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照顧展
閱讀文學地景.小說卷(下冊)(附DVD)

閱讀文學地景.小說卷(下冊)(附DVD)

  • 定價:600
  • 優惠價:954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48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文學的源頭就是土地;沒有土地,就沒有文學。文建會策劃主辦「閱讀文學地景」叢書,共分三大卷:新詩、散文、小說(上、下冊)。主軸焦點定位在文學與地方的結合,希望民眾在參與的過程中,重返對家鄉的感情記憶,並深入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變遷軌跡。

  小說卷共分上、下冊,收錄日據時期至當代小說家的作品,包括呂赫若、楊逵、白先勇、黃春明、王禎和、李昂、朱天心、朱天文、黃凡、廖輝英、蘇偉貞等人作品,共52篇(詳見本書目次)。有充滿自傳性、在地性的史詩作品,亦有對土地文化充滿情感的灼灼之作。小說家,是歲月光陰的記錄者,一筆一劃所寫下的悲、喜、苦、樂,皆可回味百年。

◎本書特色:以台灣各地區分章,每篇作品均有作者簡介,並附名家導讀賞析。
◎本套書每本均附文學地景DVD,總長40分鐘,為您導覽台灣各地景緻與文學的對話。

  「站在太魯閣峽谷,我的腦海裡隨即浮現楊牧、陳列、陳黎和吳明益等人的散文和詩作。同樣地,我若佇立濁水溪畔,相信季季、吳晟和宋澤萊等人的小說和旅記,大概也會清楚地浮升……放眼觀之,凡台灣之地,不論大山大水之區塊,抑或不起眼的小村小島,都有作家書寫的蹤影……作家在長年的生活歲月裡,以家園山川做為背景,展開生命悸動的書寫,描繪自己的成長,往往是一塊土地,最深沈感人的文字記錄和生活刻劃。以山川地理和風物文化為素材的文學地誌,經由作家的文字詮釋,每個時代也都會呈現不同的美學符號和標誌。土地會變遷,但他們以文字做為見證,展現地理景觀另一面的心靈風景,跟土地做微妙互動。」──評選委員劉克襄

 

目錄

出版前言 文建會
【評選委員推薦序】打開地誌文學的窗口 劉克襄

【中台灣】

南投縣:
拓跋斯.搭瑪匹瑪 拓跋斯.搭瑪匹瑪
重返桃花源 陳若曦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龍瑛宗(張良澤翻譯)

雲林縣:
打牛湳村 宋澤萊
屬於十七歲的 季季
少年軍人紀事(節錄)履彊

嘉義縣:
夜猿 張文環(鍾肇政譯)

台南市:
烈愛真華(節錄) 陳燁
潘銀花的第五個男人 葉石濤
離開同方(節錄) 蘇偉貞

台南縣:
北回歸線(節錄) 林佛兒
霧中風景 賴香吟

高雄市:
奔喪 王聰威
奔跑的少年 李志薔

高雄縣:
秋菊(節錄) 吳錦發
笠山農場(節錄) 鍾理和
月光下的小鎮 鍾鐵民

屏東縣:
走電人 李儀婷
王爺 郭漢辰

【東台灣】

台東縣:
利吉的青春 林韻梅
迷藏 許榮哲

花蓮縣:
香格里拉 王禎和

【離島】

澎湖縣:
海煙 (節錄) 呂則之
流離 陳淑瑤

連江縣:
龜島少年 花柏容

金門縣:
泥塘 吳鈞堯
斑枝花 黃克全
夜戲 黃克全

出版後記

 

前言 
 
文建會

  文建會為提升國人閱讀風氣,從「書香滿寶島」、「全國好書交換」到「全國閱讀運動」等各項閱讀推廣計畫,一直以推動全民閱讀為主要目標。本次辦理「閱讀文學地景」活動,以「反映鄉土關懷、在地自然環境地理與具特色生活圈之優秀文學作品」為主軸,期待透過與土地、與生活關係極為密切的文學作品,喚起國人對家鄉的感情記憶,瞭解台灣土地變遷的軌跡,進而喜愛閱讀台灣本土文學作品。

  本次活動共計推薦文學作品二五九篇,其中新詩一○三篇、散文一○四篇、小說五十二篇,是學者專家、各縣市文化局與全民精心挑選的結晶,作品年代涵蓋自日據時代至九十年代,內容有小品,也有摘錄自「大河小說」,或歌詠同情,或暗諷批判,不乏自然地景的節奏變化、城鄉生活的今昔滄桑、地景變遷與社會文明進展的衝擊。我們除了在文字閱讀中進行一場文學洗禮外,更可從文學作品中增進對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族群的理解與溝通,瞭解各族群文化及鄉土特色,學習以虔誠謙卑的心理看待這片土地及人民。

