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止)
紅皇后精神:突破經濟停滯的祕密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8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先別急著拼經濟! 恭迎鞭策成長的「紅皇后」駕到!

  ★榮獲美國獨立出版評論權威ForeWord Magazine年度大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比爾蓋茲推薦、經濟學人雜誌一致好評
  ★超過10國語言發行全球

  「你要一直拼命地跑,才能保持在同一個位置。如果想到別的地方,至少要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紅皇后的這句名言,已經成為後金融風暴的進化新圭臬──十倍速時代,只有晉級二十倍速,才能不被淘汰!

  到底要如何才能突破經濟停滯、再次進入令人興奮的繁榮循環?這個問題,已經困擾台灣近十年了,現在,不僅經濟勢力曾經不可一世的美國與英國也開始檢討同樣的問題,就連仍處於成長高峰的中國大陸也擔心即將面臨成長極限。

  不同發展階段的市場,同樣面對的挑戰:如何讓經濟成長的引擎不熄火?

  關鍵之一,就在於「要不斷加碼創新,比進步更進步,」 鮑莫爾、利坦與施拉姆三位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在新作《紅皇后精神》中指出, 成長不只是進步、更是競賽。

  本書用最有力的推論,回應數世紀以來眾人最無力解決的成長之謎!

Point1先別急著拼經濟──資本主義生與滅?
  為了讓經濟發展屹立巔峰,光是向資本主義靠攏還不夠,還要慎選資本主義主導的政策走向!四種資本主義之中,「創業型」與「大型企業」資本主義的混合型才是成長的終極理想,導致經濟淪為一潭死水的「國家主導」與「寡頭型」資本主義,則應該勇敢屏棄,徹底明辨資本主義的好壞屬性!

Point 2經濟成長不是一場零和博弈
  經濟成長的初衷是為了幸福的目的,卻為什麼劃下了殷紅的M形界線,讓全球化的存在,使所得不均更趨惡化?事實上,經濟成長保障了市場規模的擴張、人民福祉的延續,而收入不均更是產生「相對幸福感」無可避免的存在。但經濟成長並不是一場零和遊戲,它會產生跨國界的正面外部利益,值得貧富雙邊打破藩籬,弭平所有「繁榮的矛盾」。

Point 3驅動創新的幕後推手
  創新的策略之中,科技革新扮演著提升成長率的關鍵角色。「華盛頓共識」認為政策介入能夠鼓勵國內外投資,進而驅使科技進步,但經濟成長這座機器,仍然需要諸如民主、教育、歷史、文化……等零件的交互作用,才能在適當的時間點綻放成效。

Point 4恭迎紅皇后──永無休止的創新競賽
  「要一直拼命地跑,才能維持在同一個位置。想抵達別的地方,至少要跑得比現在還快兩倍!」這句話一語道破紅皇后效應(The Red Queen Effect)的真諦。經濟成長正是一場永無休止的競賽,不僅開發中國家必須扭轉政府干預,提供誘因激勵創新;已開發國家更要枕戈待旦、創新不懈,才能永佔鰲頭!

Point 5黑暗國度的一盞明燈
  即使來到M形的底端,創新精神進入一個貧病交加的黑暗國度,只要能扭轉寡頭或國家主導的缺失,也同樣能夠綻放奇蹟!政策導向的優勢,可以吸引外資進駐、加強人才培育、降低創業門檻……等,但政府也必須適時解除對國內企業的保護,讓經濟體能夠在全球的競爭中挺身而立!

作者簡介

威廉.鮑莫爾 William J. Baumol

  普林斯頓大學榮譽退休高級研究員兼經濟學教授,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曾任考夫曼基金會執行長資深顧問,以及美國經濟學會、大西洋經濟協會會長等。獲法蘭克塞德曼政治經濟學傑出成就獎、義大利最高科學與文化獎 與十一項榮譽學位,著作逾四十餘種,在經濟學界具有難以撼動的地位。

羅伯特.利坦 Robert E. Litan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兼律師,耶魯大學法學兼經濟學博士,曾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副局長、以及全球頂尖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主任、考夫曼基金會研究與政策副會長 ,著作超過二十五種。

