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
卡羅.史卡帕:空間中流動的詩性【全新版】

卡羅.史卡帕:空間中流動的詩性【全新版】

  • 定價:450
  • 優惠價:269
  • 優惠期限:2024年07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跨越過去與未來的分界
轉化生與死、大與小、動與靜的對立關係
這是一趟無止境的細部之旅

  史卡帕的建築是以石頭與鐵件堆砌而成的詩,每一個凝結了時代記憶的細部,皆有如建築之詩的語言重心,各自展現獨特的脈絡;史卡帕的設計是傳述世界文明的切片,這裡有文學、神話、數字之謎,也有希臘、羅馬、拜占庭、威尼斯,甚至是日本的故事。所有被放入的元素雖屬於過去,卻脫離了傳統轉化為新的表現,由此邁向未來。

  本書分為三部分:「史卡帕側寫」概述成長於威欽察及其後在威尼斯執業的歷程;「史卡帕思考」則從11及5.5公分的模矩系統、波特萊爾的詩作、始於繪圖的設計理念,理解他的象徵元素與思考範疇;最後的「史卡帕設計」選出七件重要作品,從威尼斯建築學院入口,走向布里諾家族墓園,透過建築評論家褚瑞基的深入剖析,我們終於能揭開這位義大利建築大師的神祕面紗,領略他建構的迷人世界。

  關於卡羅.史卡帕

  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家之一。1906年出生於義大利威尼斯,幼年成長於威欽察;1919至1926年在威尼斯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學習;1926至1978年任教於威尼斯大學建築系(Venice Architecture Faculty);1978年卒於日本仙台。

  史卡帕對於歷史的理解與尊重,使其擁有與同輩建築家截然不同的特質。他畢生致力於歷史建築的修復及擴建,透過細部設計、空間感及整體色調,從塵封已久的過往時光中,喚醒空間想像的「心點」。

  義大利建築史學家塔夫里(Manfredo Tafuri)認為史卡帕是現代商業文化的反向力;建築史學家(Kenneth Frampton)則表示史卡帕是20世紀建築設計的分水嶺,尤其他以蒙太奇組合多重元素的手法,更是獨樹一幟。許多當代建築家都讚嘆於史卡帕的想像力與細部美學,槙文彥稱其為「最高能力下的超美鑑賞,一個絕對無可比擬的私領域英雄感。」摩斯(Eric Moss)甚至說:「他的作品就是這麼獨特,其他人都不可能模仿及重建。」史卡帕提供給我們的是永無止境的創作啟發,他的想像力及表現力仍然是建築史中無法取代的寶貴資產。

本書特色

  建築評論家褚瑞基經典著作全新增訂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褚瑞基


  台灣建築評論家。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博士候選人,現任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當代建築理論、西洋建築史、建築設計,以及都市美學與公共藝術。褚瑞基在賓州大學建築系就讀期間,曾師事於研究史卡帕的重要學者Marco Frascari並由此展開對於史卡帕的深入探討,剖析其於建築史留下的珍貴作品與理念。

  專書著作包括《殷商文化的空間》、《卡羅.史卡帕:空間中流動的詩性》、《建築與科技論文集》《建築歷程:建築歷史,理論與評論由遠古建築到文藝復興》、《讀建築,寫建築:建築文學、文學建築》、《建築師之書》、《人與自然:有關建築、花園、城市、景觀、評論、電影及文學》,以上皆由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出版。

 

目錄

作者序

【卡羅.史卡帕側寫】

【卡羅.史卡帕思考】
好玩/奇妙/謎/魔術
繪圖/製作/材料/細部
夜魂/女人/負面/大約/詩
威尼斯/傳統

【卡羅.史卡帕設計】
威尼斯建築學院入口,前托列提尼修院設計
卡諾瓦石膏像藝廊增建
維諾那舊城堡整建及展品重安排
奧蒂維提聖.馬可廣場展示中心
史丹帕立基金會重建及花園設計
布里諾家族墓園設計
維若那公共銀行設計
參考書目
 

 

作者序

  我的書寫史卡帕是基於兩個原因:一為當我在賓州大學建築系學習時,總多少和這個義大利建築師的名字有一個親近的連接。我的老師Marco Frascari不只是史卡帕在威尼斯建築學院的學生,也是這15年來史卡帕理論的研究的中心主角之一,他至少六篇有關史卡帕的著作也被認為是引索史卡帕創作精神及設計理論的主要來源。