  「閱讀文學地景」活動除了新詩、散文與小說的套書出版外,文建會更設計一系列的推廣項目,有到各公共圖書館與國中小學校的「與文學作家相見歡」巡迴講座,有作家親自導覽的「作家帶領尋訪地景」活動,有「人人遊故鄉」、「人人寫故鄉」、「人人拍故鄉」等競賽活動。另設置活動專屬網站,提供民眾上網瀏覽活動訊息與參與競賽活動,更希望運用網路科技,讓民眾在瀏覽網站時,就如同閱讀一本書一樣的感受。

  前人記錄台灣地景,而作家以文字創作台灣地景上的文學。我們期望藉由「閱讀文學地景」這套書的出版,通過歷史記憶,勉懷先人蓽路藍縷的精神,瞭解台灣作家長久以來對台灣的耕耘與貢獻;更希望這套書得以扮演引玉的薄磚,鼓勵大家一起探尋台灣地景與台灣文學。

  透過閱讀文學來閱讀台灣,是文化公民的一種權利,也是一項義務,更是一種享受。

評選委員推薦序

打開地誌文學的窗口    劉克襄

  從小油坑登山口起腳,沿著七星山的石階步道愜意健行,花了一個多小時,不知不覺便爬上了一千公尺的頂峰。站在這座台北盆地最高的山岳,四野望去,八方開闊,綠色山巒嵱嵷綿延,大塊而雄渾,間雜著蔥蘢之林木,充分地展現了北台灣一角之奇美。

  風景看盡,我不免注意到頂峰,設有一座解說牌。趨近細讀,牌上介紹著周遭的山川景觀,以及遙望的雪山山脈。這個孤立的解說牌,適時地提醒了我,陽明山國家公園因緊鄰著台北市郊,早已變成台灣解說牌最多的地方。

  一路上來,我就讀到四五座,或介紹竹子湖歷史,或敘述硫磺和火山口,或描繪昆欄樹、台灣箭竹不等,牌子內的敘述充滿精準的自然生物知識內涵。

  我在閱讀解說牌時,不遠的一隅,還有解說志工帶領一群遊客上來,正在賣力地導覽周遭的地景。一般國家公園的解說志工,多半會以動植物生態和歷史風物做為素材,介紹這座山脈。這位志工講得非常生動,隨隊的遊客也很仔細地聆聽著,不時爆出體會的笑聲。有的還掏出筆記本,忙著記錄他的話。

  在野外設立解說牌,乃一認識現場環境的必要措施,蓋無庸置疑。帶隊導覽解說,更是備受肯定的深度旅遊方式,也早行之有年。透過這一類旅遊面向的引導,晚近國人的旅遊層次確實拉高不少。我們的旅行才質,也逐漸擺脫早年只會花錢購物,注重吃喝玩樂的負面形象。

  解說牌林立,其實也告知了,如今的旅遊解說,早已進入另一個層次的論述。我們開始得思索,到底要放入多少的自然景觀知識,以及放入哪些內容?進而之,我們是否還有其他的美學呈現方式,讓國人在面對自己的山水時,引發更深的情感共鳴。

  我自己曾長期當解說志工,帶領許學員進行鄉土文史的旅行,難免對這樣的狀態頗多感觸和思考,不斷摸索更有創意的解說內涵,但也是直到晚近,在陽明山帶隊時,才有了較為不同的具體想法和經驗。我開始嘗試著,以自己熟悉的文學作品,闡述台灣地理山水。

  比如,有一回,我在擎天崗發放詩的傳單,傳單上印有三十首詩。包括了郁永河、林占梅等不同時代文人的創作,同時也蒐集了當代詩人諸如蕭蕭、楊佳嫻等人的作品。

  發送一陣後,緊接著,我站在擎天崗草原,向遊客們致意,隨即以詩為主題,朗誦各家詩作,一邊介紹周遭的山頭。在初次的解說裡,遊客們或不能習慣這種表達的方式,但驚訝者亦不少,聆聽後歡喜者,更是大有人在。他們多半有參與自然解說的經驗,很高興竟有這種不同於以往的導覽角度,讓他們對陽明山有了一個新視野。

  在這樣分享陽明山詩作的過程裡,身為導覽者,我自己也成長不少。我逐漸學得在一個適當的森林和草原裡,如何介紹當代藝文作家的作品,跟周遭環境的關係時。我清楚了然,情境若對了,那是一個很精湛的自然和人文的心靈交會,其他解說難以取代的。

  或許是日後都有這樣的情緒吧,當我在山頂看著別人解說時,想到文學和地景的關係,總感覺周遭是熱鬧而溫馨的,彷彿有許多文學家的身影也跟著上來,陪我坐在山頭,一起遠眺。而我也在那種情境裡,跟他們繼續打招呼,想及他們的作品。

