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
一念一事:探尋作品背後的日常風情私語,揭開上村松園的內心世界

一念一事:探尋作品背後的日常風情私語,揭開上村松園的內心世界

  • 定價:570
  • 優惠價:9513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8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穿過樹之間的風,信步到了池塘邊,
可以望見池中的紅鯉魚優哉地游動著。
 
清晨的此刻此地,雖然只是平民寒舍,
但對於我來說卻是淨土世界。
 
  「她終生踐行『畫筆報負』,以藝術濟度他人;是母親,也是女畫家。為此,用盡力氣,活出了氣象。看她的畫,讀她的人生,活著的人會得到寬慰。」──蔣嬋琴
 
  「上村松園將古舊之美,古舊之生命,古舊女人之精神,都在畫筆中一一呈現,她只畫女人,她清晰地描畫她們的眉、唇、眼、臉、衣飾,更重要的是她皆畫出這些女人的內心之神,孤絕、自立、帶著一些驕傲,不屈於世事的艱難,始終有所嚮往。」──五瓣花
 
  ►論友誼──「我的朋友,是在中國故事、日本古代故事和歷史中的人物。」
  小野小町、清少納言、紫式部、龜遊、稅所敦子——除此之外還有很多。
  楊貴妃、西太后……數也數不過來。
  心中的朋友是永遠不會分別的朋友。
  我要是想和朋友們見面了,就走進畫室,與那些人對坐。
  她們不說話。
  我也不說話。
  心與心在無言中相通。
  我就像這樣,把快樂的朋友們放在身邊。
  所以,也可以說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吧。
 
  ►論從前──「如今所說的舊日風俗,新時代的人們可能已經不屑於看,看也看不到了。」
  那時候的京都,鎮上的人們,寧靜,安詳,善良,淳樸……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想要他們通通歸於寧靜,恐怕是不可能了。但是,善良和淳樸,是我所想要重現的東西。從這個意義出發,我畫出那個時代人們的淳樸之姿,展現給現在的人們,也可以說是一種「畫筆抱負」的方式了吧。
 
  如果時間夠的話,我一定要把當年所見所聞的明治女性風俗全都畫下來。
 
  ►論信仰──「只有自己具備了一定的境界,才能將自己的信仰稱為宗教。」
  我常常去療養旅行。如果在旅途中遇到神社呀佛寺之類的,就算是繞遠路,我也會去參拜。這樣一來,我的心情就會趨於平和。這就像我的藝術是我的一部分一樣,我的信仰,也是我的一部分。總的來說,對於我而言,藝術三昧即信仰三昧。
 
本書特色
 
  這本書蒐集了上村松園的數十幅代表作,一能幫助我們研究明治維新後全盤西化的日本在東洋畫和西洋畫之間的探索,也能幫助美術學子了解傳統日本畫的一些構圖、用線用色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將為畫者在繪畫之路中循著的那份執著的愛記錄下來,值得收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上村松園(1875~1949)
 
  生於京都,活躍在明治、大正、昭和年間,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美人畫畫家。十二歲習畫;十五歲以〈四季美人圖〉參展第三次日本內國勸業博覽會,獲一等褒獎;一九四一年成為日本帝國藝術院最年輕會員;一九四八年成為「日本文化勛章」首位女性獲獎者。代表作有〈序之舞〉、〈娘深雪〉、〈花筐〉、〈焰〉、〈草紙洗小町〉、〈砧〉、〈侍月〉、〈母子〉、〈夕暮〉。
 

目錄

推薦語

序言

壹 回憶我的京都 私の京都を思い出す
幼年的回憶
京都的夏天

貳 關於女人,關於花 女のこと,花のこと
腰帶漸寬
青眉:懷戀舊日風情
小町紅之美
奈良物町的美人與地歌
花之寺賞花:偷得浮生半日閒
京都髮髻物語
眉之記
三味線之胴
流行的印記

參 畫與思 絵と思考
畫室隨筆
舊作
泥眼
迷彩
謠曲仕舞圖
孟母斷機
友人
從絹與紙談及師徒關係
富於雷同性的現代女流畫家

肆 日常的風情 日常の風情
能樂:極致簡潔之美
無表情的表情
就算業餘愛好也做好
九龍蟲
北穗天狗之旅
車中有感
藝術三昧即信仰
珍貴的往昔,迎來兩千六百年

上村松園

喜多川歌麿

鏑木清方

上村松園年譜
 

序言
 
  上村松園生於明治八年(1875年),是一位活躍在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期的傳奇女畫家。作為畫壇「天才少女」,她十五歲以〈四季美人圖〉參展第三屆內國勸業博覽會,獲得一等獎,這幅作品還被來日本訪問的英國皇太子看中而買下。此後,上村松園在日本畫壇嶄露頭角,不斷發表優秀作品,並於一九四八年獲得日本文化勛章。
 
