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散文五十四篇,按主題分為「獅山下」、「舊時意」、「人間事」、「客途中」、「藝文扎」五輯,皆為寫於2021至2024年的近作。前三輯文章圍繞舊日香港的人、事、物,不少是作者和同時代人的共同經驗...more
戰國時代的楚國都城郢,即今日湖北荊州的紀南城遺址。它是中國南方迄今發掘的體量最大的先秦都市。公元前278年,郢為秦軍所破,史稱「拔郢」。「拔郢」事件深刻影響了中國乃至歐亞大陸早期歷史的走向,也...more
本書分上下兩編,通過文士的賦頌、詩歌,以及歷史等文獻,考察了唐玄宗時代最重要的兩次符瑞詮釋活動:長安興慶宮龍池和潞州上黨的符瑞活動,展現及記錄了他得天命治天下的瑞祥意涵,以說明君主受天命治天...more
遣唐使之後的中日關係是怎樣的?本書聚焦於唐後期到明初這段中日官方外交缺如的時期。在這五六百年間,一些在史書中鮮少露面的群體成為聯結中國和日本的主角。來自中國東南的海商在日本福岡形成了聚居地「...more
本書可以視作一部另類的蕭紅傳記,重新從文本細讀出發,審視蕭紅的文學身份。坊間論調 常把焦點放在她的感情關係,把作品視作窺探私生活的材料,忽略她在寫作上的自主性和時代背景,包括與左翼理論的聯繫...more
十九世紀中開始,香港和上海等新開的埠頭,由於粵籍人群的流動,與歷史悠久的廣州和澳門共同構成一種有機的互動關係。其中一個頗能體現這種關係的課題,是粵語及其衍生的產品的生產與傳播。這四座城市曾共...more
從前清遺老到新文化運動領袖,從英國管治者、華商領袖到私專院校創辦人,他們的思想與文化立場各異,展現的文化情懷卻是異中有同。不論新派舊派、中外人士,出於對中國文化的重視及對中國何去何從的思考,...more
本書聚焦於饒宗頤教授在新加坡大學任職的五年光陰,追蹤他關於南洋的學術開拓,勾勒他與南洋學術文化界的互動,挖掘被淹沒掩蓋的歷史細節,感觸他外冷內熱的心理歷程,評說他與新加坡以及香港的不解之緣。...more
本書通過描述在背井離鄉全球離散經商的溫州人,對基督宗教的廣泛參與,探尋全球市場經濟大潮下的人類精神共性。 對於經常面對全球經濟等級體系的世界溫州人來說,基督教的宇宙觀結構折射了全球市場經濟中...more
漫遊我城的譫妄狂想結集,寫下散步途上偶遇的人情、對城市變遷的觀察,以至藏身轉角的掌故。全書分兩輯。第一輯「夜巷雨聲」既看新舊書店,也尋訪唐樓、老店,甚至在社會復常後的街頭回望一個消失的藍雪櫃...more
本書以多元地域為背景,既有紀實散文,亦有虛構小說。香港梨貝街見證歲月變遷,牽起生活感悟;內地上海,繁華不眠,在古今交融中彰顯城市魅力;台灣的故事,有移居的奮鬥、家庭的團聚;日本之旅蘊含獨特遊...more
本書圍繞臺灣地區在身份定位、國族認同方面異化分化的問題,從傳統文化認知、臺灣政治生態、增進兩岸文化認同的現實制約與結構困境等角度,對兩岸文化認同路徑及其對島內民眾家國認同的撬動效應進行簡要分...more
打鼓嶺是昔日的邊境禁區,縱使已開放多年,對許多人而言仍是遙遠的秘境。作者嘗試以本書撥開如幻似真的迷霧,還原打鼓嶺質樸而獨具魅力的歷史、社會及文化。在打鼓嶺因北部都會區發展而迎來巨變之前,本書...more
本書將香港潮州商會作為觀察政府與社會的新視角,通過考察商會存在的合法性、商會的內部治理結構、商會的社會網絡以及商會的外部制度環境等變量在不同時期的狀況與特點,揭示了一百年來香港潮州商會從自治...more
目前國內第一份公開發行的港澳研究專題刊物,也是最早創辦的港澳研究學術刊物之一。刊物由國內港澳研究的主要學術機構、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與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more
作者針對廣東人容易讀錯的語音、用錯的語法以及不同方言的用詞作出分析、比較,並分別挑選出大量例字例句予以糾正,對於操廣州、客家、潮州、海南方言的人學習掌握普通話無疑大有裨益。...more
當前,世界以人工智能和信息科技為代表的科學技術引領着社會現代化的顛覆性發展。科學技術哲學對科技發展和實踐應用具有科學方法論的指導作用,它使社會、生活方式、文化、倫理道德産生了巨大的變化。 本...more
「宗族春秋二祭」是香港新界宗族的傳統祭祖儀式。每逢農曆二月、三月及九月、春分和秋分,不少宗族的成員會穿上長衫,齊聚祠堂或祖先墓地,向祖先奉上祭品,焚香叩拜,並誦讀祝文和祖先教誨,寄託哀思。新...more
本書是一部隨筆集,寫作時段大致從2020年春節到2023年春節。期間,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影響人類生活方方面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愈發波詭雲譎。宏觀上講,這段時間注定將被濃墨重彩地載入史冊...more
