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周年慶
腐蝕監測技術

腐蝕監測技術

  • 定價:76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腐蝕監測技術》是關於腐蝕監測的系統性著作。內容包括各種監測技術、各種防腐蝕方法所適應的監測技術、特殊環境下的腐蝕監測技術、監測技術的實際應用案例等。涉及電化學技術、電化學雜訊法、微流電池技術、多電極系統、重量分析技術、放射性示蹤法、電阻技術、氫流量測試法、旋轉籠及噴射衝擊技術、場特徵法等監測技術,重點對微生物環境下的腐蝕監測、混凝土的腐蝕監測、土壤的腐蝕監測、塗層下的腐蝕監測、遠端監測、發動機排放系統的腐蝕監測、冷卻水系統的腐蝕監測、化工設備的腐蝕監測進行了介紹,全面實用。

《腐蝕監測技術》適合於從事現場腐蝕監測、腐蝕科研和教學的科學技術人員使用,還可以作為腐蝕與防護專業的教材或參考書。
 

目錄

1概述
1.1腐蝕的定義
1.2腐蝕損失
1.3腐蝕監測及其在腐蝕防護與控制中的重要性
1.4本書的組織結構
1.5參考文獻

2腐蝕基礎知識和性能表徵技術
2.1腐蝕的分類
2.2全面腐蝕
2.3鈍化和局部腐蝕
2.3.1電偶腐蝕
2.3.2點蝕
2.3.3縫隙腐蝕
2.3.4成分選擇腐蝕(脫合金)
2.3.5晶間腐蝕
2.4微生物腐蝕
2.5流動促進腐蝕和磨損腐蝕
2.6應力腐蝕破裂
2.7腐蝕疲勞
2.8氫脆
2.9表徵技術
2.9.1表面分析技術
2.9.2腐蝕產物表徵手段
2.10參考文獻

第一篇 腐蝕監測的電化學技術
3電化學極化技術
3.1引言
3.2腐蝕的電化學本質
3.3能量電位電流的關係
3.3.1能量
3.3.2電位
3.3.3電流
3.4電化學極化技術測定腐蝕速度
3.4.1極化電阻法
3.4.2Tafel外推法
3.4.3迴圈動電位極化法
3.4.4迴圈電流階梯極化法
3.4.5恒電位極化法
3.4.6電偶腐蝕速率
3.5腐蝕電流Icorr與腐蝕速度的轉化
3.6實驗室電極化方法測定腐蝕速度
3.6.1工作電極
3.6.2輔助電極
3.6.3參比電極
3.6.4電解液
3.6.5恒電位儀
3.7極化法現場測定腐蝕速度
3.8極化法測定腐蝕速度的局限性
3.8.1溶液電阻
3.8.2掃描速度
3.8.3電極搭橋
3.8.4氧化還原反應的存在
3.8.5腐蝕電位的變化
3.8.6擴散控制的情況
3.8.7僅適用於均勻腐蝕
3.9極化法在工業中的應用
3.10發展趨勢
3.11補充資料
3.12參考文獻

4電化學雜訊法
4.1引言
4.1.1什麼是電化學雜訊?
4.1.2電化學雜訊測量的歷史
4.2電化學雜訊的測量
4.2.1電化學電位雜訊
4.2.2電化學電流雜訊
4.2.3電位和電流雜訊同時測量
4.2.4儀器要求
4.3可替代的電化學雜訊方法
4.3.1非對稱電極法
4.3.2切換法
4.3.3雜訊與阻抗聯合測定
4.3.4電化學雜訊設備的測試
4.4電化學雜訊的解釋
4.4.1引言
4.4.2時間記錄的直接檢查
4.4.3統計法
4.4.4波譜法
4.4.5小波分析方法
4.4.6混沌法
4.4.7神經網路法
4.5電化學雜訊法和極化電阻法在計算腐蝕速度方面的比較
4.5.1雜訊電阻的優勢
4.5.2電化學雜訊法辨別腐蝕類型
4.6實際應用
4.7諧波失真分析
4.8電化學頻率調製
4.9參考文獻

