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許是新詩 / 現代詩百年來的第一本詩話。著名詩人簡政珍教授結合了傳統詩話的精神與當代時空的特性,展現以下幾個主要面向: 一、《當代詩話》是意象與哲學的結合。如其中有一則詩話:「當作品富於深...more
首刷附贈「人生國文課燙金書籤」一張 特別收錄《寄生上流》「文本對讀學習單」Qrcode下載 原來這國文課,講的都是人生、 以及每一個生命關卡,自我的抉擇! 《上一堂人生國文課》作者 羊咩老師...more
原來這國文課,講的都是人生、 以及每一個生命關卡,自我的抉擇! 《上一堂人生國文課》作者 羊咩老師最新精彩佳作 一堂照見自我、眾生、天地的國文課 淘洗與沉澱出你我如沙金般的初衷與信念 ...more
《搵學.爽意.驅力:漢語當代詩論七章》匯集了楊小濱近年來七篇詩論,以拉岡精神分析學等當代理論的視野來深入閱讀和詮釋現代詩作品,揭示出管管、陳黎、陳克華、陳大為、陳東東、臧棣、丁成等漢語詩人的寫...more
本書探討中外女性本位論述如何在民國男性本位觀的轉譯中介下,跨文化發展現代情慾觀念與性道德,並挑戰性別權力結構。透過檢視俄裔美國無政府主義者高德曼(Emma Goldman)、瑞典教育家愛倫凱(Ellen Key)與...more
本文集選錄論文十二篇,均為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博士或碩士研究班的畢業生或研究生的作品。上冊為「歷史篇」,收錄有關兩宋、西夏、晚清、現代日本等不同時期和地區的歷史研究論文;下冊為「文獻及...more
本書可以視作一部另類的蕭紅傳記,重新從文本細讀出發,審視蕭紅的文學身份。坊間論調常把焦點放在她的感情關係,把作品視作窺探私生活的材料,忽略她在寫作上的自主性和時代背景,包括與左翼理論的聯繫。...more
【七位台日韓專業學者】范銘如×吳佩珍×崔末順×紀大偉×陳佩甄×中川成美×高明徹 【八位台日韓著名作家】星野智幸×中島京子×金息×孫洪奎×周芬伶×駱以軍×張亦絢×何致和 ──細數疾病、文學與生命政治(biopol...more
本書以「語文學」為方法,佐以宗教神話,進行中國文學與文化史的研究,自甲骨文、楚簡、金文、篆文等文字的形音義的演變,參證出土文物與傳本文獻,考釋詩、風、雅、頌、賦、比、興等被視為文學類型或作法...more
戰爭促使近代台灣形成大規模的人群跨區移動與社會再組織化,島嶼離返成為台灣的核心文化現象,涉及因戰爭錯位或重置人群之移動、記憶與書寫等問題。本書鎖定戰時記憶敘事或受戰爭遺緒作用之文學文本,梳理...more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魯迅 本書是汪暉教授有關“魯迅研究”的早期代表作,也是新時期以來從內在視野重新理解魯迅的典範作品之一。作者以頗具開創性的研究視角和理論範式,通過對魯迅的思想與...more
印刷術號稱文明之母,變革的推手,為普及教育與提升文明的有力手段。宋朝號稱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印本圖書作為傳播媒介,富有易成、難毀、節費、便藏諸利多;更有化身千萬、無遠弗屆之優勢。新興之印本,...more
《中國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是黃粱研究漢語新詩三十年的心血結晶。上卷探索1917-1949年民初新詩與1949-2017年共和國新詩,歷史敘事(史)與詩學...more
《中國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是黃粱研究漢語新詩三十年的心血結晶。下卷評介八位軸心詩人的詩學成就,探索詩人學,闡釋三十一位詩人的代表性詩...more
