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這一週之中,你是否曾在起床的那刻,發自內心感到「今天狀態超棒的」呢?
我之所以寫下這本書,是希望能讓那些從起床開始,便感到身體無比沉重、光爬樓梯就會喘、持續肩頸痠痛、提不起幹勁,但又不至於需要就醫,或是雖有許多不適,卻找不出病名的人,能夠因閱讀本書,感受到自己「狀態不錯」。這本書中整理許多小技巧,希望讓那些想養成運動習慣,卻沒有體力從事跑步等運動,或去健身房的人,也能擁有靈活自如的身體。
就讓我來介紹一下自己吧,我在東京門前仲町經營整復院,以及指導學生如何正確動作的健身房。我過去曾在醫院從事復健的工作,也曾擔任工藤公康先生(前職棒選手)等專業運動員的教練。目前曾治療的人數達到12萬人次,努力協助客戶從根本改善各種不適與疼痛。
「身體無法隨心所欲活動。」
「肩頸僵硬、腰痛是家常便飯。」
「光站著不動就覺得好累。」
因不適而前往整復院求診的人絡繹不絕,其中也有人在往返骨科等多間醫院後,仍無法獲得改善,最終來到我的診所。最近除了腰、膝蓋、肩膀疼痛等症狀外,還多了許多深受暈眩、心情低落、失眠所苦的人。
整復院是以機器或徒手的方式,治療扭傷、撞傷、脫臼的地方。雖然我擁有柔道整復師國家證照,但由於不是醫生,無法動手術也無法開藥。
來到我的整復院和健身房的人們,反覆腰痛、慢性肩頸僵硬、膝蓋變形等疼痛狀況,以及暈眩、疲勞等不適,都獲得了改善,得以重新擁抱健康。
因不明原因而感到不適的人,想必都曾為了變健康而試盡各種不同的方法,例如嘗試在電視上看到最近盛行的方法,又或者有些人會下定決心加入健身房。但無論哪種方法,都無法持之以恆,為什麼會如此呢?其實正是因為目標太高,並且想一口氣獲得成效。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經驗呢?
當身體已經長年養成不健康的習慣,就大腦的機制來說,不可能一口氣改變這些習慣。大腦有選擇輕鬆、安穩的傾向,難以接受劇烈的變化。之所以無法持續下去,並不是因為你沒有決心,而是因為你的大腦在抵抗。若想改變長年下來慢慢累積的不良習慣,只能一點一滴地慢慢改善。
我看過有人成功從根本改善不適,卻也見過許多人以「我的意志力薄弱」、「我體力很差」、「我太忙了」等理由,眼睜睜讓自己變健康的機會溜走。
而我希望,本書能讓這些人也邁向健康。
在此,我想介紹2個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因閃到腰無法動彈,必須靠拐杖走路的金田先生(60多歲,男性)。金田先生自從被醫院診斷為椎間盤突出後,反覆進出醫院將近1年的時間,並且幾乎處於臥床狀態。由於長期住院,導致他的肌力大幅下降,步行困難,出院後也被迫得以輪椅代步。雖然後來能夠行走,走路時卻必須彎腰90度,拐杖也無法離手。他來本院求診時雖然才65歲,但看起來就像個老爺爺一般蒼老。
在金田先生的案例中,我們除了給予徒手與機器治療之外,也請他「不要一直靜養,請盡可能地活動」。活動時只需注意以下2個重點,那就是「呼吸」與「站立和走路時,要使用腹部與腳跟的力量」。當開始意識到這幾點後,他的姿勢變得越來越端正,1年後的他,就算不拄拐杖,也能健步如飛。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全身上下所有的細胞與器官隨時都在活動,只要不活動,除了肌力下降之外,全身的功能都會跟著衰退。若用極端一點的說法,就是「不動=死」。因此我才會請他儘量活動,而非靜養。首先,我教他「站穩腳跟」的正確站姿,以穩定身體的基礎。只要了解努力的方向,即便不做深蹲和拿啞鈴鍛鍊,也能讓身體找回平衡,自然而然訓練肌力。
3年後,金田先生仍在nicori健身房持續鍛鍊,現在的他下半身肌肉變得相當穩健,胸膛也變厚實,整個人相當結實,完全看不出已經68歲了。他笑著對我說:「參加同學會時,我是看起來最年輕的那個。」每當這種時刻,我都會再次深刻感受到這份工作的美好。
另一個案例,是深受手臂麻痹和暈眩困擾的田畑小姐(40多歲,女性)。她因原因不明的不適,前往大學醫院接受檢查,卻遲遲找不出病因,感到不安並到本院求診。仔細聽她的描述,得知她年過40歲後,開始出現氣喘及嚴重皮膚過敏的症狀,曾在大學醫院接受治療。雖然服藥後有稍微改善症狀,也為了健康而開始健走及跑步,然而卻開始頻繁出現類似暈船的暈眩,以及頭痛等症狀。當暈眩時,身體甚至無法依自己的意志活動。
經本院檢查,我發現她的身體非常歪斜,右肩較低,整個身體呈現向前傾的狀態。請她試著走幾步後發現,她的左手無力下垂也無法擺動,狀態十分不樂觀,能跑步都算很了不起了。
我認為不適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生病使她無法活動自如,導致肌力下降。為此她用自己的方式跑步,卻導致身體的歪斜更加嚴重,進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她無法接受難以動彈的自己,並感到越來越不安,害怕「未來沒有止暈藥,說不定就無法正常生活」,因而陷入負面循環並失去活力。
