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2024年博客來端午假期各項服務說明詳情

新興外語展
16個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節日:認識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源流╳傳統習俗╳節慶活動╳優美詩詞,發掘隱藏在節慶裡的生活美學與風俗習慣

16個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節日:認識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源流╳傳統習俗╳節慶活動╳優美詩詞,發掘隱藏在節慶裡的生活美學與風俗習慣

  • 定價:350
  • 優惠價:239
  • 優惠期限:2024年07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過節講究,為生活增添幸福感和儀式感◢
  認識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源流╳傳統習俗╳節慶活動╳優美詩詞,
  直入傳統文化精髓,
  發掘隱藏在節慶裡的生活美學與風俗習慣

  傳統節日裡,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包含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長存於民眾心中的文化符號和記憶。

  本書根據歲時節令變化,選取十六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介紹源流演變、傳統習俗、故事傳說、歷史典故、詩詞文化等內容,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是認識傳統節日知識的最佳讀本。

  ~~發覺隱藏在傳統節日中的~~
  文化傳承‧風俗民情‧市井小民的心靈寄託
  歷史源流‧生活變遷‧文人墨客的心意抒發

  傳統節日是隨著自然節律而起,蘊含人文精神而豐,傳統生活的時間驛站,風俗民情的承攬章譜。

  本書是最能體驗傳統節日的知識讀本,從源流演變到傳統習俗,從故事傳說到詩詞文化,全方位瞭解中華傳統節日。

  書中內容豐富,文字淺顯易懂、內容包羅廣泛,圖文並茂,注重知識性,並含蓋趣味性,在輕鬆的閱讀氛圍中,瞭解中華傳統文化之美,以及節慶活動中的生活美學。

  【認識傳統節日的起源與典故】
  嚴選最具有代表性、最受中國人重視、過節氣氛最濃厚的16個傳統節日,例如春節、元宵、清明、中元節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介紹過節起源、傳統習俗和歷史典故,認識中華文化的傳承。
 
  【圖文並茂,豐富藝術性與可讀性】
  每個頁面中穿插精美的國畫,利用全彩的視覺呈現,搭配淺白易懂的文字敘述,提升閱讀趣味,讓人翻開書就停不下。
 
  【傳統生活的近距離寫照】
  穿插先民生活介紹和詩詞賞析,能夠近距離接近市井小民及文人墨客的思考、情緒,更能夠體會文化演變的過程,並豐潤讀者自身的文學涵養。

本書特色

  1.收錄16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貼近民眾生活,讀來親切有趣。
  2.內容豐富,包含節日的起源、歷史故事、傳統習俗、詩詞賞析,具有歷史和人文意義。
  3.視覺優美,圖文並茂,收錄多張精美國畫,讓頁面更加賞心悅目。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陳玉新


  文學學士,作家,國學網站編輯,長期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化精粹研究。中文系所畢業後,專職從事國學研究和寫作,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文學、唐宋詩詞等都有深入研究。
 
 

目錄

春節
元宵
龍抬頭
花朝
上已
清明
端午
天貺
七夕
中元
中秋
重陽
冬至
臘八
祭灶
除夕
 

前言

  中國是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農耕文化、遊牧文化和海洋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形成中華民族豐富的節日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歷經數千年演變,即使朝代更迭,依舊延續下去,記錄了古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承載著他們的精神世界,其中蘊含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曆法等人文與自然知識,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在古代農業社會,農作物的播種、培育、生長、成熟,都依賴陽光、雨水等氣候條件。靠天吃飯的人們,對氣候、天象的變化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敏感性。

  在時序推移中,逐漸形成四時八節的時令系統,漢代以後,四時八節又進一步細分為二十四節氣。人們根據二十四節氣的歲時變化,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的歲時節令民俗。歲時節日,大多依傍著自然節氣,比如清明節和冬至節等。另外,傳統節日的形成還與宗教崇拜、神話傳奇、迷信禁忌、人物紀念等社會風俗和歷史文化有關。

  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出現,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基本成型,唐宋元明清時期繼承發展,並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承過程,代表文化的特質和精神。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社會身分的人們,在慶祝相同傳統節日的過程中,感受到彼此的民族情感和人文情懷。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9068604
  • 叢書系列:幸福生活館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春節
 
春節,中國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元日」,中國人俗稱「過年」、「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所有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熱烈,慶祝時間最長的節日。春節到來,意味著草木凋零的寒冬即將過去,萬物復蘇的春天即將到來。其實,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並不指歲首,而是立春之節,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農曆歲首和四時節序基本同步,立春與歲首前後相差不到幾天,人們在慶賀新年的同時喜迎新春。

什麼是「年」?在甲骨文中,「年」的寫法為上面一個「禾」字,下面一個「人」字,用一人背負著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說文解字.禾部》稱:「年,穀熟也。」《爾雅》亦有「年者,取禾一熟也」的說法。用穀物的成熟,來表達時間的概念,由此可見中華文化中始終蘊含著農耕文明的氣息。春節,即新年,為一年的開始。

春節一般是指一年當中的第一天,但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初一為高潮。年前驅邪除穢,歲後迎新納福,如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等。

源流演變

相傳帝舜繼承天子時,帶領人們祭拜天地,於是人們便把帝舜繼位的那天定為新年的第一天,叫作歲首,這就是夏曆的新年。不過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夏曆的新年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名稱。

先秦時期,稱為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兩漢時期,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改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唐宋元明時,又稱為元旦、歲日、新正、新元等;到了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

在古代對春節的諸多稱謂中,以「元旦」最為普遍,時間也最長。

「元」之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說文解字》中對「旦」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意為早晨。因為它代表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為「元旦」或「正旦」。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2024臉譜全書系展,電子書單書85折,任選二本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長照展
  • 年度諮商展
  • 繪畫技法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