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音

中文書
文學小說
79折$ 276
4.5 /5
6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6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16/12/19
唐德里羅(Don Delillo)的小說「白噪音」,對我的閱讀經驗來說,有點新鮮。因為一開始是描寫有點瑣碎的美國家庭生活,雖然沒很辛辣,沒那麼賤,卻也讓我覺得有點卡通「辛普森家庭」的味道。尤其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時有天外飛來一語的感覺。當然,這不是辛普森。

第一人稱的是第五次婚姻的大學教授,一個非常特別系別的系主任「希特勒研究系」。他太太自己也經歷過幾次婚姻。兩人之前個別婚姻生的子女,有的也住在一起,還有他們合生的共四個小孩。一家子從平凡中產階級家庭生活,面對環境意外巨變,與早已開始確未曾留意的微變,而被迫改變的驚悚故事。

各種採購、消費行為、日常生活,重複地充斥在小說中;早熟的小孩,不時發出驚人之語,讓成人世界被迫去應對。預期外的環境改變(重大工場的工安汙染事件),導致眾人的行為改變,對未來的焦慮、畏懼、無知,呈現在各種心安的藥物需求的大量增加。歸根究柢,是對於死亡的恐懼,無時無刻不在,只是常隱藏在所有非理性、超現代的行為上,直到掩蓋不住為止。然後就是瘋狂卻又自以為理性的行為,導致毀滅。

作者利用非常大量的對話,說出他的觀點,卻也多是一般人不願意去面對的危機。科幻式的超現代感汙染方式,激發最深層的恐懼。只是隨著時間,邊際效應遞減,人們又麻痺了。無法逃脫,依舊恐懼的人,也是最終受不了而崩潰的人。除了環境汙染,人與人之間非物質的各種歧視,也是一種讓人椎心的恐懼。

對照台灣,面對日月光等工廠的汙水,不會讓人長久害怕;即使中油、台塑的長期汙染,也只有後勁、雲林人怒吼,其他台灣人多是漠然。也許就算出現日本核島複合式災難,台灣人大概也會忘得很快。然後新的歧視(非災區歧視受災區族群),慢慢湧現,形成另種恐懼!

