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
革命前的寧靜:激進想法的起源,往往在意料之外

革命前的寧靜:激進想法的起源,往往在意料之外

The Quiet Before: On the Unexpected Origins of Radical Ideas

  • 定價:480
  • 優惠價:269
  • 優惠期限:2024年07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一封封書信和地下刊物,如何成為革命的發動機?
臉書和推特又如何限制人們的想像力?
本書帶你穿越時空,回到11個歷史現場
探索種種激進想法,透過不同媒介迸發的時刻。
 
  改變人們思想意識的革命,究竟是轟轟烈烈的,還是緩慢孕育的?美國資深媒體編輯蓋爾.貝克曼試圖告訴你,推動革命的想法,其實更常是在安靜私密的空間中交流成形的。革命先驅們在狹小隱蔽的角落竊竊私語、構築理想,並慎重討論如何實現他們的目標。而人們為求變革所運用的媒介科技,往往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考察人們如何用各種不同的媒介交流互動、一點一滴地醞釀革命。從17世紀推動科學革命的信件往返,到1830年代的英國工人爭取投票權的請願書,再到百年後非洲的黃金海岸反抗殖民者的報紙,1990年代讓女性發出憤怒之聲的小誌,乃至新冠疫情大流行時,流行病學家和醫師在無能政府的陰影下,利用通訊軟體來自救。
 
  在本書描繪的11個歷史現場中,都揭示了具有深遠影響的社會運動──從去殖民化到女性主義──皆是在相對封閉的關係網中形成的,這個私密的人際空間令某一個群體能孕育出之後廣泛傳播的概念和思想。然而,本書也敲醒警鐘:當下由社群媒體主導的世界,正令這樣的空間加速消逝,也導致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和「黑人的命也是命」等運動未能發揮其潛力而功虧一簣。
 
  本書如同一場精彩的媒介與社會運動辯證之旅,除了讓我們重新思考過往媒介所蘊含的核心價值,也為社會變革的出路指明了方向。
 
  ※本書聚焦11個歷史場景,在此先睹為快:
  ‧1635年,法國的天文學家佩雷斯克用成千上萬封「信件」召集分散各地的人們觀測月食,成功測量經度並重繪了世界地圖。
  ‧1839年,英國的憲章運動領導人歐康納募集了百萬名工人連署的「請願書」,為工人普選權的實現打下基礎。
  ‧1913年,義大利的未來主義者提出一份又一份充滿想像力的前衛「宣言」,激發藝術家米娜.洛伊也寫下《女性主義宣言》。
  ‧1935年,在非洲的英屬黃金海岸,由當地人創辦的《西非時報》和《非洲早報》,吹響了非洲民眾反抗殖民統治的號角。
  ‧1968年,蘇聯的異議分子娜塔莉亞.戈巴涅夫斯卡亞藉由秘密傳遞地下刊物「薩秘茲達」,記錄極權的暴行並散播人權的種子。
  ‧1992年,美國的年輕女孩們透過拼貼自製「小誌」,向主流社會和男性主宰的龐克音樂界發出桀驁不馴的「暴女」之聲。
  ‧1985年,一群舊金山的科技宅在網路上創造了史上第一個虛擬社群「WELL」,探測了線上交流的尺度和可能。
  ‧2011年,不滿獨裁統治者的埃及人在「臉書」上動員集結,點燃阿拉伯之春的怒火,卻在推翻政權後陷入臉書打造的困境。
  ‧2017年,白人至上主義者齊聚在線上平台「Discord」的封閉聊天室中,密謀一場示威遊行,夢想將極右翼思想帶入美國社會。
  ‧2020年,因政府無能應對新冠病毒,流行病學家和醫師利用「電子郵件」、「WhatsApp」和「推特」建立的群組,共商正確的防疫對策。
  ‧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者反思「社群媒體」為運動帶來的利弊,並投身於組織社區民眾、將政治訴求帶入體制內的變革中。
 
本書特色
 
  ★獲選《紐約時報》2022年度好書!這是一部與眾不同的歷史著作,講述不同時代的革命先驅和意見領袖如何透過媒體來傳播、擴大影響力,而各式各樣的媒體又如何形塑、制約社會運動的發展,讀來趣味盎然且發人深省。
 
  ★本書收錄了法國、英國、英屬黃金海岸、義大利、蘇聯、美國、埃及等不同時空的故事,甚至談到了台灣的案例,也反思了當代社群媒體的使用和侷限。
 
  ★歷史迷、社群媒體成癮者、STS社群、新聞傳播人士、有志改變社會的運動份子不容錯過的好書!
 