睽違20年,新編.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 原住民族委員會 × 山海文化雜誌30週年 × 聯經出版 50 週年 ▉文論(一)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一)以「口傳文學」為題,精選收錄10位名家的擲地有聲之作,包含...more
本書特色 ★「文化冷戰」研究專著! ★聚焦冷戰年代的十位華裔作家──韓素音、黑嬰、王嘯平、韓萌、蕭村、燕歸來、力匡、王里、金枝芒、賀巾,討論離散經驗與跨國網絡在這些作家的冷戰想像中所發揮的作用!...more
爆笑古文知(八)識(卦)學堂又開課了啦!! 更辛辣勁爆的古文第二式,拆解違和感滿滿的古文詭彈 附註的「觸爛」吐槽 讓你學習路上不孤單,拉近你與古文的距離 跟著爆笑天師的腳步一起來突破「盲腸」吧...more
中華在他方,它會是「他者」(autre)嗎? 我們在語言上和歷史上都觀察到這個「他方」。至於「他者性」(altérité),我們要耐心地在中華文化和歐洲文化之間建構它,這兩種文化在很長時間裡各自發展,但沒真...more
《島嶼轉譯・文學馬祖》以馬祖列島為核心,匯集在地作家之詩、散文、小說與故事書寫等多元文類,並輔以作家群之深度訪談,進行文學評論與研究論文撰寫,藉此梳理馬祖獨特的歷史文化紋理。全書分為上下兩篇...more
夏濟安係1950年代重要的文學創作者與評論家。然而,其重要性不僅限於臺大外文系教授與《文學雜誌》主編之身分,更在於其生命經驗橫亙了跨海峽及太平洋兩岸形成的學術網絡,同時其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則深...more
本書所收二十三篇論文,以中國文學與宗教為基本框架,探究與言、意、象相關的各種議題。體現了跨領域、跨學科的精神、視角和方法的深度實踐,從非單一的切入角度研究中國文學與宗教的言、意、象的方方面面...more
本書從歷史發展的觀點探討現代湘語與六朝時期南北兩大方言──河北方言與江東方言──之間的關係。本書以十四種現代湘語為素材,利用《切韻》所呈現的中古音框架,選取三項聲母條件和五項韻母條件進行縱向的比...more
千古大文豪蘇東坡本是人生勝利組,卻大半生在流放的路上,宋代不殺文官,貶謫嶺南已是重罰,如灰燼沒了希望。然而東坡在生命的低潮裡,卻依然活出了精彩與歡樂,為百代萬世留下曠世奇作。 東坡在嶺南時...more
千古大文豪蘇東坡本是人生勝利組,卻大半生在流放的路上,宋代不殺文官,貶謫嶺南已是重罰,如灰燼沒了希望。然而東坡在生命的低潮裡,卻依然活出了精彩與歡樂,為百代萬世留下曠世奇作。 東坡在嶺南時...more
「詩的迴盪,不但喚醒了過去,也將創造存在的未來。」──巴舍拉《空間詩學》 一九五七年馬來亞獨立,不再是英屬殖民地,也不再是南洋過客的暫居之所,而成為一個被期待能擁有公正與公平的政治空間,提供...more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八課綱必選文居然沒有這些文章? 現任北一女中的國文老師區桂芝列出那些消失在課本中的文學大家, 並從中國古典文學談友情、親情、師生情,以及探討「仁」...more
【一句話推介】 在桑塔格「疾病的隱喻」理論護持下,金小安找到了一個樣本: 巴金和他的疾病。在有限的資料中,她苦心搜羅,精心分析,不僅展示了這位歷經風雨的老人之遍體鱗傷,更揭示這背後的精神世界...more
「這部文集分為兩部分,上編為紅樓夢研究,下編為戲曲研究,主題又分別討論了名著和戲曲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文集中這些年輕學子的文章,不少已經發表在學術期刊《紅樓》、香港《文匯報》,以及互聯網新...more
作為一部中、英雙語的論文集,本書主要特色是聚焦於近代中西交流史語境下的香港和上海,追溯兩地西書翻譯與出版的發展進程,進而勾勒出一幅炫彩多姿的雙城記圖景。這段歷史不能簡單理解為西方人將「先進」...more
把張愛玲置於中國新文學的讀者與論者角色,從文獻學和閱讀史的雙軌視角,細緻地鉤沉張愛玲在不同互文中,如何採多種模式,將這些原著轉化為形塑其自身敘事美學的養分。作者的考索功力與對小說虛構本質的思...more
