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兒童語音異常是語言治療師與特教老師在臨床與教學上最常見的溝通障礙類型,國內雖有少數同類書籍,但主要仍是以原文書翻譯為主。筆者與作者鄭靜宜教授相識多年,深切了解她是一位博學多聞、又肯努力下功夫做研究的學者,且其思路清晰、願意埋首寫作,以造福學子為目的之語音異常領域專家,因此樂意推薦在語音異常領域中不可多得,由學術和實務雙重角度出發,能夠以明確簡要的語言把有關語音異常各個面向做清楚說明的一本專業用書——《兒童語音異常:構音與音韻的評估與介入》。
本書以鄭教授最擅長的華語語音學角度出發,廣泛並深入介紹語音異常的重要概念、語音異常的評估與介入,並比較華語和英語語音異常的差異。書中先由語音異常的界定、語音發展、語音習得、語音異常的可能原因、如何評估與診斷語音異常,說明一般介入方法,再進而討論特殊族群的語音異常,包括:發展性言語失用症、唇顎裂、腦性麻痺、聽覺損失,尤其是這四種占了學前兒童器質性語音異常的大宗,然而國內卻鮮少有中文專業書籍觸及其成因與介入,常令語言治療師和特教老師感到困擾,如今有本書的出版,而有了評估與介入的專業指引。
本書內容豐富,共含有17章,每一章節除了深入淺出的說明重要基本概念外,作者另外提出與語音異常有關的現象與議題進行討論。書中善用舉例和對照,並有許多圖示的整理,方便讀者提綱挈領的了解理論和實務工作的重點。最重要的是,全書各章節均融入作者獨特考量的觀點,幫助讀者釐清觀念並引領讀者思考書中的闡述,實為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本書文字流暢易於閱讀,不論是大學部或碩士班有志於語言治療的學生或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抑或是與語音相關的研究者,都是書桌上一本不可或缺的專業書籍,因此筆者樂於為之推薦!
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楊淑蘭
於牛津大學言語與大腦研究室
2020年7月13日
自序
曾有人告訴我「寫書是件傻事」,因為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且投資報酬率並不高。但作為一個傻人,這是我寫的第三本書,和前兩本書《語音聲學:說話聲音的科學》、《話在心‧口難言:運動言語障礙的理論與實務》相比,這本書似乎花了更多時間,可能是因為標準變高了,或是對它的期待更多了,希望它含納的內容可以更豐富、理念邏輯性更強、描述能更嚴謹,但這畢竟只是一個自我期許的理想。古人十年磨一劍,而我也是花了這麼多年的時間撰寫此書,而如今箭在弦上,再磨下去可能就永遠無法射出去,所以就決定適可而止。
在臨床上,「臭乳呆」兒童是語言治療室的常客,對於「語音異常」(SSD)兒童的評估與治療是一個語言治療師(ST)的基本能力,學會SSD兒童的評估與治療這門學問,就成為語言治療師的基本功。「語言治療」事實上是一門方法學的學問,探討如何能讓個案的語言/言語能力有效提升的方法?如何去評估?如何去做介入或治療?有些人以為語言治療的方法很簡單,不過就那幾招,只要多去看看一些語言治療師怎麼做就可以學會。雖然透過模仿是一種常見的學習方式,就如瞎子摸象,往往「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殊不知使用如罐頭或是套公式的學習方式,並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語言治療師。但何謂優秀的語言治療師?即是可有效解決個案溝通問題的治療師。一些新手看到別的語言治療師採用了一些著名的方法或技巧在做介入治療,就如法炮製,把同樣的方法也套用在自己的個案上。然而,因個案之間的個別差異,不一定會有類似結果,或許可能有適得其反的效果。語言治療師是在改變人的「語言行為」,也是一種廣義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不能失去「因材施教」的重要教育意義。
這本書如同前兩本書一樣,是由原本為研究所上課學生所寫的講義改寫而來。我在這本書中,嘗試讓讀者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不厭其煩地羅列各種SSD可能的評估和介入方法,也嘗試討論這些作法背後的深層原因,並且常「很囉唆地」提醒讀者在評估或治療時需要注意到的一些細節。這些無非是希望能讓新手語言治療師們在評估與治療之時,進退取捨都能有所依據,而非盲目、依樣畫葫蘆式地一再模仿一些自己也不知為何的評估或治療方法。希望透過對本書的閱讀與思考,語言治療領域的讀者能讓自己的語言治療功力有所精進、提升,也能讓一些對語言治療有興趣的讀者得以窺探語言治療精髓之妙。
一本書的完成絕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日夜勤勤懇懇地筆耕、搜尋閱讀相關文獻,戰戰兢兢地反思、推敲與校正,然而,還是會有「力有未逮」之處,書中仍不免有一些疏漏或瑕疵之處,眼尖的讀者們若是有發現,請不吝以Email(jjeng@nknucc.nknu.edu.tw)告訴我,以便讓這本書的後續版本能更完善。我把這本書的完成當作是自己一個學術生涯的里程碑,雖然不是結束,但也代表著一個階段的完結,也是另一個新階段的「開始」。願本書的讀者閱讀了這本書後也能有這樣的感覺,成為語言治療師們治療介入實踐的開始,展開「知行合一」的語言治療生涯,共勉之。
鄭靜宜
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