專文力薦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羅冠聰∣前香港立法會議員
 
熱烈推薦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黃哲斌∣天下雜誌編輯顧問
  瞿筱葳∣g0v零時政府共同發起人
  魏玓∣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貝克曼所談及的內容廣度令人驚豔,《革命前的寧靜》成為我很長時間以來讀過最具獨創性的著作。」──《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出色佳作……《革命前的寧靜》給予人的樂趣之一,在於將看似瑣碎的日常交流重新定義為默示的顛覆性之舉。」──《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革命前的寧靜》一書獨樹一格而引人入勝……貝克曼廣泛的歷史案例研究及迷人的故事敘述,使《革命前的寧靜》與眾不同且值得一讀。」──《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貝克曼所撰《革命前的寧靜》並非又一本網路悲觀主義者的哀嘆之作,而是以深入研究和報導,提供了我們一系列詳盡的歷史敘事……幫助我們退後一步,思考下一批激進的想法將來自何處,如果我們要度過災難性的一個世紀,這些激進想法不可或缺。」──《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如電影一般……內容廣博、充滿雄心卻不張揚……貝克曼帶領我們走上一趟神奇的歷史之旅──1635年的普羅旺斯艾克斯、1968年的莫斯科、1985年的索薩利托──耐心地堆積細節、呈現畫面,而非平鋪直敘。」──安德魯.馬蘭茨(Andrew Marantz),《紐約客》(The New Yorker)
 
  「引人入勝的研究之作……視野遼闊、求知慾旺盛。」──《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革命前的寧靜》起初看似一本『偉大思想』之書,將晦澀難懂的歷史片段串聯起來,轉為當今的宏大理論。但貝克曼這本最新作品出類拔萃之處在於,其具有情感與意志。」──沙龍網(Salon)
 
  「《革命前的寧靜》可以幫助讀者想像,一起在烹調思想的廚房中進行更好的對話。」──《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現在,我們正遨遊於一個充滿虛擬互動的新時代,並揣想著我們是如何走到這裡,而目的地又是何處,因此正是此書登場的時刻。」──蘇珊.奧爾良(Susan Orlean),《論動物》(On Animals)作者
 
  「很少有一本書能帶給你看待社會變革的新角度,但這本書可以。」──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破解基因碼的人》(The Code Breaker)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蓋爾.貝克曼(Gal Beckerman)
 
  《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的資深編輯,曾任《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作者與編輯,著有《當他們找上我們時,我們將離開》(When They Come for Us, We’ll Be Gone),該書榮獲國家猶太圖書獎(National Jewish Book Award)及薩米.羅爾猶太文學獎(Sami Rohr Prize),並被《紐約客》和《華盛頓郵報》評為年度最佳圖書。貝克曼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了媒體研究博士學位,並為諸多媒體刊物撰稿,包括《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和《華爾街日報》。目前他與妻子及兩個女兒居於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
 
劉議方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後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取得學位。目前為自由譯者。譯有《在家不要談政治》、《開啟多重宇宙的自動書寫法》。
 

目錄

推薦序 革命要回到日常對話/管中祥
推薦序 革命在發生前,就已開始/羅冠聰

序曲

第一章 耐心:1635年,普羅旺斯艾克斯
第二章 凝聚:1839年,曼徹斯特
第三章 想像:1913年,佛羅倫斯
第四章 辯論:1935年,阿克拉
第五章 專注:1968年,莫斯科
第六章 掌控:1992年,華盛頓州

插曲 網路空間

第七章 廣場:2011年,開羅
第八章 火炬:2017年,夏洛特維爾市
第九章 病毒:2020年,紐約市
第十章 名字:2020年,明尼阿波利斯市

尾聲 桌子
致謝
註釋
 

推薦序
 
革命要回到日常對話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一個國家的進步通常不會來自執政者的恩澤,也未必是因為反對黨的監督,而在於社會運動是否發達。參與社會運動者通常是被體制忽視的受壓迫者,或是對未來有遠大理想的先知,更可能是搖旗吶喊的熱血鄉民,社會運動者的主張未必全然都對或合乎時宜,但至少點出制度的可能不足,讓社會有思考與討論的機會。
 