金學暢銷系列《何以金庸》再一力作! 金庸的作品由報刊連載至成書出版,人設、武功、門派、劇情等都有所修訂,令舊版和新版的武俠世界有大大小小的分歧。作者穿越新舊版宇宙,探討各個武俠世界的原面貌...more
本書作者黃夏柏自小愛看電視,並曾在電視台工作數年,嘗試從觀眾和從業者的角度記下種種觀察,看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電視的發展,以及電視如何反映這個城市的蛻變。選材貼近主流——以TVB的劇集與演藝人員...more
中國之為中國,乃是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多重形勢與觀念形塑的後果。今天,在全球格局複雜變動的語境下,深入理解這些形勢與觀念的形構過程,對於重建中國人的精神根基與文化譜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more
香港中隊是英國海軍在戰後駐守香港的部隊,由數艘巡邏艇組成,負責香港防務、支援警隊和海上救援,亦為英國在遠東展示國力。1980年代初,原來的頓級巡邏艇老舊,港府承擔75%開支,讓英國為香港度身訂造一...more
本書分為:人生回憶 、回憶師友、繪畫生涯、五十年繪畫回顧、繪畫理論示範等部分,讀者可以從中看到作者精彩紛呈的人生經歷、與文藝界的交遊,以及對於藝術孜孜不懈的追求,亦可領略嶺南派藝術的動人魅力...more
《劍橋語絲》是金耀基踏入文學領域的首部作品,一篇篇散文記下作客劍橋的所見所思。它們不是嚴肅的論文,亦非輕鬆的遊記或小品;沒有微言大義,卻是作者內心深處流露出來的語絲。 《劍橋語絲》與其後出...more
「我在海德堡半年,一百多個寧靜的日子,不止讓我有時間讀書研究,還真正有機會冷靜地思考。這是我第二次到德國,但卻是我第一次「發現」德國,我先後在海城的尼加河畔和瑪茲街兩個羈旅的客舍裏寫了十篇隨...more
《劍橋語絲》與《海德堡語絲》是一對姐妹,由金耀基所著,現在加上這本寫中國的《敦煌語絲》便成了「語絲」的三姊妹了。 這本《敦煌語絲》是作者三次神州之行所寫的三個長篇的文集,收入了〈敦煌語絲〉...more
他是《春光乍洩》裏從香港走到地球另一端的異鄉人,也是從南粵武林大灣區南下香港點燈的詠春傳人。他是色慾城市招搖浪蕩的《風塵三俠》,也是悲情年代顛沛流離的失語者。他是《無間道》裏兵賊兩面不是人的...more
管治香港的二十八名港督中,如果論深入香港社會及中國內地活動,特別是在香港華人社會建立人際網絡的,莫過於金文泰了。金文泰於1925 年至1930 年督港的四年間,中英關係出現巨大轉變,英國由肆意侵凌中國...more
青山道又稱青山公路,乃香港其中一條最長的道路,名稱源自屯門市西方的青山。隨着新界衛星城市的發展,新界區的青山道在上世紀70年代改名為青山公路,只有深水埗一段依舊沿用青山道本名。青山道是一條跨區...more
清世宗雍正(1678~1735),名胤禛,康熙帝第四子,45歲登基,在位時間13年,享年58歲。作為帝國之君,他上承康熙,下啟乾隆,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進者。 本書結合豐富的一手史料,對「九子奪嫡」等宮...more
本書通過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兩位君主以及理財家劉晏、楊炎等五位大臣的主要事跡、跌宕人生,展示唐代如何立國和走向強盛,又如何從巔峰跌落並苦苦掙扎的歷史真相,反映了唐代早中期治國理財的大致...more
2023 年為香港學海書樓成立一百周年,同年學者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研討會致慶,本書即為會議的論文集。文章探討書樓的教學傳統、與新亞書院,香江文教的關係,也分析書樓所藏的中文教材《目耕齋讀本全集》...more
戲棚是以竹木搭建的臨時場所,供地方組織籌辦神誕、盂蘭勝會或太平清醮等活動用作上演神功戲。戲棚具有「隨建隨拆」特性,整個搭建過程全憑師傅的經驗,按不同地形和需求作出最合宜的判斷,利用原始材料包...more
黃錦星的環保經歷和視野實際上從早期與建築相關的自然採光、空氣流通、節能節材、因地制宜等,一直到後來的政策擬訂、跨學科合作、可持續發展、源頭減癈、資源回收、生物保育、郊野保育、鄉村振興、低碳生...more
陳明銶教授生於香港,中學畢業後負笈美國,於史丹福大學獲得歷史博士學位,其後於香港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多所著名大學擔任教研職位,桃李滿門,享譽國際。陳教授是華南和香港近代史的專家,專研工...more
‧古時錢罌的造型像糧倉,據說有積穀防饑之意? ‧以前的豬仔錢罌用料由瓦變膠,為什麼設計時都偏好紅色? ‧銀行錢罌造型百出,你有想過它們除了用來儲錢,還多少反映了銀行的經營理念以至社會背景嗎? ...more
