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族閱讀書展
法緣.書緣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 單德興教授悠遊於「學者、行者、作者、譯者」四種身分之中,繼《禪思‧文思》後又一力作。
  ‧ 悠遊書海,乘願法海;以禪心體會法味,條條道路皆佛道!

  ◆生命中的禪學與文學◆


  文學是我的興趣與專業,必須以此世間法在職場上努力奮進,不僅是我個人與家庭的維生之計,也關係著我在學術界與文化界的聲譽。佛法則攸關我的終極關懷與安頓身心。一個涉及世間法,主要集中於我隸屬的學術場域,一個涉及出世間法,有我親近的道場與組織,各有各的關切與相關的社群,但彼此之間有所交集,距離並沒有一般人想像地遠,對我來說甚至可說是很近,就看彼此如何連結。

  之所以很近,是因為文學處理的是人生,反映的是人性,而宗教一方面直面人生與人性,另一方面提供超越性的看法、實踐的法門與解脫之道,如佛法揭示的貪、瞋、癡三毒與苦、集、滅、道四聖諦。

  宗教確實可提供我們閱讀文學的看法,然而文學的特性與可貴就在於多元,允許不同的讀者進行不同的詮釋,從而豐富文本與人生。在閱讀文學文本時,宗教的思維固然可以提供特定的看法,但要留意不要把文學只是化約成幾個抽象的觀念,以致看似以簡馭繁,方便掌握,卻反而犧牲了文學的多樣性與吸引人之處。

  因此,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特別留意多元性與開放性,讓人看到人性的豐饒繁複;而在面對宗教,尤其是禪宗時,則希望能透過觀念與方法,把修行化為生活方式與生命態度,落實在行住坐臥中,包括寫論文時。只不過說來容易做時難,故而成為時刻留意、終身不斷的功課。

  總之,我個人隨時留意自己的學者與佛教徒的身分,兩者之間有交集,至於沒有交集的地方,可能只是我暫時不知如何連結。我會尊重並遵循各自的要求,並且隨順因緣,盡量在適當的場合,有適當的思惟,講適當的話,寫適當的文章,做適當的事。

  全書分為四輯:
  輯一  行者之行   
  輯二  學者之學
  輯三  作者之作
  輯四  譯者之譯

  既然進入這一行,就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善盡本分,因為這就是你的職業,跟世人結緣的方式,要好好珍惜,廣結善緣。——〈翻譯的修行心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單德興


  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比較文學),一九八八年於聖嚴法師座下皈依三寶,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歐美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三度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第五十四屆學術獎,第六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首獎,第三十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政治大學一○五學年度傑出校友。

  著有《銘刻與再現》、《我打禪家走過》、《翻譯與脈絡》、《薩依德在台灣》、《與智者為伍》、《禪思.文思》、《擺渡人語》、《訪談的技藝》等專書與訪談錄,譯有《文學心路》、《知識分子論》、《格理弗遊記》、《禪的智慧》、《禪無所求》、《無法之法》、《虛空粉碎》等。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華美文學、翻譯研究、文化研究。
 

目錄

自序:雙緣交會,四者合一

輯一 行者之行
書緣.師緣
那年初春山上的默照禪七
天下沒有白打的禪七
為《人生》七十暖壽
我的《心經》因緣

輯二 學者之學
看似尋常卻奇崛──聖嚴法師英文禪書中譯背後的故事與奧義
訪舊與探新──與高中生談「從文學看生死」

輯三 作者之作
精進的人生,美好的晚年──讀齊邦媛教授日記有感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敬悼余光中老師
百載孤高一南山──追懷朱炎老師
猛志逸四海──懷念楊牧先生

輯四 譯者之譯
單德興老師分享翻譯的修行心路
學者與作者的幸福密碼──單德興訪談錄
學者.行者.作者──單德興訪談錄

 
 



雙緣交會,四者合一


  最近為了準備在敏隆講堂發表生平第一場有關禪、生活與文學的演講,特別慎重其事,除了翻閱手邊藏書,也到著名的實體書店與網路書店訪書、尋書,並在網路上多方搜尋資料。從一開始模模糊糊的架構與片片斷斷的靈感、觀念,逐步補充,再三修訂,方才緩緩成形。在翻閱、查找了眾多禪宗的書籍、公案、詩偈之後,赫然發現,還是回到最基本的兩冊書:聖嚴師父的《禪門修證指要》與《禪門驪珠集》。