  隨著網際網路興起、社群媒體普及,在人手一機的時代,社會運動似乎變得更為容易。1994年墨西哥薩帕塔(Zapatistas)游擊隊透過網路傳播獲得全球輿論聲援,成了數位時代第一個資訊游擊戰運動,而1999年西雅圖的「反全球化」運動,以及近年來的埃及革命、阿拉伯之春、美國占領華爾街、台灣反服貿、香港反送中等,網際網路在其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將網路傳播稱為「大眾自主傳播」(mass self- communication)的時代,公民可以在網路發布訊息, 自主發展橫向溝通,分享自己的痛苦、恐懼、夢想、希望,連結彼此,克服孤獨絕望的無力感,從中找到行動目標,形成有歸屬感的社會連帶對抗權勢集團。對向來資源貧乏的社會運動行動者來說,網路可以快速推廣理念,召喚公眾行動,網路民主游擊戰也在全球蔓延開來。
 
  不過,也許有人會問,社會運動真的改變社會了嗎?網路讓社會改革變得更好?
 
  社會的改變本來就是慢的,強調速度的網路社會運動也很難帶來社會的立即改變,更何況,改變社會的行動不單要在網路發生,也更需要落實在實體生活中。
 
  網路號召的行動來得快也去得快,就像人們的憤怒快速被激起,也可能因為找到出口快速消散,即使成功地推翻權力者,但有時也只是統治階層換人做做看。頭人換了、政權交替,政治體制、民心思維與社會文化並沒有隨之改變。
 
  這並不是說,網路無法成為革命的節點或是社運發動機,而是得進一步思考,即使透過網路拉倒了政權,如何讓「改變」在日常生活裡實踐?
 
  以選舉幕僚為故事背景的台劇《天選之人—造浪者》頗受好評,劇中「三十歲以前不是左派沒有良心,三十歲以後還是左派沒有腦袋」的台詞也引起不少討論,如果你曾是懷抱改革理想的憤青或許對此並不陌生,句中的「左派」有時會置換成「社會主義」,意味著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如果有理想的人沒有認清/識現實,恐怕是沒見識也沒腦袋。
 
  「理想」與「現實」本來存在落差,但「理想」卻是改變社會世界、推向進步的動力,重點是「理想」有沒有回應/到「現實」社會?有沒有把「左派價值」融入到日常生活?
 
  草根運動組織行動者阿林斯基(Saul Alinsky)在《叛道》(Rules for Radicals)書中提到他心中理想社會──平等、正義、和平、合作、平等充分的教育機會、充分且有益的就業、健康,以及創造出讓人們得以依循那些讓生命有意義的價值而活的環境。
 
  雖然這是對生活的美好想像,也是許多人投入改革行動的初心,不過,這些理想未必會因為某個政權被推翻或政黨輪替就會立即實踐,有時甚至有可能越來越糟。因為即使是實施了民主制度也不代表一切變得美好,不是每個群體的聲音都會被聽見,仍然充滿著性別、種族、年齡、階級等種種壓迫,以及各式各樣的「微歧視」。
 
  革命是容易的,民主是困難的,革命之後未必會帶來民主,理想的民主生活是需要先將人視為主體,平等尊重不同的意見,相互理解,透過共同討論才有可能共同完成。例如,如何使社會成員在家庭、學校、社區生活中就能學習互為主體、彼此尊重,同理溝通、尋求共識,而非傻傻或無奈地聽命於家長、教師、理事長權威,而忘了每個人都是有思想的獨立個體,但現實上這些價值也往往只是號召革命的口號,很少在日常生活或社會行動中真正實踐。然而,這更是社會改革者在革命初始就得有的認知,如同阿林斯基所說的:「作為一個組織者,我從世界真實所在之處著手,而非從我希望世界成為的樣子起步。」
 
  這並不是說你要像政客一樣討好選民,而是進入群眾、走入社區,透過不斷地討論及對話,了解生活的現實與需求,從人民的角度思考問題,讓「理想」連結到人們日常生活進而產生思想與力量,才有機會實踐真正的政治與文化革命。
 
  換句話說,社會行動不只是宣傳,更重要的是社會溝通,而溝通就不能只是夸言高深且難以落實的理想,是要在群眾的經驗範圍裡進行溝通,尊重對方的價值觀,因為人們需要一座橋樑,協助他們從自身的經驗跨越到新的道路上。
 
  我們必須承認,翻轉式的社會改革是緩慢的,這樣的溝通也是緩慢的,就如同蓋爾.貝克曼(Gal Beckerman)在《革命前的寧靜:激進想法的起源,往往在意料之外》書中開宗明義說的:「改變──那種顛覆社會規範並根除正統觀念的改變──起初發生得很慢」。他還指出:「孕育一個激進的新觀念的過程十分獨特,而且具備某些條件:狹小的空間、大量的熱度、充滿激情的竊竊私語,以及能為一個共同明確的目標而爭論、努力的一定程度的自由」。
 