5零電阻電流計和流電感測器
5.1引言
5.2伽伐尼電流
5.3零電阻電流計測量電路
5.4應用
5.4.1大氣
5.4.2冷卻水
5.4.3土壤
5.4.4縫隙
5.4.5混凝土
5.5發展趨勢
5.6參考文獻

6微流電池技術
6.1引言
6.2微流電池方法的原理
6.2.1微流電池方法所解決的問題
6.2.2物理模型
6.2.3獲取局部腐蝕速率的微流電池方法
6.2.4技術的驗證
6.2.5基於微流電池方法的局部腐蝕監測儀的現場應用
6.3資料解釋和應用
6.3.1碳鋼腐蝕有效控制的一般問題
6.3.2緩蝕劑作用原理
6.3.3冷卻水處理時的性能問題
6.3.4改善冷卻水處理性能的集成解決方案
6.3.5解釋局部腐蝕監測儀讀數應考慮的因素
6.4應用
6.5發展趨勢及補充資料
6.6參考文獻

7腐蝕熱力學及電位法測定局部腐蝕
7.1引言
7.2腐蝕熱力學
7.2.1化學勢與電化學勢
7.2.2電極電勢
7.2.3吉布斯自由能
7.2.4非標準狀態下的電極電勢
7.2.5腐蝕電位與混合電位理論
7.3合金的電位序
7.4電位法測定局部腐蝕
7.4.1鈍態
7.4.2局部腐蝕敏感性指標
7.4.3局部腐蝕敏感性指標的測定
7.5總結
7.6參考文獻

8多電極系統
8.1引言
8.2早期多電極系統
8.3非耦合多電極矩陣
8.4耦合多電極系統的腐蝕探測
8.5耦合多電極系統用於空間腐蝕及電化學研究
8.6耦合多電極矩陣系統的空間腐蝕測定
8.7耦合多電極矩陣感測器的簡單輸出參數
8.7.1腐蝕監測耦合多電極矩陣感測器的原理
8.7.2局部腐蝕最大速率
8.7.3用耦合多電極矩陣感測器與局部腐蝕速率因數估計均勻腐蝕速率
8.7.4用耦合多電極矩陣感測器與局部腐蝕深度因數估計均勻腐蝕深度
8.7.5局部腐蝕累計最大速率
8.8內部電流、導電沉積物和縫隙對CMAS探頭表面裂紋的最小影響
8.8.1內部電流對耦合多電極矩陣感測器測定局部腐蝕速率的最小影響
8.8.2含H2S環境中腐蝕產物的形成對耦合多電極矩陣感測器測定局部腐蝕速率的最小影響
8.8.3裂紋對耦合多電極矩陣感測器測定局部腐蝕速率的最小影響
8.9耦合多電極矩陣感測器測定腐蝕速率的確認
8.9.1與工業冷卻水系統中碳鋼試片資料的比較
8.9.2與海水系統中碳鋼、鋁、不銹鋼試片資料的比較
8.9.3與鋁合金多電極貫穿探頭資料的比較
8.10即時腐蝕監測耦合多電極矩陣感測器的應用
8.11多電極系統的局限性
8.12總結
8.13參考文獻

第二篇 腐蝕監測的其他物理化學方法
9重量分析技術
9.1引言
9.2熱重分析(TGA)技術
9.3石英晶體微量天平(QCM)技術
9.3.1QCM原理
9.3.2石英晶體微量天平實驗及設備
9.3.3耗散技術
9.3.4電化學石英晶體微量天平
9.4重量分析技術總結
9.5參考文獻
10放射性示蹤法
10.1原理及歷史
10.2前提
10.3標號法
10.3.1整體活化或熱中子活化
10.3.2薄層活化或表面層活化
10.4潛在同位素
10.5腐蝕單位的轉化及校準
10.6應用及局限性
10.6.1應用示例
10.6.2局限性
10.7補充資料
10.8參考文獻

11電阻技術
11.1引言及背景
11.2感測探針設計
11.3應用實例
11.3.1化工及石油和天然氣工業
11.3.2混凝土結構
11.3.3大氣
11.3.4土壤腐蝕
11.4感測探針的電子器件和儀錶
11.5電阻法的演化
11.5.1電感法
11.5.2場信號法
11.6優點和局限性
11.7結束語
11.8參考文獻