中國園林歷史悠遠,文化積澱深厚。除了實體空間外,更留下豐厚的文字紀錄,具備豐富的人文、社會意義向度。本書以清代地方園林專志為研究對象,以文學活動的書寫實踐為觀看窗口,探討園林文本當中典範人物...more
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上,魯迅以他博雅的學問和精闢的識見,為小說史的研究建立了一個成功的典範。 《中國小說史略》的面世,不但在觀念、方法上,遠遠超越了前人,至今也甚少有人能夠突破他所設定的框架...more
《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深入分析知名台灣導演、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李安的電影「父親三部曲」(《推手》、《囍宴》、《飲食男女》)、《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知名香港導演張堅庭...more
瘂弦對於台灣文壇的貢獻,可分為幾個方面:詩作、編輯、評論。他寫詩,是揚己之才;編刊,是成人之美,不但鼓舞作家,發掘新秀,亦且培植繼任的後輩;評論以回顧新詩發展與為人作序為主。但瘂弦最重大的貢...more
【藝術、文學、生活本質】 彙集周作人在文學評論與人生哲思方面的重要文章 既有對新文學運動的熱情參與,也有對個人生命的沉靜反思 堪稱新文學時期的代表作── ▎平民文學的提倡與批判 周作人對中國傳...more
解讀經典文獻,探索文化源流 古今東西,天文地理 帶你穿越歷史,品味智慧與美學 多元視角呈現璀璨篇章 本書以深厚的學術底蘊和通俗易懂的敘述方式,描繪了五千年文明的壯麗畫卷。全書從語言文字到科...more
本書是創刊於2005年的《當代詩學學刊》轉型為《當代詩學叢刊》的第一冊 ─《閱讀孟樊:在文學原野上奔馳的白袍騎士》,全書共分成「夫子自道」、「研究論文」、「感念師恩」等三輯。 輯一「夫子自道」收...more
本書收入九篇文章,以「共和之光」為題,似印記著我當初的衝動,算來是十多年前了,在翻閱民國報刊雜誌時見到很多的美人封面……驚豔之餘不禁尋思,為何這些雜誌都會出現在1914 年?另有《民權素》、《小說叢...more
精神分析中的青春期,意味著反叛,意味著自我追尋與獨立,也意味著改變的可能。台灣,一個青春期的海島,還來不及哀悼光復所帶來的巨大失落,就先被戒嚴的巨手摀住了嘴。有人開始反叛,有人陷入憂鬱,有人...more
◎ 為初入門文學讀者或有志創作者所寫的文學概念與專業術語詞彙介紹。 ◎ 以新手讀者與創作者的需求優先,轉化100個常用的文學詞彙,用每則千餘字的言簡意賅入門引介,將它們從「路障」變成「繩梯」,讓人...more
肖瓦特(Elaine showalter)在《她們自己的文學》中觀察到,女性作家經常被屏棄在經典之外。即使她們關注的議題與男性相同,其創作仍有意無意地被遺忘、忽視。因此,唯有重新挖掘被淹沒和不被重視的女作家作...more
現代中國伊斯蘭的命運如何?其發生了怎樣的歷史變遷?她如何表述與被表述?本書由文藝視角出發,兼及文藝深刻勾連的思想和歷史視野,通過查閱大量現代中國各族知識分子的相關實踐文本,以此鉤稽、深描和重思...more
本書集結作者數十年來對加拿大華裔、華文文學與華文媒體的研究成果,聚焦張翎《金山》、陳河《沙撈越戰事》、曾曉文《蘇格蘭短裙和三葉草》、笑言《香火》、李群英《殘月樓》、崔維新《玉牡丹》等多部經典...more
你久居鬧熱滾滾的都城 詩藝呀!人生呀!社會呀 已爭辯了很多 這是急於播種的春日 而你難得來鄉間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領略領略春風 如何溫柔地吹拂著大地 ——吳晟〈我不和你談論〉 吳晟本名吳勝雄,...more