卡爾.施拉姆 Carl J. Schramm

  美國經濟學家,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博士,喬治城大學法學院學位。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考夫曼基金會會長兼執行長,並曾服務美國勞工部等政府機關。 致力於創業精神的發揚,《經濟學人》譽為「創業精神的福音傳播者」。曾獲美國公共衛生部門連續兩屆傑出科學家獎、羅徹斯特大學喬治.伊斯曼獎等殊榮。

譯者簡介

凌瑋

  曾任職摩根大通、花旗、德意志銀行等歐美知名外商銀行十餘年,業務範圍橫跨營運、行銷業務、企劃、客服,並在歐洲十餘國負責全球專案規劃執行。現為專職譯者,譯作包括《致富非做不可的兩件事》、《達人創業,稱霸小市場》等。

 

目錄

推薦序一 最能造福人類的資本主義 吳惠林
推薦序二 好壞資本主義 蕭新煌
推薦序三 創業家永遠是成長的引擎 洪德生
前 言 經濟繁榮的真相

第一章 一塊失落的拼圖
基於創新驚人的折舊速度,技術的持有與否,在全球經濟中劃下一道難以跨越的貧富鴻溝。於是,解碼富國經濟,試圖移植到第三世界,便成了經濟學家孜孜尋覓的關鍵拼圖……

第二章 經濟成長有什麼大不了?
當馬爾薩斯的駭人預言不攻自破,全球化市場又享有相對的存在優勢,財富增加更是醫療資源與全民幸福的保證,經濟成長的重要性是否還有抨擊的餘地?

第三章 驅動創新的幕後推手
破解經濟成長謎團的過程中,發現科技革新乃是成長率提升的關鍵角色,而統計分析的限制,卻又無法填補「梭羅殘差」留下的問號;「華盛頓共識」建議的政策干預,是否會是解答?

第四章 資本主義的百家爭鳴
當某個經濟體系達到科技顛峰,要確保恆久盤踞龍頭的唯一途徑,就是採用大型企業與創業型資本主義的綜合形式;資本主義四種原型的好與壞,也將在此無所遁形……

第五章 比進步更進步
當經濟體接近科技顛峰,為了在「紅皇后」的鼓動下創新不輟,就必須接受四大項來自政策面的驅力。然而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為民主、教育、文化……辯護的聲音,是否真能充耳不聞?

第六章 開發中國家的救贖
如果創新進入一個貧病交加的黑暗國度,是否也同樣能綻放奇蹟?開發中國家多半還在國家主導的掌控之中亟待轉型,要讓經濟體真正成長,最終政府還是要放手讓它獨立……

第七章 大型企業資本主義還缺少什麼?
日本與西歐曾被美國視為威脅,為何這種恐懼最終卻化成了泡沫?原來兩國人口老化、福利負擔沉重與聘雇員工的高門檻等,不斷將其推向大型企業經濟的僵滯……

第八章 創業精神的守恆
創業型與大型企業資本主義的「完美」融合是成長的理想,然而從美國的例子來看仍有其瑕疵,需要在創業誘因、智慧財產權保護、遏止濫用反托拉斯法等方面勤下功夫……

後記 

 

推薦序一
什麼樣的「資本主義」最能造福人類?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接到出版社邀請寫這篇推薦序的時候,正是盛夏溽暑、台北高溫創紀錄的日子,而各地之所以出現難耐的高溫,「地球暖化」被認為是肇因。為何地球暖化愈來愈嚴重?原因雖眾多,但「追求經濟成長」太過火無疑被列為主因之一,於是「壓抑成長」乃成為訴求。不過,儘管「讓成長歇息」的聲音隨著地球暖化愈見嚴重而愈來愈響,但對成長的追求仍然是各國政府最重要的政策目標。然而,幾十年來,如何提升經濟成長念茲在茲,但即使在一國之內,成長的果實分配不均愈來愈被詬病,近幾年來響徹雲霄的「M型社會」就是寫照。其實,一國之內貧富懸殊的景況推而廣之,就是富國與窮國的差距為何不是縮小,反而增加?