12腐蝕監測無損評價技術
12.1引言
12.2腐蝕監測無損評價技術
12.2.1超聲波監測技術
12.2.2渦流
12.2.3聲發射及設備
12.2.4導波及設備
12.2.5紅外熱成像
12.3發展趨勢
12.4參考文獻

13氫滲透測量技術在石油化工裝置上的應用
13.1引言
13.2導致氫滲透的原因及測量
13.3用氫通量測量儀器測量氫活性
13.4應用實例
13.4.1用氫通量技術評估氫損傷
13.4.2除氫處理
13.4.3用氫通量展示酸性氣體腐蝕和相關介質腐蝕
13.3.4用氫通量顯示HF酸腐蝕
13.4.5環烷酸腐蝕和硫酸根腐蝕
13.5參考文獻

14旋轉籠及噴射衝擊技術
14.1引言
14.2旋轉籠
14.2.1歷史
14.2.2旋轉籠設備
14.2.3旋轉籠的流動特性
14.2.4均勻腐蝕與局部腐蝕的類比
14.2.5旋轉籠的典型應用
14.3噴射衝擊
14.3.1歷史
14.3.2噴射衝擊裝置
14.3.3噴射衝擊的流體特性
14.3.4均勻腐蝕與局部腐蝕的類比
14.3.5噴射衝擊的典型應用
14.4根據實驗室測試結果預測工業應用
14.4.1管道剪切應力
14.4.2管道與旋轉籠的相互關係
14.4.3管道與噴射衝擊的相互關係
14.5發展趨勢
14.6補充資料
14.7參考文獻

第三篇 特殊環境下的腐蝕監測及其他
15微生物環境下的腐蝕監測
15.1引言
15.1.1生物膜
15.1.2MIC監測
15.1.3離線生物膜監測
15.1.4線上污垢監測
15.2MIC的腐蝕監測
15.2.1離線方法
15.2.2線上技術
15.3電化學感測器對MIC的風險評價
15.3.1BIoGEORGE系統
15.3.2BIOX系統
15.4線上監測整體系統
15.5案例介紹
15.5.1不銹鋼縫隙腐蝕的抑制
15.5.2電廠冷卻水處理的優化
15.5.3礦泉水廠生物膜的檢測
15.5.4廢水消毒處理的測試
15.5.5電廠銅合金冷凝管鈍化的監測
15.5.6鋼廠冷卻水處理的監測
15.5.7冷卻塔水處理的評價
15.6總結
15.7參考文獻

16混凝土的腐蝕監測
16.1引言
16.2混凝土中腐蝕惡化機制
16.2.1一般惡化模型
16.2.2初始階段
16.2.3惡化階段
16.2.4結構服役壽命管理
16.3混凝土中腐蝕評估及腐蝕風險
16.3.1碳酸化
16.3.2氯化物含量
16.3.3水含量及混凝土電阻率
16.3.4電位值
16.3.5腐蝕速率
16.4腐蝕監測感測器
16.4.1用於耐久性評估的測量分類
16.4.2氯化物含量測量感測器
16.4.3水泥電阻測量感測器
16.4.4電勢測量感測器
16.4.5去鈍化和腐蝕速率測量感測器
16.5資料評價
16.5.1資料獲取速度
16.5.2耐久性評估中的資料監測
16.6應用
16.6.1應用領域
16.6.2基本條件及限制
16.6.3應用實例
16.7結論
16.8參考文獻

17土壤的腐蝕監測
17.1引言
17.2土壤腐蝕探頭類型
17.3電阻探頭
17.3.1電阻探頭的類型
17.3.2典型應用
17.3.3電阻探頭安裝位置的選擇
17.4監測及資料解釋
17.5效果標準
17.6參考文獻
17.7參考書目

18塗層下腐蝕監測
18.1引言
18.2塗層下腐蝕監測方法
18.2.1電化學阻抗譜
18.2.2電化學雜訊
18.2.3其他技術
18.3小結
18.4參考文獻