我們對未來無知,對死亡有感覺卻不精準,在學習豁達之外,人們先擁抱恐懼的多。當我是旁觀者角度時,我大概會更能在話語中寧靜的傾聽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1/12/26
絕對是個經典,是一本描寫生命、死亡與恐懼的書。
那些內心看不見卻是生命最恐怖的雜音的恐懼,
一層一層的在文字中炸開,絕對的推薦,
是一本不會只想看一次的書。
展開
user-img
4.0
|
2011/06/17
正在閱\讀中, 本書雖是 \"1985\" 出版, 但閱\讀時卻不會有它是一本老書的感覺, 台版中譯本一開始最大的敗筆就是某大師的推薦序, 整一個在掉書包, 這種婉如學術論文的序文, 會讓對本書有興趣的人覺得內文一定生硬艱澀難懂, 別忘了, 它是一本小說! 如果看小說還得字字啄磨, 那只會讓人想睡覺, 在現今書籍閱\讀人口漸漸變少的時代, 如何讓人能對一本作品產生興趣, 序文亦是一個很重要的部份! 而譯者亦出了些小錯誤, 在1985年(或之前), 連視窗作業系統都尚未普及(當時Win 3.1 1992年才問世), 何來的 \"垃圾電子郵件充斥\" ? 因我沒看過原文版, 不知這是作者事先預知, 亦或譯者自作聰明?
展開
user-img
5.0
|
2011/04/08
這本書獲選為時報開卷2 010年十大翻譯小說之一,作者唐德里羅 (Don Delillo)為美國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極高的作家。這本書出版於1985年,已成為美國文學教學中的經典,事隔25年這本書才有繁體中文版問世,對台灣的讀者來說,可說是遲來的鉅作。
這本小說的主題是在探討現代人對死亡的恐懼、在死亡的恐懼下人類會做出的反應、以及大眾意識受媒體影響的深遠與不自覺。作者藉由三大主題的段落,對這些現象做出深刻卻不失幽默的分析與嘲諷。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在大學開創”希特勒研究學系”並擔任系主任的大學教授,他結過五次婚、與現任妻子及四個他們各自在前幾任婚姻中生下的小孩住在大學旁的小鎮上。整個故事並沒有太大的情節起伏,第一個段落就是他日常生活與妻子、孩子、以及同事間的互動。在這個段落中作者藉由人物間犀利而幽默的對話來闡述自己對現代社會種種怪象的想法。第二個段落則是鎮上遇到了毒氣事件,居民們被迫疏散的過程,作者也在這裡開始佈下死亡恐懼的具體形象,並且有像是”The road”及”The Mist”中的末日荒涼及混亂感的描述。第三個段落則是全書最精華也最好看的部分,主人翁因曾暴露在毒氣下,真實地有了必須面對死亡的準備,看他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轉變及行動,作者讓讀者感受人類對於死亡的種種想法,全書的最後幾頁將整本其實不怎麼會令人愛不釋手的情節做了一個非常出人意表的總結,也將全書的意旨做了一個極為明確的濃縮,讓這個閱\讀經驗劃下完美的句點。
老實說,這本書並不”好”看,需要用點耐性才能融入其中。但是雖然已經是25年前的作品,放在現在來讀仍具有預言性的指標,顯示它經得起時代的考驗。
可能是因為我年紀還不夠老,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面對死亡的恐懼,平常也沒有太過受到媒體的荼毒,也有可能本書太過深奧,所以我並沒有像原先預期地會大受震撼的感覺。
不過,這畢竟是一本頗為重要的著作,沒有時間閱\讀的讀者不妨參考博客來關於這本書的介紹,最棒的是其中竟然將南方朔先生寫的導讀完全刊登出來,光看這篇導讀就可以一窺本書的精華所在,還有幾頁內容試讀,也可以感受一下作者的文字功\力。
個人才疏學淺,只能說:”在面對死亡的恐懼中仍歌頌著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善念”,是我對閱\讀作者這本書後一個非常簡短的心得總結。
展開
user-img
4.0
|
2011/03/11
你有躺在床上胡思亂想的習慣嗎?

你有沒有想過出生在1990年,而今天已經2011年,也就是說你已經20歲
而一個人的壽命以100歲來算,你已經活過人生的1/4了?
而你有沒有替父母想過,他們已經4.50歲,尾數實在不太敢算,也就是說他們已經過了1/2?
再算一算,你能和他們的相處時間可能只剩下20、30年,再換算成天數就是7300~10950天
如果換成時數,扣除上班上課還可能遊玩,一天用5小時算,會變成36500~54750小時...

會不會覺得時間就這樣算有點驚悚?因為我們用一個小時的速度是這麼快
而我們摯愛的人,看著過往照片,隨著他們的身材、皺紋、白髮變化,你會懷念過去煥發的模樣?
他們抱著幼小的我們,到現在勸說著我們,而我們也即將成為他們的角色
是取代?是汰換?是傳承?是時間?是世界?是永恆?

你說你不怕死?你說這種感覺只要忽略就沒關係了?你說信仰帶你走向嚮往?人生有意義就好?
看著電視上的1亡3傷、凌虐、颱震...
周圍圖像的美妝、饗食、藝娛...
而我們也即將從1/4、2/4、3/4...

會這樣述寫感覺,靈感是拜自作者的敏銳
本書用各種角色的詭辯、平凡生活的細微變動、危險事件
把你可能想過床邊故事一一描寫

對你來說可能會煩厭所謂的喃喃自語
對我來說本書的文字理解難度很高、是個敏感又令人畏懼的主題
但耐心細讀,那也可能是個微妙的閱\讀經驗

究竟,死是什麼?

