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島耕作農業論

島耕作農業論

島耕作の農業論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280
  • 優惠價:5140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島耕作》系列作家弘兼憲史探討農業的深刻作品

  2013年,島耕作終於從社長升為會長了,《Morning》週刊熱門連載漫畫《會長島耕作》當中的一個主題就是「農業」。

  漫畫家弘兼憲史曾經在市民農園種菜,長期對國內外農業採訪、觀察和研究。他發現日本的農業盡是稀奇古怪的事,農業從業人口已萎縮到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前途堪慮。然而,他卻樂觀地提出「農業才是日本的發展活路」的看法,他認為日本的農業應該可發展獲利的模式。

  對弘兼憲史來說,農業充滿了創造力,是一件很棒的工作,但他在農業採訪時一直有個疑問。他曾經待過松下電器等電機製造廠,它們都是投入大筆資本興建工廠,嚴格品管並大量製造成品,然後外銷全世界,所有創造日本經濟奇蹟的製造業都是採用這種模式。為什麼農業做不到?於是,他寫了《島耕作農業論》。

  他首先敘述戰後在美軍司令部下令日本進行農地改革,對日後農業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繼而觀察大分縣的植物工廠、高效率的荷蘭農業。

  荷蘭最耀眼的產學合一「食谷」,就如同美國的「矽谷」,以瓦罕寧恩大學為中心,匯集了1500間食品、農業等企業和研究所,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一起在這裡共事,這是世界的發展趨勢。

  日本失敗的農業政策該如何轉變?他對稻米、補助金、農協等議題提出討論和建議,還有關於日本酒「獺祭」與「近大黑鮪魚」最新的農漁業介紹。最後他分析了「攻擊型農業」的現在與未來,認為日本的農業應該朝向「大規模的農業」與「小而強的農業」共存的方向邁進。

  台灣的農業與日本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半個世紀來日本的農業持續在錯誤的道路上邁進,台灣也亦步亦趨,本書非常值得台灣借鏡。讓我們與島耕作一同翻開這本令人期待的農業入門書,以輕鬆的心情與島耕作一起了解日本農業的現況和未來。

名人推薦

  林篤毅︱2017年神農獎得主
  楊世煒︱新加坡食益補公司資深研發經理
  楊斯棓︱方寸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首席顧問
  張永成︱中華民國農會總幹事
  張有擇︱雲林縣斗南鎮農會總幹事
  潘靜怡︱自由評論網主編
  劉志偉︱鬼王/文青別鬼扯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產業人的產業論述,最貼近現場的農業書。」──林篤毅(2017年神農獎得主)

  「日本將農業當成產業來重視,所以才會有本書的視角,與台灣大相徑庭,值得台灣反思。」──楊世煒(新加坡食益補公司資深研發經理)

  「農業是產業,產業需要佈局與策略,《島耕作農業論》深入淺出說明農業做為產業,需要怎麼樣的論述。」──潘靜怡(自由評論網主編)

  「書清楚揭示,過去三十年來台灣的農業政策一直遵循著日本錯誤的道路盲目前進。」──劉志偉(鬼王/文青別鬼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弘兼憲史

  漫畫家。1947年出生於山口縣,早稻田大學法學部畢業後到松下電器工作。後來離開松下投入漫畫創作,1976年以「早上的陽光中」正式出道。1984年,《人間交差點》獲小學館漫畫賞;1991年,《課長島耕作》獲講談社漫畫賞;2000年,《黃昏流星群》獲文化廳多媒體藝術祭漫畫部門的優秀賞;2003年獲日本漫畫家協會賞大賞;2007獲頒紫綬褒章。此外,他也出版了非漫畫著作,如《不要在意》(新潮社)、《夢想有九成無法實現》(Diamond出版社)、《從五十歲開始老死》(廣濟堂)等,包括2015的《島耕作農業論》(光文社)。

審訂者簡介

黃天祥


  日本東京大學工學系研究科建築博士。曾擔任東京大學工學系研究科客員研究員、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中原大學研究助理,以都市史為主題,進行臺灣近代土地及城鄉發展等課題之研究。長年從事臺灣文化資產的調查研究及保存工作,目前以桃園大溪為據點,透過大溪老街為主的老屋之保存活化,思考地方活化再生的可能性。