  這就是社會溝通,但也是難以落實的艱難理想,一方面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期待瞬間發生戲劇性的革命轉變,同時又要求受壓迫的人充滿耐心與人溝通,而社群媒體近期發展,讓人越來越沒耐心,溝通更為困難。
 
  網路的確帶來對話,也讓社會運動有了新的力量與可能,但也因為演算法與自我選擇而形成密不通風、難容異議的同溫層,不僅讓社會大眾各據戰場,相互對立,更成了假新聞擴散的溫床,甚至是民主國家也以捍衛民主之名強化網路的管制。另一方面,權力者越來越熟悉網路的操作,或者是乘著網路風向而起,懂得如何靈活地操控網路,透過製作假訊息獲取利益。
 
  網路是史上速度最快、擴散最廣的傳播媒介,但即使帶來了社會的變革、政權的更替,從近年來的許多地區的「革命」經驗來看,往往在一陣短暫騷動後,又回到既有的政治體制,原有的權力架構未有太大的改變,網路成為革命先鋒的期待,似乎只是短暫的曙光,其原有最不受宰制、互動性最強、自由度最高的特性,也因為僵固的政治文化與權力結構越趨黯淡。
 
  不同的媒介會帶來不同的互動模式與思考方式,也會形成不同的社會關係與行動力量,《革命前的寧靜》回顧了世界各國近期的「革命」歷史,探討在行動之前的媒介使用與社會影響,也反思不同媒介所造成的行動侷限與問題。
 
  網路如水,既能載舟,亦能覆舟。要提醒的是,不論你想用什麼方式改變社會,或者用什麼手段推翻政權,都要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互為主體、相互理解,共同行動,才有真正改變的可能。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63006
  • 叢書系列:黑盒子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序曲
 
改變──那種顛覆社會規範並根除正統觀念的改變──起初發生得很慢。人們不是直接就砍掉國王的頭,而是先會花上數年甚至數十年講他的八卦,想像他光著身子、滑稽的樣子,將他從神祇降為會犯錯的凡人(從此有顆頭可被砍掉)。各式各樣的革命皆是如此。先是奴隸制存在,然後有一小群人開始憂慮起他們染上另一群人所擁有的道德敗壞,並仔細忖度有什麼事可做。他們的談話將他們變成了一個有目的的團體,這個目的就是廢除奴隸制,而隨著彼此的討論越來越熱烈,最後化為行動,進而促成思想的改變,最終寫進法律。
 
我們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人群集結上街的那一刻──腎上腺素、催淚瓦斯、震耳欲聾的口號,騎馬的警察追趕著孤身一人的抗議者,或一個男人挺身面對一輛坦克車。但是,如果我們回到共有現實(shared reality)的某塊實心磚第一次裂開的那一瞬間,當下通常是一群人在交談。更具體地說(且讓我重新詮釋一個被矽谷變為無意義行話的詞語),這些人正在「孕育」(incubating)。孕育一個激進的新觀念的過程十分獨特,而且具備某些條件:狹小的空間、大量的熱度、充滿激情的竊竊私語,以及能為一個共同明確的目標而爭論、努力的一定程度的自由。
 
社區組織者索爾.阿林斯基(Saul Alinsky)的《叛道》(Rules for Radicals)已成為社運人士們的聖經。他在書中寫道,成功的革命遵循著一部劇本的三幕式結構。「第一幕介紹人物及劇情;第二幕,劇情和人物會有所進展,力圖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而最後一幕,則是善與惡戲劇化的衝突及其化解之道。」阿林斯基站在一九六○年代末期的高處上,觀察到一整代革命者的問題在於他們「缺乏耐心」。他們衝到第三幕,渴望善戰勝惡的「啟示」。但實際上這並不是捷徑,而是「為對抗而對抗──爆發,然後回到黑暗。」
 
「孕育」正是在前兩幕中發生。阿林斯基知道,如果沒有前兩幕中想法憑空迸發、計劃、辯論和說服的過程,可能你會有一場精彩的抗議活動,令人目瞪口呆,但一無所獲。
 
現今,這樣子的「孕育」會在哪裡發生?會不會是在社群媒體上?在一個爆紅的主題標籤(hashtag)仍被視為具顛覆性潛力的網站上,像是推特和臉書?

會員評鑑

4.5
1人評分
立即評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閱讀啟航計畫|台灣廣廈出版集團聯展,單書5折起,任選2書7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加碼(6/17-6/18)
  • 職場人
  • 天下文化(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