  她一生致力於畫美人畫,線條纖細,色彩雅緻,洋溢著日本古典的審美與韻味。但是松園對於畫的藝術追求,並沒有停止在視覺感知的層面,她所渴望傳達的,是蘊含在溫文典雅的美人畫中、女性溫柔而不屈的堅定力量。她說:
 
  「我從不認為,女性只要相貌漂亮就夠了。我的夙願是,畫出絲毫沒有卑俗感,而是如珠玉一般品味高潔、讓人感到身心清澈澄靜的畫。人們看到這樣的畫不會起邪念,即使是心懷不軌的人,也會被畫所感染,邪唸得以淨化……我所期盼的,正是這種畫。」
 
  松園作為一名畫家,一名畫美人畫的畫家,一名女性畫家,她的隨筆中,不僅記錄了創作的構思靈感與艱辛歷程,還有她的成長經歷與生命中難忘的邂逅,而更能充分表達她的思想的,是關於女性如何生活、處事的論述。松園推崇傳統的日式美,認為這是最適合日本女性的審美表達,而對於隨波逐流、學著歐美人的樣子把自己弄得不倫不類的打扮,她則保持懷疑態度。她冷眼觀世,「然而如今世人,都醉心於『流行』,從和服的花紋到髮型,不管什麼都追在『流行』的後面,卻從不考慮是否適合自己」;卻對真正的美充滿熱心,「我希望婦人們能各自獨立思考,找到什麼是真正適合自己的。」在審美打扮上,松園希望女性能夠找出獨屬於自己的風格,而不是一味被潮流所左右,這一點與Coco Chanel的名言「時尚易逝,風格永存」,是多麼不謀而合。
 
  上村松園的「傳奇」,除了體現在她出色的作品上之外,還因為她波瀾起伏的人生。當她還在母親腹中,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仲子帶著兩個女兒,一人經營起家裡的茶葉鋪,支撐家計。在明治時代,女性被認為「只要學端茶倒水、做飯縫衣就夠了」,而松園卻因為熱愛畫畫,開始進入繪畫學校學習。親戚朋友們都不理解,紛紛指責「上村家把女兒送去學畫,是想要幹什麼?」,幸而松園有一位開明達觀的母親,她堅定地支持女兒的夢想,送她去學畫,盡可能地給松園提供穩定的學習環境。
 
  松園回憶起溫柔而慈祥的母親,描繪童年時與母親的生活點滴,不禁讓人為這對相依為命的母女動情落淚:
 
  母親外出遲遲未歸,我出門去接母親,當時下著雪,是一個寒冷的冬夜。還是小孩的我非常想哭,母親看見我,「啊」的一聲顯出吃驚的樣子,接著又很高興地說「你來了啊,哎呀,哎呀,一定很冷吧」,說著把我凍僵的手握在兩掌之中,為我搓熱。
 
  雖然有了母親的支持,但松園的繪畫道路依舊坎坷。在女性受教育尚不普及的年代,繪畫學校的女學生很少,出門畫寫生時也不如男學生那般方便。更有甚者,有嫉恨她的人,在松園展出的作品上胡亂塗鴉。松園坦誠,有好幾次,她都想到了一了百了。
 
  然而,照亮這崎嶇幽暗道路的,正是松園的幾位老師,他們也是日本畫壇中如燈塔般矗立、為後輩照亮前路的偉大人物:鈴木松年、幸野梅嶺、竹內棲鳳。在松園的回憶裡,三位老師畫風不同、性格迥異,但都對藝術充滿熱忱、對學生十分愛護。從松園與老師的互動中,可以窺見那個時代日本師徒之間的傳道方式、繪畫技巧,還能感受到一代大師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情流露。
 
  有時候先生會畫描繪雨中場景的畫。要讓水氣充分滲透,不僅要用毛刷刷,還要用濕布巾「颯颯」地擦,擦的時候絹布會發出「啾啾」的聲音。先生頻繁地擦,隔壁房間的小園就走出來用可愛的聲音說:「阿爸,畫在『啾啾』地叫呀。」於是先生應道:「嗯,畫是在『啾啾』地叫呀。再給你做一遍吧。」就又在絹布上「颯颯」地擦。
 
  松園的母親還沒生下她時,就成了單身母親;似乎是命運的相似,松園在二十七歲未婚生子,作為單身母親撫養兒子長大。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她經受了怎樣的流言蜚語、指指戳戳,可想而知,但松園絲毫沒有提及這些不愉快,相反地,在她的隨筆中,盡是與兒子松篁相處時的幸福回憶。
 
