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道教文化是一片遼闊弘深的海洋,自中古時期開始,滋養著東亞漢文化圈的靈魂,許多高道名士,潛入其中,領略道教的絢麗光彩,契入生命的至高圓滿,引發無限的哲思,抵達想像的極致。
道教是一扇通往中華文明傳統精髓的窗,文明基因凝聚在道教的象徵系統之中,成為人文精神的珍寶。其思想的靈通妙用,影響著世代的文學、藝術、宗教、心靈,所展現的壯麗與恢弘,是道體法用的印證,也體現東亞漢文化圈精神文明的精深與博大。
道教的範疇極廣,在歷史上包括正一派住觀道士、正一派火居道士、全真教出家傳統、地方法師傳統、扶乩傳統為中心的道壇、養生居士團體、修練的隱士傳統等差異極大的不同範疇。其中道觀道士與火居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也是道教的核心人士,但是道教也存在於宮廷文化、士人傳統以及平民百姓的日用之中,貫穿社會各階層;凌越亙古千年。
道教是建立在古代中國宗教、思想、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宗教傳統,古代宗教與巫祝傳統、神仙信仰、道家學說、陰陽五行思想、讖緯學說等都是道教的泉源。中國士人一方面實踐儒家理想的經世之道,心靈卻寄託於超俗的道教生活。隱逸自然的生命情趣、道教的價值與理想,才是士人內心的嚮往,是一種內在的文化空間,讓心靈能夠自由徜徉。古代許多的士人或有道齋、道室的生活空間,也持齋奉戒、閱讀道經、習持科儀、修煉丹藥等,體現一種道教的生活情懷,著述常常與個人的道教志趣融合,結合道術、神仙,充滿著道教的超俗想像,從修仙、煉丹到禮懺、齋醮,蘊涵豐富的道教內容。這不但是私領域的追求,更是心靈與生命的最終關懷。
道教是民族共有的記憶,烙印在生命之中,成為一種宇宙觀、生命觀。記憶由無數的故事組織而成,人可以組合其記憶,以適應當前的情狀。記憶是體驗與想像的再造,在遺忘與憶起之間,道教有了生命。集體的記憶根植於口耳相傳的傳說,而代代相傳的文本更是一種權威,傳承也是記憶的依據,並能夠建立認同與身分定位。
這些古老的記憶並非完全建立於史實,而是對傳統的深厚情感與連結,與生活有真實的扣連,它是一種泉源,來自深廣的文化資料庫,其中有些來自道經的智慧,有來自物質層面如建築、壁畫或儀式畫中的絢爛景觀,或儀式專家所穿著的絳衣法服,有些來自非物質層面如各地區傳承的音樂唱腔與節奏,亦或是廟宇、儀式中的裊裊清香。各種官能的體驗,都成為記憶的資源,當這些記憶構成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時,就形成一種宇宙觀,無時無刻不在華人的心靈中運作著。
本書所收的道教故事,從不同面向觀照道教,每位作者以獨特的筆法,呈現風格迥異的文學趣味。歷史上道教的多種面貌提醒我們,道教並不是一個單一化的傳統,道教與各種文化之間的對立、共存、交會、整合,蘊含創造力與生命力,交織出歷史各種維度與顯像。書中的故事都代表著道教在中國心靈世界的綻放,引發我們無盡的想像,也提出許多的問題:
最早的道教團體五斗米道如何興起?張魯又是如何用道教的思想與制度來統治一個王國?
唐代的女性如何脫離家庭的羈絆、社會的壓力,而能夠專心修道、證得仙真?宋代的士人為何熱愛道家思想?陳摶所修練的睡功究竟是什麼?范仲淹為什麼如此鍾情道教?
宋代雷法的法術如何透過符文來招雷祈雨?歷代的張天師又如何透過天師符來治災患?各朝代的天師符為何在民間受到歡迎?
內丹的奧秘是什麼?如何練得出陽神?為什麼連蘇東坡都愛練內丹?
道教對仙界天宮和神異精怪的想像,是中國文人靈感的泉源,這些意象如何轉化為動人的文學?
一位傳奇的道士陳復慧如何在十八世紀的四川地區創造出一個科儀傳統《廣成儀制》,而且深深影響近代的道教科儀?
舉世聞名的敦煌藏經洞如何被一位道士發現,這些珍貴的經卷又是如何流散,進入世界各地的圖書館?而敦煌又藏了多少的道教經卷?
西王母與仙界仙桃的故事如何傳到日本、韓國,成為女兒節以及長壽的象徵?
民國時期兩位道教界巨擘,一位是傳統派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一位是創新派、提倡科學化仙學的陳攖寧,他們如何在波瀾壯闊的時代,將道教帶入現代世界?
這些短文透過道教文化的多元面貌,呈現一篇篇優美篇章,如同在生命之洋擷取一瓢,輕啜著道教文化的深邃與廣袤。
除了本人以外,這些篇章都是由新世代的道教研究者撰寫,他們剛剛進入道教研究的領域,卻在道教文化研究上已經有過深耕,對這個冷僻的領域保有著初心與熱忱,願意將他們的研究以平實易懂的文字,介紹給更多讀者。本書的完成,要感謝這些年輕的道教研究者,有他們投注時間撰寫文章,才能讓一本包羅各種主題、呈現多元面向的書籍問世。特別感謝李忠達教授長達一年多來不間斷的聯繫與溝通,促成本書的撰寫與出版。
道教是美與神聖的泉源,具備深厚的文化與精神傳統。中國的詩詞文化、山水藝術、音樂傳統、美學思維莫不受道教影響。期望這些篇章能夠帶領讀者進入這個充滿奧秘與美感的世界,一個豐富深邃卻備受忽視的優美傳統。
謝世維 誌
二○二○年二月