金庸自1951年發表第一篇影評〈幾度山恩仇記〉開始,在接下來的十年間於《新晚報》和《大公報》副刊,以及《長城畫報》撰寫影評和影話,另為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創作了二三十個電影劇本,其中八個拍成電影...more
本書是葉靈鳳以「霜崖」的筆名1969年在香港出版的一本小書。葉靈鳳一直想出版一本全面考證「英帝國主義侵佔香港」的史話,並於1951年起為《星島日報》主編一個「香港史地」的副刊,開始有系統地撰寫香港掌...more
用「歲時記」方式記載香港四季的變化及動植物的品種,也詳述了早年的自然風貌。原書於1951年出版,早年很多本地學者在介紹香港歷史與自然風貌時,都會引用參考此書,實為博物學家之模範。譯註者彭玉文先生...more
香港本地廟宇中的繪畫和裝飾,原來隱藏了很多中國傳統故事! 你可記得…… 「人中呂布」與哪「三英」大戰五十回合?齊天大聖孫悟空怎樣把金箍棒弄到手?一事無成的姜太公讓哪位「願者」上釣?秦瓊和尉遲恭...more
全書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常沙娜撰寫的“敦煌藝術小史”,系統介紹了敦煌石窟藝術的價值及歷史,涵蓋洞窟壁畫藝術、裝飾圖案藝術、服飾圖案藝術、敦煌的色彩、敦煌的動物等各個方面。書中有常沙娜臨摹敦煌...more
作者魏寧博士(Dr. Nicholas Morrow WILLIAMS)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美國學者,因傾心於中國文學,從哈佛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更換賽道,進入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中文系深造。本書是他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中國...more
反覆呢喃的年代印記,於記憶中延宕。《記憶的錯序》是陳志堅的第二冊散文集,也是沉澱五年後的重磅之作。作品訴說記憶中的成長故事、生活中的人情冷暖,甚或是教育工作場域的臉孔皺褶,各式各樣,各有畫面...more
總結出十幾個核心問題:周禮、九州、五服制度、五德終始說、文質互補、夷夏之辨、大一統、改正朔、公與私、仁義觀、逍遙游、齊物論、禪宗公案等。從思想史演進與社會歷史發展的歷史語境出發,闡釋了其對中...more
本書初版於2012 年出版,藉回顧香港鐵路過往逾百年歷史,記載了香港經濟、社會變遷及集體運輸系統中各種交通工具的相互影響,為香港寫下重要的歷史篇章。 近年來,香港鐵路發展一日千里,多項大型基建...more
唐滌生是香港1940 至1950 年代的著名粵劇編劇家,一生作品超過四百部,質量並重,成就非凡。他畢生致力創作和改革粵劇,把粵劇從娛樂提升為藝術,膾炙人口的名劇如《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more
先秦時期就有四輪車、佛陀也是摩尼教先知、中國式鳳凰形象早在波斯經書出現,還有媽祖信仰早已傳播至美洲古巴和非洲剛果……等等,這一系列耳目一新的東西方交流例證,都在書中一一呈現,實實在在闡述了富含...more
一本既有知識性,又易於閱讀的香港歷史知識讀本 本書是權威香港史專家編寫的香港史普及讀本,全書分上下兩篇: 一、上篇從史前寫到九七回歸,就每個歷史階段選取若干主題,扼要敘述,具有連貫性。 ...more
本書從佛教文獻和義理出發,以學術研究角度,全面探討佛教對各種自殺問題的觀點,包括: ◆ 自殺是罪惡嗎?它是不是與殺人同等的罪? ◆ 阿羅漢為什麼會自殺? ◆ 面對弟子自殺,佛陀有什麼反應? ◆ 捨身...more
提到香港飲食,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茶餐廳”,殊不知,歷史更早的“冰室”也是不可忽略的香港特色。 ● 菠蘿油、蛋撻、多士、絲襪奶茶、紅豆冰…… ● 安樂園、蘭香閣、九龍冰室、檀島咖啡、鴻運冰廳…… ...more
也斯喜歡漫遊城市,以他獨有的視角從雙眸中盪出一首首詩。七〇年代,也斯的足跡外遊至香港以外的地方,寫了一組「游詩」,這是他第一次用「游詩」這個說法表述詩作。多年之後,「游」的境界拓闊不同藝術領...more
本書是作者兩本評論金庸小說的著作《醍醐灌頂: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思想世界》與《文學考古: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隱型結構」》的合集。前者在釐清金庸武俠小說之重要概念,既讓讀者對把握金庸的思想以及其武俠...more
