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

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

  • 作者:洪裕宏
  • 出版日期:2016/12/20
內容連載 頁數 5/8
李北特並未全然否定自由意志,至少我們有自由決定不做某些事,雖然對那些事大腦已經一切就緒,在〇‧二秒內就要引發身體行為了。也許對欲望的否定正是意志自由的顯現。當有強烈的欲望以行動時,要停止下來往往有難度,需要用一點意志力。例如要一個有酗酒習慣的人不喝酒很難,上癮的吸毒者要壓抑再度吸毒的想法也非易事。這些當然是大腦已經就緒,箭已在弦上的極端例子。對一般人來說,週末夜晚到底要在家工作、還是去酒館與朋友瞎混,也是困難的決定。所以李北特的說法似乎與日常經驗相容。至於「自由意志只是錯覺」的說法,倒有過度推廣之嫌。儘管常常發生視覺上的錯覺,但不會因此推論所有的視覺都是錯覺。魏格納的確在實驗室製造出自由意志的錯覺,但是由此推論所有自由意志都是錯覺,恐怕是邏輯上過度推廣的謬誤。
 
It from Bit:一切從訊息來
 
物理學家碰到「世界的根本存在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時,其實也與哲學家感到同等的混亂與困惑。有人說物理學家是馴服的形上學家。相對而言,哲學家比起來更野、更不受拘束。惠勒(John A. Wheeler)是大師級的物理學家,家喻戶曉的黑洞、蟲洞這些詞就是他創造的。他與波耳(Niels Bohr)共同提出核融合理論,也與愛因斯坦合作發展了統一電磁力與重力理論。他不僅是物理學家,也是不受拘束的哲學家。他帶出許多很有成就的學生:費曼(Richard Feynman)得了諾貝爾奬;索恩參與《星際效應》電影製作,擔任科學顧問;埃弗里特(Hugh Everett)是多重宇宙觀的開創者。
 
惠勒在他的自傳《重力電磁體,黑洞與量子泡沫》中,將自己的一生分成三個階段,代表三個對根本存在的不同看法。第一階段是「萬物都是粒子」;第二階段是「萬物都是場」;第三階段是「萬物都是訊息(information)」。從他的自傳可以看出,惠勒一生最關心的問題是:世界的根本存在是什麼?他和許多科學家、哲學家一樣,從粒子世界觀開始發展本體論。很多人到「萬物都是場」就卡住,因為再往前,就要脫離物理論的形上學了。二元論或唯心論對大部分的科學家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惠勒很不一樣,思想愈怪異愈迷人。他說:「如果今天你尚未發現奇怪的事物,那你今天是白過了。」存在的本質是他最著迷的問題。當他知道自己罹癌,生命所剩有限,從此只做最重要的事,就是問存在是什麼?什麼是世界最根本的存在?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