  一九七○年代初期就讀大學時,我就對禪宗感興趣,看了不少相關的著作與翻譯。服兵役那段期間面對諸苦,更是幾乎非佛書不讀。後來出國訪學,除了學術專業,也會留意英文佛書與禪書,多年下來累積了不少藏書,也有些閱讀的感想。然而,興趣雖然濃厚,也曾撰文介紹若干書籍,卻稱不上鑽研。手邊的《禪門修證指要》為民國六十九(一九八○)年十一月初版,由中華佛教文化館東初出版社印行,由於年代久遠,紙張有些泛黃,攤開時必須小心翼翼,免得傷及書頁。書末除了自己的簽名,還有兩段相隔超過二十年的手書。最先是簡短註明此書購於民國七十一(一九八二)年八月十八日;其後則是題記「二○○六年五月二十七日到六月二十一日於加州」,並有如下文字:「此書出版不到兩年便購得,雖偶而翻閱,但全書從頭到尾讀完,卻是近二十四年後於美國加州遊學期間!」

  購買此書時我還是一年級的博士生,正在修習學分,前途未卜,之後進入中央研究院、結婚、撰寫論文、取得學位、當兵、生子、退伍、返回研究單位、皈依、禪修……。爾後這些年,我曾多次出國開會與研究訪問,包含三度於美西、美東與英國各訪學一年。直到第四度出國訪學,再次隨身攜帶此書,才花了三個多星期看完全書,心有所感,註記於書後。這次為了準備演講,再次翻閱全書,竟又隔了將近十五年,距離最初與此書結緣已近四十年!

  我一方面為自己的疏懶懈怠感到慚愧,另一方面益發感佩聖嚴師父的良苦用心,從汗牛充棟的禪門典籍,摘錄歷代祖師大德禪法精要,輯為一冊,方便有緣者閱讀。《禪門驪珠集》則可視為《禪門修證指要》的姊妹篇,收錄了自東晉到民國,一千五百五十年來一百一十一位禪師的行誼與修證體驗。此書初版為一九八四年,記得當時也曾請購,後來於二○○○年二版一刷,我手邊的版本為二○○八年修訂版五刷。兩書搭配閱讀,禪宗祖師大德的言教、身教,思想、行誼躍然紙上,典型現前。

  我雖然自大學時期便開始閱讀佛書,而且由禪宗入手,一九八八年正式於聖嚴師父座下皈依三寶,學佛打禪,也隨緣中譯了師父的幾本禪書,但從未就相關題目發表過演講。這次因為盛情難卻,貿然承接,戒慎多時,在構思與準備的過程中急切向外探求,焉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原來法寶早在身邊,只是自己蒙昧,不識明珠在握。這次切身的經驗,再次讓我體會到法緣與書緣的不可思議。

  本書是我繼《我打禪家走過》(二○○六)與《禪思.文思》(二○一七)後,於法鼓文化出版的第三本文集,書名《法緣.書緣》再次來自編輯部的巧思,英文書名A Dharma Life: Through Heart, Mind, and Practice則來自多年好友、華裔美國資深編輯、詩人梁志英(Russell C. Leong)的建議,以示書中種種都來自一位佛法修學者的生活與生命。全書將近年來的這些文字,歸納為與我生命密切相關的法緣與書緣,並依照個人的多重角色,分為「行者之行」、「學者之學」、「作者之作」、「譯者之譯」四部分。隨著自己的閱讀、寫作與踐履,前兩本文集反映了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而自我認知的「行者」、「學者」、「作者」、「譯者」的「四者合一」的身分與意涵也逐漸明朗。本書延續前兩本書中所呈現的法緣與書緣的交會,並與幾位師長的世間法因緣相互映照,共同成為我人生道上的指路明燈。

  就個人此生的因緣而言,「行者」不單單是人生道上的「旅行者」,也是學佛參禪路上的「修行者」;「學者」不僅是學院中專業知識的鑽研者,更是方方面面的「終身『學』習『者』」;「作者」不僅是撰寫文章與書籍的「文字工作者」,而且是力求效法百丈禪師所示範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日日工作者」;「譯者」則既是轉化文字、使之變易(「改變」與「變得容易」)的「易者」,也是使作者、讀者、譯者三方受益的「益者」。

  我將這些標舉為學術理想與人生目標,即便高遠,依然期許自己日有寸進。這些認知與體會,除了來自多年的思索與實踐,也具體衍生自與佛法、書籍的因緣,以及師長的示範。筆者有幸處於「雙緣交會,四者合一」的情境,一方面感恩於促成此情境的諸多因緣,另一方面也希望藉由語言文字的分享,達到個人早課的發願:「善用資源,廣結善緣,源源不斷,緣緣相續。」

  書中收錄的十四篇文章與訪談,便是依照這四種身分歸類。「行者之行」的五篇文章,記錄了一己的閱讀經驗與學佛因緣:從人生不同階段接觸到的《心經》,一九七○年代友人結緣的師父早期著作《瓔珞》與工具書《佛學常見詞彙》,到師公東初老和尚創刊的《人生》雜誌七十週年暖壽,再到二○○一年法鼓山臨時寮房師父主持的默照禪七,以及二○一八年、年逾花甲之後於法鼓山禪堂參加的禪七。這些文章留下了人生旅程與修行道上的鴻爪。