譯者簡介

一級嘴砲技術士

  漂鳥歸農,從事設施農業,身兼農業專欄作者。
 
 

目錄

推薦序 走下神壇的農業 劉志偉/文青別鬼扯
譯者序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農業入門書?
作者序
 
第一章 讓農業Made In Japan!──打破「神聖領域」的大分縣
老家「岩國」的回顧
漫畫家與農業的距離
三個經濟團體
漫畫必備的現實感
在外人無法進入的「工廠」裡受到的震撼
 
第二章 日本的農地盡是稀奇古怪的故事──新的農地改革以及農民「職業化」的必要性
看看那些細小零散的農地
農地改革的思維
《農地法》
沒有生產稻米卻能夠獲利的制度
農地銀行的可行性
農業與資訊科技的相容性
把「職場」的概念帶入農業
 
第三章 向講求合理與效率的農業強國「荷蘭」學習──如此小的國家為何能成為世界頂尖?
飛往我觀察已久的荷蘭
講求合理性的民族性格
每個農民的平均耕地面積
孕育「農業顧問」的大學
專攻供應外銷的農作物
為了在歐洲立足
用二氧化碳對植物施肥?!
 
第四章 誰扼殺了稻米?──弱化日本農業的「農協」與「補助款」
決定米價的那隻手
僅止於保護稻米的農業政策
為了保護國產米而開放進口米
「All 農林族化」的議員
農協的功能到底是什麼?
以副業支撐本業的農協
勇於冒險的梨北農協
在先進國家中,日本的糧食自給率明顯低落
糧食過剩的先進國家
 
第五章 攻擊型的農業才能讓日本復甦──「獺祭」「近大鮪魚」的經典案例
在巴西闖出名號的Yakisoba
世界知名的日本酒「獺祭」
工廠?大樓?都不是,是酒窖!
以東京市場為行銷目標
全面導入資訊科技的技術
酒米不夠了!
如果是漁業
以海為田
完全人工養殖
別被字面上的意思侷限了
 
第六章 久松達央X弘兼憲史的農業未來論──向「大規模的農業」與「小而強的農業」共存的國家邁進
讓我開竅的一本書
把農民當成弱勢並從中得利的人
領取補助金是合理的
「農地改革」要有宏觀的視野
產業空洞化的日本,如何吸引人才到農業界?
從番茄的品種看農業
只有農村會排外嗎?
農業的社經地位
「小而強的農業」的未來
為什麼要發展「小而強的農業」?
不管是魚還是肉,保鮮都很重要
農業的改革需要有「綜合能力」
 
結語
 
 



走下神壇的農業

劉志偉/文青別鬼扯


  《島耕作農業論》是對現今日本農業困境的反思。體察島耕作對日本農業的反思時,我們才驚覺,台灣農業與日本農業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性。半個世紀以來,日本持續在錯誤的道路上邁進時,台灣則亦步亦趨,從未反思,更從未反悔。

  日本農業最大的問題在於,耕地的零碎化與從一九六○年代起實施的社福式稻米收購政策。耕地的零碎化導致農家經營面積過小,難以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益。不過,對執政當局而言,「日本的農業被當作一群選票」。當他們試圖保護、掌控所謂的「小農」時,其實也阻礙了土地整併、擴大經營面積的可能性。此外,隨著經濟成長與都會區域範圍的擴大,諸多農地隨時都可能因都市計劃更新而出現價格一飛沖天的狀況。因此,農民更不願意釋出農地祖產,農地也越來越像是投機性的耐久財。

  另一方面,日本稻米收購價格的制定是以都市勞工階級的薪資水準為計算基準。假如勞工平均薪資是S元,而每戶農家稻米的生產量是N公斤,政府的稻米收購價格就是每公斤S/N元。這樣的計算概念雖然有提高農家收益的效果,但卻與稻米的實際價值脫鉤,日本也因此成為全球米價最高的國家。

  當農地難以整併,零碎化導致經營成本過高,加上國家干預導致最重要的稻米價格被扭曲,日本農業就逐漸走向衰退的道路。儘管農業人口減少是全球共同的趨勢,但在歐美,特別是荷蘭等農業強國,農業產值並未因此衰退。在日本,農村人口嚴重外移,農地廢耕,許多農村已出現滅村的狀況,顯然是普遍的困境。

