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現今人口老化的社會,健康照護已經是人人關心的議題,也是政府必須重視的社會問題。時常聽到中年夫婦們聊天,當他們彼此問到兒女的職業時,只要一方回應醫師或護理師,另一方就會投以羨慕的眼光,再繼續聽下去,就會了解他們所羨慕的,是對方未來的健康問題,能夠有子女的細心照顧。因為即便有錢可以住高級病房,請二十四小時看護,卻買不到一雙能夠溫暖到心房的雙手。
大部分的人沒有作為醫護人員的子女,少子化的社會,甚至可能連子女都沒有,於是當自己身體虛弱地躺在病床時,自然會把心中那股渴求溫暖的希望,寄託在醫護人員身上,特別是整天在病房穿梭,最常遇到的護理師。其實每個醫護人員剛踏進醫院的實習期間,都有著一顆敏感的心,因為接觸的病人少,反而更能夠體會病人的心情。只是隨著越來越重的工作負擔,越來越多的醫院評鑑、越來越不合理的制度規劃,讓醫護人員時常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了,哪裡還有時間去聆聽病人訴說病情之外的事情。
當這樣的工作環境已經是常態時,有一位護理師透過文學的方式,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感,也延續了那一顆敏感的心,讓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中,還不忘去貼近病人,挖掘那些被包覆在身體病痛之內的心理變化。雖然她的力氣還不足以跟死神拔河,但是她透過文學創作所記錄下來的點點滴滴,是足以撼動人心的。
白紙前的你(妳),如果也跟我一樣,用心地閱讀每一個篇章,或許你(妳)也會猛然發現文中所描述的情節,不就是自己某一位親朋好友的故事!
2011年駐非洲布吉納法索醫療團許文澍醫師
推薦序二
我是一名臨床中醫師,在未踏入臨床前,曾有醫界大老提及:「你覺得當一個醫生,最重要的是什麼?」,當年懵懵懂懂的高中生,憑著內心的一股熱情、加上父母親的一點期許,洋洋灑灑中又帶點生澀地說出諸如愛心、耐心、同情心等重要、卻又空泛的話語;語畢,醫界的大老搖搖頭:「剛剛你說的,只想要告訴我,當一個醫生最重要的,是人文素養。」
醫病關係緊繃的當代,醫療專業被認同與尊重的年代已不復在。為了配合大型醫學中心企業化經營、營利掛帥的領導方式,不僅相同專業內開始輕視自身的職責、甚至也造成不同專業間彼此排斥。積習日久,白袍的力量江河日下、白袍的沉重與日俱增;這樣高壓力、高變化的就業環境,需要高反應、高效率的投入態度,若沒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更容易迫人沉淪在白色象牙塔的權、錢、色、慾中。
佳真是我在醫學生時代相識的學妹,體貼入微和敏銳細膩的心性,反映在護理工作中所見所感的字裡行間。在繁忙紛擾的臨床工作之餘,如實地記錄醫與病的關係;那也是在疾病面前,人與人的關係。中醫學的論述中,疾病的生成必定有容易致病的環境;疾病不只關乎患者本身,而是與天、人、地緊緊相依。人與人的關係,也往往在疾病面前,才能呈現最珍貴與最醜惡的諸相非相。
吾常勉勵即將踏入臨床的後進,醫療工作與其他工作有些許不同,之所以在社會上較受尊重,是因為醫療工作本身有一個亮點,你把這個亮點擺在哪裡,就會走到哪裡。
佳真的字句羞澀中透露著憂心,稚嫩而堅定地喚著她的信仰。深信醫療是帶有溫度的感念,是欲雪天晚中的紅泥火爐。護理站是護理工作的依歸,而護理站象徵的是患者的寄託,醫療專業不僅解決病家受疾病羈絆的苦、更安慰走過生老病死時心中的恐、帶走生命歷程中彷彿不能承受的痛;在此,文字堆砌後所描繪的,是媒體視角無法聚焦凝眸的醫病風貌,是社會大眾私心選擇不易看見、醫療同道久則視而不見的情境;僅盼佳真心中的亮點,若能喚回民眾遺棄多時的認同和肯定、喚醒醫事人員沉睡已久的熱情與初心,甚幸。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部張益銓醫師
推薦序三
偶然的因緣際會下,一個老朋友請我推薦一個認真年輕人寫的書。過去審過不少國內外期刊的科學文章,還是第一次有人請我閱讀並推薦醫學人文的文章,雖說是被灌了不少「老師」、「名醫」的迷湯(我明明離這些稱號遠得很啊!),抱著鼓勵後進與好奇的心情,答應了這樁任務。《愛在病房蔓延》,一個實習護理師在病房實習及學生生活間,對於美好的生命及健康流失的種種心情寫照,沒有多餘的「為賦新詞強說愁」般的抒發文,沒有過度華麗燦爛的修辭,擁有的是內心對於他人真誠的關懷,一個尚在萌芽,成長的護理之心,真實的病房實習記錄,以及褪下實習制服後細膩的情感,自我的成長。
讀完《愛在病房蔓延》,每日的醫護工作場景歷歷浮現,那些曾讓我夜深人靜時椎心自省,病人與親人來不及說再見的扼腕,貧窮、人性與疾病摧殘的現實,現代醫療相對於短暫的成就感與更多的醫療極限無奈,又在心頭翻湧。
現代醫療制度下,「天使」、「南丁格爾」的稱號或許太沉重,制度的不完美讓許多醫護同仁萌生卻意,而留在崗位上的同仁,對醫療工作的熱情或許與日遽減,也或許慢慢以冷漠的醫療專業,掩飾內心的熱情,以減少無謂的紛爭。
讓人支持下去的動力在哪?或許在讀者朋友讀完這本《愛在病房蔓延》,不難發現多數醫護的愛正在病房蔓延,也欣慰一位優質護理師的成長,期待她持續在這荊棘之路昂首邁進。就從自己做起,多點同理心,讓愛在周遭蔓延下去吧!由衷推薦您閱讀這本書。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科權威劉峻宇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