧構形似之言,妙傳聲色之美,更將情志理思融入筆端;披卷展讀,猶如并肩同...more

經典童話入門【平】

經典童話入門【平】

本書把中國常見的話型故事,和《格林童話》著名故事做了一個比較,希望借助西方童話的研究成果,揭示中國童話的面紗。筆者在撰寫的時候,嘗試為每一篇童話尋找最適合的角度,務求貼合故事而又不至於令每一...more

人生哲學名言論集 【平】

人生哲學名言論集 【平】

人生如何面對挫折,奮發圖強? 人生如何激發熱情,愛國愛鄉? 人生如何面對生死,提升靈魂? 人生如何情感美滿,尊重兩性? 人生如何重視品德,人格高尚? 人生如何改革政治,治國有方? 人生如何重視法治,堅守...more

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精】

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精】

本書是主編鄭吉雄教授多年來致力推廣「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研究計畫的集體研究成果之一。「觀念字」或稱「哲學範疇」,傳統學者稱之為「名」或「字」。哲理玄思的研究者一般都相信抽象概念是現象世界意...more

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平】

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平】

本書是主編鄭吉雄教授多年來致力推廣「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研究計畫的集體研究成果之一。「觀念字」或稱「哲學範疇」,傳統學者稱之為「名」或「字」。哲理玄思的研究者一般都相信抽象概念是現象世界意...more

禮俗.記憶與啟蒙:台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精】

禮俗.記憶與啟蒙:台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精】

臺灣文獻不僅承載文化的多元面向,亦是具有時空厚度的文化資產。為探究其所呈現禮俗、記憶與啟蒙等文化論述的議題,故以文獻研究法為主,先廣泛蒐集史料,再地毯式根據文獻歸納研究主題。如詮釋文獻與禮俗...more

禮俗.記憶與啟蒙:台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平】

禮俗.記憶與啟蒙:台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平】

臺灣文獻不僅承載文化的多元面向,亦是具有時空厚度的文化資產。為探究其所呈現禮俗、記憶與啟蒙等文化論述的議題,故以文獻研究法為主,先廣泛蒐集史料,再地毯式根據文獻歸納研究主題。如詮釋文獻與禮俗...more

六經皆文::經學史∕文學史【平】

六經皆文::經學史∕文學史【平】

本書名為《六經皆文:經學史∕文學史》。內含九部分:一、經學如何變成文學;二、唐朝中葉的文人經說;三、細部批評導論;四、馮夢龍的春秋學;五、六經皆文:晚明對《春秋》三傳、《禮記》等書的文章典範...more

屈騷纂緒:楚辭學研究論集【平】

屈騷纂緒:楚辭學研究論集【平】

《楚辭》文獻,號稱汗牛充棟,卷帙浩繁,乃為我民族珍貴之文化寶藏。彙集在本書《屈騷纂緒》中的九篇論文,時間跨度上起南宋,下及當代,選擇歷代《楚辭》專著中,凡與題解、內容、思想、正偽、著作背景、...more

電腦時代書道藝術新論【精】

電腦時代書道藝術新論【精】

提筆就寫,對帖勇臨,以求情悅字美,這是書法愛好者的普通現象。但是難達書家的藝術標準。尤其面對電腦時代,電腦技術繪字奪取了書法地位而進逼時,如何以人腦戰勝電腦、藝術決勝於科技,是全書的要旨。 ...more

電腦時代書道藝術新論【平】

電腦時代書道藝術新論【平】

提筆就寫,對帖勇臨,以求情悅字美,這是書法愛好者的普通現象。但是難達書家的藝術標準。尤其面對電腦時代,電腦技術繪字奪取了書法地位而進逼時,如何以人腦戰勝電腦、藝術決勝於科技,是全書的要旨。 ...more

故都新貌:遷都後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平】

故都新貌:遷都後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平】

本書旨在從城市消費的宏觀面向出發,探究北京自國府遷都後到抗戰前(1928-1937)─當時被改名北平,成為時人口中的「故都」─近十年的城市發展與演變。全書共分五章,以城市消費的發展為主軸,循序漸進地審視...more

文本詮釋與社會實踐:蔣年豐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精】

文本詮釋與社會實踐:蔣年豐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精】

本論文集乃為紀念蔣年豐教授逝世十週年而出版。蔣年豐(1955-1996),台大中文系學士,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哲學博士,生前任教東海大學哲學系。蔣教授熱愛家邦,獻身學術,為台灣哲學界中生代代表學...more

文本詮釋與社會實踐:蔣年豐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平】

文本詮釋與社會實踐:蔣年豐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平】

本論文集乃為紀念蔣年豐教授逝世十週年而出版。蔣年豐(1955-1996),台大中文系學士,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哲學博士,生前任教東海大學哲學系。蔣教授熱愛家邦,獻身學術,為台灣哲學界中生代代表學...more

黑格爾的社會存有論 【平】(POD)

黑格爾的社會存有論 【平】(POD)

本書呈現黑格爾對社會和政治結構的存有論式證成,涵蓋黑格爾早期至晚期的社會政治哲學,涉及黑格爾自然法理論、倫理生活法則、對契約論之超克、對康德知性與理性區分之繼承與運用、與柏拉圖之觀念連結等課...more

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精】

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精】

本書係由袁教授近十年來有關先秦儒家、道家所撰寫的多篇論文,集結而成。表面上看,全書似集中在孟子、老子哲學的現代詮釋;但深入省察,卻發現整個研究主要是在參考海德格對西方古典形上學及近代主體性哲...more

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平】

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平】

本書係由袁教授近十年來有關先秦儒家、道家所撰寫的多篇論文,集結而成。表面上看,全書似集中在孟子、老子哲學的現代詮釋;但深入省察,卻發現整個研究主要是在參考海德格對西方古典形上學及近代主體性哲...more

當代新編專科目錄述評【精】

當代新編專科目錄述評【精】

近年兩岸新編的專科目錄不少,正代表此一治學工具逐漸受到重視。所謂「專科目錄」,是指為研究某專門學科所編的目錄,對學界的研究者來說,有指引入門的作用。本書對近一、二十年間,各學科領域包含經學、...more

當代新編專科目錄述評【平】

當代新編專科目錄述評【平】

近年兩岸新編的專科目錄不少,正代表此一治學工具逐漸受到重視。所謂「專科目錄」,是指為研究某專門學科所編的目錄,對學界的研究者來說,有指引入門的作用。本書對近一、二十年間,各學科領域包含經學、...more

純粹力動現象學六講

純粹力動現象學六講

本書是作者所撰《純粹力動現象學》及《純粹力動現象學續篇》二書的撮要本及通俗本,以問答、對話的方式進行,展示作者近年用心於純粹力動的概念思考與理論建構。其內容是純粹力動作為一終極原理、真理,需...more

詩賞【平】

詩賞【平】

本書嘗試解決現代詩難教難懂的問題,以八個「賞析能力點」為分析角度,進行仔細的文本分析,務求從語言角度,將現代詩的語言藝術充分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可從中認識賞析現代詩可行的方法,了解分析的步...more

語文、經典與東亞儒學【精】

語文、經典與東亞儒學【精】

本書是主編鄭吉雄教授多年來致力推廣「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研究計畫的集體研究成果之一。東亞儒學的發展既不離經典之詮釋與再詮釋,而詮釋之基礎,又與具有形音義合一之特殊結構的漢語,有密切的關係。...more

12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

出版社訂閱

 

縮小搜尋範圍

依館別搜尋

依分級搜尋

依裝訂搜尋

依購買狀態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