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止)
當代戲劇

當代戲劇

  • 作者:馬森
  • 出版日期:2016/03/28
內容連載 頁數 3/5
這兩種不同的風格可以說一直主導了中國的舞台劇壇。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才使早期的舞台劇走出了劇院,而發展出活報劇、街頭劇、方言小歌劇等其他形式,也就不是浪漫及寫實這兩種風格可以涵攝的了。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後方,也就是重慶、成都、昆明這些大都市及四川、雲貴的鄉間,舞台劇曾一度形成高潮。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在抗戰期間需要舞台劇做為宣傳和激勵民心的有力工具,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在大後方沒有電影也少有其他娛樂,因此話劇成為軍民主要的消閒媒體;三是過去的各省市影劇界的重要編、導、演人才都集中在後方。因此之故,舞台劇的演出非常頻繁;多半的演出也相當轟動。但是勝利以後,直到大陸陷共,國府撤退來台,舞台劇卻一日一日地消沉下去了。
 
究其原因,恐怕應該從政治和經濟雙方面來分析。在政治方面,早期的劇作家和戲劇工作者,多為深受五四時代「革命救國」精神影響的熱中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的特點是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對於社會的現狀多深懷不滿,因此很容易受到當時左派勢力的蠱惑和利用。這些劇人在國共的鬥爭中,常採取親共而與國府對立的態度,使國府對這些人保持距離,並不加以爭取。於是在國府撤退來台後,多數的劇作家與戲劇從業人員均滯留大陸。雖然他們後來無不受到了共黨的整肅與迫害(例如田漢的迫害至死、夏衍的監禁成殘、曹禺的受盡侮辱等),但在當時他們並無能預見這種後果。結果是使在台的劇運無法承繼抗戰時期的盛況。
 
在經濟方面,國府治台的初期,一切都百廢待舉,大家都在克難中奮力圖強,自然沒有餘力顧及到舞台劇的發展。再加上電影成為市民主要的消遣,一般因陋就簡的舞台演出,實在難以與電影競爭。因此之故,就經濟環境而言,民國38年以後的二十年中,對舞台劇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