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照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2/4

為什麼上山?
在房子牆體建造與夯實的工作結束後,在潭南三月時晴時雨時暖時冷的天氣中,三月廿四日星期一,在持續不歇的大雨中,也在久久不散的的霧氣裡,我們爬上屋頂,開始隔熱的工作。
這棟黏土木架屋,不僅夯實黏土木屑造起四面的牆體,也在鐵皮波浪板的屋頂下,塞滿厚厚一層輕黏土的隔層。所以我們說,我們蓋的是一棟結結實實,用黏土與木屑「包起來」的木頭房子。
為什麼要用黏土與木屑把房子給包起來呢?這是我上山的原因。
因為,我想跟大家分享動手勞動的成就與幸福,我想呼朋喚友一起「重溫」那段從來沒有經歷過、「親朋好友嘩一嘩」就可以蓋起房子的傳統,而且,我想要蓋一棟節能的房子。從這棟房子的建造,我們要知道房子有其他的蓋法、反核有其他的做法、人生還有其他至少九十九種的過法。同時,在生命可能遭逢的低沉與弱勢中,我們能有朋友當靠山。

在我們三個星期以來的協力工作與共同生活中,多數時間我們把山下的生活暫時拋到腦後,活在潭南小村蓋房子的當下。我們的生命因為什麼感動?我們願意為什麼付出?我們期待什麼樣的未來?為什麼上山來蓋房子?
或許是因為我一直以來不能把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的嚴肅,所以即使是在熱絡與貼近想法的接觸中,仍十分清楚地意識到人與人之間不應該踰越的界線。所以,這些可能牽涉非常個人隱私的好奇,一直隱藏在我心裡,遲遲不敢提問。因為就算是已經相處三個星期的志工朋友,我們也只認識了三星期。應該多嚴肅地面對別人的人生?準備好分享別人的故事了嗎?
三月廿四日晚上,在傾盆大雨的陪伴下,我們聚在文物館裡。不期待大家的剖腹相見,只在尊重彼此界線的前提下,我必須說出自己對大家的好奇與感動。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大家願意放下工作、捐出時間,來到潭南,做工?山下,在日常生活軌道中,不是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嗎?不是還有許多的壓力待解嗎?

為什麼上山?
我終於問出藏在心裡好久好久的感動。
在有些激動的哽咽中,葉曄用他的一貫的笑語解救我的尷尬。他說:「因為我們的城市實在太醜了嘛!」
這個回答帶起大家的笑聲。這個回答,的確在「標準答案」之外。這個美學的問題,怎麼我們都沒有想到?這要從「葉曄是誰」說起。二○○三年一月十七日,我收到葉曄直接坦率、不容有二話的email:

17.01.2003 07:34 032003 我要參加
湘玲:
你好,我叫葉曄,現在四十三歲,正值壯年,紐約市立大學人類學系肄業,在歡喜扮戲團擔任製作人。
我想要參加你們的蓋房子活動。自己蓋房子給自己住一直是我的夢想,而且想像中就是用泥磚造的房子。以前為了出國,也曾在建築工地打工,享受那種勞力帶來的成就感。可是第一週我要去菲律賓,無法全程參與,太可惜了!不管,我一定要去。草屯災區我也曾待過八個月,我三月八號回來,請告訴我地址電話以及需要帶的物資。
我一定來。葉曄
4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