本書以九龍中部地區村落為研究對象,從清初的「遷海令」以至戰後因應香港政府的城市規劃而村落逐漸被清拆為止。九龍村落及其氏族在經歷清廷遷界、英治時期、1949年後內地居民湧入、港府拆村等時期後,日漸...more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知識份子給予農民前所未有的關注,他們在農民身上找到了中國民族危機的根源,並看到了解決民族危機的希望。在知識份子的設計中,革命和改革是復興中國的兩種途徑,而農民和農村將在革...more
相信沒有人會反對打麻雀牌是華人最受歡迎的遊戲活動,幾乎每個華人家庭都擁有一副麻雀牌。麻雀牌早已成為華人的國粹,遍佈世界每一個角落。雖然打麻雀牌大受歡迎,但亦被公認為是最複雜的遊戲。既然如此複...more
香港司法制度,是香港法治社會和傳統得以維繫的重要基石和制度性保障。香港司法制度肇始並形成於英治時期,香港回歸祖國後,根據《香港基本法》,「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為此...more
民國政府是中國第一個共和政體,正處於由舊到新、急劇向近代化轉變的關鍵時代,而革命的激蕩與政體的嬗變,自然會帶來眾多思想與意識方面的變化,具有承前啟後的重大意義。因此長期以來,民國歷史包括民國...more
首部關於「疍家」的百科全書,附錄陳序經先生絕版之作。 本書既揭示了疍家人生活之祕,又解答了其族源之謎,為讀者提供了一幅有關中國南方水上居民羣的清晰的「全息」圖像。 名人推薦 研究疍民的...more
隨着1860 年《北京條約》的簽訂,英國佔領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揭開九龍發展的序幕。尖沙咀吸引了不少外國人遷居到此;紅磡一帶則設有船塢、英坭廠和發電廠等重工業;而油麻地向為華人商住地區,...more
中國的崑曲藝術起源於江蘇崑山,擁有悠久歷史及獨特文化價值。崑曲以最精緻婉轉的調式——水磨調展現細膩情感,劇本呈現高雅的文學性,舞台表演亦經歷代演員精工打磨,是以傳承不衰,於2001 年入選聯合國教...more
年逾九秩的江啟明,是香港第一代土生土長自學畫家。他從小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以街頭當作畫室及繪畫的練習場所,繪下無數素描作品,記錄香港的風景變遷。《素描香港:江啟明素描集》收錄多幅素描作品,以...more
「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概念是指在一九九七年後出版第一部個人小說的作家,也是作者鄒文律圈選的研究範圍。當中包含香港不少重要的中生代小說家如潘國靈、謝曉虹、韓麗珠等。鄒文律將這群「後九七香港青年...more
建基文本 探討文學 延伸文化 本書適合金學入門讀者,全書分為六章,涵蓋金庸小說總貌概述、金庸小說的故事情節結構分析、金庸小說中應用的各種文學技巧特點、金庸小說版本研究初探、十五部金庸小說概述 ...more
《百年中旅》從1923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設立旅行部開始,梳理了中國旅行社的早期發展歷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重塑升級和重組整合,按時間軸記錄了銀行旅行部、中國旅行社、香港中國旅行社、華僑服務...more
本書介紹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的運行機制和發展邏輯,考察當代中國政治的具體實踐,以把握當代中國政治在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基本特徵,並揭示其在21世紀的最新發展,是理解當代中國政治生態的重要參考。...more
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本書着重闡述了當今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和起引領作用的新發展理念,介紹了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在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和經...more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維持文化肌體健康運行的基本保障。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與光明的未來是相輔相成、一體並進的。因此,作為中國文化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1949年以來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既有中華文化...more