  有趣的是,隨著農業愈加頹圮,社會輿論高喊農業具有「特殊性」的呼聲則越來越強烈。如同島耕作所言,農林水產省、農協與農林派議員,共同形成了共謀農業財政預算的鐵三角。彼此互相吹噓農業的特殊性與重要性,要求政府給予更多的補貼。而補貼就如同嗎啡,上了癮之後,用量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原本就已衰弱的農業體質,只會持續墮落至病入膏肓。

  日本如此,台灣也毫無二致。同樣在農地零碎化的狀況下,農委會每年度的預算中,有高達將近八成用於農業補貼。與此同時,許多人則高喊農業的特殊性,強調農業有「生活」與「生態」的功能,農業剎那間變成道德議題,變成生活風格問題,變成教導小學生感恩惜福的課題。而農業最基本的「生產」面向,卻被輿論徹底遺忘。

  對於日本農業的困境,島耕作提出的解方在於:不要再將農業「特殊化」。當我們將農業當成特殊的產業與領域時,國家就必須投入大量的補貼。但是,「若是用政策去保護那些經營不善的非專業農家,這種行為根本是在浪費納稅人的辛苦稅金。」只有當我們將農業當成與其他行業毫無二致的產業時,農業領域內的經營行為才會追求經濟理性的原則。當我們卸下農民所背負的神聖道德使命時,農民身分本身才不具備任何特殊性,農民才更能夠發揮自身的潛能,找尋出路。

  台灣農業何嘗不是如此?農民被賦予了太多的道德意涵,而農業身分又與許多補貼綁在一起,再加上台灣高昂的農地價格,如今務農似乎越來越像是「農二代」才有辦法玩的遊戲。而道德身分則又成為許多不具專業之農民要求政府補貼的護身符。

  解救農業困境,其實只要將其請下神壇即可,而不是將農業推向更高的神壇!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727864
  • 叢書系列:歷史.跨域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四章 誰扼殺了稻米? ──弱化日本農業的「農協」與「補助款」(節錄)
 
◎決定米價的那隻手
 
我們回溯日本的農業發展史。戰後不久,日本以極快的速度復甦。經濟起飛,工商業的收入開始超過農家的所得,以農村為票倉的自民黨開始有了危機感。
 
當農業的生產回到了戰前的水準,糧食增產的目標達成之後,卻有人開始擔憂農業預算將會削減。
 
農業基本法原本要輔導稻農轉作乳業、畜牧、蔬菜等項目,但法案正式實施後卻過度保護稻農,與原先立法的宗旨大相逕庭。
 
稻米原先被當成期貨商品,但作為主食的稻米若價格波動太大,將會衝擊民眾的生活。日本在一九一八年因米價暴漲,而導致全國各大都市發生民眾暴動事件,日本政府便趁這次機會將稻米價格收歸國家管制。
 
稻米價格低時買入,價格上漲時釋出。二戰爆發後由於日本糧食短缺,一九四二年便實施了食糧管理法,每戶依人口配給定量的米。
 
二戰結束後糧食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供給,於是繼續沿用食糧管理法,維持基礎的民生需求,直到恢復至戰前的生產水準。一九四五年,日本國內的米價只有國際價格的一半。到了一九五三年,國內的米價還是被抑制在國際價格之下。
 
在這之後開始浮現了問題。
 
農業基本法制定前一年,一九六○年,日本以「補貼生產者收入」的方式重新計算白米價格。
 
之所以採用這個辦法,是為了保障稻農的收入,也可藉此提高白米的收購價格。
 
然而,這只是調控經濟的手段。稻米的價格的計算方式,是以勞動時間乘上勞動薪資,但這個勞動薪資並不是比照鄉下的工業、建築業勞工的薪資水準,而是採用都市大公司白領階級的薪資水準。也就是說,稻米的價格被大幅度灌水。
 
在大公司裡,薪水會隨著業績而提升,米價也因此調漲。乘著日本經濟起飛的浪潮,米價上漲已與農民的收入毫無關連。實際上,在一九六○到一九六七年之間,稻米的收購價格平均每年以百分之九.五的幅度調漲。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