19陰極保護監測
19.1引言
19.2陰極保護監測
19.3陰極保護監測技術
19.4陰極保護監測工藝
19.5腐蝕防護效果
19.6監測結果及維護時機
19.7結構物價值的增加
19.8較低的更新及維修成本
19.9陰極保護監測是美國政府的最低要求
19.10監測頻率增強腐蝕防護效果
19.11NACE 推薦
19.12關於危險環境的陰極保護監測
19.13現場資料有利於陰極保護監測
19.14資料管理
19.15總結
19.16參考文獻

20遠端監測和電腦應用
20.1引言
20.1.1為何進行遠端監測
20.1.2本章內容
20.1.3遠端監測基礎
20.1.4遠端監測系統的關鍵因素
20.2資料處理
20.2.1資料的性質與臨界狀態
20.2.2資料傳輸量和頻率
20.3通信網路
20.3.1私人網路
20.3.2固定網與局域網
20.3.3固定與移動網站
20.3.4過時的廣域網路
20.3.5固定網站的廣域網路選擇
20.4具體要求
20.4.1電源要求
20.4.2環境要求
20.4.3輸入要求
20.4.4遠程控制;輸出要求
20.5NOC和支援系統
20.5.1網路運行中心基礎
20.5.2資料安全與冗餘
20.5.3資料的輸出、分析與歸類
20.5.4報警通知
20.5.5支援系統
20.6補充資料
20.7參考文獻

21腐蝕預測模型
21.1引言
21.2經驗模型舉例
21.2.1自然環境下的均勻腐蝕模型
21.2.2工業加工環境下的均勻腐蝕模型
21.2.3流體加速腐蝕的經驗模型
21.2.4局部腐蝕的經驗模型
21.2.5統計方法預測局部腐蝕
21.2.6人工神經網路模型
21.2.7專家系統
21.3機制模型(基於物理的)
21.3.1熱力學模型
21.3.2均勻腐蝕模型
21.3.3局部腐蝕模型
21.4發展趨勢
21.5參考文獻
21.5.1一般閱讀和更多資料的來源
21.5.2詳細參考文獻

第四篇 應用及研究
22發動機排放系統的腐蝕監測
22.1引言
22.2往復式發動機燃燒及排放
22.2.1燃燒過程及影響因素
22.2.2操作變數對於燃燒產物形成的影響
22.2.3催化劑的影響
22.3腐蝕源的形成
22.3.1硫酸的形成
22.3.2硝酸的形成
22.3.3羧酸
22.4監測技術
22.4.1經典重量法
22.4.2利用電阻探頭原位測量腐蝕性
22.4.3濕化學分析技術
22.5當前問題及未來需要
22.6參考文獻

23微流電池技術對冷卻水系統的腐蝕監測
23.1引言
23.2腐蝕防護項目選擇及優化
23.3化學處理設備的專案優化
23.4通過初步冷卻塔測試進行項目優化
23.5精煉廠碳氫化合物洩漏探測及控制
23.6精煉廠洩漏探測及優化
23.7含鹽水冷卻水系統中黃銅腐蝕防護
23.8參考文獻

24造紙工業的腐蝕監測
24.1引言
24.2實驗過程
24.2.1造紙機腐蝕
24.2.2多次蒸發器系統
24.3結果和分析
24.3.1造紙機腐蝕
24.3.2蒸發器腐蝕
24.4結論
24.4.1造紙機腐蝕
24.4.2蒸發器腐蝕
24.5致謝
24.6參考文獻

25利用新型監測技術進行化工設備的腐蝕控制
25.1引言
25.2調查
25.2.1三電極電化學雜訊測定原理
25.2.2三電極電化學雜訊測定的驗證
25.3監測及腐蝕防護
25.3.1以化工廠所受腐蝕破壞為例的概要說明
25.3.2測量準備
25.3.3安裝測量設備
25.3.4監測及結果
25.4結論
25.5參考文獻

