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4/7
「是世界更需要中國,還是中國更需要世界?」這是一個無解卻又時常被提及的問題,在這一糾結的背後,體現出了西方世界及周遭各國對中國崛起的複雜心態。

在這十年裡,中國經濟總量超越了日本,製造業規模超過了美國,汽車產銷量在二○○九年的趕超更是在底特律引起了巨大的心理震撼。中國成了網際網路普及度最高的國家,每一個到中國旅遊的歐洲人都對4G網速羨慕不已。幾乎把巴黎拉法葉百貨(Galeries Lafayette)擠爆的中國遊客,讓法國人又愛又恨,甚至連中國大媽們對黃金的熱愛,都構成了期貨市場的一個非常規性指標。

***

在歷時四十年的中國改革史上,我們發現,所有的重大變革主要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

其一是制度的創新與勇氣,如二十世紀七○年代末的農村改革、九○年代末的外向型經濟和城市化運動,以及數十年間一直處於徘徊探索中的國有企業改革和金融改革,都展現出中國式制度創新的獨特性和複雜性。其二是技術帶來的破壁效應,它繞過了既有的政策和管制壁壘,從而在一個類似固化的產業裡別開生面,譬如微博、微信對公共輿論和思想市場的促進,以及電子商務對製造、流通和金融業的再造。

這兩種因素中,前者是可逆的,後者則絕不可逆。在某些領域,它們同時發揮作用,例如在金融領域中,既發生了網際網路金融、行動支付和大數據革命對傳統銀行及證券產業的顛覆,政府同時也打開了民資進入銀行業的準入門檻,出現了共和國歷史上的第一批民營銀行。速度可以掩蓋很多的矛盾,其中有一部分可以透過發展的方式衝關過去,可是也有相當的一部分─尤其是制度建構層面的─卻始終無法繞過去,你不得不勇敢面對。

在這一漸進式的中國變革之路上,我們看到了一系列的戰略性矛盾,它們有的從改革開放第一天起便已存在,有的則是近十年來出現的新景象。

經濟成長方式的徬徨:在二○○八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中,中國快速推出四兆元振興計畫,在各國經濟體中率先衝出衰退的低谷,而同時也固化了靠投資來振興經濟的路徑依賴,它在日後引起極大的爭議。在這十年裡,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一直難以紓解。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