(四顆星是介於你可能喜歡或不喜歡)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1/09
看完這本書其實已經一段時間,卻遲遲無法動筆寫下讀後心得(雖然閱\讀筆記破天荒地高達10頁)。除了工作上好一陣子的心煩意亂,另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小說本身的軸心主題,在現階段無意觸及。但即使無法與之共鳴,Don Delillo鋪天蓋\地式的論述方式,也讓人大飽精神饗宴。

死亡的本質是甚麼? 死亡的模樣是怎麼樣? 死亡無所不在...你/妳是否對死神有過想像? 當面臨死亡,我們會選擇甚麼態度? 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對他人道別,他該如何對自己說再見?

雖然這本小說就字數而言並不巨大(中文版僅381頁),但其涉及的議題與層面之廣,遠超過預期。即使在出版25年後的今天才有繁體譯本出現,現在讀來仍像一本預言之書,再再點出所謂\"現代\"與\"文明\"的荒唐。雖然它的軸心是主角對死亡的恐懼(White Noise),但作者使用發生在你我生活裡的事件與對話,圍繞著主軸進行各種詭辯與解構,讀來甚是過癮。

除了探討死亡,某些段落也諷刺廣告與行銷。生為資訊爆炸的時代,似乎變成由媒體用填鴨與強力放送,來告訴我們自己需要甚麼。我們過於依賴媒體所呈現的\"事實\",來告訴我們什麼是世界。弔詭的是,我們一邊譴責傳媒的嗜血,卻一邊用點閱\率或收視率來支持這種行為。彷彿人們渴求災難式的新聞用以否定生活的單調與一成不變。

佔去不少篇幅細寫的毒氣事件,讓我聯想到史蒂芬金的\"迷霧森林\"。面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混雜著理智、失控、神祕學,對宗教預言以及世界末日的遐想,人們製造出另一個空間的怪物,陷入自導自演的連續劇中沉迷不已。當然,其所指涉的環保議題,如今大家仍是吵得沸沸揚揚。人類為求方便舒適(或利益),不斷產生的各種發明與合成,最後卻反撲成為現世報。那些有毒添加物、溫室效應、生物多樣性的驟減...等等,我想就無須多作解釋了。

當科學越進步,恐懼就顯得更原始。我們越\"了解\"生命的秘密(就科學上來說),死亡越像一種被植入的程式,在統計學的花招下即可排出預定的死期。每天都有新的數據告訴我們,如果A行為合併B特質,那麼死亡率會增加C%;或者,如果B特質卻進行D方式,那麼平均可以增加壽命E年。諸如此類,死亡不再是突然降臨的噩耗,而是一種可以被預知的事件。我們被迫帶著某種詛咒,眼睜睜地迎接自己的末日到來。

文中亦不乏物理學/生物化學/社會科學/生態保育等各領域的專業術語,若用\"大雜燴\"來形容它,在本書可以解讀為是一種讚美。Don Delillo一邊用生動貼切的文句描述各種事件與狀態,一邊引用許\多名詞拆解普世的價值觀。如果你/妳也喜歡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那麼絕對會跟我一樣鍾愛鄰居莫瑞和兒子亨利奇,看起來老是唱反調或看似反社會,但實際是更加認真看待生活和世界。

小說中引人動容的柔情,則是主角與妻子芭蓓對彼此的親暱互動,以及家人間的信任與默契。這對夫妻間\"誰會先死?\"的爭論,讓我憶起\"當櫻花盛開\"裡,失去妻子的魯迪,就像失去靈魂的軀殼。生活日復一日,那個陪在自己身旁,最少去擔心的人,反而是對我們最重要的人。Don Delillo注重細節的寫作方式,使每個角色均鮮明有個性,對情境的描繪亦十分真實。這本小說,它的企圖絕對不只有文學,多元化的層次,讓人在閱\讀之際不斷反觀己身與反照現代人處境,難怪入選為時代雜誌百大小說,\"全書文句幾乎都已被美國文學著作、大眾媒體、學術界廣泛引用\"。

我想我無法把書中每一個觸及的話題都公平地道出,但卻可以很確定地告訴你/妳,它絕對是一本值得抽空閱\讀的小說。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