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止)
布拉格之夜:一個作家的蜜月札記

布拉格之夜:一個作家的蜜月札記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在捷克的不同城堡與小鎮裡徜徉,你會發現美食與自由、幸福與思想,都會同時來的那麼令人驚喜。

  這是一位中國作家的蜜月札記。作者在與妻子一道的捷克蜜月旅行中,忠實記錄並思考了中華文明與波西米亞文明之間,從風景、習俗、音樂、歷史、建築到美食的文化差異,以及隱藏在表象之下的憲政、民主化、全球化、普世價值、專制等思想問題。

本書特色

  中國新星學者韓晗第一本長篇隨筆,紀錄在捷克的蜜月旅行途中,對中華與波西米亞文化的各種反思與探討。

作者簡介

韓晗

  男。一九八五年出生。散文家。文學批評家。武漢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隨筆集《大國小城》、《側影年華》、《蝴蝶飛出地平線》三部與長篇小說《寂寞城市》一部,並在大陸、臺灣出版學術專著《新文學檔案》、《可敘述的現代性》與《文化的撒旦和上帝》等六種。

 

目錄

一、是金色的布拉格,還是紅色的布拉格?
二、斯美塔那的伏爾塔瓦河
三、廣場上的陽臺
四、地鐵罰單
五、邂逅卡夫卡
六、如此懷舊
七、在卡羅維發利遇見德沃夏克
八、博物館之美
九、生命的不朽
十、混搭的教堂
十一、一座空城
十二、那些同胞
十三、感謝美國
十四、皮爾森的酒
十五、茜茜公主、庫碧索娃和馬泰休斯
十六、另一種波西米亞
十七、想到哈威爾
十八、百年木偶
十九、最後一夜
二十、這些路和巷子,我們曾經走過

 

  從捷克回到中國大陸,幾乎所有知道我去向的朋友都問我相同的一個問題:為什麼你的蜜月選擇布拉格?

  「布拉格之夜」是我的網名,也是我的筆名。二○○七年我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時,在會員註冊表上,「筆名」一處登記的也是這個名字。直至現在,我常會收到厚厚的牛皮信封,上面寫著「韓晗(布拉格之夜)先生收」。

  這段話好像不能回答朋友們的問題,這也是我深感糾結的地方,甚至有時候自己都會暗自問自己一句:我為什麼選擇捷克的首都度蜜月?

  記得我約莫四五歲的時候,家裡有一隻帶照片的檯曆,上面有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照片,如越南、朝鮮、前蘇聯、古巴、南斯拉夫、捷克等等,比起其他許多國家,十二月的那張照片是恢宏的哥特式建築,晚霞掠過時留下了金燦燦的光澤。我清楚地記得,這張照片下面有三個字:布拉格。旁邊還有四個小字,捷克首都。

  這是當時的我在身邊從未見過的風景,與日常都市森林裡粗糙的水泥盒子不同,精緻雕琢的老建築,盛開著五顏六色花朵的窗臺,迎風而起的七彩招牌,彷彿告訴我,這是一個絕對陌生的國度。

  對於剛識字的我而言,「布拉格」三個字便深深地印刻在腦海裡。
在中學歷史老師的課堂裡,我讀到了「布拉格之春」這個詞,知曉了當年記憶裡的美好風景,原來曾經歷過這樣的磨難。透過看似簡單的文字敘述,剛剛步入青年時我仍可以感覺得到當時「瓦茨拉夫廣場」上的慘烈,為了抵抗專制、侵略與暴政,青年學生們一批批地在血泊裡倒下,堅持站著的人,最終盼到了民主的到來。

  可以這樣說,布拉格所遭遇的一切,在我十八歲之前已經基本瞭解,雖然這一切比歷史要晚了三十年,但三十年前在異國他鄉所發生的史實,卻在一次不經意的閱讀中成為了我的成人禮。原來每一個民族要走向民主與獨立時,必須要經過煉獄一般的掙扎、抗爭與涅槃,在心靈的感動下,我有了「布拉格之夜」這個網名。

  後來開始從事散文、小說與戲劇的創作,有朋友建議,需要取個筆名。我其實不太喜歡筆名這玩意兒,畢竟這世界上還是有許多作家是沒有筆名的。在加入作協時,拿過登記表,稍微一想,就將自己的網名給寫了上去。後來據負責登記的朋友說,五個字的筆名,在當代中國作家圈裡,不說是空前絕後,至少也為數不多。

  可惜這個筆名,我從來未曾使用過,但它卻是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筆名,也是我的第一個網名。為了紀念這個名字,這本書的書名就叫《布拉格之夜》。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在決定使用這個筆名時,年少氣盛的我決定:此生一定要去一次布拉格。

