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止)
當代戲劇

當代戲劇

  • 作者:馬森
  • 出版日期:2016/03/28
內容連載 頁數 5/5
什麼是「擬寫實主義」呢?這個問題應該從更廣大的文學範圍內談起,因為不獨戲劇上有所謂的「擬寫實主義」,在小說的創作上也有「擬寫實主義」。原因是我國的傳統文學素以教化為主,其最大的缺失即是為了達到教化的目的,常常有意地貶抑或歪曲「真實」的面貌和意涵。在傳統的戲曲上這種傾向更為強烈,這恐怕也就是為什麼傳統戲曲在表現形式上皆走抽象或象徵的路徑的原因。由於這個緣故,當我國的文人初次接觸到西方十九世紀的寫實文學和寫實戲劇時,立刻驚服於寫實的作品所具有的力量,就如同「君主專政」遭遇到「民主政治」,「迷信」遭遇到「科學」一樣地無法抵禦。於是在驚服之餘,即著手模擬,寫小說的要寫寫實小說,編戲劇的也要編寫實戲劇。在開始的時候,有些作家除了形似之外,也的確在觀察社會、體驗人生上費了些心力;但是到了後來,傳統中「教化」的鬼魂又在作家的腦中復活,以致雖襲取了寫實的形貌,內在裝填的卻是「理想主義」的主題和人物。這樣的寫實主義無以名之,只好稱其為「擬寫實主義」或「假寫實主義」。2在人家從十九世紀的寫實主義向外推進到更為客觀的「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向內推進到「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寫實的時候,我們有些作家卻仍然在玩弄寫實的形貌,毫不去留意「寫實主義」所代表的意涵,所追求的目的及其所運用的方法和手段。以致我們過去幾十年的舞台上充斥了「擬寫實主義」的作品。在這種情勢之下,只有靠實驗的精神才足以突破既成的框架,從根本上嘗試其他的種種可能。
 
除了「實驗劇展」以外,別的人也從其他方面進行了不同的嘗試,例如曾經一度領導過「耕莘劇團」的張曉風女士,就曾企圖以戲劇的形式來傳達基督的福音。小說家白先勇先生則把意識流的小說以多媒體的形式搬上舞台。黃美序、汪其楣、鍾明德等從國外歸來後,借用西方的他山之石,做了些小劇場融合現代與傳統的嘗試,他們這種實驗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以上諸人都為戲劇的多樣化做出了具體的例證。今日戲劇的發展,也必定向多樣化前進。
 
5上一頁 1 2 3 4 5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