  當然,賓州大學也曾是大師匯集的寶地之一,70年代失去的路易斯.康,以及他所流傳的「傳說」,也將在這所大學的學習引染了些許揮之不去的大師情感;被部分保留的「大師工作室」(master studio)不只是常留在每位賓大學生的記憶中,也吸引學生窺視留下的處所。

  歐陸那一側的大師史卡帕不只和路易斯.康的年紀相仿(路康較史卡帕年長5歲),他們對彼此設計的喜愛是眾所皆知;並且由於他們間互相邀訪的結果使得這兩位大師精神更進一部的被接連起來。史卡帕死於1978年神祕的日本之旅,他可以說是離我們最接近的一位「大師」級人物了;萊特則死於較早的1959年,柯比意(Le Corbusier)死於1965年,葛羅比亞斯(W. Gropius)與密斯(Mies van der Role)同死於 1969年,路易斯.康則死於70年代的前半段。史卡帕對我們似乎已經有點遙遠,但卻又是最不遙遠的。

  如果我們相信設計學習中「大師精神」是塑成設計者創作及情感連接重要的因素,那麼史卡帕無異是這其中主要的人物之一。史卡帕對於賓大人所會產生的特殊情感不只是因為他與路康相似的設計情感,也是這種學習「大師」精神的情感下不可或缺的一環。

  當然史卡帕設計的風采不只是對賓大人特別有意義,史卡帕已經是建築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化經歷現代化過程中最奇異的一部分。義大利建築史學家塔夫里稱他的「特異獨行」是現代商業文化的反向力;他雖然刻意避開了現代化中的許多矛盾與衝突,卻也創造了另一個「神話」般的建築語言。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史學家佛林頓(K. Frampton)說史卡帕的建築是20世紀建築設計的分水嶺,尤其是他以蒙太奇手法組合多重元素的語法與實驗更是獨樹一格。槙文彥、磯崎新、莫奈爾(R. Moneo)、梅爾(Thom Mayne)、摩斯(Eric Moss)等人及許多當代建築師們都稱羨史卡帕作品的想像、細部及美學;楨文彥稱其為「最高能力下的超美鑑賞,一個絕對無可比擬的私領域英雄感。」;摩斯甚至說:「他的作品就是這麼獨特的一座,你不可去模仿及重建。」

  史卡帕對於我們在逐漸滿足了物質需求,而更加有心追求「文化」上豐富的時代其實具有另一番意義;這些啟發包含了對於設計這個特殊領域價值的重新評估,以及塑成這個製作(poesis)的想法及流程。史卡帕不喜歡人家稱他為建築師,因為他同時也是玻璃、室內、傢俱的設計家。「設計」在被當成深入文化核心的工具雖然只是多種文明的現象之一,尤其放眼望去到處都標榜著在這個烙記之下的建築「設計」,例如博物館的興建、各種展覽、古蹟保存計劃都已經成了生活中質理的一部分;但是「設計」:一種能夠真實地反映文化、歷史、人的價值的設計,真的已經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中嗎?以我們最熟悉的設計主題如古蹟保存、維修、博物館設計或是展場設計而言,史卡帕不只是這些領域設計的翹楚,甚至以其著名的維若那(Verona)、舊古堡博物館(Castelvecchio)設計,早已成為全世界古蹟維修乃至改建設計的首要案例研究。對於還在摸索如何準確「再現」文化的我們而言,史卡帕在這個領域或許能提供一些可供思索的新角度。

  史卡帕的設計,絕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計畫(program)執行;「設計」既是實驗流程中的一部分,也是準確的執行,更是凝結深刻文化歷史觀察的新表現。這些需要時間,需要啟發,更需要想像:絕佳的想像力。所謂的「史卡帕文化再現想像」,正來自於它開啟我們重新深思建築空間想像的「心點」。那些常常被指出頗具特色的「史卡帕細部」就是這番再現想像的設計呈現面貌之一;這些看似「詭異」的細部絕對不是一種過度的偏執,而是一種具特性的文化敘述觀點,它曾經深植在每一個特殊文化系中的記憶裡,被時代沉澱及翻攪過。史卡帕的設計:建築的細部、空間感、顏色,只是在時光的封塵中喚醒了它們。他用設計表達了一個獨特而又深具沈思的文化觀點。