文學至二十一世紀已不再僅是案頭文學,在新科技、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文學的內容搭配上劇場展演、電影、串流媒體Netflix影視作品……等的跨域多媒體的傳播、吸引觀眾追劇、討論,也算是文化創業產業的另類...more
夢碎紅樓,情愛無常 當愛情與權力交織,誰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探究人心深處的欲望、矛盾以及掙扎 真誠和虛偽,在大觀園裡人人都需要演戲 情義兩難全,到頭來全是一場空 【命運的殘酷與無常】 在本書的〈...more
農諺凝聚了儉樸的智慧與豐富的經驗,深深植根於農耕生活的實踐與對田間細微之處的敏銳觀察之中。語言的變遷對農諺的詞彙和語法產生直接影響。一九四九年以後,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使得許多方言和區域方言口...more
晚清民初,「唯科學主義(scientism)」強調唯有透過觀察、實驗、數據與抽象化因果關係,才能獲取真知識,同時也將科學方法所得的生物原理、物理規律,用以規範人類的思想、精神、行為,甚至是文化設定。我...more
《三國志通俗演義》、《忠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詞話》在中國文學史上被譽為明代最傑出的四部小說。結構、人物塑造與美學建構的優異表現皆非同時代作品可及,堪稱為「經典」之「四大奇書」。亦...more
中國近代是蒼茫多變的時代,也是人才歷練最好的修羅場。書中介紹中國近代學術研究的特色和派別流變,並對比的整理「章太炎、梁啟超、王國維、楊樹達、陳寅恪、胡適、郭沫若、顧頡剛、董作賓、錢穆、于省吾...more
「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句話可說總結了所有文學產生的原因。 廚川白村從文學的創作、鑒賞、文藝的根本問題考察、起源層層評析,闡述文學乃是生命受了壓抑驅使作家創造出文藝作品。但這些作品是作家在何...more
解讀《紅樓夢》中的細節,分析人物的選擇與遺憾 藉由大觀園裡的情仇糾葛,映照出生活的孤獨、掙扎與柔情 透過經典小說看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 從寶釵的圓滑、黛玉的倔強,學習優雅地面對命運 浮華的背後是深...more
本書特色 ◇ 香港詩人秀實「止微室談詩」詩評系列的第六本,論及台港中三地及海外詩人的作品。 ◇ 於微處止步細賞詩歌之美,領略文字之外的幽微意境 各界推薦 |詩評家 白靈、吳長青 專序推薦| 《被...more
.宋詩中的上帝、天公有何分別?造物喜歡和人開甚麼玩笑? .歐陽脩何以認為詩歌可「感鬼神」? .孫中山為既提倡進化論,又始終堅持基督教信仰,他如何詮釋兩者的關係? .林紓所譯的文言文《巴黎茶花女遺...more
【金庸百歲紀念鉅獻 名家全力推介】看武俠小說的人,多數都是正義的...強烈推薦陳美濤今次的新書! 劉天賜本書的出版,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壯舉,更是慈善事業的一部分。 施德利 讓讀者增加多方向溝通的技巧...more
《海國詩路》開闢了近代漢詩的海洋視野,透過島嶼、港口和海路交織的跨洋脈絡,觀察航程中的人文風土與文學動態。本書聚焦於十八世紀以來的東亞航道和南海區域,探討東亞海域琉球冊封使的詩歌寫作,描述航...more
人生如夢,情深似海 愛情與命運交織,人性與欲望的矛盾 以嶄新觀點重新詮釋《紅樓夢》 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糾葛 深入剖析人物的內心,揭示未說出口的祕密 【在情感與人性中尋找自我】 第一部分「就把人生...more
顏元叔的文學批評不是高蹈的理論展演,而是奠基於中國和臺灣的歷史經驗中的批評實踐;它要求文學自由而寫實,既要不受政治教條的約束,又能充分反映時代、貼近人生。如果說文學批評的最高目標是發掘文學與...more