促進成長V.S公平分配

  一直以來,如何促進成長和成長果實如何公平分配都是經濟學的核心課題,當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經典著作《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就是探討「財富的起源」,也就是「如何增進財富、累積財富?」可是兩百多年來經濟學蓬勃發展、學門的分工愈細密、分析工具也愈先進複雜,然而成長和分配不均這兩個基本課題非但不見解決,反而全球的寶貴資源為現代經濟成長過度付出,於是資源短缺、甚至「2012地球毀滅」的瑪雅預言都以電影呈現虛擬實境呢!如今的「經濟成長理論」還是在探討這些課題。

  讀過基本經濟發展和成長理論的讀者都知道,以生產函數作為分析基礎,求取產出的增長,在自由市場的運作下,「公平分配」也得以達陣。大體上,要跳脫馬爾薩斯的「貧窮陷阱」、讓「經濟起飛」以「自力成長」,甚至於達成「永續成長」,人民的「自願儲蓄充足」是前提要件,畢竟「資本」(亦即機器、設備、廠房)才得以迂迴生產、讓未來的生產增長,而資本的形成靠的就是儲蓄。不過,對於產出的貢獻,除了勞動、 資本這些生產要素外,竟然還有大量的「剩餘或餘數」不知要歸因於何種因素,梭羅(R﹒M﹒Solow)乃以「技術進步」或「總因素生產力」稱之,這項發現也使得梭羅獲頒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可是,技術進步怎麼來的一直困擾著學者專家們,如何揭開這個迷團就成了「內生技術進步」的任務,而什麼條件、政府應不應涉入、應當擔任什麼角色?迄今紛紛擾擾、爭論不休。

「創新」推陳出新歷久彌新

  大致而言,「創新」是被公認的重要因素,而「創新」(innovation)這個詞早在1912年就在一代宗師熊彼得(Joseph A﹒Schumpeter)的《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這本名著中出現,它又有「創造性破壞」的說法,具體的概念包含五種:一是新物品的提出,或對一件原物在性質上作某種改進;二是新生產方法的提出;三是新市場的開發;四是新原料或半製成品來源的發現;五是新產業組織的形成。

  創新帶動技術進步所發揮的驚人效果,已在許多國家出現過,這些國家能否持續維持,以及那些一直陷於貧苦困境的國家如何學習模仿並跳脫貧窮,縱然在「知識經濟」出現下,仍然是「創新」這帖老藥方在主導。問題是:創新如何來的?它依附在「創業家」身上應無可置疑,而創業家何在?如何讓創業家盡情恣意地從事創新?為何不同國家、社會有不同的表現?到底有什麼特質?是否有什麼良好的策略可運用?

  這本《紅皇后效應-經濟繁榮的秘密》(Good Capitalism, Bad Capitalism, And the Economics of Growth And Prosperity)就嘗試解答這些千古以來的難解課題,三位作者都是經濟學名家,而且對實務、甚至政治運作都有豐富經驗,他們藉由經濟歷史的觀察,循序漸進鋪陳「創意精神」這個主角的創造、維護及永續。由英文書名就清楚得知作者們認為「好的資本主義」是關鍵,它能孕育創業家運用創意精神讓社會永保創新活力,持續處於成長繁榮的境界。

好的資本主義V.S壞的資本主義

  那麼,何謂「好的資本主義」?作者們將資本主義分成創業型、大型企業、國家主導型,以及寡頭型四種,而創業型和大型企業兩種資本主義的混合型才是成長的終極裡想,也就是「好的資本主義」,至於「國家主導」和「寡頭型」資本主義,會使經濟淪為一潭死水,是應該摒棄的「壞的資本主義」。所以,徹底的明辨資本主義的好壞屬性,就是很重要的事情,這就有勞讀者們好好看這本書挖寶了。

  有必要強調的是,這本書值得現在的台灣住民們,尤其是決策官僚和菁英們仔細閱讀,因為兩岸在六月底簽ECFA,兩岸的經貿勢必更緊密、熱絡,而中國經濟的興衰深深牽動台灣的發展,台灣住民的禍福更與之牢牢相繫。2008下半年掀起的全球金融海嘯,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經濟大蕭條,而中國經濟被認為受創相對較輕,於是出現歌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現象,所謂的「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之「專制經濟模式」抬頭,也就是中共型態的「國家主導型資本主義」正在埋葬市場經濟。

危機四伏的中國經濟

  這是謬誤且非常危險的認識,巴西1960年代和蘇聯1950年代這兩個「國家主導型資本主義」血跡斑斑的史例已可提供借鏡,而這本《紅皇后效應》更以「壞的資本主義」斥其危險,若不能摒棄將使經濟淪為一潭死水。話說回來,即使現在開始改弦更張,轉向朝「好的資本主義」改進,調整過程的艱難和需要付出的代價想必也是難以估計的呢!所以,與之保持距離,以策安全是為上策!