  由上個世紀的後半段,不斷被討論的後現代文化觀曾經試圖以文化符號開解現代主義中的「無歷史性」遺憾;其後衍生出的「空間理性主義」、「地域主義」、「批判性地域主義」、「鄉土主義」等的這一些看法,都是為了在面對更加嚴峻的科技、文化統一化的價值下提供一股反抗的能量。史卡帕的「解決之道」,並非理論上的討論(史卡帕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理論上的書寫),而是讓我們的環境中直接浮現一些可作為文化提醒的符碼;他的建築及室內空間是作為文化層的「挑動」,他們隱約表徵這個文化質理中已經深化、潛意識化的記憶。他設計中所附有的傳統性的感情看起來那麼熟悉,但又有點陌生;它設計中的細部既是過去的眷顧,也是現在與未來的投射。

  德國哲學家Karl Straus曾這麼說過:「設計不是在尋找出一個解決方法,而是在解決中給予一個謎。」史卡帕的設計便是在解決建築物理問題之後所刻意留下的「謎」──一個值得深思、再三領會的文化之謎。

  書寫這本描述史卡帕建築書籍的出版對我而言是一個極大的「壓力」;我必須搜尋過去在賓大留下的筆記檔案,並且重讀一些我已經不再熟悉的義大利文資料。但是感謝身旁一些長輩及友人:徐明松、吳藝鈴、王維潔等人提供了語言及圖片上的協助,得以使這本書順利發行。我由衷地感謝他們。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204685
  • 叢書系列:建築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增訂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史卡帕經常和一些不了解他的工匠花幾個小時解釋,為何一片長向的鐵件踏腳板,不能離牆壁1公分而是要1.1公分。

1978年在馬德里的「卡羅.史卡帕」展覽開幕演講中,史卡帕向大眾解釋他設計的秘密時曾說:「我使用一些把戲;我需要一些指引我的明燈,於是當我操作任何事時,我都使用一個5.5公分的模矩系統。這樣模矩形成的元素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然而(對我而言)它們卻是充滿了表達上的意味及動能。

我模量任何東西總是依照數字11及5.5。因為宇宙所有的事物都是根據倍增的原則而來,所有的物件因為這個原則而成為對的形式表現。也許有些人會認為模量要成為正確的表達方式必須根據一個1公分的模矩體系。然而這並非正確的。當50加倍時,它成為100,而55加倍時成為 110;當你再加上55時,它得到165,而非150;當你再將它加倍時你會得到220,然後是330及440。」

史卡帕的5.5及11倍數法也許像極了柯比意的「黃金分割」系列,它們都是來自於西方建築理論上的基本思考;畢竟建築的成形不就是模量、記數、估量、計算、證明、切割、成型的老把戲嗎?但是就在這些老把戲之後,還有另一個更古老的建築把戲──「成謎化」(puzzling),這個數字化的把戲由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聖.奧古斯丁、庫司主教(Nicholas de Cruz)、一直到現代數學與魔術方塊;它成了既是上天給予人類的指點,也是迷惑。

讓我們對於史卡帕的數字之謎的理解也許不須要連接上複雜化的哲學論點,而直接閱讀他5.5及11的意義。史卡帕是不會無中生有的。也的確,這兩個數字來自於部份傳統的記憶,也來自於史卡帕個人化的直覺。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2/08/13
作者以細膩的敘事方式,由帶領我們細看建築大師carlo scarpa 的建築精髓,逐一剖析創作歷程的導覽方式,並切入史卡帕生活故事跟印記,沒有謳歌頌讚,平實如紀錄片的敘事風格,每一頁都有小小的驚豔,讀著讀著感覺很幸福,甚至興起了真想要把這本書吃掉的慾望。
然後,奇蹟般地在數頁之後,看見Scarpa談手上一本書的紙張:「它被印在美好的紙上。它的輕脆感,似乎就是吸引你去吃它。」
我卻不是為了紙張的清脆,而是被這不可思議的內容所環抱而感動。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2024捷徑|資料夾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5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遠流童書展
  • 獨步全書系(止)
  • 貓頭鷹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