  從北京到布拉格,有兩條路,一條是從北京飛往法蘭克福再轉機,另一條則是取道莫斯科中轉。

  在出發之前,我與妻曾一同拜訪了我的文學導師瑪拉沁夫先生,老先生雖已年過八軼,但對精神矍鑠,對於一些問題總有深刻的見解。當他知道我們將去捷克時,非常高興地告訴我:「捷克值得去!非常值得去!你去了捷克,其他幾個東歐的國家也就基本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像奧地利、南斯拉夫都差不多,他們在老建築上還不如捷克漂亮。捷克的那些老建築,實在是太美了,小別墅、老洋房,那種純正的歐洲感覺,一定可以激發你的創作思維。」

  正是在瑪老的書房裡,我產生了一個想法,這趟布拉格的蜜月之旅,是否可以寫一篇隨筆呢?或者更大膽一點,是否可以寫一部長篇的隨筆呢?

  可惜的是,自《大國小城》之後,我幾乎再也沒有寫過系統性的文化散文。一是因為該書出版的二○○六年之後,我轉行進入到了文學史與藝術史的研究,一個人的時間總有限,所以對於散文只限於一些最基本的專欄寫作,也懶於去構思一部十幾萬字的散文集,遑論之前從未嘗試過的「長篇散文」?另一方面,寫作者的思維最容易被一些既定模式束縛,當我沉浸在博士論文的寫作以及史料、理論的鉤沉推演當中時,散文創作的激情,又遲遲難以被點燃。

  好在捷克之旅確實對我來說是一趟刻骨銘心的旅程,在捷克的所見所聞,也迫使我需要寫一部這樣的著述出來,目的是讓更多的中國讀者瞭解捷克。當然,在寫作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最大的困難就在於,我擔心自己會半途而廢,變成一些無用的碎片文字。

  所以,我這個寫作計畫,知情人很少,我也保密的相當好。但對於一些一直真誠地關心我的師友來說,我又希望可以讓他們知道我的寫作想法,至少可以給我提出不同的意見與建議。因此,在這裡我特別感謝幾位關係極好並對我極其關照的師友,你們是少數幾位我這個寫作計畫的知情者。

  這裡更要謝謝我的妻子,她用她一輩子唯一的蜜月旅行,成全了我少年時的小小夢想,並為這本書畫了如此可愛的封面,所以這本書也是獻給她的。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871390
  • 叢書系列:釀文學
  • 規格:平裝 / 26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站在伏爾塔瓦河的正上方,耳畔忽然又響起了卡拉揚指揮的那首《我的祖國》,我敢確認,這是我聽到最溫和的交響樂,一如捷克人的氣質,緩慢、低沉,彷彿每個人都是水象星座的人。中間雖有幾段略顯激昂的樂章,但仍無法掩蓋旋律本身所隱藏著的憂傷。所以卡夫卡曾斷言,捷克人是憂傷的民族。

遠遠望去,我找不到伏爾塔瓦河的源頭。

以前我粗讀歐洲地理時,猶記得伏爾塔瓦河的源頭是在一個名喚克魯姆洛夫(Cesky Krumlov)的小鎮上,此地號稱是目前歐洲最美的中世紀童話小鎮,所有的建築都保存為十五世紀的模樣,當然裡面也有現代旅館、商場,但在古老的建築與狹窄的街道上,沒有什麼大的改動,也沒有刻意的做舊。

而且我還聽說,那裡的伏爾塔瓦河是湍急的,一點都不似布拉格。

查理大橋是伏爾塔瓦河上最壯觀的一座橋,橋上的神像都已經有了斑駁的銅銹。我懶得去考證這些銅銹究竟是後人做上去的,還是本身就是當時的銅像,無論是仿製品還是原品,只要擺放在查理大橋上,俯瞰著靜靜流淌著的伏爾塔瓦河,都是一種無限的風景。

雲集遊人最多的神像,當是聖‧約翰‧內波穆克(John of Nepomuk)的神像,內波穆克乃是波西米亞國王、知名暴君瓦茨拉夫四世(Václav IV)王后的懺悔牧師,所謂懺悔牧師,大概和現在的私人心理醫生近似,主要負責傾聽王后傾訴。但由於暴君一直懷疑王后與他人通姦,某日便找到內波穆克來問。但內波穆克恪守職業道德,堅決不透露王后在懺悔時所說的話,結果橫遭不幸,被一怒之下的暴君投進布拉格的伏爾塔瓦河。據說當晚河面上便升起七顆星星,其餘的牧師念其忠於職業操守,遂為其塑了金身,遺體被打撈起來,葬在聖維特大教堂(Chram Sv.Vita),時至今日,在捷克的皮爾森(Plzen)還有以其命名的小鎮。
我說這是傳說,當地的朋友卻認為這是史實,還與我抬杠,告訴我此事發生於一三九三年三月二十日。