  除了不可太靠近現在的中國外,台灣自己也應抱持「好的資本主義」,才能永保健康發展。怎麼做才好呢?執政當局有必要向這本書取經,全民也應有正確觀念才能群起監督呀!那就好好的讀這本書吧!!

推薦序二
創業家永遠是成長的引擎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洪德生

  過去中國和前蘇聯採用的計劃經濟共產主義幾乎已經瓦解,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在分配資源和實現經濟成長的表現上,獲得明顯的勝利,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依舊是較理想的發展策略。對一個國家而言,追求經濟成長永遠是執政者想要努力達成的目標。但要追求經濟成長,光是選擇資本主義路線是不夠的,選擇正確的資本主義型態,才能達成目標。《紅皇后精神》是一本探討經濟成長引擎的書。儘管絕大多數國家都採取資本主義,但實際上是實施自由化程度不等的市場經濟。本書作者將資本主義區分成四種不同的型態──創業型、大型企業、國家主導型與寡頭型,採取不同型態的資本主義,對經濟成長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不過,沒有一個經濟體能由單一型態的資本主義所支配,各種不同體系的混合才能對經濟成長有所助益。

  本書的重點即在介紹截至目前經濟學家對決定經濟成長的因素所提出的各種理論與驗證,最後得出創業型經濟就是最成功的經濟體的結論。創業型經濟就是綜合了創新型創業家,以及將創業家或企業本身的創新產品改良並大量製造的大型企業。小創業家具有試圖發展與商品化突破性科技的優點,但小創業家自己無法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做到大量生產,只有大型企業能夠將創意大量生產。不過,光有大型企業,缺乏小創業家,在經濟成長上亦難有表現,歐洲和日本就是大型企業經濟的代表。與美國相比較,歐洲和日本失敗的原因就是缺乏健康的創業精神。

  本書亦針對文化、教育、總體經濟的穩定性,以及民主等四項元素是否構成決定經濟成長的要素,提出詳細的分析。對處於顛峰經濟成長的國家而言,該四項可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這些元素對創業型經濟的四項成長要素並沒有重大影響。創新型創業家仍是追求經濟成長的要角。經濟成長也可能是促進創業精神的因素之一,因為沒有經濟成長,對未來就沒有希望,創業精神就會減弱。經濟成長對高齡化社會更為重要,因為經濟成長讓政府更有能力負擔社會安全與醫療保險支出。

  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大力推崇創業家的活動將促使生產力提高,最後讓全國國民都受惠。他對「資本主義體制的創業家是成長的引擎」的見解,以及創造性破壞是「追求進步所必須付出之代價」的概念,都是本書的核心精神所在。本書還指出創業型經濟的成長要素,並對政府該怎麼做才能創造或加快創業精神的成長,以及政府該如何確保大型企業持續創新,提出明確的答案。對一個國家的  領導者,或是主管經濟發展的政府官員,在規劃決策,以及執行經濟成長策略時,這確實是一本不可多得,並值得一再參考的書籍。

推薦序三
好壞資本主義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蕭新煌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孰好孰壞?孰有用沒用?原以為在一九八九年底「蘇東波」後,已有了定論──共產主義已死,資本主義萬歲!但後續的兩次區域(一九九○年代末期)和全球(二○○○年代中末期)金融危機,卻又讓世人懷疑資本主義可能也不管用了,於是又有「共產主義是死了,但資本主義也失靈!」之嘆。

  從二次戰後的冷戰局面以來,全世界一分為二的意識形態對峙,始終支配著前三十年各國政治精英和發展學者的思路和選擇,但後三十年卻讓他們迷惘,迷惘資本主義何去何從?