本書分四輯,共收吳教授著作十種,以表彰其學術貢獻。第一輯所收,為吳教授校理早期閩南方言文獻的心得記述,從中可以看到吳教授在戲文校理上,材必完備,法必嚴謹,慮必深刻的自我要求與治學特點。第二輯...more
臺靜農是五四一代渡海來臺知識分子的代表性人物,兼具文人、學者、教育家、藝術家多重身份。他的一生幾乎跨越了整個二十世紀,走過文學革命、八年抗戰與兩岸分立,更在戰亂離散中見證了百年來社會的新舊過...more
繼廣獲好評的《出中國記》、《肉像與紙韻》又一文論結集,一部貫串了性別研究視角的評論集,從韓偓香奩到元白冶遊,延及王次回妓戀、陳文述仙趣、冒襄悼念亡姬、沈復記趣閨房、邊緣文人夢囈淪落才女,直至...more
香港當代作家常常以不同語言實驗,試圖擺脫粵語書寫深植於作家、讀者及學界「粵、白」二元分工的刻板印象及負面定位,再建構屬於它的審美特色、語言風格與論述框架。《都市大調與不能漏掉的佳作:論香港粵...more
《樂書》一書,共200卷, 北宋音樂理論學家陳暘撰,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稿成, 清乾隆年間被收入《四庫全書》。 此次整理由張國強先生點校。 《樂書》200卷,宋陳暘撰。此次整理由張國強先生點校。其...more
《樂書》一書,共200卷, 北宋音樂理論學家陳暘撰,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稿成, 清乾隆年間被收入《四庫全書》。 此次整理由張國強先生點校。 《樂書》200卷,宋陳暘撰。此次整理由張國強先生點校。其...more
民間文學的演變與文化傳承 探尋民間智慧,重溫經典故事 發現中國民間文學的魅力與精髓 多角度剖析敘事結構 【佛曲俗文與變文的演變】 本書的其中一部分聚焦於佛曲俗文與變文的研究,這些文學形式源自...more
《離騷校詁》分文字、訓詁、章句三部分, 對《離騷》逐字作了詳細的考證,追本溯源, 理出了某些字的發展脈絡, 設立辭目七百三十餘條。 離騷校詁(修訂本)改換了底本,對原條目做了大量的刪改增補,具...more
《離騷校詁》分文字、訓詁、章句三部分, 對《離騷》逐字作了詳細的考證,追本溯源, 理出了某些字的發展脈絡, 設立辭目七百三十餘條。 離騷校詁(修訂本)改換了底本,對原條目做了大量的刪改增補,具...more
漢學家王安國教授(Jeffrey Riegel) 以研究先秦文獻著稱,本書收錄王教授自上世紀70 年代到2010 年間最具代表性的論文,全書共五部分,第一、二部分內容涵蓋《詩經》、《孟子》、《墨子》、《論語》、《呂...more
本書對唐宋時期的十多個別集進行了專題版本研究,涉及到的作家既有陳子昂、李白、蘇軾等蜀中大家,也有杜甫、李德裕、陸游、韓琦等宦游過巴蜀的外省詩人,還有對宋蜀刻本別集的個案探討,是一部有著鮮明地...more
本書旨在揭開被遮蔽的民國詩話之書寫與論述,以張寅彭編纂1912-1949年《民國詩話叢編》為論,分別從四個向度開展論述:第一部分「生命情境與存在處境」,主要從知人論世探查詩話作者在動盪不安之際的時代...more
《群書治要》係唐人魏徵等人編纂典籍,在政治文化產生巨大影響。此部鉅著不僅促成唐太宗李世民君臣創發堪比三代之「貞觀之治」,亦東傳至日本而獲得保存,清代學者藉此一窺其本來面目,且獲得重要學術成果...more
本書所探討的問題,主要區分成三個面向:第一,就「情」來說,《紅樓夢》是否真有唯情至上的觀點?情之價值與限制又應如何解釋?「情」與「禮」(理)之間,是否截然對立?第二,就「悟」來說,所謂的「悟」其...more
這本書證明:台灣人母語白話寫作再1880年代就有。 我們出版這本選集的主要目的是讓社會大眾認識台灣新文學源自台語「白話字」(Pe̍h-ōe-jī),而非受到中國五四白話文運動之影響。...more
明代春秋學歷來為文人所輕,學者往往以此時期為歷代經學最衰微,最觀無可觀的時代,致使得明代三百年來所積累的龐大文獻資料只能無聲無息地躺在各大藏書機構中,供人憑弔懷古之用。本書經歷數年的爬梳整理...more