26耦合多電極陣列感測器(CMAS)在陰極保護條件下的腐蝕監測
26.1引言
26.2採用CMAS探頭對陰極保護系統的腐蝕速率進行測定
26.3碳鋼在類比海水中局部腐蝕速率的測定
26.3.1臨界保護電位的測定
26.3.2陰極保護條件下的腐蝕速率測定
26.3.3小結
26.4碳鋼在混凝土中局部腐蝕速率的測定
26.4.1在新預拌混凝土中碳鋼的局部腐蝕
26.4.2陰極保護時的局部腐蝕速率
26.4.3小結
26.5陰極保護條件下碳鋼在土壤中局部腐蝕速率的測定
26.5.1浸透類比海水的土壤中的腐蝕速率
26.5.2陰極保護條件下的腐蝕速率
26.5.3小結
26.6陰極保護條件下碳鋼在飲用水中局部腐蝕速率的測定
26.6.1最大局部腐蝕速率
26.6.2均勻腐蝕速率
26.6.3探頭電位
26.6.4測試後探頭的表觀檢查
26.6.5小結
26.7參考文獻

27採用絲束電極研究暫時性保護油膜下金屬的腐蝕
27.1引言
27.2有機塗層的導電機制
27.2.1鹽溶液中TPOC的離子電子導電性能
27.2.2鹽溶液中TPOC降解時的半導體轉變
27.3絲束電極及其工作原理
27.4絲束電極的應用
27.4.1暫時性保護油膜失效前的電位變化
27.4.2暫時性保護油膜膜下金屬腐蝕的研究
27.4.3暫時性保護油膜耐汙性能的研究
27.4.4潤滑劑及其對TPOC腐蝕行為影響研究
27.5參考文獻

28場指紋檢測儀(FSM.IT)腐蝕監測
28.1引言
28.1.1場指紋檢測儀(FSM.IT)
28.1.2潮濕酸性氣體管道腐蝕監測的典型挑戰
28.2實例研究
28.2.16in含硫氣體管道實例研究
28.2.24in含硫氣體管道實例研究
28.2.330in工業用水管道實例研究
28.2.46in含硫氣體管道實例研究
28.2.548in輸油管道實例研究
28.2.68in含硫氣體生產管道實例研究
28.2.7摘要
28.3致謝
28.4參考文獻
 

《腐蝕監測技術》中文版即將出版,在此我向所有對此書做出貢獻的朋友表示感謝。從這本書的英文版的面世到中文版的出版,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值得回味。

1999年,我從加拿大核能研究中心(Center for Nuclear Energy Research)來到美國西南研究院(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SwRI)工作,擔任腐蝕監測部的高級研發工程師。在這裡,我學到了更多的關於腐蝕監測方面的知識。2005年4月,英國Woodhead出版公司的責任編輯Rob Sitton先生找到我,說他想出版一本關於腐蝕監測方面的書。同時他和劍橋大學的Harry Bhadeshia討論了新書的名字,認為“Techniques for corrosion monitoring”(腐蝕監測技術)是個好名字。我在腐蝕監測領域工作了多年,對腐蝕監測有所瞭解,所以他邀請我來做這本書的主編。我很高興地接受了邀請。寫一本關於腐蝕監測的書是我多年來的心願,只是苦於一直沒有騰出時間來做。

腐蝕監測囊括了一系列專業體系,其中有些概念,例如超聲波監測和遙感監測超出了我的專業範疇。因此,和一些相關領域的專家協同工作,對於寫一本讓人容易理解的腐蝕監測方面的參考書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在美國西南研究院的支持下,2005年6月簽訂了協議後,我馬上開始聯繫國際權威人士,一起起草目錄,並且針對每一章節尋找潛在的作者。在這些作者和出版人的支援下,書的內容在2005年秋最終確定。2006年末,我們收到並審閱了來自各章節作者的初稿。2007年5月,所有稿件的整理都已經完成,並於2008年2月出版。