  這本新書的英文原著書名比較清楚道出企圖解謎的用意:即原來資本主義有兩種,一種好、一種壞,好的是未來的理想,會長存;壞的要摒棄,應隨著歷史滅亡。但中文取書中第五章裡提到的「紅皇后競賽」(意指:優勝者必須盡其所能不停迎頭向前,才能持續領先),而訂名為「紅皇后效應」:即要贏,就該努力不懈;要勝出,就得一再創新和改革。企業是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這確定是這本書的精華和核心,不過,「紅皇后效應」雖容易引人注意,但卻把原書的宏觀視野和格局變小了,忘掉了應該從大策略著眼去慎選不同的資本主義發展理念和模型的宏觀決策,只一再強調持續創新和固守創業精神的微觀企業建言。

  這本書的宏觀分析指出,資本主義不只分好壞兩種,好壞中還各有兩型,好的是「成熟的大型企業資本主義」和「小型創業家資本主義」兩型;壞的是「國家主導型資本主義」和「寡頭分割資本主義」兩型。作者們真正想說的,就是如果要經濟成長、人民富裕、社會公平和減少政治貪汙這四大普世目標,那就要走好資本主義的那兩條路,讓大小企業共同攜手創新經濟制度,而且務必要從政府無限制控制和支配的那種資本主義轉變過來。

  書中引述很多具體經濟創新措施和政策,讀來都具有說服力。此外,本書對「歐洲硬化症」(Eurosclerosis)和「日本停滯症」,甚至「美國危機症候群」都有一些診斷。不過,對於「崛起的中國現象」的論斷,卻語帶模糊,拿不準針頭,似乎還走不出當下的「美化中國論」,但也因為在書中時有這種不夠批判的論點,讓嚴格的讀者和評者懷疑作者們是不是有意無意在告訴讀者,中國已走上「好」的資本主義之路呢?如果是,為什麼中國的資本主義背後的共產主義政府卻依舊大行其道呢?為什麼中國並沒有「如假包換的純民間」資本大企業,和免於政府掛勾和干擾的小型創業企業家呢?我想讀者們自己可以去輕易找尋到答案:當前中國當然沒有好的資本主義!

  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們相信在這裡提出的論點與四種資本主義的分類,會引起讀者的廣大共鳴」。我很認同,也希望有心的讀者會據此去探查、找尋和打造為人類帶來成長、福祉和正義的「好資本主義」!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411735
  • 叢書系列:天下財經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一塊失落的拼圖

當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長期經濟議題,就是如何讓最富有的國家維持富有,並且移植到貧困的社會。想找出答案,就必須研究這些天差地遠的經濟體間有何殊異之處。

這個被忽視已久的主題,因為經濟學家們宣稱有了答案,而再度引起人們注意(在往後的章節中,我們將對這些答案提出質疑)。針對長期以來造成各國經濟成長率差異的原因,儘管我們無法提出立即有效的解答,然而聚焦整體經濟結構(特別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確能夠解釋某些(或很多)差異,對解決問題多少有些貢獻。

我們會特別關注那些激勵創業家的規範與制度,也就是促使他們努力不懈地創造、利用、推廣新產品與提高生產力的辦法。確實,這些獎勵能夠避免各個不同經濟體的創業家們安於現狀,迫使他們在現有事業完全開花結果之前,就規劃下一個創新。

所謂「創業家」到底指的是誰?這個名詞被用來泛稱那些開創自己事業的人。該定義把自我雇用者和開創新事業者都囊括其中,不論是哪種行業。在這本書裡,我們將採用較為狹義,也更有意義的定義︰不管是全新或既有的事業體,只要提供新的產品或服務,或者研發與使用新的方法,以較低成本來製造或遞送舊有的產品或服務,都可以稱為創業家。

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指出:「並非所有新成立的小事業都可以稱為企業,它也不足以代表企業精神。」。他(與我們)更認同十九世紀法國經濟學家薩伊(Jean-Baptiste Say)所說的,這個名詞「是個異議聲明和宣告──創業家改變現狀且瓦解秩序。」此外,熊彼得提出著名的「創造性破壞」來形容創業家的創新過程,杜拉克演繹熊彼得的分析為︰「創新型的創業家帶來動態的不均衡,而非均衡與最佳化,這才是健全經濟的標準,以及經濟理論與實務上的重要事實。」杜拉克的另一種說法更為直接了當:「創業家進行創新。創新是創業家精神的具體行動。」