  兒子松篁也和我一樣喜歡金魚。……當他看到心愛的金魚像寒冰中的鯉魚一樣一動不動,馬上顯出擔心的神色,於是拿來竹枝,從縫隙間去戳金魚,看到魚動了,就露出安心的樣子。
 
  我耐心地教導他:「金魚在冬天要冬眠,你這樣把它弄醒,它會因為睡眠不足而死掉的……」
 
  兒子松篁似乎不明白金魚為什麼要在水裡睡覺,只是苦著臉說:「可是,我擔心呀……」說著,回頭看了看魚缸。
 
  不知是否是畫家的血液得到了傳承,松園的兒子上村松篁和孫子上村淳之,也都成了日本畫壇知名的畫家。對於這一點,松篁說過:「母親並沒有教過我畫畫需要注意什麼,但她始終勤奮努力的身影,是她留給我最大的遺產。」這大概就是,最高境界的教養,不是對孩子「耳提面命」,而是讓孩子「耳濡目染」吧。
 
  在世俗生活與藝術道路上飽嘗艱辛的松園,深深體會到,女性要想在這世上生存下去,必須堅強,必須自己拯救自己。
 
  人活一世,實際上就像乘一葉扁舟羈旅,航程中有風也有雨。在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的過程中,人漸漸擁有了強盛的生命力。他人是倚仗不得的。能拯救自己的,果然只有自己。
 
  堅強、自省、保持真誠,松園從七十多年繪畫生涯中提煉出的感悟,又何嘗不適用於我們的人生呢?
 
  在審美上擁有屬於自己的風格,在事業上持之以恆、勤奮精進,在生活上堅毅剛強、勇敢面對,這是上村松園身為一個畫家、一名女性,想傳達給我們的。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576759
  • 規格:平裝 / 190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畫室隨筆
 

 
忘了是什麼時候,幾位來自東京的婦人雜誌記者來拜訪我,給我拍了不少生活照,還寫了報導。
 
當時,記者還要求給我的畫室內部拍照,真是令人頭疼。我的畫室是我個人專用的工作房間,除了我以外,就算是家人也不讓進。起初我告訴他們,畫室對我來說是無比神聖的道場,拒絕了進畫室拍照的請求。但是最終禁不住記者的再三懇求,讓他們看了畫室內部,還拍了照。到今天我還忘不了當時窘迫為難的感覺。
 
之後,時常有各方人士前來提出同樣的要求,有的是出於研究心,有的純粹是出於好奇心、興趣心,我都盡可能地拒絕了,以後也不想答應類似的請求。
 

 
大正三年,我住在京都市中京區間町竹屋町上,在那裡建起了畫室。當時我兒子松篁還只有十三歲,想起來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
 
畫室以走廊與主屋相連,是一座南向的二層建築,畫室面積有十四疊。東、西、南三面裝有兩層採光的拉門——一層紙的,一層玻璃的,只有北面是牆壁。
 
之所以裝兩層拉門,是為了能適度地調節陽光的明暗強弱。三面拉門之外,圍繞著約一尺寬的小外廊,走廊兩邊裝飾有欄杆,上面擺放著許多盆栽,還挺好看的。
 
畫室的四面環繞著人工池塘,裡面養著金魚、鯽魚、鯉魚等等。池塘邊栽著木,還有架著藤花的木棚,伴有山櫻桃、棣棠花。主屋的中庭裡還架有鳥舍、兔舍、雞舍,甚至還有狐狸舍。這裡是我和松篁寫生、學習的絕佳場所,也是孫子們最好的遊園地。
 
清晨,自樹叢間漏下來的陽光毫不吝惜地灑進畫室,不知從哪飛來的野鳥停在山櫻桃的樹枝上,展開歌喉開始婉轉地唱。籠中的小鳥們也隨之和聲鳴叫起來。
 
穿過樹之間的風,信步到了池塘邊,可以望見池中的紅鯉魚優哉地游動著。
 
清晨的此刻此地,雖然只是平民寒舍,但對於我來說卻是淨土世界。
 

 
每年五月的七八日,是我的衛生掃除時節。以此為時間點,是為了躲避夏日的暑氣,我在樓下的畫室工作;盂蘭盆節之後,以創作文展的作品為契機,我又回到二樓的畫室。這就是我使用上下樓層畫室的時間表。冬天,二樓的光照好,又溫暖;夏天,一樓則有清涼的樹蔭,在那裡作畫非常舒服。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2024捷徑|資料夾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5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加碼(6/17-6/18)
  • 職場人
  • 天下文化(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