我粗略地算了一下,這大概是朱元璋在中國大殺功臣的年份,儘管在不同的國度,但冥冥之中會在相同的時間裡造出近似的人和事來,這就是人類在歷史車輪上的輪迴。

查理大橋上的內波穆克是一尊立像,頭頂上有一圈由黃金鍛造、將幾顆星星串起的光環,左手捧著一隻巨大的十字架,右手夾著一根黃金色的棕櫚葉,神態悲憫,似乎寫滿了不合時宜與無可奈何。在暴君執政的時代,敢於反抗暴君,明知會死而敢於赴死,這應該是對於自身信仰的極度虔誠了。
在捷克,隨處可見的是對於暴力、專制的批判與反思,就像這查理大橋上站著的內波穆克──最溫和的民族,往往遭遇到暴政的統治。中世紀的地牢、刑具,紅色恐怖時期的屠殺、鎮壓,變成了捷克大大小小的博物館。

走向理性與文明,是人類精神進化的兩大主題,這在捷克似乎顯示得特別清楚。尤其是近四十年來,從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ček)的「布拉格之春」到哈威爾(Václav Havel)的「天鵝絨革命」,彷彿這個國家一直在束縛、桎梏中掙扎,終於努力地到看到了希望,只有這樣的溫和,才會凝練出如此的韌勁。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0/09/08
這本書是比較優美的流水帳,作者是一位大陸年輕的人文學者,他的寫法有點像余秋雨,對於文化現象發出悲天憫人或憂國憂民的情懷,不過畢竟余老師功力深厚,就算寫得很矯情,讀者還是會被他的文字收服,反觀本書作者的抒懷就比較單薄一點。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這本輕鬆的旅遊小品,不同世代的人欣賞世界的角度各異,長輩的旅遊札記知識飽滿,但他們在行旅中關注的人事物常常都是古早的事了,年輕一輩的遊者的眼光投放在貼近時下的文化脈絡,有時候讀起來更能引起共鳴。

本書是作者的蜜月遊記,他跟新婚妻子一起參加旅行團去捷克度蜜月兩個多禮拜,拜訪布拉格、庫倫洛夫、卡羅維瓦利…等等經典旅遊行程,夾雜一些關於捷克的歷史、風土、地理、人文…背景知識,作者描述景色的功力也不錯,非常庶民化的第一人稱視角。

捷克和台灣的關係越來越緊密,自己也有幸跟女友在波西米亞住過一段時間,這本書喚醒許多美好的記憶。捷克的文化真的很迷人,我可以長篇大論XD,可是還是別礙眼好了。列舉幾個文化人最愛提及的主題:、好兵帥克、卡夫卡、天鵝絨革命、布拉格之墓、米蘭昆德拉、音樂家「史麥塔納、德弗札克」…捷克位於歐洲的中心,歷史上通常都是被四周強國欺凌的對象,這一點的確跟台灣蠻像的,所以他們的民族性謙卑卻堅忍不拔,是很好相處的朋友。另外,很多人喜愛隨口提及「布拉格之春」,以為這個詞代表布拉格春天的美麗,沒想到其實它指的是一場血腥鎮壓…

有機會再找時間讀一下捷克前總統兼劇作家「哈維爾」的回憶錄《To The Castle and Back: Reflections on My Strange Life as a Fairy-Tale Hero》,連書名都能跟卡夫卡扯上關係。1980、1990年代蘇聯崩解的民主浪潮現在看起來恍如隔世,極權主義正在復辟,時代精神的時過境遷也是令人感嘆。

然後身為一名男性,還是忍不住想要提一下,在歐洲人(特別是西歐男人)的眼中,捷克很像亞洲的日本,我跟德國的男生聊過,他聽到我住捷克,直接開玩笑問我有沒有跟捷克女生說:[How much?] 我只好回說:[I have a Taiwanese girlfriend.] 他就一臉可惜的樣子,至於為什麼是”how much”,只可體會不可言傳了。捷克的特殊產業蓬勃發展,甚至還有跟日本產業合作…這個蠻奇妙的,也算一種文化現象吧。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台日合作,莫仁異想鉅作《噩盡島》動畫化啟動!莫仁經典小說展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自然生態展(止)
  • 運動瘦身展(止)
  • 考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