當我們聚焦於所謂的「創新型」創業家,顯然排除了那些在資本主義經濟體中常見的「模仿型」創業家,也就是那些複製既有商業模式,製造或銷售產品或服務的人。模仿型創業家在大多數經濟體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然而,如果目的是經濟成長,創新型創業家才是重點,也是本書著眼的目標。換句話說,當我們提到創業精神這個字眼時,不要與那些小企業或新事業混為一談。

我們當然明白,沒有一種經濟能光靠創業家而蓬勃發展。有太多公司小到無法實現規模經濟;況且,從創業家們想出的實用基本概念,到擁有商業價值,讓大多數消費者能夠負擔、信任且願意購買的產品,兩者間還有一大段距離要克服。正因如此,最成功的經濟體往往綜合了創新型創業家,以及將創業家或企業本身的創新產品改良並大量製造的大型企業(通常是創業後兩代或兩代以上)。在本書,只要提到「創業型經濟」,指的就是前述這兩種型態的混合體。

會員評鑑

4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0
|
2010/09/17
這本書乍看之下有很優的賣相,如大紅色的封面與封底,搭配撲克牌中紅心皇后的大logo,副標題:「突破經濟停滯的祕密」也相當吸引人,加上用「愛麗絲夢遊仙境」書中紅皇后的辭藻:「你要一直拼命地跑,才能保持在同一個位置。如果想到別的地方,至少要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會讓人以為這或許\是一本生動活潑的財經書。若再加上為文寫序與推薦的幾個名人,如吳惠林、蕭新煌 葉匡時與洪德生,讀者恐怕會毫無抵抗能力般地掏出鈔票在書店將這本書買回家。

只是,這恐怕又是一本帶回家讀不到二十頁便束之高閣的「膜拜書」之一了。

首先,這是一本三個人合著的書,威廉鮑莫爾、羅伯特利坦和卡爾施拉姆三位經濟學者合著,一般來說,所謂的合著有兩種模式:
一是由出版商找人去向三個人採訪,通常出版商會找相關的記者來從事撰寫,於是,整本書讀起來像極了經濟財金刊物或報紙的枯\燥社論。
第二種可能是三個人將個自撰寫之相關的文章集合成冊,再由編輯潤飾而成冊。

不論是哪一種編輯方式,本書的內容只能說對非財經專家難以咀嚼,但是對於財經相關行業的人士而言,又像極了資料剪貼簿,這本書從頭到尾總是不脫離1.經濟發展史 2.現狀的描述 3.同一個命題之不斷重複敘述 等三大特點。

這本書巧妙的用「套套邏輯」來逃避主觀性的論述,用客觀的外衣去偽裝「毫無重點」的內涵,譬如第六章「開發中國家的救贖」,書中提到的作法是創業精神、鼓勵創業活動、提供創業保障、把創業障礙降到最低等方法,我只能說這根本只是「作文比賽」,像那種公務機關花大錢去國外考察回來後交差了事的考察報告,然後本書再提出一個看法:「發展中國家要邁進已開發國家的可能性在於創業型資本主義」,但是接下來我沒有看到本書有具體的方案來演繹其結論,書本上狡猾地提出三個成功\的國家:印度、台灣和中國,然後用記者作文比賽的語法講了三個國家「路人皆知」的事蹟,作者不去深入比較這三個國家的異同,只是拉拉雜雜地用一堆類似報紙上面的官方經濟數據解讀的文體,作出毫無重點與結論的論述。

為何我說這本書是典型的套套邏輯呢?她在p204提到:「國家主導並非加速經濟發展的特效藥」,卻又在p205提到:「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國家主導,其優點是政府與領導者至少有促進經濟成長的意願」,p225提到:「民主不能確保政府會允許\或鼓勵對成長有益的資本主義」…..整篇文章從頭到尾充斥著:「因為a所以b,因為b所以c,因為c所以d,因為d所以a」這種多層次但環環相扣、用結論當原因,在以原因當結論的套套邏輯。