本書是一本普及性讀物,涵蓋了當代中國法律中最重要的領域,包括憲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刑法、社會法、程序法以及國際法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與公民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關。可以通過該書系統、通...more
從東海之濱到西部雪域,從杏花春雨江南到駿馬秋風塞北,共同構成了中國的自然、經濟與人文景觀。本書概括介紹中國地理的總體情況,包括國土位置、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發展等,同時以中國各...more
本書是《讀懂當代中國》叢書的分冊,全書內容共分7篇,從不同側面和角度介紹了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情況。書中既不迴避中國面臨的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和挑戰,也着重介紹中國在保護生態環...more
中國佛典漢譯歷史源遠流長,始自漢晉,隋唐大盛,橫跨中古。當時的譯經模式,或是譯者一人獨力為之,或是中外譯者協力為之,分工合作,將三藏經典從西域語言譯成漢文,各盡所能,謂之「協作翻譯」。 本...more
本書作者范家偉博士任教本地大學多年,發現修讀文史的本科生普遍缺乏論文寫作的基礎和系統的訓練,因而撰寫本書,輔助大學新生掌握學期論文的寫作技巧與規範。 全書分為十二部分,扼要講解撰寫學期論文...more
本書重溯上世紀初以來港人的影戲閒情往跡,以報刊等紙媒的文章為依歸,乃當時的第一手資料,既能講好香港的故事,更講出香港故事的好,包括:‧ 電影綠葉演活庶民奮進精神;‧ 內地南下伶星拓墾藝術新領域;...more
香港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多面環海,擁有二百多個離島環繞四周,海洋環境資源尤其豐饒。海洋題材與現當代香港文學創作之間的關連是什麼?海洋書寫又是什麼?香港究竟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海洋文學?歷來經歷不同時...more
五四事件:回到歷史現場,客觀敘述 紀念五四:解析五四話語的政治文化蘊含 詮釋五四:重新估價五四歷史意義 「五四」作為一個表現民主、科學精神的文化符號、一個青年學生愛國主義傳統的偉大象徵、...more
名家推薦:夏志清、余光中等讚譽有加 一家之言:作者對當代文學的獨到思考 文人交遊:展現當代中華文人交往軼事 黃維樑教授學貫中西古今,著述宏富,新意迭出,文筆博雅生動,為各地學界文壇所稱譽...more
從香港開埠到回歸以來,港人的「國家認同」始終與內地的社會變遷息息相關,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幅縮影。港人「國家認同」複雜多面,其中既包括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亦包括政治認同,其構成因素中又以「內地...more
本書搜羅各種文獻,由中國歷代品茗方法和茶俗開始,追蹤工夫茶葉或工夫茶藝源流和變化,以至「功夫茶」一名的出現,清晰梳理各詞的起源、詞義。書中亦分階段寫出其在香港、南洋等地的傳播特色,包括沖泡方...more
本書以李叔同的「印藏」為切入口,以嚴謹的歷史考證作為基礎,從印章中豐富的邊款內容、隱含的眾多人物和關係由微入深解讀民國時期愛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氣質,通過文藝、抒情的筆觸描寫李叔同的篆刻藝術生涯...more
明太祖朱元璋,中國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和軍事家。這部大型傳記,運用豐富紮實的史料,生動流暢的文筆,全面記述了朱元璋從貧苦出身的小行童。到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再到明朝開國皇帝的傳奇經歷和主要活動,...more
〈齊物論〉是《莊子》中最具系統性的一篇,說理透闢,首尾連貫。莊子善用詭辭寄寓,文筆芒忽恣縱,靈感如天外飛來,故其義理本無跡可循,讀者難入其門。《莊子》一書以〈齊物論〉內容最豐富,通篇暢順,讀...more
洋人撬動中國的過程,與中國認識西方的進程,其實是相呼應的。從最初的堅船利炮,牽起洋務運動的工業革新,到後面引進西洋顧問、派遣留學生,再到各項制度乃至國體的變革……洋人撬動中國,撬動的就是古老中...more