  比如,往南望去,我俯視著下方的紗帽山,想起了美學家蔣勳。想起這座渾圓袖珍山頭,讓他充滿養成的感懷。再俯瞰下方的台北盆地,不免憶及鄭愁予生動的〈俯拾〉那精彩的詩句:「台北盆地∕像置於匣內的大提琴」。

  若往西,我遙望著大屯山,不免再想起老友向陽,早年在大屯山修築步道,在處女詩集了留下少有人知道的築路詩句,諸如:「路是土階是甚至腐朽的小木橋也是∕一首獻給大地的歌」。再往西南,望及橫臥的觀音山,我還想起了羅智成浪漫而膾炙人口短詩〈觀音〉:「我偷偷到她髮下垂釣∕每顆遠方的星上都大雪紛飛」。

  好吧,若往東呢,看著內湖的山區,我則想起了詩人洛夫的〈金龍禪寺〉:「晚鐘∕是遊客下山的小路」。偏北一點,望著露出半腰的磺嘴山,我則想到筆耕這座大山下的林銓居,年輕時在此家園農耕的艱苦生活。再往更北,還有向明、周夢蝶諸君之行旅詩句,隨著地景的橫陳,我的腦海裡還有許多作家的文章,繼續出現……

  這個場景,也不會只在陽明山發生。若是站在太魯閣峽谷,我的腦海裡隨即浮現楊牧、陳列、陳黎和吳明益等人的散文和詩作。同樣地,我若佇立濁水溪畔,相信季季、吳晟和宋澤萊等人的小說和旅記,大概也會清楚地浮升。

  放眼觀之,凡台灣之地,不論大山大水之區塊,抑或不起眼的小村小島,都有作家書寫的蹤影。在編選的過程,多位評選委員也都驚覺,十七世紀以來,台灣各時期的文字工作者,早就留下精彩的生活風物的書寫成績。晚近的當代文藝創作,透過更為方便的旅遊和居遊,更留下大量豐富的文學地誌觀察,提供了多樣的精彩地景面相。

  作家在長年的生活歲月裡,以家園山川做為背景,展開生命悸動的書寫,描繪自己的成長,往往是一塊土地,最深沈感人的文字記錄和生活刻劃。以山川地理和風物文化為素材的文學地誌,經由作家的文字詮釋,每個時代也都會呈現不同的美學符號和標誌。土地會變遷,但他們以文字做為見證,展現地理景觀另一面的心靈風景,跟土地做微妙互動。那也是我們從事地方導覽解說,最期待的撞擊力量。

  台灣雖小,但位居大洋之旁,大陸之邊,地理繁複、物種多樣、族群多元,這些外在的鮮明因素,無疑地都深深地左右了文學創作者的表現內涵。從選集的作品裡,我們亦看到當代作家在創作思維上,明顯地受到島嶼地理環境的複雜影響。相對地,我們的各類作品裡亦展現豐富的多變風貌和內容,形成台灣特有的地誌書寫。

  過往,我們甚少從地誌文學的角度,暢談台灣的地理風景,這套選集編選了眾多當代作家,描述城市鄉鎮和山川海洋的精彩文章,同時邀集諸多作家、學者進行評介,希望透過文學風景的導覽介紹,讓我們從人文的界面,開啟另一個新風貌的台灣認識,也豐富我在台灣的生活視野。筆者忝為編選一員,更誠摯地期待這套選集的出版,不僅帶動新的文學旅遊風氣,同時能激發創作者,繼續新一波具有內涵的地誌書寫。

【出版後記】文建會

  文學鐫刻了人的內在心靈,也幫我們記錄了那個時代的土地樣貌。土地會隨著各種原因改變它的樣貌,而文學則幫我們捕捉了那個時代的永恆,不僅只是土地面貌的永恆,同時也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們心靈的永恆。

  愛爾蘭小說家喬哀思曾說:「有一天,都柏林這座城市摧毀了,人們也可以憑藉我的小說(《都柏林人》),一磚一瓦地將之重建。」文建會策劃「閱讀文學地景」相關活動,即是希望藉由一篇又一篇的文學作品──小說、散文、新詩,像拼圖一樣,一塊一塊地重新把福爾摩沙台灣拼湊起來。

每一塊土地上,都至少有那麼一篇文學作品,記錄了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期待這些充滿哲思的新詩、情感豐沛的散文、感人至深的小說,可以成為我們生活的養分,當我們走踏在這塊孕育繁盛文化的土地上,也能與文學作家們,靈犀相通。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227708
  • 叢書系列:閱讀文學地景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台日合作,莫仁異想鉅作《噩盡島》動畫化啟動!莫仁經典小說展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自然生態展(止)
  • 運動瘦身展(止)
  • 考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