世界上唯一曾幫金庸代筆的小說家 金學研究,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1980年代,遠景正式引進金庸小說來到台灣,同時沈登恩發出「等待大師」徵稿,出版一系列「金學研究」叢...more
世界上唯一曾幫金庸代筆的小說家 金學研究,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1980年代,遠景正式引進金庸小說來到台灣,同時沈登恩發出「等待大師」徵稿,出版一系列「金學研究」叢...more
世界上唯一曾幫金庸代筆的小說家 金學研究,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1980年代,遠景正式引進金庸小說來到台灣,同時沈登恩發出「等待大師」徵稿,出版一系列「金學研究」叢...more
世界上唯一曾幫金庸代筆的小說家 金學研究,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1980年代,遠景正式引進金庸小說來到台灣,同時沈登恩發出「等待大師」徵稿,出版一系列「金學研究」叢...more
本書把竹林七賢的詩文和雜著匯為一集, 為研究竹林七賢生平思想、文學創作、社會活動、人物交遊提供了完備的一手資料。 本書進一步深化竹林七賢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鑑, 為竹林七賢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more
《戰國策校注繫年》一書, 是古籍學家郭人民先生用時二十八年的畢生力作, 此次《戰國策校注繫年補正》由孫順霖先生補正, 為大量吸納賢、時賢的研究成果。 《戰國策校注繫年》以黃丕烈槧姚氏本為底本,...more
《戰國策校注繫年》一書, 是古籍學家郭人民先生用時二十八年的畢生力作, 此次《戰國策校注繫年補正》由孫順霖先生補正, 為大量吸納賢、時賢的研究成果。 《戰國策校注繫年》以黃丕烈槧姚氏本為底本,...more
2023年大觀音亭祀典興濟宮與成功大學連續第十二年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以「文學、思想與宗教」為主題,已順利於2023年11月18-19日在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隆重召開,並圓滿閉幕。本次研討會除了向國內學...more
世界上唯一曾幫金庸代筆的小說家 金學研究,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1980年代,遠景正式引進金庸小說來到台灣,同時沈登恩發出「等待大師」徵稿,出版一系列「金學研究」叢...more
翻開古代文學的篇章 走進中國古代文學的世界 了解詩歌背後的傳承與演變 探索詩經的文學價值 穿越千年的時光,讀懂古人的思想與情感 【從毛詩序看《詩經》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本書的第一部分以《詩經》...more
探尋中國戲曲藝術的巔峰 戲臺、人生、社會與文化的相互交織 感受文人雅趣,細品市井風情 一場文學盛宴,深入歷史與藝術的交匯點 【溯源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 在本書的最一開始,作者首先從「上古至五...more
本論叢成立的目的,是提供歷史、人文、藝術教學或研究者展現思考的園地:一個奠基於學術方式,胡思亂想的刊物。 我們深信教學就是面對學生的思考,既然有思考,就有想法,只要再配上根據與參考他人相關...more
本書特色 本書以鍾肇政所藏六百萬字書簡為基礎 鋪陳鍾肇政建構了臺灣文學的主體性 揭露鍾肇政認定臺灣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一支 以及獨立於中國文學之外的企圖 名家推薦 宋澤萊老師(國家文藝獎得主)...more