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矗立在香港中環的核心地帶的山坡上,三座建築物彼此毗鄰,曾經是香港建立警隊、法律與刑罰制度的起始地,涉及犯罪、正義、刑罰,是光明與黑暗同處之所。這個圍牆環繞的...more
香港中式長衫及裙褂製作技藝早於2017 年被納入首批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更在2 0 2 1 年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本書以這兩種服裝為研究對象,藉剪報、官方文...more
本書論述一個清史研究領域的問題,即秘密為什麽之於“秘密會社”重要?通過天地會、哥老會兩個秘密會社的歷史,探討秘密的傳統和演變的傳承。 有學者認為秘密像血緣,捆綁住參與者。本書在此基礎上加以補充:...more
2023年為香港學海書樓成立一百周年,本書作為百周年誌慶,回顧了學海書樓過去百年的成立和發展,對書樓保存及弘揚傳統中國文化所作的貢獻加以整理、分析和闡述。一眾在書樓講學的學者如賴際熙、陳伯陶、朱...more
資深出版人、曾任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的陳萬雄博士,在其求學生涯中,影響最深的是農圃道新亞書院四年的學習生活。本書是作者在不同時期撰寫的關於母校香港新亞書院的文章結集。 上篇「承教與問學」,是...more
資深出版人、曾任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的陳萬雄博士,在其數十年的編輯出版生涯中,策劃出版過多本具劃時代創新意念的中國歷史文化圖書,包括「故宮三書」、《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60卷)、《敦煌石...more
「我認為一部好的電影除了可以從不同層次去啟發、感染觀眾,同時就當負有歷史和社會的責任和使命……」 提到電影,不少人都會想起眾多演員、導演或者編劇的名字。但成就一部電影所牽涉到的人力物力,絕非觀...more
金庸的武俠世界風起雲湧,誰才是你心中的: 十大高手?十大組合?十大兵器? 十大對決?十大秘笈?十大場面? 作者所列「金庸小說人物情節榜」,從微觀角度,專研一個人物或一件物事在整個故事中有何作用,又能...more
窩打老道譯自「Waterloo」,一般應作滑鐵盧,但這條連結九龍與新界的交通大動脈,在中文上卻採用了一個委婉的翻譯─—「窩打老」。 窩打老道兩旁是九龍半島的核心地段,自上世紀發展以來,早就變成大小家族...more
港式奶茶是香港的地道飲品,其製作方法變化多端,饒富香港特色。港式奶茶製作技藝於2 0 1 7 年獲列入首批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本書以港式奶茶為研究對象, 藉剪報、文獻、舊照,及親訪數十位奶...more
本書為香港基建工程領域代表何鍾泰博士的自傳,作者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回顧八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從讀書到就業,從土木工程專業到獻身社會福利,在風雲多變的時代不斷奮鬥,為香港經濟、教育和社會發展作出...more
教育向來緊扣經濟脈搏,為不斷演變的各行各業培養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從教育的發展歷史,我們更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社會面貌。本書從人口增長、城市規劃和工業發展三方面,記錄港島灣仔、東區及南...more
香港百年餐飲業歷史,少不了一筆寫敍香園。第一間創辦於1926年,屹立於中環德輔道中,是街頭熙來攘往的一抹風景。敍香園先後開辦五間分店,分別位於中環、銅鑼灣、油麻地、尖沙咀和灣仔,是著名的粵菜餐館...more
本書研究着眼於袁世凱、徐世昌、段祺瑞、曹錕四位北洋元首的詩文。他們有着長期投身軍旅的經歷,對傳統「詩教」也非常重視。 袁世凱最可靠的詩作皆成於清末隱居洹上之時,既流露出對政局的憂心、懷才不遇...more
本書以翔實而又準確的史料,深層透視岳飛光輝而充滿悲劇的一生,深入剖析岳飛的性格特徵與精神結構,剖析他所處時代的獨特的社會結構、政治生態,真實再現兩宋之交的社會環境。岳飛作為當時最為光彩奪目的...more
2019 冠狀病毒病令香港粵劇界受到史無前例的衝擊,劇場被迫關閉,演出全面停頓,從業員生計大受影響,業界前景呈現一團迷霧。本書是疫情對香港粵劇界影響的研究,研究歷時超過兩年,透過社會科學的研究方...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