自圖書出版後,來自權威人士的鼓勵和各方面的祝賀不計其數,其中有我的新老同事、工程師。許多新加入腐蝕監測領域的技術人員和在校學生對此書表示了極大的興趣。2009年2月,這本書被選入2008年度“最古怪書名獎”——Diagram獎的候選書目。很多媒體,如《紐約時報》,報導了入選的書目。借此我得到了關於這本書更廣泛的回饋和評價。世界範圍的選眾們認為這本書的名字——Techniques for corrosion monitoring(腐蝕監測技術)很生僻。這說明腐蝕監測領域的知識還不為大眾所瞭解,因此專業人士進一步加強腐蝕領域的知識的傳播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這本書的中文版出版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讓大家瞭解,這並不是本小眾化圖書,而是一本關於對在很多國家造成2%~5%GDP損失的腐蝕進行控制的實用性技術圖書。

我首先要感謝我的老師,特別是我本科時的母校——東北大學的魏緒鈞教授,還有我研究生時的母校——長沙礦冶研究院的導師周忠華博士和姚吉升教授,他們在電化學方面對我的培訓指導,為我在腐蝕監測領域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同時,要感謝我在加拿大讀博士的導師David Morris博士,他激發了我在腐蝕監測方面的興趣,還要感謝西南研究院對我在準備和複審書稿時給予的支持。

最後,我要誠摯地感謝Rob Sitton先生及其在Woodhead出版公司的編輯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作者們對這本書做出的貢獻,他們使這本書的問世成為可能。感謝翻譯團隊,特別是路民旭先生和辛慶生先生,以及化學工業出版社為這本書的出版而付出辛勤工作的編輯們。

楊列太(Lietai Yang)譯者的話

腐蝕監測技術是工業腐蝕控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屬於涉及多個學科和技術門類的交叉領域。國際上腐蝕監測技術和方法種類繁多、各具特點,國內腐蝕相關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尚缺乏一部涵蓋國際腐蝕監測前沿技術的著作。《腐蝕監測技術》正是這樣一部系統介紹各類腐蝕監測方法和技術原理與應用的高水準作品。

《腐蝕監測技術》英文原著主編為曾長期在美國西南研究院(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任職的腐蝕監測專家楊列太博士(Dr.Lietai Yang),他組織來自9個國家30位腐蝕監測專家共同撰稿。該書於2008年由Woodhead Publishing公司出版,全面系統地闡述腐蝕監測理論、各種監測技術及其最新進展,涉及20多個工業領域,案例分析超過100個。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電化學腐蝕監測技術,包括電化學極化技術、電化學雜訊法、流電傳感技術、微流電池技術、腐蝕熱力學及電位法、多電極系統,等等;第二部分為其他物理或化學的腐蝕監測方法,包括重量分析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電阻法、氫通量法、旋轉籠及噴射衝擊技術,等等;第三部分為特殊環境下的腐蝕監測技術,包括微生物環境、混凝土、土壤、塗層、陰極保護以及腐蝕預測模型,等等;第四部分為應用及案例分析,討論腐蝕監測技術在各類環境中的應用,包括發動機排放系統、冷卻水系統、造紙工業、管道和化工設備、陰極保護和保護油膜,等等。

楊列太博士極為關注國內腐蝕監測技術的發展和人才培養,自2006年多次回國進行學術交流。2009年我們有幸在美國獲得楊博士親自贈送的原著,回國後與國內腐蝕領域的許多專家交流,認為應該將原著翻譯成漢語,以滿足國內對腐蝕監測技術不斷增長的知識需求。這讓我們下決心組織好本書的翻譯,並促成在國內正式出版。

要感謝宋詩哲、韓恩厚、李勁、鐘慶東等國內著名腐蝕專家參與翻譯,使本書的翻譯品質得以保證,更好地讓廣大國內讀者全面瞭解國際腐蝕監測諸多前沿技術和應用。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潘正安總編輯的支持;感謝出版社的編輯人員,他們為本書的翻譯出版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

由於水準和時間所限,書中難免會有疏漏之處,歡迎各位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路民旭辛慶生翻譯人員名錄
 

詳細資料

  • ISBN:9787122131072
  • 規格:平裝 / 504頁 / 16k / 19 x 26 x 2.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遠流電子書展|單本79折、兩本75折|世界在變,你不能不變!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簡體週年慶
  • 商業新品
  • 福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