以本章的結語(p238-p239):「本章避免提出過於詳細的解決方案」,只不過本章從新興國家講到創業,創業精神講到教育,教育講到民主制度,民主制度講到微型信貸,信貸市場講到國外援助、國外緣助講到儲蓄率,儲蓄率講到貨幣與财政政策,貨幣與财政政策講到獨裁政權體制,獨裁政權體制講到國有企業私有化,國有企業私有化講到資金融通市場,資金融通市場講到法律障礙….單單一章當中提到的議題就高達四五十項,套句通俗的話,這篇文章不過是把
「經濟學課本上的提到的名詞剪貼到官方冗長的報導上頭」

本書用了那麼多篇幅與那麼聳動的行銷字眼,卻在本書的第六章結語告訴我們:「沒有人能夠提出決定性的辦法」。

當然經濟學在提供問題的解答上的功\能也許\不強大,但是或許\總是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吧;本書的「作者們」用第七章「大型企業資本主義還缺少什麼?」作為思考的源頭,乍看之下似乎頗有創意,只是,拉拉雜雜的「經濟新聞與歷史剪貼」之後,別說找不出解決方案,連本章的問題在哪裡都很難明確的找出來,連問了問題之後,連問題本身都失焦,作者除了離題到「個別國家的財經難題」,還囉嗦地扯了一大堆勞工、勞動成本結構、歐盟的過去與未來演進、失業率、移民政策、人口老化、金融法案…等等牛頭不對馬嘴的議題。

或許\,本書的論點們(這本書至少提了幾百個不同經濟領域論述的論點)多半都是正確的,或許\本書的佐證們(本書至少提了上百個個經、總經與國際金融的發展歷史)也頗為中肯,但是,本書完全失焦,活脫脫像一本經濟發展史的報章剪貼簿,閱\讀起來相當煩瑣且枯\燥,要從中間獲得什麼啟發確實是很不容易的。

評:三顆星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8/16
很久沒看經濟學類的書籍,而且是聽人介紹之後馬上有興趣一讀。
本書作者和推薦者自然是一時之選,立論的精準無可挑剔,關注的目光停留在目前全球化經濟的區域差別和未來可能性。本人想看的是:它如何看待經濟成長的關鍵事項、要如何解決經濟發展的停滯現象。
讀過之後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它使用的模型和數據:它講述不同類型資本主義原型的優劣,提出的範例讓我想到台灣當初經濟起飛的過程是政府如何政策引導而得到成功\。是否當前的中國可能又有另一套經濟轉型的新模式?
另外,科技的擴散引領已開發社會達到巔峰,創新的持續如何維繫儼然成為未來最大課題。而所謂政策面的驅力它所需要的配合:例如文化,尤其是各個國家區域相異度頗大的文化內涵,又應該在經濟層面影響上佔據有怎樣的影響力和地位?
是否是說:美國社會的過度擴張消費跟中國社會的儲蓄保障心態一調整,整個產業面、創業走向便可以開創新局而變得更完美健康?或者是說,像世界盃足球賽一開打,南非的黑白界線也可以跟隨社會集體的熱情活絡而消弭,觀光與經濟活動會灌注出新的可能?還是說,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言:身家獲得翻轉的社會流動舉世都屬稀少,美國文化跟歐洲文化的不同,是在於美國鼓勵這種樂觀和態度!那真正能激勵創新和提供創業的沃土,到底是該如何得到呢。
除了政府政策導向的轉型、放手讓步,引導「創業型」和「大型企業」成為經濟的泉源活水,不斷創新又該如何引領出分配公平呢?是不是唯有彼得杜拉克所鼓吹的社會志工、如今巴菲特和比爾蓋\滋捐助鉅款投注公益的善行,會是未來社會奉行的圭臬大道!
創新的精神永遠是國家經營管理者必須時時縈記於心的,是唯一突破經濟停滯的良藥。然而幸福的環境是另外需要打造的偉大要項,並非經濟持續成長就能滿足。而優秀的管理和調和社會現實是最佳的路徑和最大的學問,其困難度和得掌握的要訣又遠遠超乎一般管理領域之外了!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前進未來職場,做個不被AI取代的人|2024新鮮人畢業求職展|電子書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自然生態展(止)
  • 運動瘦身展(止)
  • 考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