當出現麻痺和暈眩症狀時,醫院通常會建議靜養。但我的整復院則是會替患者施術,並像治療金田先生一樣,請患者盡可能多活動,要求患者在家要「深呼吸」、「用背部力量甩手」、「向前屈」。即便有暈眩症狀,田畑小姐仍想活動身體,希望能參加半年後的馬拉松大賽,因此我教她正確的身體使用方式。在反覆練習之下,田畑小姐漸漸開始能夠活動,也重新建立起自信。#雖然田畑小姐很有上進心,但卻有自我否定的傾向,因此每當她達成一件事,我們就會主動稱讚,也讓她培養稱讚自己的習慣。
維持3個月後,田畑小姐不需吃止暈藥也能夠跑步了,過去的不安煙消雲散,身體恢復的速度也加快了。在參加馬拉松大賽時,甚至超越過去的紀錄,獲得理想成績。
而現在,她的麻痺及暈眩問題已經完全消失,不需再來本院了。更重要的是,她學到許多有關訓練的專業知識,甚至取得健身房的「訓練顧問」資格。
由於是整復院,我們無法提供外科處理。我們之所以能讓大家身體好轉,是因為我們不侷限於當下所見的症狀,而是從客戶的心理狀態,以及身體的使用方式等狀況,綜合評估並給予治療。
一般來說,面對「疼痛」、「難受」的主訴,容易會將重點擺在患部,但我卻習慣觀察患者的背景。所謂的背景,就是生活習慣、身體姿勢、人際關係,以及面對不適時的心理狀態。不適的原因不單純是因為身體狀況,也可能是由心理狀況、社會問題所引起的。金田先生之所以會閃到腰,是因為肌力低落,支撐不住身體;而田畑小姐除了肌力衰退和身體歪斜,身體無法自如活動所帶來的不安、恐懼等心理因素,降低恢復的速度。除了肉眼所見的受傷和疾病,睡眠不足、工作過度、和友人之間的摩擦等各種狀況,都可能是導致不適的原因。若不改善根本的原因,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健康。
我之所以如此強調從根本改善的重要性,是源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學生時期的我,曾想成為職棒選手,卻因橫紋肌溶解症,斷送了選手生涯。當時我常擔任隊中的主將,或被選為關東代表隊選手等等,是團隊中的主力成員,更可想見我的絕望。當時的我穿梭於大學醫院和整復院,持續接受治療,深信自己能繼續打球。然而現實並非如此美好,即便暫時減緩疼痛,疼痛仍會再次襲來,最終讓我的職業球員夢碎。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之所以受傷,根本原因在於投球、打擊的方式,若沒有改善根本原因,一直重複相同的動作,想當然疼痛會反覆復發。
進入治療業界後,我認識了工藤公康先生,了解到訓練(運動指導)和治療並行的重要性。因此,除了柔道整復師必備的知識和技術,為了更了解人體,我也開始學習美國的最新醫療知識,並且在專門機構學習腦科學、心理學、肌動學、疼痛學等各種領域的知識,致力改善客戶的身心不適。
「我第一次產生好好了解自己身體的想法。」
「我初次意識到活動身體的重要性。」
「我開始意識到不應放任自己的身體擺爛。」
令人開心的是,來到本院的患者,都很願意了解自己的身體,並樂見身體產生的變化。
雖然一開始會說「我很忙」、「我不擅長運動」等藉口,表示自己辦不到。但當建立起想改善不適的明確目標,就會漸漸改變意識,並付諸行動。只要持續2週,就會感到身體變得輕鬆許多。
「光改變意識,就能變健康嗎?」
有許多人都會問這個問題,就讓我告訴你,答案是YES!
今天的不適,是過去累積而來的結果。會感到疲累,是因為沒有充足的睡眠;腰痠背痛,是因為姿勢不正確;肌膚乾燥,則是因為飲食不均衡……這些結果都源自於你自己的選擇及行動。因此若決定從明天開始變健康,就應從今天開始改變意識並展開行動。
這麼做既不需要幹勁,也不需要毅力。
不需要逼迫自己,也不需要流汗。
正因如此,不會流於三分鐘熱度。
你只需要微運動即可。
例如「改變站姿」、「改變走路方式」、「改變呼吸方式」、「曬太陽」等,都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達成。我希望大家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放寬心,改變想法。
在PART2中,我會教你如何養成習慣,去達成那些過去明明知道,卻做不到的事;PART3及PART4則會介紹透過微運動達到健康的訣竅。希望大家能從自己有信心做到的方法,開始跨出第一步。
在繼續閱讀本書之前,希望大家跟我做個約定。
「請別否定自己,1天必須稱讚自己1次。」
稱讚自己能刺激大腦,自然湧現動力。
在此,我要送給打開這本書的各位1個「讚」。接下來,為了變健康做出行動而買了這本書的各位,請稱讚自己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