  「學者之學」收錄的兩篇文章,則由不同的視角出發:一是身為翻譯的實踐者與研究者,如何藉由學術會議的機緣,根據晚近成為顯學的翻譯學之觀念,重新學習,反思並剖析聖嚴師父禪書翻譯過程中的繁複微妙;另一是身為資深讀者與文學學者,重新回到閱讀與學習文學的初衷與喜悅,透過名家對於生死大事的省思與創作,與相隔近半世紀的故鄉母校學弟妹分享,希望能開啟他們欣賞文學的興趣、愉悅與智慧。

  「作者之作」收錄的四篇文章,記錄了此生有幸結下師生之緣的老師,以及對我有深遠啟發與影響的學界前輩:大學時期文學與翻譯的啟蒙師余光中老師,研究所時期示現穩健踏實、一步一腳印的朱炎老師,有多次訪談與文字之緣的齊邦媛教授,以及開啟我學術翻譯之路的楊牧教授。這幾位名家兼具作家與學者的身分,豐富的著述與傑出的成就示範了「作者」的行誼。

  「譯者之譯」的性質有別於前三部分,針對「譯者」進一步轉譯,強調其做為「中介者」與「再現者」的角色,成為受訪者與讀者之間的擺渡人。此部分收錄了三篇文字:一為演講與問答紀實,重點在於個人身為師父數本禪書中譯者的角色,以及這些翻譯的過程與意義;一為師父親近的在家弟子張光斗菩薩,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與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共同製播的《幸福密碼》,邀我進行訪談,在疫情廣泛衝擊人心之際,透過廣播與聽眾分享;一為時任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祕書長的年輕學者林嘉鴻博士,針對學術研究與終極關懷的殷殷扣問,促使我深自反省。三篇文字雖然性質不同,閱聽者有別,但體現了「中介」與「再現」的特色,共同建構了個人「四者合一」的角色,恰好做為本書收尾。

  今年初領臺北市敬老卡,上下車於機台刷卡時發出的三聲音響,有人解為「三聲無奈」,有人解為「三生有幸」,表面上看似眾人聞聲各得其解,其實反映的是各自不同的心境。無論如何,成為「坐六望七」的資深國民已是不爭的事實,正可利用不時的提醒,敦促自己好好面對與處理,如何在「坐」與「作」、「望」與「忘」之間善巧拿捏,珍惜個人因緣,樂齡前行,持續學習,不斷轉化,努力寫作,隨緣分享,這些無疑是餘生的重要功課!

  是為序。
 
單德興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臺北南港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988807
  • 叢書系列:琉璃文學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5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精彩書摘1
 
問答選1:禪學與文學
 
林:在文學研究的過程中,在研讀懷疑色彩重的理論中,曾經對禪學感到迷惑或是質疑嗎?
 
單:禪對我來說既然是生活方式與生命態度,而佛法又是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因此我遇事就以常情常理與佛法的基本原則來判斷,至於對禪的知性思辨,那已經是禪學的領域。對我來說,文學領域的研究與專業服務占去了大部分的時間,加上日常生活中還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光是實踐所知的道理就已經很難了,實在沒有太多時間去覺得迷惑或質疑。
 
或者該說,我當初是經過讀書與思辨的過程才選擇了佛教,尤其是其中的禪宗,因此比較根本或外在的疑惑大致已經解決了。換個角度來看,在所有宗教中,其實佛教是很理智的宗教,甚至鼓勵懷疑,反對權威,像是禪宗就主張「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又像是「男兒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佛陀在南傳的《葛拉瑪經》中更勸誡人們要仔細辨別真偽:
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流傳廣遠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引經據典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合乎自己觀點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引證常識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就信以為真。
 
我們如果把出處遮住,單就內容來看,即使在當今這些都還是很理性、很高明的說法。因此佛教可說是最鼓勵懷疑、反對權威的宗教,禪宗尤其如此,甚至有呵佛罵祖之說。
 
我們甚至可以說佛教是非常解構的,像是《金剛經》裡有一個著名的比喻:「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些在在提醒我們,特定的用詞與看法固然有其作用,但只適用於特定的情境,當情境改變時,就要隨之改變,而不是固守著所謂一成不變的本質。更重要的是,佛法不只這麼宣揚,還要人身體力行,也就是說,不只思辨,更要實踐。就懷疑論或反本質論來說,佛法可能不僅比這些論調深入,更運用各種法門幫助人們去實踐無我、無執。這是我個人的領會。
 
精彩書摘2
 
問答選2: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問:哪些師父法語或佛法內容,讓老師覺得很受用,特別是面對生活困境的時候?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部觀察微小但無所不在的「不對勁日常」圖鑑,直擊各種性別暴力下的案發現場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歐萊禮社方展
  • 天下雜誌(止)
  • 台北文學季(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