台灣青壯作家正值創作力最旺盛的成熟期,本書是第一本對台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有深入研究的合集。內容以劉亮雅的導論〈多元新視界:台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簡史〉開場,收入曾秀萍、辜炳達、蕭義...more
本書內容由互為關聯三個部分組成: 【第壹編】「學科創立與文學史書寫」追溯中國文學史書寫啟動之歷史脈絡。 【第貳編】「文學史的書寫形態」探測文學史書寫在不同具體歷史場景中所能展陳的其中一些姿...more
本書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2022至2023學年研究生論文集,分為三大主題架構。一、語文教學與作品解讀,收錄針對課綱語文教材與經典文本的研究成果共八篇;二、閩臺文學與文化,收錄與閩臺文學、文化相關的研...more
本書內容綜覽各名家小說的語言風格、敘事設計,以及指涉的文本意義。評論分析在精細中見深論,在深論中見真章,觀點兼論小說家的創作歷程與文本特殊性,亦適用於一般評論對小說分析的結構理解與論述詮釋。...more
《亞洲冷戰與文學想像》縱論冷戰時期的南洋文學政治,以及其與中國大陸、香港千絲萬縷的關係。張松建教授是南洋華語文學研究的佼佼者,新著勾勒20世紀中期南洋文壇風雲變幻,以及政治、倫理及審美影響,發...more
▎中國經學的歷史與文化貢獻芻論/彭林 本文論述的主題為: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有無經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否文化專制主義?經學對中國歷史與文化有無貢獻?旨在還經學一個公道。孔子悉心編訂「...more
解讀那些影響深遠的經典作品 剖析中國古典小說的演變歷程與文化意涵 一卷在手,重現明清通俗小說的風貌 文學與社會的交織 探索人性與不同時代的道德觀念 【小說的歷史根源與文化影響】 作者藉由本書介...more
廟裡的詩籤怎麼解?古文典故看不懂怎麼辦? 寫情詩、論輩分、取姓名、表心意…… 從古典詩詞的背後典故到超日常應用,讓詩意韻味精緻你的生活! ▎品味古典詩詞的美 本書旨在透過古典詩詞,讓讀者重新接...more
小說的前世今生 深入解析中國四大名著,揭示背後的文學與歷史脈絡 掌握中國古典小說的精髓與傳承 穿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 看透文字中的人性百態與社會縮影 【從傳說到小說,《水滸傳》的形成與發展】 本...more
探索戲曲的起源與傳承 從北劇與南戲到傳奇的演變 解析經典劇作背後的社會縮影與文化象徵 揭開中國文學研究新篇章 勾勒戲曲的獨特風貌 【元明之際的戲曲變遷】 本書以元明之際的文壇變遷為主線,深入探...more
一首詩的完成及完成之後, 每每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與情節。 ——吳晟 吳晟本名吳勝雄,1944年出生於彰化溪州,熱愛土地與家鄉,有「田埂上的詩人」之稱。 吳晟的創作涵蓋新詩與散文,但一直堅持新詩的...more
從20世紀對中國現代性的諸多想像出發, 將中國文學跨越地緣政治的裂隙, 置身於全球冷戰的脈絡之中。 本書直面中國知識分子經歷的種種危機和挑戰,在全球冷戰的脈絡中,思考現代中國文學的分裂與世界性...more
日治時期《臺灣新民報》日刊(1932-1941),前身為《臺灣靑年》、《臺灣》、《臺灣民報》等刊物,其提供創作、論述空間,傳播、鼓吹各種思潮,堪稱當時「臺灣人的唯一喉舌」。 《臺灣新民報》原刊為日文,...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